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留学路
2001年高考,戴庆成绩优异,除了清华、北大以外,报考任何一所重点大学都不成问题。但家人与戴庆在志愿填报时产生了相当大的分歧,最终导致他与第一志愿失之交臂,由此走上了留学的道路。
带着复杂的心情,戴庆于2001年10月来到了英国。为了能够上比较好的大学,他迎难而上,首先选择排名英国前十的约克大学电子工程系预科。在约克的一年里,戴庆在国内养成的良好学习方法令他获益匪浅——不仅毕业成绩优秀,而且成为电子系预科的首个高等数学满分获得者。电子工程系的主任迫切希望能留住这个极具潜力的中国小伙,提出了让戴庆直升本科的诱人条件,然而戴庆渴望在更加出色的大学证明自己的能力。
很快,戴庆向帝国理工和布里斯托发出了入学申请。初到帝国理工面谈之时,戴庆简要陈述自己的能力与特长之后,该校办公室主任干脆地说:“我们不接受预科成绩,但你非常出色,我建议你等大一读完以后申请转学。”戴庆顿时眼前一亮:“转学需要什么条件?”主任直言不讳:“你必须是原学校的前三名。”这一席话,为戴庆保留了一丝希望。要知道,帝国理工是英国最好的理工科院校。
接下来,戴庆申请布里斯托大学,该校综合排名第四,仅次于牛津、剑桥和帝国理工。这一次他很快收到了无条件录取通知书。戴庆考虑再三,选择去布里斯托大学就读。
布里斯托大学的学习节奏比约克大学快了不少,但这对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和生活经验的戴庆而言算不了什么挑战。期末考试中,他轻松取得了全系第二名的好成绩,随即便联系了帝国理工。此前拒绝他的主任欣然告知:“你很有机会,只要通过电子工程系主任的亲自面试。”
面试是在帝国理工电子工程系MacDonald教授办公室进行的,戴庆详细汇报了自己的申请过程和学习经历,老教授深受感动,他告诉戴庆:“我已经在帝国理工工作了半个世纪,对这里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而你,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将是我为电子工程系招收的最后一个学生!”
下一站,剑桥!
帝国理工建校已逾百年,拥有9位诺贝尔奖得主,并以其强大的科研和教学实力,牢牢占据欧洲四大理工院校头把交椅。然而对戴庆这样的“新生”而言,学校耀眼的荣誉光环却意味着更为巨大的学习和科研压力。也许是身体里流淌着军人血脉的缘故,戴庆在困难面前总是感到兴奋莫名。他每天披星戴月、废寝忘食地学习。
天道酬勤,戴庆的成绩每年都在大幅提高。与此同时,学有余力的戴庆还参加了帝国理工优秀本科生研究项目竞赛,他负责的语言识别项目获得了一等奖。转眼三年过去了,戴庆以优异的成绩从帝国理工毕业,凭借出色的综合素质,他毫无悬念地具备了“问鼎剑桥”的实力。于是,戴庆在自己的人生规划中顺理成章地写下了新的目标——下一站,剑桥!
6年的不懈努力,优秀的本科成绩,丰富的生活阅历,帮助戴庆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他顺利通过了剑桥大学的面试,加入光学纳米电子研究中心。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戴庆在这里如鱼得水,他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
2008年,戴庆参与研发以纳米管为原材料的“冷阴极发射器”,这是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的重点课题之一。欧盟对此项研究极其重视,专门召集了欧洲五所大学,总共投入1亿欧元开展联合研究。戴庆的项目组主要负责测量纳米管发射电流的性能以及分析提高性能的途径。在研究中,他们通过改变纳米管排列分布和使用不同衬底,令人惊讶地成功使电流强度提升了10倍,帮助该项目大大缩短了研究周期,最终得以提前完成。
2009年,戴庆的导师开始历练自己这个得意门生,他放手将一个更大的研究项目——纳米光学器件,交给戴庆全权负责。此课题为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的重点课题。该项研究主要依靠纳米级的加工工艺,要求负责人必须具备高超的实践操作经验,可是戴庆对上述工艺手段一窍不通。诸多无形的压力再次激发出戴庆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头。
“一切从零开始!”戴庆每天早早到实验室,学习各类精密仪器的操作方法,熟记纷繁复杂的纳米管生长参数和制备配方,年轻的他必须承受脑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一次次重整旗鼓,屡败屡战……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戴庆从无数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终于攻克了一个困扰学界许久的纳米管制备关键技术难题。他率领小组研发了多项纳米光学器材,成功发表了3篇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论文和3篇国际会议文章。此外,由戴庆研发的3D显示传感器更荣获英国政府、剑桥大学和劳斯莱斯公司合办的“2010全英传感器大赛”一等奖。
勤工俭学是学问
登陆英伦的第一年里,戴庆就开了自己的打工生涯。第一周,他找到了自己的首份工作——打扫办公室。刚离开父母呵护的大男孩,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干着粗活,还要忍受异族充满怀疑和鄙夷的目光——这一切只是为了能早点担负起自己的生活费,减轻父母的负担。
随着生活经验和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戴庆在Waitrose超市当起了摆货员。这家超市是英国的高档超市,戴庆从此逐步开始深入了解英国人的生活,他的勤工俭学之路也越走越顺。
戴庆学习层次的跃升帮助他日渐步入“高端”的工作和实习平台。2004年,戴庆进入诺基亚北京研发总部实习,担任该公司首席科学家马建教授的助理。随后他多次作为马教授的代表参加在京举办的重要学术会议和展览,为公司采集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2007年,戴庆申请进入德意志银行实习。此类投资银行的申请竞争异常激烈。申请人要经过三轮面试和一系列测试的选拔才能被录取。戴庆过关斩将,一路“杀”入最后一轮面试。
进入德意志银行以后,戴庆被分到了股票交易软件中心,参加公司全球主干网络和数据中心的升级扩容项目。有一次,澳洲的数据中心突然打来电话,紧急通报网络出现故障,无法接通伦敦数据库。面对突发情况,戴庆处变不惊,他在报告部门主管的同时,也打开了备用交换机,为解决故障赢得了宝贵时间,成功避免了澳洲交易中心的损失。事后,部门主管多次表扬戴庆的正确处理,并在实习结束后为他提供了一份正式工作合同,但戴庆为了去剑桥大学继续学习深造,婉言谢绝了。
赤子爱国情
人们常说“出国越久越爱国”,此非虚言。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戴庆从懵懂的高中毕业生,成长为学有所成的“留洋博士”,经历了巨大的蜕变。但是,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境遇如何变迁,他胸中燃烧的拳拳爱国心和殷殷报国志却从未有丝毫减弱,光阴的磨砺令戴庆的赤子情怀历久弥坚。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戴庆立即加入剑桥大学华人学联组织的募捐筹款活动。他参与组织1000余人进行午夜烛光静坐追思活动,为地震的受难者祈祷,为祖国祈祷。戴庆带领同学们在剑桥街头搭起桌板和海报,为汶川学生和学校重建筹款,短时间内便筹集了超过2万英镑,并以学联的名义全部捐献给了中国红十字会。
十年异域寒窗苦,一腔华夏赤子情。如今的戴庆即将取得剑桥的博士学位,导师爱才心切,提出让他留下继成衣钵;学校求贤若渴,希望他能够留校成为学术骨干;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看中他的能力,纷纷抛出橄榄枝……可是戴庆却毅然决定回国发展,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来报效祖国。在日记里戴庆写道:“中国是我温暖而美丽的家,我当初经选择离开,是因为我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把家变得更温暖、更美丽。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希望祖国强大,没有一个中国人不期待自己为祖国书写未来。而我正在为此奋斗,为一个神圣但是艰巨的任务而奋斗!现在、将来,永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