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想凝聚精神
走进大连三十六中,像走进了一个多彩的画廊,我不顾门卫的询问而浏览着,最后定格在张有林不同寻常的校长寄语上,让我未见其人却感悟其思想。当看到了稳健、踏实、热情的张有林,听他谈学校、谈自己如数家珍时,更感受他深厚生活积淀和独到的思维形式。
今年四十五岁的张有林,大学毕业在家乡工作了两年后,就来到了让他倾注半生心血的大连三十六中,从当数学老师开始,教导处主任、副校长直到2004年当校长,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到今天。他当老师时,是学生最受欢迎的数学老师;当教导处主任,他是学科带头人;他是学理科的,但精通我国博大精深的古文化并能与现实结合,而这在他走到校长的位置上真正的体现了。
过去的三十六中,旧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的教材教法等等,都不被学生乃至家长认可,生源低、学生素质差、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现状人所共知。2004年大连市教育局大胆启用了当时还是副校长的张有林。张有林不负领导的希望和班子领导分析研究办学的特点和难点。三十六中是普通高中,是中考5000名以后的学生,他们个性强,思想活跃、特长多,学校应从他们的个性特点投放更多的方法和关爱。那么三十六中因此定位为特色学校,同时学校把历届领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加以细化加以完善了。
几年来,三十六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关注未来”的办学理念,坚持“明德、尚志、博学、敏行”的校训。就是用这种思想凝练一种精神——张有林的团队精神:是抱定目标,永不放弃的执著精神;是敏锐行动,宁静致远的忍耐精神;是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勇敢精神;大事做于细,难事做于易的求实精神。这种精神学校师生认同并深深的根植在心里,融入到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中,使之成为激励和鼓舞师生们不断向上、积极进取、拼搏奉献的精神元素和支撑的力量。
用胸怀容纳百川
学校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科学的理念,那么怎么去做?谁去做?做的怎样这就涉及到用人,这就能看出一个领导的胸怀。张校长用人方法是:公平和公正。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古训。现实生活中很多单位都会制订各种相关的规章制度,但很多制度都是给职工制订的,到领导那里就走了样。三十六中的制度却是从领导开始执行,采访那天就深有体会。我们按约定的时间来到三十六中。习惯了记者特例的我,进门就想直接去校长室,门卫拦住了我们,在询问后先登记又挂牌的等待中,校长亲自下楼迎接,让我一阵惊讶中又一阵感动。问明原因才知道这是三十六中的制度之一:三十六中门卫管理制度。一叶知秋,从这里我看出来三十六中管理的严格,更看出作为领导的张校长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一个普通的中学,既是公平之处还是独特之处也是感人之处。
学校是个小社会,张校长每天日理万机,可他忙而不乱。我问他:在单位的事和家里的事忙在了一起怎么办?就是前院着火后院冒烟?他笑了起来说:“怎么会呢,前院我们班子团结就不会着火,后院有老婆贤惠就不会冒烟。”他说完我们都笑了,轻松的笑了。这个话题采访中问过无数人,大都说的很沉重,更能说上几次前院着火后院也冒烟的事,仿佛是做领导的劫难和焦点。张有林校长没有,在单位在学校都很轻松,这轻松更衬托他宽广的胸怀和无私无畏的领导方法,让人多了份敬重。
这是能力,更是一种胸怀,它能激发三十六中团结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无坚不摧、无往而上的精神。这精神催发学校有了一支志存高远、以身作则、以学校发展为己任的领导班子团队。有一支爱岗敬业、团结奋进、朴实严谨的教师团队,还有由班主任带领的充满希望与梦想的班级团队,他们是三十六中学校发展创新的基石。
目前在职教师队伍中,研究生学历有31人,高级教师已达40%,有30多位教师荣获国家、省、市优秀教师称号,各个学科均有市、区级骨干教师引领。30多名教师获得省级、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称号;在学科研讨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学校现有辽宁省教育技术骨干教师3人;大连市高考指导组成员及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多人。
用智慧寻求发展
有着二十多年教学生涯的张有林,他对学校了如指掌。学校的发展在于素质教育,但怎样抓才是学校的重中之重。新课程改革给三十六中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张校长研究的是,如何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体验成长的幸福,在幸福的成长中快乐的学到应有的知识。
三十六中的教改从抓品德入手。开展了“以人为本,严管真爱”、“细节孕育成功”等德育特色管理,使学校呈现温馨有序的发展局面。推进了《学生德育百分考核条例》等条例的实施,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向课堂要高效的教学理念。同时,学校还建立了教改目标,取消部分学科教学辅导用书,实行一名学生需要也要开课。对老师实行集体备课日常化、课堂教学最优化,预习教案制度化、作业布置及批改精细化、教后反思深入化、走廊辅导人文化、随机展示课规范化。
一石激起千层浪,三十六中的教学改革刚开始就在社会、家长,乃至于老师间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人怀疑,作业少了那成绩怎么能上去?还有个别老师感到,集体备课不是把自己的知识送给其他老师,这样怎么分出老师的水平高低了等等。
面对这些,张有林没有退却,他知道任何改革都会带来变化,带来阵痛。他还知道自己责任更大了,在单位工作的时间更长了,他大部分时间都深入各教研组参与教改,直至每个过程。在当时,有个资深老教师,过去教学很有水平,每次集体备课时都很少发言,不亮观点,给学生上课却按自己的一套。在当年的期末考试中看到了结果,他班级的单科成绩很低,不是水平问题是方法不对了。老教师很惭愧,逢人就说,还是教改好,张校长他呀是大智慧。
仅一年多的时间36中变了,变了的是高考的成绩:
2008年,6名突破600分创造了普通高中的理科之最。
2009年,学校实现了六个历史性的突破。
2010年,学校高考升学率为百分之九十。
用爱心关注未来
每个学生的素质不一样,那么学生的发展、教育程度和接受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这样在教育环境一样的同时,只有用爱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并发挥他的优势使之赢得未来。
张有林校长认为: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这份爱体现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上。为了尖子生的成长精心打造实验班,实行独立的教学计划,并配以优质教师实施个班教学方案。个班教学取得了辉煌成果:在当年的2009年高考中,实验班本科升学率达到100%。因为不放弃,因为关注每个学生,才有了专门为声乐突出的学生杨茗月单开声乐专业课而高考金榜题名,才有了学校为美术生特定个性化课程班而考入天津美院。此外,学校还建立较为完备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体系,尤其是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三十六中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目前,学校已经开设九大领域共174门校本课程,现印书成册的有39种。
这是一种爱,一种仁爱,这种爱体现在校长和每个老师和学生之间,体现在老师于老师、于学生之间,包括学生于学生之间。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市仁爱之师张淑媛在非典期间,班里一名女生突然高烧不退,住进医院隔离。她不畏传染与学生偷偷地见了面并把半个月的工资给了学生,使这名学生得到了爱,增加了信心,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东北财经大学等等。三十六中的这种仁爱体现着关注,还体现着无处不在的校园文化,校园歌会、校园文化节、校园英语文化月甚至校园食堂饮食文化等等。
是的,因为三十六中仁爱之风弥漫着校园,它感染了每个一人,使之自发、快乐、幸福地学习成长着,那么提高的不仅是成绩而是能力、素质、是那份面对生活从容淡定的态度。这就是普通的特色的、个性的、高端的三十六中,让每个学生都受益都难忘的学校。这正是大连市“三十六中现象”背后寻常而又不寻常的故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这还是三十六中校长张有林——有着深邃思想、有着广阔胸怀、有着无穷智慧、有着仁爱之心的人生,别样的魅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