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一代年轻人心安何处?

2010-12-29 00:00:00
中华儿女 2010年7期


  这是一个人人都在强调“幸福感”的时代。当中国经济从“杀出一条血路”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中国人开始追求“和谐”和“幸福”了。“‘心安何处’叩问温饱之后的中国人,嗡然震颤每个渴望幸福的灵魂。”——这句子出自《南风窗》2010年第4期“中国人,心安何处”专题的策划人语,读来让人万分感慨。
  上周,北京“地王”闹得正厉害的时候,在北京工作的弟弟打来电话说,他换房子的打算又成泡影了。2006年北京房价还没有疯涨之前,他在北五环外买了一套一室一厅的房子。他一直计划着能买一套两室的房子,这样有了小孩之后家里就能捣腾开了。现在“地王”又来了,北五环外的房子都过万了,他换房子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
  我安慰他说,换不成房子也没关系啊,好歹你还有一套自己的小房子呢。将来有了孩子住不开的话可以租住廉租房啊,国家不也正在加大廉租房的建设力度嘛?弟弟却说,我们能有资格租住廉租房吗?又没有北京户口!没北京户口,很多“福利”想都别想!
  2003年大学毕业后,弟弟把户口落在了石家庄。三流院校毕业的他,在石家庄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只好去北京寻找机会。几番折腾,运气加上实力,现在竟然“混”到了一家外企,工资尚可。到外企前,他工资很低,不敢要孩子;现在工资高了,虽然有了养孩子的能力,但他还是一点安全感都没有,他担心万一哪天被炒鱿鱼了,再找不到这样的工作,收入不足以养活孩子和支撑一个家。
  没有“安全感”,不仅仅和房子、工作、孩子有关。很多时候,弟弟还会感慨,他都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虽然在北京工作,但他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北京人,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被北京接纳了;虽然户口在石家庄,可除了户口,他和石家庄这座城市一点关系都没有;故乡更不属于他,从离开家乡上大学那天起,故乡就离他越来越远了。
  弟弟出生于1981年,虽然是“80后”,但我完全能够感觉出来他已经不再是刚出大学时意气风发的小伙子了。他已经开始为未来担忧,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磨练,他的焦虑感开始与日俱增。他没有抱怨自己没有北京户口,他也知道“北上广”这样的大都市不可能为所有外来青年解决户口;但他也不后悔自己“闯”北京,如果当年不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他很难寻找到工作机会。在他看来,大城市的“限制”没有错,他自己的选择也没有错,都没错,可他就是不清楚自己为何没有幸福感,为何会感慨自己沦落成了一个“无根”的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才会有归宿感。
  或许是媒体人的职业特性使然,我习惯于把他的个人境遇放在更宽阔的社会背景下来观察。这是他一个人的生活境遇,但这也是一类人的人生写照,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相当大一部分“80后”的人生剪影。
  有专家、学者分析说,“80后”的焦虑,深深植根于历史转型之后中国社会目前所处的矛盾纠结之中。“国强民弱”的反差,造就了刚刚成长起来的“80后”的悲叹;一切应该由或者曾经由政府提供的保障性福利,他们都是只听过没见过;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现实压力纷至沓来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开始感慨自己是“无根”的一代。
  去哪里寻找归宿感?理论上说,房子、户口等因素都不应该成为归宿感的硬性条件。古人说得好,“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在一个真正文明现代的国家,人们心里所感受着的“根”,绝不应当仅仅具化为农业文明中的故乡。有安全感的地方,自然就是心安之所;有安全感的地方,自然也是根之所在。而“安全感”从哪里来,笼统说,它当然取决于各类“国家保障”到位与否。
  “心安是福。”如今再看这句质朴的俗语,它已不再单单是一种个体心理调节艺术,更应该是国家通过各种措施带给个体的一种“福利”。想法设法、克服万难让人“心安”,让那些在社会转型中被迫脱轨的心灵重新归位,让年轻的一代不再有“无根”的惆怅,这不仅仅是这一代年轻人的福,更是这个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