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持平,李叶芳
(中山大学 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275)
泛珠三角区域贸易与投资分析
袁持平,李叶芳
(中山大学 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275)
泛珠三角经济区建立之后,在珠三角地区强有力的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下,区域内各省区之间以及总体的贸易量与投资量呈现持续上涨趋势,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泛珠三角的区位优势日益凸现。近年来,泛珠三角9省(区)贸易与投资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进一步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碍。创新合作模式和体制、深化合作领域、建设一体化的交通体系及区域性协调体系是未来泛珠三角区域之间以及与区域外的贸易与投资发展的重要途经。
泛珠三角;东盟;贸易;投资
泛珠三角区域的范围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有两大平台:一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二是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近年来,泛珠三角区域“9+2”各方的竞争力与影响力日渐增强、各具特色、相得益彰,所建立起来的共生共赢型经济体系,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极。
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建立不仅着眼于区域内的携手发展,还把目光瞄准了国际市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强化了华南、西南各省(区)得天独厚的地缘、人缘优势,9省(区)与香港、澳门拥有了中国通往东南亚最便捷的通道,联手进军东南亚成为可能的战略。2008年底,国务院正式将泛珠区域合作纳入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进一步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推向了更大的空间。
2008年,金融危机恶化了全球经济,作为拉动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进出口方面增长明显放缓,2007年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2.3%,2008年前三季度却只有1.2%。2008年,全国出口总额为142 854 571万美元,相对于 2007年增长17.28%,而2007年同比增长速度为25.69%。2008年全国进口总额113 308 634万美元,同比增长18.55%,而2007年的同比增长速度为20.74%,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总额,增长速度都明显下降。金融危机同样影响到泛珠三角地区,特别是对出口严重依赖的珠三角地区,出口下滑必然带动整体经济下滑,2008年上半年广东地区 GDP增速只有10.70%,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较2007年约低4个百分点,这是广东省多年来的最低增长,未能继续多年来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历史趋势。
泛珠三角内地9省(区)2008年的进出口贸易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各省(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差距仍然较大。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广东省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急剧下降,但仍然是泛珠三角内地9省(区)中对外贸易进出口额总量最大的省份,远远多于其他省(区)。2008年,广东省对外贸易总额为68 326 096万美元,泛珠9省(区)总额为84 722 604万美元,占80.65%,其他8省(区)合计仅占19.35%,其中总量最低的是贵州省,仅为336 841万美元,其次是海南和云南,海南为452 475万美元,云南为960 549万美元,这3个省份的进出口总额均低于百亿美元,可以看出,内地9省(区)对外贸易发展极度不平衡。
2.各省(区)进出口增长速度大部分减缓,广东和云南两省增长速度首次低于两位数。内地9省(区)的进口额和出口额除少部分省份之外,增长速度均出现下降趋势,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广东省。2006年、2007年广东省进口额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8.67%、17.55%,而2008年仅为5.42%;2006年、2007年出口额的增长速度分别为26.68%、22.29%,2008年仅为9.43%;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为7.76%,相比2007年的20.3%,下降速度非常明显,出现了近几年来首次低于两位数的增长。云南省2008年的增长速度也仅为9.41%,而2007年增长速度为41.0%。
3.各个省(区)仍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四川省增长速度最快,超过50%。虽然相比于前几年,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大部分省(区)仍然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年四川省进出口总额为2 203 835万美元,增长速度为53.21%,是9个省(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省份,其次是江西、广西和贵州,分别为48.23%、45.05%和43.29%。不过,虽然这些省(区)增长速度较快,但因为基数较小,在总量上仍然远远落后于广东。
表1 2008年泛珠三角内地9省(区)进出口总值
在泛珠三角的内地9省(区)中,广东省与港澳地区之间的贸易联系最为紧密,广东省的产品出口高度集中于港澳地区,绝大部分是通过港澳地区的转口贸易。2008年,广东省的对外贸易总额为6 834.92亿美元,其中与港澳的贸易总额为1 421.89亿美元,占20.8%,相对于2007年,广东省对香港和澳门的进出口总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表2 广东与港澳进出口贸易额 单位:亿美元
2008年福建省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07年进出口总额为7 445 081万美元,2008年进出口总额为8 482 094万美元,增长13.93%,其中与港澳之间的贸易总量为385 449万美元,相对于2007年的375 015万美元,增长了2.78%,增长速度减缓,主要原因在于福建省对香港的进口额有所下降,从2007年的13 804万美元下降到10 914万美元,下降了20.94%。
表3 福建省与港澳进出口贸易额 单位:万美元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被列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有两个独特之处:一是区内不同省(区)之间发展落差很大,其中香港的GDP为贵州的50倍;二是覆盖不同的关税区。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到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实施,港澳和内地的制度阻隔基本消除,从1997年之后就一直没有整合的“大珠三角”(指粤港澳)因此重新绑在一起。而“9+2”各省(区)发展的落差又为彼此的协调分工提供了机遇。在过去20多年时间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综合实验区,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以至于成为中国最富庶的省份。而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构想下,如果一个富庶的大珠三角能推动一个富庶的泛珠三角区域的出现,无疑具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标本意义,考虑到东盟的存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前景将更为乐观。
1.泛珠三角区域与东盟之间的贸易
目前,东盟已成为两个规模更大的新兴集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是东盟加中日韩三国峰会(10+3),另一个是包括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内的东亚峰会(10+6)。泛珠三角经济区是中国和东盟合作的前沿地带,而东盟则为泛珠三角经济区发展提供崭新的大平台,双方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行互补性合作。以广东省和福建省为例透视泛珠三角经济区与东盟发展合作的现状。
(1)广东省。2009年自3月份起广东对东盟出口连续5个月出现同比增长的良好势头,其中3月和4月对东盟出口连续两个月突破20亿美元,7月份对东盟出口更是达到23.7亿美元,再次刷新年内对东盟单月出口的记录,已率先实现回暖,1-7月对东盟累计出口135.2亿美元,降幅仅为0.1%。统计显示,2009年1-7月,广东对东盟出口高新技术产品52亿美元,增长3.9%,所占同期广东对东盟出口值的比重达到33.9%。其中硬盘驱动器、集成电路、存储器、移动通讯基站分别对东盟出口7.4亿美元、5亿美元、3.9亿美元和2.6亿美元,分别增长59.6%、15.9%、9.6%和8.3%。
在传统大宗商品方面,广东的产品在东盟市场仍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其中纺织纱线制品及织物、鞋和塑料制品分别对东盟出口6.5亿美元、3.8亿美元和2亿美元,分别增长14.5%、63.2%和18.8%;家具、箱包和玩具分别出口5.1亿美元、1.9亿美元和1.3亿美元,增幅更是高达1倍、90%和98.5%。此外,蔬菜、水果分别对东盟出口3 145万美元和2 863万美元,分别增长7.8%和9.6%;水海产品对东盟出口2 442万美元,高速增长15.5倍。
(2)福建省。根据福州海关统计数据,2009年福建省对东盟贸易总额达9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比同期福建全省外贸进出口增幅高达70个百分点,东盟是福建省第三大贸易伙伴。福建出口东盟61亿美元,增长15.1%,进口33.4亿美元,增长4.3%。
据统计,2009年1月份,厦门关区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的进出口总值分别为1.7亿美元、1.5亿美元、1.3亿美元和1.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6.5%、1.1倍、53.2%和69.5%,四者合计占同期关区对东盟贸易总值的80.2%。从贸易产品来看,厦门关区出口以机电产品、农产品和纺织品为主,进口主要是高新技术产品和资源性产品。其中出口机电产品1.2亿美元,增长34.4%;出口农产品1.2亿美元,增长38.3%;出口纺织品0.6亿美元,增长89.1%。自东盟进口高新技术产品0.9亿美元,增长35.2%;煤炭0.5亿美元,激增24.9倍;食用植物油0.2亿美元,增长3.1倍。
2.泛珠三角经济区与东盟合作面临的障碍
目前,泛珠三角经济区与东盟国家的经贸模式主要靠贸易维系,单一的进出口结构直接导致了双边贸易长期不平衡。2009年1月以前,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均为逆差;之后,中国对东盟的贸易结束了长达约10年之久的逆差,转为贸易顺差。长期的贸易逆差可能导致对方减少商品进口,或作为债务积欠下来,无论哪些情况,对中国参与东盟合作都会造成损害。因此,仅依靠互补性资源输出的贸易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泛珠三角经济区与东盟合作的需要。
3.泛珠三角经济区与东盟合作的对策
(1)加强双方产业间协作。泛珠三角经济区与东盟均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东盟已经在产业结构优化的速度上取得领先。然而危机与机遇并存,在某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泛珠三角经济区也具备比较优势,或者说劣势并不明显。紧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泛珠三角经济区要着力调整对东盟产品的出口结构,由出口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泛珠三角经济区各省(区)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合理选择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切忌只看短期利益盲目出口,加剧与东盟的贸易摩擦。
(2)泛珠三角经济区对外经济贸易政策一体化。实现对外经济政策统一是泛珠三角经济区整体参与东盟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目前,泛珠三角经济区以政府间的对话交流为基础,已初具规模,有条件探索对外经济政策一体化的制度建设,如制定促进区域产业链发展和区域内市场一体化的政策,以整合区域内资源,确立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和各省(区)的分工,更好地开展与东盟等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合作。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形成为经济区内各省(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背景力量,各省(区)要打破行政区经济的局限,充分融入泛珠区域,增强凝聚力,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3)建立高效率的地区贸易结算体系。2009年7月,中行广东省分行已分别与中银香港、汇丰银行签订《人民币贸易结算清算协议书》,确定东盟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针对区域。显然,人民币结算可以有效促进中国与东盟贸易的便利性,促进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增长以及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东盟几年来都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中国—东盟在实体经济方面都受到影响,相应地影响了双边贸易的发展。2008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2 311亿美元,增速仅为14%,而2009年前5个月双边贸易总额增长80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5.9%。长期以来,中国与东盟贸易主要以美元结算,既增加了交易成本也增加了汇率风险。中国与东盟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推出无疑既会降低交易成本,也会有效降低汇率风险。
(4)双方经贸合作由竞争型向合作型转变。中国与东盟产业结构、贸易结构趋同,互补性相对较差,在自由贸易区内和国际市场上均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性。要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向合作转型,单靠国际贸易本身的经济规律是很难实现的,必须加强双方政府的交流与协调。鉴于泛珠三角经济区在中国与东盟贸易中的特殊重要地位,通过泛珠三角经济区与东盟贸易条件的逐步改善,不断增强互信与合作,泛珠区域可以作为中坚力量,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由目前的竞争型向更具发展前景的合作型转变。实施产业转移的多层次和多元化,要尽量避免同质竞争。由于泛珠三角经济区与东盟很多地区在劳动力、自然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有很多相似性,因此,泛珠三角经济区与东盟在产业转移时,要尽量避免“撞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泛珠区域以优越的地理优势、良好的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等因素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通过对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历史阶段及来源地结构的考察,不难发现泛珠区域在吸引与利用外资方面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最近几年除2004年只占34.05%外,其余年份均超过40%,2006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301.608 4亿美元,占到了全国的43.42%。有关方面的数据也表明,港澳虽然经济总量不大,但来自港澳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是非常高的,2005年高达30.76%。而来自港澳的外商直接投资在投资区位的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毗邻区域”的区域集聚的特点,即大部分外商直接投资是投在泛珠区域。但是,随着我国开放度的加大,泛珠区域的产业结构、市场政策制度等因素的改变,外商直接投资在泛珠区域的投资规模、产业流向及投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外商直接投资在各省(区)间的区域分布
泛珠三角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广东地区,其次为经济较发达、地理条件较好的省(区),如福建省。近年来,与大珠三角接壤的湖南、江西、广西引进外资力度逐渐加大。但是云南、贵州的外商投资仍处于较低发展阶段。泛珠三角外商投资现状分布呈现出以广东为中心,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递减的分布特征。从目前的外商投资现状分布将泛珠三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广东地区,第二层次为福建、江西、湖南、海南、广西,第三层次为云南、贵州、四川。从吸收外资和对外贸易总量看,广东都在全国占有很大的比重。
2.外商直接投资在各省(区)内的地域分布
港澳企业在广东省投资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按实际投资额排列依次为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惠州、江门、汕头、珠海、中山、肇庆等市,珠三角9市吸收港澳投资占总量的七成以上。广州和深圳发挥着巨大的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广东省其他城市吸引外资受广州和深圳的影响较大,并随着距离的增大而递减。2008年,广东省实际利用外资为1 916 703万美元,其中珠三角地区为1 692 091万美元,占总投资的88.3%,在广东省的外商直接投资绝大部分都投向了珠三角地区,而相对落后的东翼、西翼和山区只占到了极少的部分。其他8个省区内部外商直接投资均存在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外资主要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城市。如福建省外资主要集中在福州、厦门、漳州、泉州4个城市,近年来总和占全省90%以上。江西省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南昌市、赣州和九江3个城市。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长沙市,其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省三分之一,其次是郴州、衡阳、岳阳、株洲等城市。海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在省会海口和旅游城市三亚,两个城市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省85%以上。
3.泛珠三角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
在产业上,主要投向制造业和服务业,以2007年为例,内地9省(区)的制造业实际吸收港澳投资857.27亿美元,占投资总量的68.58%;服务业实际吸收港澳投资372.26亿美元,占投资总量的29.78%。在行业上,港澳企业投资主要集中分布在电子信息业(7.82%,)、商务服务业(6.03%)、纺织服装业(5.7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3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09%)和住宿餐饮业(2.92%)等。
4.泛珠三角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分布
对于泛珠三角区域,不仅是广东省,包括其他的内地省(区),从投资地来源看都是以港澳地区为主,可对广东、福建、湖南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作进一步分析。
(1)2008年,广东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为1 916 703万美元,其中1 266 813万美元来自于亚洲地区,占投资总额的66.1%,来自于港澳地区的投资为1 087 640万美元,占亚洲地区的85.86%,占总投资的56.75%,香港一直以来都是广东省外资主要来源地。来自欧盟的直接投资增势迅猛,2005年达到83 276万美元,但2006年和2008年均有下降的趋势,而来自新加坡、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明显增长,值得关注的是来自非洲的外商投资增长相当明显,2008年为21 250万美元,相对于2007年的15 104万美元,增长了40.7%。
表4 广东省实际利用外商投资的国别(地区)分布 单位:万美元
(2)福建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历年来自港澳地区的资金均超过五成,并以较快的速度逐年增长。2008年,来自香港和澳门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246 632万美元,相比2007年的179 502万美元,增长了37.4%。港澳是福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最大来源地区,紧跟其后的是新加坡、美国、菲律宾、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2008年对福建的直接投资相对于2007年基本上没有增长,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3)湖南省吸收外资主要来源地是亚洲国家或地区,其中港澳台三地外商投资占较大比例,实际直接投资前几位的国家或地区是: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维尔京群岛、美国、日本。湖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起步于1981年,以开发区为载体,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到2008年全省已有开发区77家,覆盖14个市州、70个县(市、区)。1983-2008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219亿美元,其中,2005年突破20亿美元,2007年突破30亿美元,2008年达到40.1亿美元。1983-2008年,年均增长47.1%。通过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经济合作步伐加快,2002-2008年,全省累计实施内联合作项目25 383个,累计引进境内省外资金4 875亿元,其中,2007年1 053亿元,2008年1 230亿元。
泛珠三角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异性显而易见。造成这种地区差异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环境优劣
投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目前,外商直接投资在泛珠三角的分布极不平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各地的投资环境存在明显差异。从泛珠三角内地9省(区)的地区经济实力、市场需求、基础设施、资源状况、生活环境、人力资本、政府作用等7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为广东,其投资环境最好。广东已经成为泛珠三角区域乃至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最具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第二层级为福建、四川和湖南。福建是中国最早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省份之一,经济增长速度和居民生活质量居全国前列,福建的区域经济优势和全方位的外向型经济显现出强劲的发展生机,对该地区的投资吸引力会有很大的增强作用。但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智力投入方面,福建要增加力度,以提高资金增值的能力。四川是中国西部经济大省,是全国优势资源的富集区之一,四川的主要经济指标均居西部第一位,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处于重要地位,加上其区位优势具有多样性,与其他省(区)有很强的互补性,从而成为投资者比较热衷的地区。湖南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以及人文资源都比较丰富,素以“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产之乡”和“旅游胜地”等著称于世。
第三层级为云南、广西、江西、贵州和海南,这些省区自身发展条件相对恶劣,导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比较滞后,对资金的吸引力也不足,形成恶性循环。但这些省区在发展上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应当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并对已有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赶上先进省份,才会给投资者带来信心。如海南省,应抓住亚洲论坛永久落户博鳌这一机遇,通过自身努力,牢牢吸引投资者的眼球。
2.地区产业结构与外资在华投资结构差异较大
根据我们前面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分析,可以看到制造业利用外资占70%左右,外资对制造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以及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轻工制品业等。除广东省外,内地其他8个省(区)在这些产业上并不具有优势,其优势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产业,如农业、采掘业、能源开发等,其投资高、见效慢、风险大,对外资很难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3.国家政策不同
政府赋予东部沿海地区的优惠政策,在改革开放20多年间已经形成了很大的沿海与内地政策落差。现在中央对内地,特别是西部地区提供的政策只不过抹平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差,并没有给内地城市形成政策优势。再者,由于政策约束原因,造成某些省(区)的优势产业失去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国家对外资不开放或开放很有限的产业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烟草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6个行业。以云南的烟草加工业为例,烟草业在云南工业中的结构系数高达55%,而我国一直将烟草加工业列为不鼓励或禁止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的行业,由于政策约束,云南省烟草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收能力几乎为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泛珠三角内地9省(区)的投资环境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趋同性,表现为东西部的差异和不平衡性。通过泛珠三角的经济合作,从珠三角的协调发展到广东板块的良性互动,再到粤港澳协调整合共造大珠三角,进而构建辐射华南、西南乃至东南亚的泛珠三角。可以预见,整个泛珠三角地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将大大增强。
“9+2”区域合作突出强调在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前提下开展合作。泛珠三角地区初步拟订在基础设施、产业与投资、商务与贸易、旅游、农业、劳务、科教文化、信息化建设、环境保护和卫生防疫等10个方面作为合作的主要领域。贸易与投资只是其中的两个合作领域,但却是至关重要的两个合作领域。这两个领域合作的拓展和深化,有利于其他领域合作的进行。整个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发展,将带动泛珠三角贸易与投资的发展。要全面提高整个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的发展水平,使得该区域的经济辐射作用更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把握好CEPA的落实之机,加大“9”(内地9省区)与“2”(香港和澳门)之间的经贸合作。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扩展内地省区的腹地作用,使其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的作用更加凸现;另一方面,港澳的窗口作用可以更进一步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只有加强内地与港澳的全方位经济联系,才能够拓宽泛珠三角的经济辐射面,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CEPA的实施和泛珠区域经济的转型,决定了泛珠区域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并出现三大转型:从合作形态或模式看,“前店后厂”将走向“统一市场”;从合作内容看,将会从制造业走向服务业;从合作体制和机制看,将从“自发合作”走向“自觉合作”。推进一体化经济必须发挥现有区域各省区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目标和主攻方向,协力推进,这就必须有一个规划,以明确经济圈一体化的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这个目标体系要涵盖消除要素和产品流动障碍的市场一体化;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理产业分工的一体化;交通衔接配套、物流完善的基础设施一体化;信息资源互通共享的信息一体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城市布局一体化,以及旨在规范各地政府行为制度的一体化等。
发挥好泛珠三角区域特有的区位优势。东部地区如发展较快的广东、福建,要加大对其他省(区)的带动和互补作用,增强区域内各省(区)之间的互动。从区域外部来看,泛珠三角区域的优势在于紧邻东南亚,与东盟联系非常紧密,这就可以更好地实现国家提出的国内、国外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建设一体化的市场体系,是促进区域资源合理流动的首要条件,包括一体化的资本市场,建立区域融资中心;一体化的技术市场,建立科研与技术开发的协作网络和交易网络;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区域统一的劳动力和人才市场;一体化的产权市场,发展跨地区的产权交易中介服务;一体化的旅游市场,充分发掘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旅游产品。在区域内实现各省区间的资源优势互补,合理配置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资源。一方面,要从全局的角度统筹规划整个泛珠三角区域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加大整合力度,减少浪费资源的重复建设;另一方面,要发挥中南、西南省(区)优势资源对整个区域的支撑作用,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耗费成本。
这是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流动的必要条件。要加强省、区、市之间的交通联系,加快建设泛珠区域的沿海高速公路,加强航空、港口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形成完善的航空、港口体系。对于制度性障碍,要成立由国家有关部委和经济区内各省市区政府部门及港澳行政特区的相关部门组成的级别较高的紧密型协调机构。积极推进政府、企业和民间的沟通,不断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区域内各省市区的政策的统一性和协调性,着力消除市场壁垒、规范市场秩序,为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各类经济主体的合作与竞争,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条件。
目前,一方面,“港澳带动效应”还只是局限于广东的小珠三角圈内,贸易和资本的市场开放受到各种自然的、行政的区域壁垒制约,开放半径难以扩大;另一方面,以广西和云南为窗口的“南扩效应”还没有显示出来。在CEPA和东盟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程加快后,泛珠三角可以充分发挥“港澳带动效应”和“南扩效应”,获得一个比较便利的外部条件。随着泛珠三角整体投资贸易环境的改善,“港澳带动效应”和“南扩效应”将有望很快发挥出来,整体开放水平将得到提高,市场开放半径将进一步扩大,开放成果将较快在区内各地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分享。这无疑会促使泛珠三角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出现沿海、沿边的“线的延伸”以及“向内地纵深推进”的新态势。
[1]广东省统计年鉴 - 2009[EB/OL].http:∥www.gdstats.gov.cn/tjnj/ml_c.htm.
[2]刘照德,卢云燕,吴俊锋.泛珠三角区域投资环境综合评价研究.改革与战略,2009(5).
[3]张薇.外商直接投资与泛珠三角经济发展关系.系统工程,2008(7).
[4]林少丽.浅析泛珠三角经济区与东盟合作的现状及对策.中国与东盟,2009(8).
[5]舒燕飞.金融危机对珠三角经济转型的影响[R/OL].中国国情网,2009 -05-11,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9 -05/11/content_17758919.htm.
[6]姚阳.泛珠三角外商直接投资现状与发展前景.珠江论坛,2005(5).
[7]吴学品.泛珠九省区FDI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动态关系分析.海南金融,2009(3).
[8]东盟位居福建省第三大贸易伙伴[R/OL].中国新闻网,2010 - 01 - 19,http://www.pprd.org.cn/dongmeng/201001/t20100119_75784.htm.
[9]福建省统计年鉴 -2009[EB/OL].http:∥www.statsfj.gov.cn/tongjinianjian/dz09/index - cn.htm.
The Analysis of Trade and Investment of Pan-Pearl River Delta
(by YUAN Chi-ping,LI Ye-fang)
After“Pan-Pearl River Delta”economic zone has been established,the great power of economic radiation with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has been overwhelmingly influential.There is a growing trend in both trade volume and investment volume within provinces in the Pan-Pearl River Delta.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Asian Free Trade Area,the strength of this region has been increasingly outstanding.The trade and investment in the nine provinces in this area have grown greatly,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obstacles to development.Suggestions have been put forward in areas that have been discussed,including creative modes of cooperation,the deepening of cooperation domains,the building of an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regional co-ordination system.
Pan-Pearl River Delta:Association of South East Asian Nations;trade;investment
F061.5
A
1000-5455(2010)04-0121-07
2010-06-13
袁持平(1963—),男,湖北荆州人,经济学博士,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教授;李叶芳(1984—),女,湖南娄底人,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于尚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