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一生把功名,利益看得很淡。每当我进步了,兴奋地向母亲汇报,她并不以为然,可是我生病了、不舒服了,她却特挂在心上。从中,我学会了保持平和的心态。
——于海
北京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雄壮的国歌声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来华访问的外国国家元首沿着红色地毯,在一支乐队演奏的两国国歌声之后检阅三军仪仗队。
在检阅台旁,有一位身着礼服的帅气军人手执银色的指挥棒在空中轻快地挥舞着美丽的弧线随着那神圣指挥棒的起伏,高亢激昂的旋律骤起……
类似的镜头曾无数次在天安门广场西侧重复,这支乐队,就是担负国家与军队司礼演奏任务的特殊部队一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那位潇洒挥动指挥棒的军人就是红色指挥家军乐团团长于海。
一块瞩目的黑纱和一款最“高档”竹笛
1996年7月10日北京音乐厅彩排现场。于海的手袖上别着一块黑纱十分醒目军乐团乐队队员清楚——前两天,他的母亲牟淑音猝然离世。
作为孝子的于海何尝不想回老家奔丧然而这场世界名曲音乐会专场早已售出演出票,而指挥必不可少,且暂时换将也来不及。让于海深感遗憾的是,母亲为了不让儿子在指挥演出时分心,至今没有到现场亲眼观看儿子的一场音乐会,但是每次直播都认真收看。想到这儿,他禁不住泪流满面。于海清楚,如果母亲在世,也会支持自己这么做的。
世界名曲音乐会现场气氛十分轻松活跃,威风堂堂的进行曲轻盈欢快的圆舞曲,一次次把演出推向高潮。每指挥完一首乐曲的演奏,于海总是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微笑致谢,但他内心的悲楚却是普通观众察觉不到的。这是于海指挥演奏的一场人生中最为痛苦的音乐会,期间,于海仿佛看到了母亲在浩渺天空中看着儿子微笑着指挥,仿佛听到了母亲在跳跃音符中呼唤着他的小名……
演出结束时,于海转过身来,强含着笑容向台下深深地鞠了一躬。然而,当他昂起头的一刹那,泪流满面。许多朋友都知道于海家里发生的不幸,待演出一结束都拥到台上,现场堆满了鲜艳的花束,细心人数了—下,共有40多束。知情者也都泪水涟涟。
有时候,感动就发生在一瞬间,不需要理由!灯光下,军乐团团成员,台下前后左右,大家眼里都噙着泪花……
在平时,这些鲜花于海都是给朋友分享,在这一次,于海没有相送给大家,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来,装上了车。随后他连夜急匆匆地赶回山东,将一堆鲜花放置在母亲的遗像下表达位孝子对母亲的敬意与追思。
接受记者采访时于海说母亲尽管对乐器一窍不通,但是她是自己走上音乐人生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给了我机会给了我信心”。
1855年,于海出生在濒临大海的山东日照。这里有“日出初光先照”之说,这座海滨生态旅游城市以“蓝天、碧海、金沙滩”闻名于世。不久襁褓中的于海跟随调动工作的父母来到“红高粱之乡高密”。
很小的时候,于海便对文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每每在街头上看到吹竹笛拉二胡等乐器的民间老艺人演奏,他津津有味地听,陶醉其中,同时他注意到还有一位双目微闭的长者站立着用一根普通的竹条指挥着整个“乐队”,共同演奏出动听的乐曲。这露天“音乐会吸引着大量的老百姓驻足聆听。这一刻,于海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特别是那根小小的竹条俨然一根魔棍,使所有演奏者步调一致齐奏天簌之声。身临此境,于海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萌发出念头:“什么时候我也能成为这样的人,那该多好!”
上小学时,于海就成为学校的文艺骨干。于海回忆说:“小学五年级时,我鬼使神差地喜欢上了音乐。当时我的音乐老师很喜欢我,课余时间我还可以‘吃小灶’,常去老师家跟她的儿子一起拉二胡、吹口琴、吹竹笛弹风琴。”
“文革”期间,被打“成走资派”的父亲被停发工资,整日闷闷不乐,不喜欢儿子整天沉迷于吹拉弹唱中。可母亲在家时于海犹如一条得水的鱼儿,在音乐的海洋中尽情邀游。不懂音乐的母亲总愿意坐在儿子面前一边做针线活,一边静静倾听他的独奏,不管演技生涩还是纯熟,母亲总是给予赞许的目光和鼓励的微笑。
于海永远忘不了1966年的一天,为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奏会,他恳求母亲为他买一支竹笛。母亲领她来到了城里最大的百货公司,拿出足以维持全家10天的生活费两元钱,为儿子挑选了一款最“高档”竹笛。于海用这支竹笛在学校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兴冲冲回家,却看到母亲省吃俭用消瘦的脸庞,日夜操劳疲惫的身躯,泪水止不住扑簌簌地流下来,—下子扑在母亲的怀里……
一枚珍藏的咸鸭蛋和一生享之不尽的财富
小时候,于海就对军人那身的绿装很憧憬。
1970年1月6日,于海终于如愿以偿走进解放军军乐团这支国字号的“红色”乐团,最喜欢的音乐成了他终生的职业。
刚进解放军军乐团时,领导让于海学习单簧管演奏。可当时,于海连一件西洋乐器都没见过,更不用说接触和演奏了,学起来异常吃力。在回忆那段往事的时候,于海感慨地说“尽管我在老家曾学过一些乐器,但是军乐团使用的这些西洋管乐器,我却是从未见过,至于专业音乐知识,我更是要从头学起。我珍惜自己人生的这个难得的机会,去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
和于海同时进入军乐团的学员中,后来有三分之二的人被淘汰,而于海却被留了下来。几年里,他从一个普通学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乐队队员。这期间,他参加了200多次国家和军队重大礼仪音乐的演奏工作和重大的演出活动。军乐之旅为于海打开了个色彩斑斓的音乐世界。
1972年秋天,母亲风尘仆仆从山东赶到北京,到军乐团探望于海。看到儿子个子高了身体结实了,母亲不禁喜上心头,连忙掏出山东的地瓜干,花生和大枣等特产分送给部队的首长和战士,还拿出十几个亲手腌制的咸鸭蛋悄悄塞给于海。每逢开饭时于海就拿出母亲送来的成鸭蛋摆上餐桌与战友们分享。有枚最大的成鸭蛋,于海舍不得吃,便放在寝室抽屉里,每逢夜深人静思念母亲的时候他总是悄悄抚摸着这枚咸鸭蛋,仿佛在抚摸母亲的手。
从那时起,于海就想把这枚咸鸭蛋永久珍藏,也把这份母爱永久珍藏在心中。母亲去世后,于海专门请人做了个玻璃罩,把早已风干的咸鸭蛋当作宝物一样珍藏其中,摆在书柜里最显眼的位置,作为永远的纪念。
于海说:“母亲一生把功名、利益看得很淡。每当我进步了,兴奋地向母亲汇报,她并不以为然。可是我生病了不舒服了,她却特挂在心上。从中,我学会了保持平和的心态。母亲还教会了我‘宽容’,多看别人的好处优点,她还用实际行动告诉我要多为他人着想。母亲留给我的这些精神财富,我终生享之不尽。”
2003年3月,于海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团长。2004年11月18日,中国音协管乐学会成立,干海被推选为学会第一任主席。
经过不懈的努力,于海完成了人生旅程中一次次的角色转换,从一名普通的乐队队员成长为著名指挥家,进而成为中国军乐界的领军人物。
事业和家庭共奏“爱的交响曲”
1996年7月中旬,北京音乐厅。整个音乐会在于海的指挥下高潮迭起。期间于海刚刚从一名观众手中接过一束鲜花,“谢谢”二字还未出口,音乐厅突然停电。全场一片漆黑,台下观众开始躁动,场内一片哗然。凭着多年现场经验,于海意识到,观众席可不能乱,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他便大声向乐队喊道:我们来奏首《拉德斯基进行曲》,来!因为演奏员们看不到他的手势,于海便大声喊了一句:“预备——起!”顷刻间,从舞台上传来了观众十分熟悉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当那欢快的旋律响起时,台下安静下来,不多久听众情不自禁地应和着音乐的强弱和节奏鼓掌互动场面十分感人。就在一曲即将结束时,音乐厅恢复供电,演奏完毕,迎来潮水般的掌声,甚至有人问于海这是不是事先安排好的。
于海的每场个人专场音乐会的演出过程中,观众们始终怀有极大的热情演出中不时掌声雷动,台上台下形成了很好的互动。每当于海率乐队队员谢幕时,观众台上爆发了长长的掌声和喝彩声。
工作是繁重而繁忙的,于海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完全承担起了好儿子好丈夫和好父亲的职责,夫人黄晓京军旅出身,现是外资企业的高级顾问,工作也很繁忙,于海对她关爱有加,并且主动承担起教育女儿的责任。
与母亲对自己“无言的爱”不同,于海对女儿的关爱是点滴都要诉诸“行动”。女儿乐拉生下来就得了新生儿肺炎,于海夫妇坚决不放弃,使之快乐幸福健康地成长。自乐拉出生,他就成了后勤部长,喂食洗澡换衣服,哄着睡觉他乐此不疲。
看到女儿一天天的长大每天的生活都在发生变化,有很多值得记住的事。于海心想,如何把女儿的成长趣事每一次的进步都给记录下来让她长大后回望自己走过的路很有意义,也算让孩子有个温馨的记忆。于是,他开始为女儿写“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