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圣涛
气候变化无国界,对抗全球变暖需要各国共同行动,而提倡生态文明,引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也是媒体的重要使命和重大责任。在后哥本哈根会议时代,媒体该如何在环境报道中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全社会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意识?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环境新闻资源也成为媒体竞争一个焦点。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让社会和大众了解环境事实,这是从事环境报道的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但是,作为环境记者,不能一味追求炒作、迎合受众,忽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包括环境方面的问题很正常。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给予充分关注,但进行报道时,一定要有大局意识,要站到全局的高度对整体利益进行考量。环境报道要熟悉党和政府的政策,把握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帮忙不添乱”。
当然,对于暴露出来突出的环境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也不能“视而不见、放任不管”,可以通过调研报告的方式传递给上级部门和有关方面。
应该看到当前环境报道中存在着新闻价值取向的误区,比如拘泥于新闻的表象,就事论事,缺乏理性态度;极端推崇权威意见或过多的官方声音;过分强调新闻的新奇性,一味迎合受众口味等等,都应该引起反思,也是环境记者在采访报道中当引以为戒的。另外,还有一些不正确的价值取向需要予以足够重视。
首先是“为民请命”问题。因为当前社会对环境的关注度较高,环境容易成为“卖点”,被人利用拿来说事。还有企业为搞掉竞争对手,有时也会炮制一些数据,以“环境”的名义让对方手慌脚忙。作为环境记者,就得严谨、公正、客观,不能只想着“为民请命”猛往前冲,否则就有可能成为受人利用的工具。
其次是正确对待环保NGO组织问题。随着中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NGO组织与政府携手合作推进环保,成为我国环境保护领域一个重要特点和新趋势。尤其是一些基层环保组织,努力做着力所能及的工作,值得尊敬和钦佩,也非常值得记者投给他们更多关注的目光。但在NGO当中,也存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
另外,由于一些民间环保组织看问题角度不宽,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在一些环境事件中容易偏激,因此在报道时,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非常重要。在这一点上,对于那些动不动以“人权卫士”自居的国外NGO,更需要格外留心。
再次,报道中要有大环境观念,不能只看到一个点、一个孤立的现象,而要对各方提供的意见反复仔细甄别,不惑于那些似是而非、可能与结论大相径庭的说法。做环境报道,必须有自己的价值判断,绝不能人云亦云。
近几年有个怪现象:有些国家批准的项目,明明已经经过严谨的科学论证,但在媒体上都是反对的声音—尽管不见得有科学依据,支持的声音却见不到。其实,只要抱着科学、理性的态度,争论是不怕的。出现以上那种媒体缺位情况,只能说明正确价值取向的缺失。
只有每个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并且可以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活动中来,才可以最大限度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环境报道要努力使公众对环境问题形成正确的、统一的认识。
环境报道应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功能,对一些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事件进行报道,调动公众对环境事件的关注,形成舆论压力,促使环境问题的解决。但在对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揭露的同时,还应该通过对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件的报道,鞭策和激励受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环境报道要注重公众、尤其是青年人的参与。在国外,很多年轻人加入各种各样的环保组织,他们关注气候变化,把“低碳行动”付诸日常生活。我国媒体也有责任通过报道引导年轻人更多发挥优势和专长,做有价值的环保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