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当时的清政府第一次以官方名义参加了美国费城世博会,随团参展的中国工商界代表李圭根据经历写下了《环游地球新录》,成为中国人“睁眼看世博”的名篇。此后,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希望参与世博会,更期望中国举办世博会。
134年之后的2010年5月1日,这个梦想将在上海得以实现。此后的184天里,上海会以“中国模式”展示科技世博,让世界见证这个第一次由发展中国家承办的注册类综合性世博会。
“如何兑现上海在申博时的诺言:如果世博给中国一个机会,我们将还世界一个惊喜!我想这应当让祖国和世界来检验我们的工作,我们准备好了!”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坚定地说。
对此,我们毋庸质疑,因为周汉民和世博“息息相关”,这项“工作”他从头至尾一做就做了9年。
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一次奉献和挑战
上海世博会被寄予很多期许。随着开幕日子的日益临近,世博会成为越来越频繁的一个话题,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全世界都在期待着这一天的来临。
对于中国来说,上海世博会和北京奥运会一样,是一个向全世界展示综合国力的舞台,2008年的北京奥运已经向世界展示中华之崛起,2010上海世博更将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探索世界发展模式的共同追寻。
在2010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周汉民向记者讲述了亲历世博会申办并与世博会9年亲密接触的日子。
非外交官的外交使命
1999年,昆明举办园艺博览会其间,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申请承办2010年世博会,很快获得国务院的同意。时任国务委员的吴仪同志任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委员会主任委员。2001年5月2日,我国通过时任驻法大使吴建民正式向国际展览局递交了申请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申办2010年注册类世博会的国家。
2001年11月,周汉民“临危受命”, 调任上海世博会筹备申办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并任中国驻国际展览局的代表常驻巴黎,也成为国际展览局历史上第一位专职代表。周汉民说,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13亿中国人民共同的心愿,中国政府一定会竭尽全力,为世界奉献一个完美的令人难忘的世界博览会。
“申办世博会,提出申办的标准有两个,第一必须是主权国家,第二必须是一个国际组织成员国,这个国际组织叫国际展览局。这两项标准我们全部符合,申办这届世博会我们的竞争对手国家当时有五个:俄罗斯、韩国、波兰、匈牙利、阿根廷,最后阿根廷退出竞争。”周汉民说。
那时候周汉民的工作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为了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去广泛“游说”除中国以外的其他87个国际展览局成员国。但这项工作完成起来并非那么容易,首先这些成员国的官员是否有时间和你沟通,他们在这几个提出申请的国家中是否已经有了明确的倾向性,还有是否会考虑你的陈述等等。所以这项艰巨的任务,对手国们无一例外都挑选了出色的外交官,而代表中国的周汉民在此前还是浦东新区人民政府的副区长,他的工作是分管陆家嘴国际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和浦东新区的社会发展局。对上海的熟悉程度,他是专家,但是要说外交,周汉民真的有些“糊涂”,毕竟之前没有这样的经验。
“当时我的压力相当大,因为这份工作对我来说非常生疏。那时候对我国申办世博的背景也不了解,甚至不知道世界各国参与世博会的规程,所以那是我人生中很大的一次挑战,可以说没有思想准备,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了解这个事关国家声誉和形象的大事。”回忆一开始的申办工作,周汉民坦诚相告。
一场堂堂正正的胜利
为了完成使命,周汉民就借住在了中国驻法大使馆,与使馆的同志并肩作战,对外交辞令非常生疏的他得到了使馆同志们最全面、最无私的支持。因为他当时要拜访各个国家驻国际展览局的代表,而这些代表有三分之二是常驻巴黎的各国外交官,周汉民必须登门造访,面对面与其交流,报告最近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强力推进中国申博的事务。
“当时我每个星期都要制定全面的工作进程表,尽管竞争有极大的变数,但我还是相信没有一票是不能被争取的,反过来也没有一票是确凿无疑的。在所有的变数中,应该有信心将工作推进。毕竟有国家做后盾,我只是在巴黎的‘前线’履行国家的职责,提供相关信息进行联络和推进。”周汉民说。
回忆起刚到巴黎的工作,周汉民说,他首先选择了拜访和我们竞争伙伴驻国际展览局的代表,这完全出乎了竞办国家的预料。在拜访韩国代表车本友时,周汉民还专门聊起了“车”姓在中国的起源。之所以以如此方式开局,就是为了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的姿态和立场,那就是我们所有的竞争是平等的,是建立在相互间的尊重基础上所展开的,是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推进的。
或许因为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理解、支持和赞赏;或许代表中国承办城市的上海,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或许中国所选择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引起了世界的共鸣;中国所提出的一亿美元专项基金援助发展中国家前来参展,被广泛认为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世界做出自己独到贡献的力证……在2002年12月3日的蒙特卡洛格林马迪会议宫,中国上海赢得了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
在当晚举办的庆祝晚宴上,此前参与竞争而受挫的四个国家全部派来了代表。当韩国代表眼含泪水上前祝贺的时候,周汉民除了明白他的失落,更是打心底地感觉出他的真诚,因为不论最终在什么地方举行世博会,大家都希望世博会本身获得圆满成功。宴会上,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先生写下了一句话——今天,世界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希望。蒙特卡洛曾是中国第一次申奥失利的地方,而2002年12月3日,中国人民创造了新的历史。
“其实我当时非常平静,因为胜利不是突然的,更不是一种惊奇,它是我们努力以后的客观必然,也是在我们申博团队的期望之中的。我们国家赢得了一场堂堂正正、不被诟病的胜利。”这是9年前周汉民接受采访时说的话;而在今天,周汉民则笑着说:“9年了,我仍然充满自豪,我们中国以一个文明古国的伟大传承作为我们思想的砥砺和行为的规范,大家都认为胜利由中国取得是一种必然。”
人生最为宝贵的九年
上海世博会申办成功,对于周汉民和整个团队来说,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2002年,周汉民回到上海之后,长期担任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分管参展事务,包括国家和国际组织、企业参展、国内参展,也包括港澳台相关的领导等各项工作。因为是第一次举办世博会,所以筹备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尽管世界上有许多国家举办过世博会,但没有一届世博会是可以被复制的,唯一能做的只有创新,创新是世博会最宝贵的闪亮之处,这所有的一切,周汉民都须亲自参与其中。
周汉民说:“世博会的工作每天都很辛苦,尤其是2005年我们要通过注册报告,这将决定你最终能不能举办。《国际展览公约》明确规定你的办博理念、方略、政策和措施,要被国际社会审议并批准,最后集成的一本文件就是《注册报告》。这份报告的11万字要用英文和法文编译,阐明我们方方面面的期望和努力,中间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办过世博会,所以很多观点、看法和做法,在国际社会看来无法理解,需要不断地沟通完善。这份报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一次过关的,所以当时我们的压力很大。”
《注册报告》对周汉民和办博团队来说似乎比申办的时候还要困难,为了把办博的承诺变为国际法的组成部分,所有人都要认真研究国际法,一边咨询,一边完善,夜以继日。事实证明,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中国提交的这一份报告最终获得了当时近100个成员国的一致赞同,开创了申博史上的先例。
此后的一切变得水到渠成,上海世博会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