博主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当代文学、人众文化和文化理论。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思想的踪迹》等。
几年前,在《纽约时报》评论员弗里德曼的名作《世界是平的》里,我看到这样一段,他在讲到世界的竞争激烈,未来的挑战众多的时候,对他的女儿提醒:“女儿,乖乖把书念完,因为中国和印度的小孩正等着抢你的饭碗。”一个年人均GDP4万美元的社会中的人对孩子的教育如此地强调竞争,强调个人的奋斗和努力。这确实给我们启发。
当然,中国的年轻人不必去抢别人的饭碗,但是一个年人均GDP不过3000多美元,正在崛起中的国家的年轻人也应该为自己造饭碗应该更加努力地为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经历了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的社会对于满足人们的幸福感,和提升社会的福利和保障有了更高要求,对于回应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有了更大承诺。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一些年轻人中也确实出现了只要求社会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更好的生活,却忽视和忘记了个体奋斗的’重要性,忽视和忘记了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
近来,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抱怨文化”在一些年轻人中发展。其特点一是将对幸福感的要求和个人的奋斗对立起来,二是将社会的责任和个人的责任对立起来,用强调前者来消解后者。这让我感到一丝担忧。
尽管今天的中国确实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但今天和我们30年前开始走向开放和繁荣的那个起点相比,我们的进步和发展是让全世界惊叹的,我们的前辈们在30多年前那样复杂艰难的环境中开始了中国的伟大变革那个起点给了我们当下“中国梦”基本内核。我以为“中国梦”正是这个社会许许多多的个体,通过自己的劳作,通过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发挥到最大,来为社会和国家创造更好的未来。当年我们的先辈正是冲破了计划经济对于个体的创造力的压抑,找到了一个社会前行的梦想。这种梦想不是幻想,而是在困难中寻找出路的智慧和坚定,是将自己的能力尽情发挥的勇敢和激情,今天的中国当然远远没有达到我们的理想,但如果我们当年没有这梦想,我们就不会有今天的高度。我们今天仍然需要那个起点所展现的“中国梦”的基本内核。
今天,社会有责任为年轻人创造更公平更理想的环境,但年轻人也有责任付出努力。社会应该给人基本保障,也应该关切所有人,但每一个个体的美好生活还是只能由自己来创造。任何社会都永远不可能保障所有人不需要努力就过上舒适美妙的生活,就连美国和日本的年轻人,成家立业,有自己的房子和相对较好的生活,也需要15到20年的奋斗。中国的年轻人怎么可能例外呢?
如果社会有不公正,那不仅仅是别人的事情,也需要你来努力让它更公正,如果社会不够繁荣,那也不仅仅是别人的责任,你也有责任来让它更繁荣。
我们今天需要超越“抱怨文化”,把幻想变成梦想。让正面、积极的梦想来超越消极和颓丧。中国的发展还远远没有到顶,中国的机会还很多很多,中国的平台今天已经是世界性的。我们其实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可能,我们需要走得更远,为自己的前程,也为一个社会和国家的前程。
守护中国梦的光芒,也是守候我们的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