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余未人
高台上的布依族狮灯舞
■ 文/余未人
在这个袖珍的舞台上,各个角色都有自己攀上高台的绝招。精彩的表演时而引人惊恐焦急,时而引人捧腹大笑。从活动方式来看,这是杂技,也是体育,更是两者的完美结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108 类别:民间舞蹈
编号:Ⅲ-5
项目名称:狮舞(布依族高台狮灯舞)
发布时间:2008年6月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兴义市
简介:布依族高台狮灯舞,是一种布依族世代相传的、在高台上表演的民间舞狮艺术。
世界上华人聚居的较大社区,过春节几乎都有舞狮习俗,这已经成为海外华人的一个标志性活动。在国内,从大城市到乡村田野,舞狮更是兴盛非常。它是我国历史悠远的传统民俗,始于三国,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元、明、清、民国,各代一直长盛不衰。舞狮活动绝大多数是在平地上进行,而黔西南自治州兴义市的布依族民间狮灯舞,却是别具一格的登高台舞狮。
兴义布依族聚居地瓦嘎村,是高台狮灯舞最为活跃之地。老人们儿时的美好记忆,是一个需要展开想象力的传说:当年先民舞狮,要搭36张桌子,表演唐僧取经时,参加者达二十多人。现在高台狮灯舞是在6~8张方桌叠摞的高台上进行,高达两丈余。舞狮演变为沙和尚、一对狮子和一对猴子。高台搭好后,狮子头迅速地跳跃而上,极富活力。
在册亨县威旁乡大寨、岜院等村,也有高台狮灯舞的习俗。一个舞狮班子中,孙猴子与沙和尚特别谐谑,他们挥舞手帕逗引大狮子一层层往高台攀登,直至顶端。狮子使出全身解数,正上、倒上、翻上,行动敏捷地腾跃着。各个角色都有自己攀上高台的绝招。最高的一张桌子是四脚朝天的,狮子只能踩在方桌脚上跳跃穿行表演,且没有保险绳。方桌的4只脚就是狮子的“舞台”。在这个袖珍的舞台上,精彩的表演时而引人惊恐焦急,时而引人捧腹大笑。从活动方式来看,这是杂技,也是体育,更是两者的完美结合。
舞狮有“响器”伴奏。它为高台狮灯舞营造了表演的气氛和节奏。响器由马锣、堂锣、钵、鼓等组成,那紧张而变化多端的节奏与狮子的舞蹈动作配合极佳。响器的打法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演变,节奏既别致又撼动人心,现在流传的还有上百则。舞狮者水准的高下还决定于舞蹈动作的高难度和优美度。舞狮者会尽量地展现狮子的凶悍、灵敏、活跃,展现自己变化多端的、优美的舞蹈动作和武艺。所以从艺术类别来看,高台狮灯舞既是音乐又是舞蹈,二者互动,相得益彰。
高台狮灯舞从何时起在黔西南布依族中盛行,已经是无法考证的谜。但它能够一直传承延续到今天,彰显了布依族文化的生命力和魅力。高台狮灯舞具有传统信仰民俗的因素,佛经称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用于镇邪。而镇邪是民间普遍尊崇的,尤其在节日和一些重大的民俗事项进行时,必须驱除鬼魅、净化心灵、净化环境,它就迎合了这一民俗信仰。而现代人热衷于猎奇和惊险刺激的活动,也使得高台狮灯舞有了民众观赏的基础。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民俗两者的有机结合,是顺应时代潮流的。
民俗都经历了漫长的变化,也会面临艰难和濒危。瓦嘎寨的著名舞狮者黄正益等老艺人,幼年就学习登上高台的技艺;后来,虽历经了文革的“破四旧”和“横扫”的打击,但他们用智慧和对舞狮艺术的热爱,将狮子皮和各种道具藏匿在山洞里,躲过了那一劫。黄正益老人的3个子女都继承了这门技艺。这是一项很难掌握的高难度技艺,并非谁都能学会。孩子要从六七岁开始学玩“猴子”,到技艺长进之后,才能涉足狮子。这又是高台狮灯舞发展、传承路上的一大难点。
高台狮灯舞下一步的路子该如何走?布依族特色文化是高台狮灯舞的根基。在各地发展舞狮表演队时,应当尊重布依族舞狮的民间信仰,将这一文化内涵传承下去。高台狮灯舞的每一个分支,不论是体育、还是杂技,音乐、还是舞蹈,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民俗,都可以充分挖掘、培育、精雕细琢,有着广阔的升华空间。就以杂技而言,真正的高空杂技项目,不论是造型类、飞行类、旋转类,还是翻腾类,都有更加精彩的动作可以为高台狮灯舞提供借鉴。舞蹈方面亦然。而在每一个艺术分支上的努力,再加以综合性的提升,布依族高台狮灯舞定能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