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做大自然虔诚的使者

2010-12-29 00:00:00李肖含
中华儿女 2010年1期


  一双清澈的眼睛,真诚的微笑,略微不修边幅的衣着和稍显凌乱的头发中透着一种艺术家特有的可爱与不羁。
  刘中画的是水墨画,但却不同于一般的水墨画。他的作品不是古典诗意的山水田园、亭台楼阁,而是一个充满现代感和生命力的动物世界:大到狮子、斑马,小到鸽子、家猫;珍稀如熊猫、犀牛,常见如奶牛、山羊,在他笔下,都化作有感情,有性格的精灵。
  享誉世界的威尼斯双年展是艺术双年展之母,名冠国际四大双年展之首,被称为“艺术界的奥林匹克”。2009年6月至9月,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在威尼斯开幕,刘中受邀在此举办《大自然的赞歌——刘中绘画作品展》。这是威尼斯双年展自1895年创办以来,首次邀请中国画家举办个人展,也是本届威尼斯双年展惟一一个中国画家举办的个人展。
  
  “不希望我的画成为动物的遗像”
  
  在一片广袤的草原上,一大一小两头大象的背影互相依偎着,朝着太阳的方向走去,刘中为这幅画取名为《向》。去年刚刚做爸爸的他,特意创作了这幅充满温情的作品献给自己和儿子。
  一只大熊猫背对着观众坐在一块红色岩石上,微斜着身子,憨态可掬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刘中为它取名为《雍》。
  还有一幅作品,三只温顺的澳羊从上到下排成一排,表情各自不同,仿佛在对人说话。这幅作品,叫做《泰》。
  翻开刘中的画册,就像走进了一个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里面有月下独行的豹子、成群结队在大海中游弋的鲸鱼、满身彩纹的犀牛……在他的画中,动物们总是那么快乐自在,与周围的环境总是那么的和谐、自然。画面的背后又总是隐约传递出某种抽象的内涵,或隐喻当下,或关照未来。
  这位年轻的画家,不仅开辟了一个独特的题材,也拓宽了水墨画的思路和眼界。为什么他会跳出传统的国画题材和水墨技法,对动物题材情有独钟呢?
  刘中的答案很简单,从小喜欢动物的他,爱上画动物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慢慢地,他发现这个题材很宽,“怎么画也画不完”。更重要的是,他相信“画家的画不应该是画给自己的,也不应该是用来卖钱的兑换券。艺术家应该是对社会问题最敏感、最敏锐的,应有自己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艺术来参与社会。”
  1997年,刘中结束在法国的留学生活回到国内。他发现,北京的变化之大,几乎让他不认识了。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步伐让人应接不暇,另一方面,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河川污染,土壤沙化,物种灭迹……让更多的人关注动物,关注人与自然,成为刘中想要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的主题。
  为了创作,刘中曾到世界各地去写生。在人迹罕至的野生大自然,他常常感受到在城市里体会不到的震撼。“在肯尼亚的大草原,当看到一群群犀牛、狮子、河马从你身边泰然自若地走过,你回头望着他们在夕阳下的背影时,那么美,那么壮观。” 反观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大肆破坏环境,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刘中说:“我们曾经抱着人定胜天的想法去征服自然。现在是时候换个角度想想,人类作为地球中的智者,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动物朋友,和它们和谐相处,而不是一味的掠夺、占有。如果动物都灭绝了,人类如何能独善其身呢?”
  刘中相信,这是中国人关注和期盼的主题,也是全人类的主题。“中国现在在政治经济上都是一个大国,而且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作为中国艺术家应该有使命感,通过自己的作品,通过艺术来反映这个时代,告诉世界中国在想什么,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人类命运和这个地球的。”
  刘中加入了中华绿化基金会、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一些环保组织,定期参加他们组织的环保活动,同时继续他的野生动物系列创作。“我不希望我的作品成为这些动物的遗像。”刘中说,“更希望是它们的生活照,是它们每一个快乐的瞬间。”
  
  中国水墨画的威尼斯之旅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刘中举办了题为《自然和谐迎奥运》的个人画展,这次画展被纳入北京奥组委“奥林匹克文化节”和国家文化部北京奥运重点文化项目,也是奥林匹克文化节惟一批准的个人画展。意大利文化中心主席、国际著名策展人温琴佐·桑福看到刘中的作品后特别喜欢,主动找到他,希望他申请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对于威尼斯双年展的地位和分量,刘中是知道的,他也曾经在2003年和2007年两次考察过这个世界级的艺术盛会。威尼斯双年展上有过日本画家、韩国画家的个展,却从来没有过中国画家的身影,刘中知道,这一次不仅对自己来说是个机会,也是中国水墨画进入威尼斯双年展的机会。
  抱着这样的想法,刘中投入了这次画展的创作。“我憋着一股劲,想要创作出一批好的作品。”之前,刘中的创作不乏时尚的造型,绚丽的色彩,但为这次画展创作的12幅大型作品中,刘中全部采取了黑与白的水墨色调,“就是为了突出中国元素。”
  威尼斯双年展的申请难度之大也是众所周知。“来自全世界的几千份申请中,最后批准的只有几十个。”由于时间紧张,刘中的申请送到评审会的时候,离名单公布的时间只有一天,评审会给的答复是:我们已经评完了。在桑福先生的一再坚持下,评审会主席答应看一看刘中的作品再说。终于,他在名单公布前最后一刻打来了电话:“作品太好了。没有问题!”
  “中国画家与中国水墨画的首次登岛”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岛上到处是宣传海报,有很多人去看展览,在熊猫的作品面前合影。”展览结束后,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向刘中发出了希望收藏一幅作品的邀请。为此,刘中专门创作了一幅作品《眺望威尼斯》。这也是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第一次收藏中国画家的水墨画作品。
  在交付仪式上,桑福先生说:“刘中先生是第一次在威尼斯双年展上举办中国画个人展的画家,《大自然的赞歌——刘中绘画作品展》也是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中惟一一个中国艺术家举办的个人展,但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不是仅仅因为这两个原因向刘中先生发出收藏作品的邀请的。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对刘中先生出色的水墨画的表现手法认同的同时,更加赞赏他作品所表达的环境保护,自然和谐的人文理念。” “神童”的成长之路
  
  早年的刘中,就是个名动画坛的“神童”。
  
   出生于艺术世家,从幼儿园时起就开始为外宾作画,刘中学习绘画的环境可谓得天独厚。由于父母的关系,他在很小的时候便开始接触到范曾、刘海粟、韩美林这些画坛泰斗,并有机会向他们当面请教。
  1973年,年仅四岁的刘中以一幅充满童趣的《北京饭店夜景》获得了“全国少儿绘画比赛”一等奖。“我从一岁时被父母送到了陕西农村,一直生长到四岁。奶奶是民间艺人,教我剪纸、捏面人。农村有很多小动物都成了我的朋友,也成了我画画的对象。回到北京后,见到大城市,又觉得很新奇,也把见到的一切画下来。《北京饭店夜景》就是这么产生的。”
  10岁时,他获得了芬兰第四届国际儿童画比赛大奖,并开始在北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15岁时,他又以一幅《我对法国的印象》获得了“中法建交20周年少儿绘画比赛”一等奖,并代表中国青少年画家前往法国巴黎、尼斯等6城市进行参观、访问。
  父母一直鼓励刘中要多写生,从生活中来,发挥想象力。“小时候,就借着画画为名,缠着父母给我养小动物。”刘中笑着说。他养过20多只鸽子、公鸡、鹞鹰甚至还有蛇,细心观察它们的生活,画下它们的每一个动作和神情。“就说鸽子吧,有的很温顺,有的很活泼。同样的鸽子,在做了母亲之后就会变得很勇敢,攻击性很强。”
  1995年,经法国友人推荐,刘中获得了去法国留学的机会,先后在巴黎法语联盟学院、戛纳国际语言学院和法国国立国际艺术研究院深造。
  当年秋,法国第46届巴黎大区皇家园林市国际艺术沙龙大展开幕。刘中以一幅水墨画《牛》荣获该次大展的惟一金奖。这幅画作“特写了一个老水牛的头部,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位老农的画像,满脸的岁月沧桑和一双善良的充满问询的眼睛格外打动人心,而笔墨的虚实和背景的空白突出了中国画的特征。”
  1996年,他与法国毕加索陶艺工作室联合举办“中法绘画陶艺联展”,其陶艺作品被法国瓦洛黑斯(国立)毕加索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收藏的惟一一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
  回忆起在法国留学的这段经历,刘总的感受是:“一方面是开阔了眼界,对西方的艺术更加了解了,跟西方的艺术家有了真正的交流、合作。同时我也破除了对西方艺术的盲目迷信,说对中国画更加热爱了,我对于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据一席之地更加坚信不疑。国画借鉴和吸收西方艺术是很好的尝试,但不能失去自我。因为无论是对话也好,交流也好,都应该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平等,就谈不上交流。”
  记者(以下简称“记”):这次您去威尼斯参加双年展也是中国画家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您认为自己为什么能够成为这个“第一”?
  刘中(以下简称“刘”):我觉得可能有两点:第一是自然、和谐的主题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第二是我创作的方式比较新颖。我用的是中国画的材质和笔墨,但也借鉴了西方绘画的造型、技法、风格。 记:这次画展,为什么取名为“大自然的赞歌”?
  刘:原来我定的名字是“大自然的故事”,后来威尼斯双年展评审会主席看了我的作品之后,改为“大自然的赞歌”。我觉得这个名字更好,更有种美好的意义。
  艺术是离不开真善美的,艺术是要反映社会的问题,但是要用一种人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在美的前提下让人有一种思考,就像药是给人治病,上面也要包一层糖衣一样。你看毕加索画过很多风格的作品,也有阴郁的、反映残酷的战争的画面,但是大家记住的永远是他的《和平鸽》。这说明在记忆中留住美好的、善的东西,是人的本性。我也希望能用自己真、善、美的作品来唤起公众对环境和动物保护的重视。
  记:您画的是水墨画,但是又区别于传统的水墨画,您如何为自己的作品定位?
  刘:我觉得就定位为“当代中国画”就可以了。很多人认为的“当代”好像就是很抽象、很前卫的艺术,其实不对。当代,就是当下。当下这些画家的作品都可以称作当代的作品。只不过观念、表现技法不一样,有的作品继承传统的多一些,有的探索多一些。
  记:大熊猫可以说是最能代表中国的动物。这次威尼斯双年展上的《雍》却画了一个背影,为什么?
  刘:为什么画背影呢,因为你去动物园看大熊猫,它常常不是把脸正对着你的。它就自顾自在玩耍、睡觉,它有自己的生活和空间,它完全可以把背对着你啊。你说它慵懒也好,顽皮也好,憨态可掬也好,它就是这样按照自己的步调去生活。
  其实很多外国人对熊猫都kCc6IAKXJfLgJL1BDSgbxIlKgYPcPtJ3TH4ygCDGA58=已经相当的了解,就像对中国文化一样。展示我们的文化,只需要还原其本来的面目,无须再矫揉造作,把脸凑到镜头前,来个大特写来展示给别人看。
  记:您曾被称为画坛“神童”,很多神童都免不了“江郎才尽”的尴尬,为什么您是个例外?
  刘:不久前有个朋友对我说:‘我真无法想象,35年你就做了一件事。’一回首,的确从四岁开始画画到现在36年了,我想还是因为‘热爱’这两个字吧。画是我的朋友,可以把心里话对它说。至于出名不出名,赚钱不赚钱,对我来说没什么关系。
  我觉得对于画家来说,有两种结果是很危险的,一是创作的灵感枯竭了,画到一定的时候就江郎才尽了。二是什么好卖就画什么,等有一天你回过神来想创作点新东西,但是已经创作不出来了,这也是很危险的。
  记:您是如何一直保持创作灵感的?
  刘:我有两个方法,一是读古书,从古书里面,可以了解到历史,可以感受到一种意境,运用到你的创作里面。
  另外就是吸收新的信息。平时我喜欢锁定新闻频道,让很多信息,很多资讯大量的、快速的吸收,这就是让自己跟上时代,关注这个时代发生的事情。
  记:对于未来您有什么打算?
  刘:在自己的环保主题上希望有更多作品出现,在形式上有变化,更丰富。另外是更多地关注一些公益活动。无论是与大家分享自己的道路,让更多人有参考价值也好,还是为环保多做一些事情也好。一位艺术家,绝不是光靠自己的努力成才的,是很多人的培养和帮助才成就了他,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要将自己的艺术再回馈给这个社会,回报更多人,奉献给这个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