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军
近年来,考查社会生活变迁的命题在各地高考试卷中频频出现,引起了广大中学师生的广泛关注。这类题乍一看很难,但如果看透了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它们其实就是“纸老虎”。下面笔者结合两道典型试题,谈一下此类题的解题技巧,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例1(2009年高考江苏历史卷)21,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童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结合中国历史上的重农抑商政策,来考查传统思想观念的沿袭与变革,以及这种沿袭与变革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第一问和第二问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炼信息和概括知识的能力。第一问要求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考生关键是要认真阅读材料,发掘其中的有效信息,归纳出答题要点。材料一中“勤啬好殖”中“好殖”的含义就是喜好经营、从事买卖活动;“与市为贾”的“贾”就是经商;至于“多蓄织妇,岁计所积”是指经营手工业或者纺织业,也就是江南经济发展、有些人富裕起来主要靠从事手工业。把它们概括起来就是完整的答案:发展工商业或者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材料二从徐光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中可以看出明朝非常注重科举制度,对考中的举人给予种种优待,比如免除他的徭役及其他负担,由减轻负担使江南士大夫得以致富。至于第二问,其实有关信息从材料当中可以很清楚地概括出来。材料三“伦教荡然,纲常已矣”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突破了封建伦理道德;材料四“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则反映了封建士大夫追求奢侈生活极尽挥霍的不良习气,而“好讼致穷”则说明封建士大夫遇纷争时好诉诸官司,所以答题要点很容易归纳出“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好诉讼”。材料四“好讼致穷”还说明了一个问题:历史试题有相当一部分材料都是引用古汉语的原文,要求考生对古汉语知识有比较好的掌握能力。第三问主要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求对题目所提供的观点进行探讨和论证。答案带有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性质,江南士大夫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既有促进作用又有阻碍作用,这要用具体的史实和相关材料来说明。从促进角度来说,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江南很多士大夫积极投身工商业活动,促进了明朝商业的繁荣及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从阻碍的角度来说,封建士大夫在致富以后挥霍享受,大量资金被用于消费;封建士大夫普遍在致富以后受重农抑商观念束缚,喜欢把大量资金用来购买土地,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例2(2009年高考江苏历史卷)22,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夸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现在世界的大勢!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解题思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考试的重点,考生在做题时要非常重视材料中的限定时间。第一问着眼于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和归纳,仔细阅读材料应该不难回答出来。材料一观点非常鲜明:由父母来决定子女婚姻的做法或包办婚姻已经行不通了,反映了婚姻自主的观念。为什么行不通呢?材料中其实也给出了答案:20世纪辛亥革命之后,随着民主意识、民主平等观念的进一步传播,这时候(1920年4月15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遵循婚姻自由。第二问前半部分的答案教科书中没有现成的表述,需要在解读古代和近代中国经济专题、儒家思想专题和近代思想解放专题的基础上做出概括。第一,从经济基础来说,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思想观念的变化,而且材料中也讲得非常明白;第二,分析家庭关系肯定要考虑伦理纲常,如果学生答封建礼教也可以。第二问后半部分对社会条件的分析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并运用材料信息的能力,如从材料“家庭妇联”的支持和“新婚姻法”的颁布等信息,概括出“社团组织”和“法律保障”的因素;从“1950年”联想到新中国的成立所带来的社会制度变革的情况。第三问的前半部分是对材料叙述角度的审视和观点的思考,要求看出材料一、三分别是从历史和社会关系的角度考查相关问题的。材料一研究考查的是婚姻观历史变化问题;材料三主要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认为婚姻是牵涉到一定范围社会关系的大事。第三问后半部分的“认识”,既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婚姻观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婚姻观的阐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会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此问含有辩证的历史价值观。
复习应对策略:
1夯实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高考侧重考查的是学科主干知识,体现了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理念。在试题呈现方式上,高考注重新材料和新情境的创设。但历史基础知识是决不可忽视的,像上面例题中的“江南士大夫”题就是以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为知识背景命制的,没有该单元的历史知识作支撑,解答本题就束手无策。而“婚姻观念变化”题同样给我们了一个启示,即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导致其变化的经济基础、家庭关系和社会条件,所以高度重视历史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很重要,并且要活学活用。
2关注新的史学理论,了解新的史学观点和新的历史研究成果。解读历史材料自然离不开对历史观的学习和把握。“江南士大夫”题在史论上的分值就为5分(总分10分),透露的信息是考生要领会新课程精神,渗透新课改理念,对多元文化史观给予必要关注,对新出现的史学理论则需细细加以揣摩。而“婚姻观念变化”题给我们的启发则更大,之前我们都认为婚姻问题不是命题重点,但认真想想就可以发现该题很好地体现了社会史观:历史不是英雄的历史,是群众的历史;不是精英的历史,是平民的历史。所以,在考前我们要多选择典型的试题进行练习,最大限度地学会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从宏观处着眼,在微观处切人,学会运用多元史观去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并得出科学的结论。
3关注本地区历史。随着自主命题省(区市)的增加,通过命题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提高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逐步成为地方史考题的立足点。像上面的“江南士大夫”题就是很好的例子,材料中出现了“苏州”、“江南”、“松江”等江苏考生比较熟悉的地理概念。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应关注本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当今社会发展情况,将本地区的一些特色文化、习俗及重要历史事件的遗址遗迹等作一简单梳理,将现实生活和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以适应高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