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流失与娜拉出走

2010-12-29 00:00:00张向永
中华儿女 2010年12期


  当NBA著名球星、“加拿大飞人”卡特尚在多伦多猛龙队打球时,我的一位“球友”全家移宁民去了加拿大,更准确地说,移民的是他的妻子和女儿,因为他至今还在国内打理自己的公司。在我2004年认识他并知晓此事时,并不理解这种选择一一家庭在国外,事业在国内,但对他的一句感慨却记忆深刻:“我比卡特更像是空中飞人”为了弥补骨肉亲情的疏离,他只能选择常年打“飞的”往来干两国之间。
  说来汗颜。当时我作为媒体从业者高谈阔论种种社会趋势,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位“球友”看似纠结的选择背后,竟然蕴藏着中国精英阶层某种群体性选择的萌动,短短几年即成汹涌之势。
  中国社科院《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移民输出国。与第一拨混杂偷渡客的底层劳工和第二援国门初启之时的洋插队不同,新世纪移民潮的主力由新富阶层和知识精英组成,通过技术移民或投资移民的渠道,获取他国永久居民权或国籍。
  问题由此提出:中国是否正在经历社会中坚阶层的集体流失?
  答案显而易见。美国国务院最新公布资料显示: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获批的EB5类签证移民总数,已LL2008年的143人升至4218人,其中七成左右主要来自中国。按照2007年的统计数据,自1 978年以来,有106万中国学生留学海外,仅27.5万人回国。流出海外的78.5万青年才俊,相当于50所北大、30所清华的所有在校本科生。
  从中国流失的不仅仅是精英,还有巨额财富。仅以投资移民成功率高的加拿大为例,其规定的投资门槛为40万加元(约235万人民币)。加拿大移民局数据显示:2009年,加拿大投资移民全球目标人数为2055人,中国大陆的名额占了1 OOO名左右。《南方周末》报道称:即使只按“门槛标准”计算,仅2009年,从中国流向加拿大的财富至少23.5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的财富转移远远高于以上粗糙的估算。因为投资移民门槛很高,除了几百万真金白银,还一必须雇用一定数量的当地雇员,以及每年有一定销售和利润额度。
  邓小平曾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孰料,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却投资移民了。
  而且,即便是大洋彼岸的政府和民众尚在担心金融海啸余波再起,害怕自己的财富如浪尖的泡沫突然消失,也不能浇冷中国富人们的移民热情,反而加紧了移民的脚步。
  吊诡的是,中国精英移民湖涌竟然发生在经济发展越来越快,整体国力不断增强的社会背景下,甚至有专家预言在未来20年内,中国的经济总量就会超过美国,就在这形势一片大好的氛围下,精英移民潮呼啸而至。
  你近年是否有移民意向?2010年6月10日,《环球》杂志与新浪网联合进行的调查结果令人触目惊心:截至11日19时,7000余名受调查者中有移民意向的高达88.2%。
  无需再通过“人才流转”的论调去掩饰什么。“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的口号并未褪色,但知识精英构成的技术移民大军却依然在日益壮大。其中很多人在国内已是“成功人士”,移民后却不得不回归平淡乃至艰难的生活,去做一份平常的工作,甚至顶着博士光环当刷碗工、收银员。尽管落差如此,但他们出走的脚步依然坚定、决绝,义无反顾,一如《162a6de32f46cdf7e340b8854f76520a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娜拉。
  娜拉的诉求是“我对自己的责任”,中国精英移民们的诉求呢?
  上述对移民意向的调查结果或可见一斑——在“最看重目标国家的哪些吸引要素”的调查中,排名居前的是:福利保障、社会公平、自然环境、教育水平,文明程度。或许,还应该有资产转移,安全感等等。
  就像娜拉的丈夫海尔茂用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责任无法约束住觉醒的娜拉,给精英们扣上不爱国的帽子或者抨击他们缺失社会责任感同样无法羁留他们移民的脚步。因此,不能一味把板子都打在精英们的身上。追根溯源,贫富分化带来的不安全感是造成精英流失的罪魁祸首。
  不争的现实是,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高达0.5,这意味着中国的贫富悬殊已达危险阶段。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矛盾多发期和凸显期,层出不穷的矿难,恶性拆迁事件,校园血案,毒奶粉,假疫苗,泡沫化的按市,难以根治的腐败……都在消解着社会的凝聚力。
  很难想象,在一则“在北京买房?还是移民吧!”的广告都能引发共鸣的语境下,还去奢谈社会凝聚力。
  1879年,《玩偶之家》首演后,娜拉离家出走的摔门声惊动了整个欧洲,并曾在“五四”之后的中国引发了一场对“娜拉走后怎样”的思考。今天,当中国精英阶层的摔门声响起,我们该思考的已经不仅仅是“娜拉走后怎样”,而更应该是“怎样留住娜拉”——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