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视角看创新型人才培养

2010-12-26 12:49丁福虎
民主与科学 2010年6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境界科学家

■丁福虎

从美学视角看创新型人才培养

■丁福虎

中国的科技队伍规模堪称全球第一,但尖端创新人才却相对稀少。我们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去寻找,可能有一个答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高层次的审美需求对于人才的自我实现是必不可少的。尖端科技人才在创造性过程中产生的“高峰体验”情感,是他们持续创新和走向成功的原动力。笔者认为,这种审美需求包括环境美、境界美和对象美三个层次。环境美是指在科学知识的创新中具备优美的工作环境,即美的外在尺度;境界美是科学家的生产行为和方法方式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之后的境界,即美的内在尺度;对象美是指客观世界具有美的结构和功能。其中对象美是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环境美是境界美的基础,环境美决定境界美,而境界美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和改善环境。

环境美

优越的物质基础。科学知识的创新对物质基础有两种基础要求,一种是科学家的基本生存资料,如吃、穿、住、行、养老、抚幼等内容;另一种是先进的发展资料,如先进的实验室、先进的信息交流传播工具、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和充足的科研活动经费等。亚里士多德、第谷、卡文迪许等科学家就拥有雄厚的研究资源。第谷经常夸耀他的仪器,单独一件的费用就超过收入最高的大学教授的全年薪水。可以说,第谷的成就是用金子堆起来的,且与丹麦人民的贡献是分不开的。科学劳动属于创新性极强的活动,生存资料差一点还可以发展,如果在发展资料上差的太多,像陈景润那样靠几麻袋稿纸去和先进的计算机竞争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经济发达国家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的2.5~3%;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的比例为15∶25∶60;应用、开发和产业化的比例为1∶10∶100;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开发资金占产品销售额的5%以上等,都是具体的物质投入指标。20世纪60年代,苏联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是美国的1/2,美国科学工作者的平均工资比国内一般劳动者高出一倍。苏联解体后由于社会动荡和经济萧条,俄罗斯科学工作者的平均工资由1991年是国家人均工资的116%,下降到了1995年的75%,他们月薪仅有一二百美元,而在发达国家则是3000~7000美元。也就是说,在西方发达国家干上两年时间,相当在俄罗斯百年所得,结果导致俄罗斯国内高层次人才严重流失,俄罗斯发表的论文仅是美国的1/14。具有高层次精神需求的人不可能长期徘徊在低层次生存环境中,一旦有机遇,他们的流动迟早要发生。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科技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就是不能为科学家提供一流的或基本的物质生存环境。

充裕的时间维度。科学创新需要充足的时间投入。亚里士多德就认为科学产生的条件之一就是“闲暇”,当时的奴隶制社会为贵族和自由民提供了优裕的生活和充足的时间,而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白热化竞争趋势,使这种时间的投入更加高度集中。如牛顿常常几个星期不离开实验室,爱因斯坦在回家时忘记了自家的门牌,陈景润撞在路边的树上,就反映了科学家在时间上和精力上的高度投入。1995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的获得者刘易斯,为人淡泊名利,不论春夏秋冬,每天都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才回家。赵红州教授认为,科学劳动者有时是在从事全天候的不间断劳动,那种“一会儿开生活会,一会儿站马路值勤”式的非全时科学劳动,还有那种对青年科学家一做出成就,或“小荷才露尖尖角”就委以行政要职,车前马后地泡在行政事务和大众媒体圈中,是不能保证科研时间的连续性的。事实上很多杰出人物的成就都是在不被世人了解和关注的情况下取得的,而功成名就之后门庭若市则很难再有惊人的成就。还要强调的一点是,科学家的健康长寿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能够延长科学探索的时间。英国科学家霍罗克斯成就惊人,却仅活了22岁,如果他能够达到当时的平均寿命,必定会改写科学史。英国物理学家吉尔伯特终生独身,未受家庭琐事的拖累,所以能成就近代磁学理论。

宽松的学术氛围。科学知识的生产,是一种自由的、和谐的、大胆的创新活动,在学术空间上是无禁区的。爱因斯坦说过,科学理论不只是一种模式,而是有多种可能的模式。科学概念和理论在本质上是“人类思想的自由发明,因而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由创造活动”。学术空间包含了自由发展、深入与拓宽和优化前进三个层次,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则是学术空间的基础和保障,任何行政命令式、权威支配式和传统习惯式都不能干扰科学的探索空间。

境界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境界美具有宁静、成熟、充实、平淡和兴趣之美,是科学知识生产的基础,是属于精神生活方面的高尚品质,并使内在的尺度上升到审美性生产层次的决定因素,是对象美的基础,而对象美又是境界美的结果。境界美有五种基本表现形式。

一是德才兼备,专博相长。科学劳动是一种劳动强度、难度和高度极大的劳动,只承认第一,不承认重复。牛顿讲的巨人的肩膀,即必须具有进入科学生长点的能力,即“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这就要求科学工作者具有高尚的品德、较高的智商和情绪智力、深厚的专业和广博的知识作为支撑。司马光讲“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说明了德才兼备的不可偏废性。在知识的积累上,仅有广博的知识而缺乏专业的深度,就不能站到科学的前沿,也就不能“独上高楼”;仅有精深的专业而缺乏广博的知识,也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就不能“望尽天涯路”,终究也成就不了一代科学大师。

二是甘于寂寞,辛勤耕耘。重大的科学发现,几乎都是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发展到底在什么时间突破,由什么人来完成,则属于一种马拉松科学接力赛,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能摘取桂冠。据统计,一般在建国40多年的时候就应该诞生诺贝尔科学奖了,这实际上就包含了知识的积累和科学开拓的程序。那种“今年要晋职称了,该出两项成果了”的春种秋收式的科学劳动是永远也摘取不了诺贝尔桂冠的。在很多时候,清贫与无闻正是科学知识生产的良好氛围,它拒绝急功近利,是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境界。正如已故作家徐迟临终之前评价陈景润时所讲的那样:“也许,正是我那篇被人传诵一时的文章,打乱了和干扰了数学家的虽然艰辛却也正常的和安静的登山之路,使他仅差一步之遥而没到达最后的顶峰呢。”所以这种“边种边收”式的科技成果很难成为精品,当然也就不会被社会广泛应用。科学劳动的成果是非线性,而甘于寂寞、辛勤耕耘也就成了科学劳动的基本境界。

三是坚持真理,张扬个性。科学知识的生产是为全人类提供一种有效的知识,因此它必须建立在严谨的科学实践基础之上,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便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而审美性的生产与创造性的发挥是个体人格发展的最高境界,源于个体自主性和个体价值的充分实现,并在很大程度上与人格独立相联系。所以在科学的问题上,真理性是绝对的权威,对有争议的知识只能通过正常的学术争鸣、事实检验来判决,以其他的方式来解决,只能是对真理的玷污。科学史上,真理的发现往往掌握在少数科学精英的手中,塞尔维特的体液循环理论,哥白尼的日心说,在最初都被视作一种异端邪说,但无数科学志士永往直前,不怕牺牲,为追求真理献出了青春和生命。

四是团结协作,前赴后继。当代科学活动已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全部领域,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活动特点,形成大量分化、高度综合、纵横交叉、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并向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延伸扩展。“阿波罗”登月计划,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成为前所未有的工程,成为“大科学”时代的代表作。从日心说、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牛顿力学体系,直到相对论具有明显的智力接力与继承性。这种高度发展的科学知识生产模式,具有跨学科、应用周期缩短等特点,已非初期的能工巧匠、业余爱好、夫妇或家庭的联手所能比拟,继之而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就使得“团结协作,前赴后继”成了一种科学素质,也更具有深刻的含义。

五是胸怀宽广,造福人类。科学知识生产的艰苦性,知识应用的广泛性与可复制性,决定了知识的收益被无限度地分散。所以要想在科学事业中谋点个人名利,远不如经商下海办企业更直接实惠;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去挤公交车是常见的事,也不如一个科长的派头。在知名度上,也不如文体明星来得快,更多的是清贫和学科以外默默无闻。所以丁肇中教授就讲,科学不是你唯一的乐趣就别干。诺贝尔一家为了研制炸药,先后献出了几代人的生命,富起来之后又将财产设立科学奖励基金。居里夫人利用一个尸体解剖室,用了4年时间,经过5000多次的实验,从8吨铀沥清矿残渣中提炼出微量镭盐,体重减轻了10公斤,身体被放射物质严重损害,但她却放弃了“镭”的专利申请权。她认为“科学应当为大众服务,它应该属于全人类。”

对象美

对象美是科学家的工作对象,它与境界美是相辅相成的。境界美作用于对象美,对象美又反作用于境界美,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在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内做出重大成就。对象美包括形式美和价值美两种形式。

形式美。又称结构美、公式美,具有和谐、简单、对称、复杂与整体性、对应协调性、对称性破缺等特点。杨振宁称之为“理论描述之美”;彭加勒称之为“潜藏在感性美之后的理性美”都属于这个层次。形式美在基础研究,特别是纯基础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如黄金分割率,T2=D3(即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正比于其轨道半径的立方),E=mc2(质能互换公式),麦克斯韦方程,原子的谱线,元素周期表,库仑定律,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普赖斯定律等,均具有形式美的特点。更令人吃惊的是,这种形式美有时还会成为一种规律,会指导和纠正科学活动中产生的错误和偏差。如元素周期率理论能够纠正新元素测试的失误,“杨·米尔斯理论”的对称性规范场理论,能够超越狭隘的“实验唯一”标准。正如杨振宁说过的那样:“数学的简单和美在物理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数学的某些概念竟规定了统治物理世界的那些基本结构。”“对对称的发现和研究将决定今后物理学能否有新的发现。”无怪乎彭加勒认为:“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因为它有用处,他研究它,是因为他喜欢它,他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它是美的。”

价值美。又称效用美,是科学知识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具体贡献。我国古代“羊大为美”的观念就是原始的价值美学思想。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直接表现,其一是科学、技术和产业三大革命的循环周期不断缩短,并呈现出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其二是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发达国家的科技贡献在经济增长中的比例已达到70%~80%;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进行增长的。即便是不含任何功利色彩的纯基础研究,其成果对于人类而言,都是一脉丰厚的宝藏,况且它经常还会带来高新技术产业的诞生。如罗素认为“孤波”是流体力学的一个解,这种纯数学的发现,今天已被运用到了光纤通讯中,极大提高了信息传输的质量。所以作为管理者来讲,对于基础研究过早地提出实际应用,只会阻碍科学的正常发展,使科学钻到钱眼里,导致路越走越窄。作为科学家来讲,也应当把握世界潮流,珍惜国家有限的财力,争取为人类、为民族做出较大的贡献。事实上一个科学家每天都会有很多想法(或灵感),但真正去着手实现的都属于极少数,这就非常符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

认识到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对于精神境界的审美追求远远高于物质层次追求时,你就会知道科学大师为什么会稀少。可以说,在“论文全是晋职称,著书都为稻梁谋”的学术环境中,学术泡沫就难以禁绝。因此,我们的科技政策和人才政策都要在审美需求上有所作为,想为创新型人才留出一片天地,就要实行“泡沫再多也没用,硬货虽少可畅行”的评价政策和用人政策,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不能回避的。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境界科学家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蜗牛看牙医
假如我是科学家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品“境界”
饮料瓶中的云
慎独的境界
与科学家面对面
梦想中的学校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