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秉达
理论创新视阈中的学习型政党价值取向
——兼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
● 袁秉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了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联系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破解难题,创新理论,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运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指导中国改革发展实践,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论创新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党发出号召:“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同时,进一步明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围绕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等重大问题,破解难题、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中的“首要任务”,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中之重”。
中国这样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东方人口大国,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究竟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是没有现成答案的,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也是史无前例的。一切都靠中国共产党自己去摸索。我们在探索初期走了不少弯路,付过不少学费,遭遇了不少挫折和失败。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过去搞革命屡屡失败,就是因为没有搞清敌人和朋友,打击的不是真正的敌人,团结的不是真正的朋友。革命的首要问题,通俗地讲,就是分清敌、我、友的问题,是中国革命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在中国革命的关键阶段,中国向何处去,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考验。作为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向全党提出了“改造学习”的战略任务。
在建党20周年之际,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所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报告,是整风运动的重要文献。在这些文章里,毛泽东号召开展全党范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明确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他指出,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中的许多人,他们学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同志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我们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党通过“改造学习”,破解了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分清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活动。特别是毛泽东多次号召全党学哲学,并发表了《矛盾论》和《实践论》等名著,提高全党的思想水平和理论创新能力。他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他分析“敌人的逻辑”和“人民的逻辑”,阐明阶级斗争的规律;他讲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道理,论证革命从低潮必定转化为高潮的规律;他重视“战争的规律”、“革命战争的规律”、“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认为“这是任何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他通过中国革命的“上篇”与“下篇”的辩证分析,指明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并进而论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正因为毛泽东发动并领导了一场“改造学习”的运动,使我党大大提高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首要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一经验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艰难事业,更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规律,并且按客观规律办事,少走弯路,少受折腾,少付代价。这是我们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和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理论创新的根本任务。但是,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程中,出现了1957年至1959年的“大跃进”等失误和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
粉碎“四人帮”以后,在拨乱反正和各项工作中,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挥了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面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邓小平和胡耀邦等老一辈革命家,积极支持和引导了思想理论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极大地推进了解放思想的历史进程。通过深刻总结1958年至1978年间长达20年所走弯路的教训,邓小平指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航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
新时期初,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了“善于重新学习”的伟大号召。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各种知识,包括学哲学,学历史,学经济,学科技,学管理,既要学习社会科学,又要学习自然科学。他说:学习好,才能领导好高速度、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实践中学,从书本上学,从自己和人家的经验教训中学。要克服保守主义和本本主义。在所有学习科目中,邓小平首先强调新老干部都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他说:“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既把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也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
在新时期的“重新学习”实践中,党中央奋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新道路,创立新理论,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锐意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党通过“重新学习”,大大加深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性的认识,得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制定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基本路线;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设计了“分三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揭示了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并指出道路是曲折的。由于邓小平和全党在“重新学习”中,破解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因而使我们党得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实现了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飞跃。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国际上出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开始进入低潮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处在重大历史关头。正是在这种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全党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和全国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学习任务。江泽民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干部要带头“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并且开展了领导干部“三讲”教育活动,成为世纪之交和千年之交开展的新一轮党内大学习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运而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和实践创新深入发展的必然产物。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世纪之交和千年之交的转换时期,发现并创造性地回答执政党建设的首要问题,提出推进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作风腐败引起群众极度不满,成为触发1989年国内严重政治风波的因素之一,引起我们党的高度警觉和深刻反思。之后不久,东欧各国政局剧变,苏联解体,10个长期连续执政的共产党纷纷垮台,还有资本主义国家一些长期连续执政的老党大党相继倒台。这些特殊现象,促使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思考执政党建设的首要问题:我们到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党中央始终明确地向全党同志“劝学”,要求“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我们要大兴学习之风,使国家形成学习型社会,使党员干部和领导干部成为“三讲”的模范。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方面反复强调,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问题还远未解决。及时提出“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和“四个如何认识”(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等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论,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深层次的重大现实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另一方面,党中央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首要根本问题,深刻认识和把握新世纪我国执政党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思想,使我们党和国家有效抵御了苏联解体、东欧各国剧变的政治冲击波和西方敌对势力的政治思想舆论攻势,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巩固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阵地。
由于我党及时推进全党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在社会主义低潮中破解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问题,弄清“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开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格局,所以才能够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今国际局势作出科学判断和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在对党的现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指引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使党和国家的发展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则一切新的发展都谈不上”。每当事业发展的重要关头,党中央都注重首先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开展学习和创新活动,抓好思想理论建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原有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教训中,新的理论成果应运而生,并且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的境界。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关键阶段。经过60年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起来,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们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在进一步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制约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如地区差距继续拉大,城乡之间、贫富之间差距矛盾更加突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新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继续发展和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方、一些干部为发展而发展,把发展简化为经济数量的增长,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政绩,一些干部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喜欢搞“首长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盲目追求高指标,铺摊子、上项目,脱离实际,违背规律,劳民伤财。这些做法非常有害,后果严重。2003年春夏之交,我国遭遇“非典”的袭击,损失重大,教训很深。党中央经过调查研究和深刻思考,严肃指出,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我们必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解决好“为什么要发展”、需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么样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党要适应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解决世所罕见的新问题和新任务,必须对党的学习制度体制和机制进行重大改革和创新。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更加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通过勤奋学习、勤奋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每个月举行一次政治局集体学习活动。勤奋学习,雷打不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为全党和全国人民作出学习表率。提倡全面学习、有效学习、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强调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勤奋学习,勇于创新成为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良好精神状态与主要动力。处在伟大的变革时代,党中央对学习的组织和组织的学习,以改革创新精神进行大胆探索。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适应学习的改革和创新需求及当今世界的学习潮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
党中央率先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具有开创性意义。当今世界,“学习的革命”风起云涌。学习型政党是符合时代潮流、世界趋势的明智选择。风靡全球的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自主创新的学习团体,它就像个具有生命的有机体,无论前所未有的景象、混沌、变化扑面而来,它总能灵活伸展,轮转向前。它不仅是一个学习团体,而且是一种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同时它具有共同价值观和共同愿景,有很强的生机和活力。现代学习型组织,已经在向各个领域扩展。2001年5月15日,江泽民在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高峰会预备会——“人力资源大会”上提出:“实现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城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学校、学习型家庭等等层出不穷,如火如荼。“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既符合全球化时代世界学习潮流,又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作出了一系列明确规定。向全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党员领导干部要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表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在全党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提高全党学习能力等新要求和新举措,对我们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总体来说,我们党勤奋学习、精于学习,围绕破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道路探索、理论创新,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归结到一点,就是通过努力学习,不断创新,解决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大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只有追随时代、反映时代、解决一定时代条件下面临的新的重大历史课题,并且不断走向本土化、当代化、大众化,才会彰显强大的生命力。同时,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才能找到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民族文化背景和深厚的社会实践根基;只有通过有效破解一个又一个重大问题,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成果,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比较系统地初步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任务,成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胜利前进的科学理论体系。
D26
A
1009-928X(2010)01-0005-04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
■ 责任编辑:周奕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