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晖
大学的关系重心和管理模式
——港澳诸大学观感
■谢 晖
自2000年以来,本人曾五赴香港,两赴澳门。其中两次,专门访问港澳各高校。可以说,港澳各大学、特别是香港各大学,是新世纪以来全球崛起最快的大学。这除了众所周知的高投资这一原因之外,更涉及其坚持贯彻的大学理念和管理模式。以下是本人的部分观感,希望与读者共享。
在港澳各大学访问中发现,港澳各大学对大学的三对关系和三个重心处理的很合理、周备和精当。这三对关系是: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老师与管理者的关系和学院与学校各部门的关系。在这三对关系中,他们突出了三个重点:
第一,在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上,学生是主体,老师围绕学生开展服务。学生永远是一个大学的主体,乃至大学所有管理者最终服务的对象。这在这些大学里老师和学生的交往中,在大学的服务设施上、管理模式上,无不充分地得以体现。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制度中,在香港城市大学的人性化、规范化和服务化的图书馆设施中,在香港教育学院精致、大气的学生宿舍中,在澳门大学模拟法庭的学生管理中,在澳门理工学院体育馆的设施上……无不充分体现着一个大学把学生置于最终主体地位的理念。甚至在学校和学院的有些委员会中,吸收学生代表参加,已经司空见惯。相比较而言,在大陆,各高校尽管也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老师与学生间、行政管理者与学生间,还没有建立一种老师、管理者当然服务于学生的机制。学生去见老师、管理者,似乎理所当然应当站着,老师、管理者一忙,学生就只能在室外无限期等待。这些都彰显了我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还贯彻得很不够、很不充分。相关的可操作的制度建设还没有成型。在当今世界性的人才竞争中,最基础的竞争就是从狠抓生源做起,而优秀的生源,如果不附之以优质的学校服务体系,不但难以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而且师生之间的道义关系也无以真正地建立。
第二,在管理者和老师的关系上,老师是主体,管理者围绕老师开展服务。在我们访问的港澳各大学,为配合优秀学生的培养,都十分重视招贤纳士,在全球范围内聘请杰出人才出任大学的教职。一旦一位老师被聘任,即能让其充分享受到主人翁的感觉。其中设在校、院和系三级的学术委员会,不仅有教授参与,而且也有副教授和助理教授参与,因此,教师作为主体,得到整体性的体现,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几位名教授、名学者。尤其是香港理工大学的“教学发展中心”,更是把全方位地为教师服务,特别是为青年教师服务,作为其核心任务和使命。在这些大学的参观访问中,所有人力资源(人事)部门,都以服务于老师为宗旨。这也和我国大陆目前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目前大陆的情形是:学校管理部门面对个别院士、长江学者或者杰青,可以提供较为满意的服务,但面对成天奔波于教学第一线的更多的普通老师,特别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服务极不到位,老师的主体地位没有更充分、更全面地得到体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痼疾没有得到彻底改观。有些学校还很严重,大学的衙门化气息越来越浓。
第三,在学校各部门和学院的关系上,学院是主体,各部门围绕学院服务。在港澳各大学,学院或系作为直接面向老师、面向学生的教学和学术机构,和管理部门相比较,绝对居于学校的主体地位。学院院长在学校内部,不但是相对独立的责任主体,而且也是相对独立的权力主体。学院在人权、事权、财权上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且直接对校长负责。学校各个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就是为学院服务,而不是设法“管”学院、“卡”学院。管理部门一方面是学校有关政策的执行机构,另一方面是学院发展的服务机构。对比我国大陆,其区别甚为明显。在我国大陆,一方面,设置众多的职能部门,目的不是为学院服务,反倒是专门来监督、监视和控制学院发展的。职能部门的服务,似乎只对准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只看校党委书记和校长的脸色行事。对于那些在学校有话语权的学院,职能部门还能做到比较客气,而对于那些弱小的、亟待成长的学院,职能部门的颐指气使现象还十分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的人权、事权和财权分别由各职能部门把握,而亟待发展的各学院,特别是那些自身创收能力尚不强的学院,可谓捉襟见肘,谋图发展的空间几乎不存在。
以服务为导向的精细化管理。在港澳的大学里,无论在食堂、图书馆、教室、实验室还是行政机构,都能看出非常精细的服务精神和服务理念,也为这种精神和理念的实现创造了必要的设施和条件。甚至在楼头、楼道的有限空间里,都可以发现为师生服务的一些设施精巧、服务精良的咖啡屋、茶馆等。学生的学习、老师的研讨,不仅仅是在教室里和课堂上,而且也在餐桌上、在餐馆里。香港理工大学,校园仅仅有区区百亩左右,但管理得井井有条,丝毫不显得凌乱和拥挤。在港澳的一些大学,管理的细节甚至在其卫生间都有明显表现,所有卫生间都窗明几净、清洁卫生,闻不到任何异味。在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的图书馆,服务和管理的精细化让人不得不驻足认真观察、悉心体会。这种以服务为导向的精细化管理,所体现的就是“小机关、大服务”的理念。不论身处高位的校长,还是身处各部门、各学院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都被置入到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中。老师为学生服务、学院为老师服务、学校管理部门为学院服务、学校最高领导层为全体学生、教师服务。从而构成了以服务为导向的精细管理的“倒科层”体系。这种以服务为导向的精细化管理既有人文的理念,也有科技的贡献。
以育人为导向的人性化管理。管理的精细化,不是把人变成所谓螺丝钉、齿轮,而是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优先性。这在港澳的各大学中,也有明显的体现。特别是港澳各大学所推行的“全人教育”策略,更值得我们关注。其中香港中文大学在“全人教育”方面做得比较特殊,它的书院制使得通识教育进行的更加充分和多样化。学校规定一部分学分的通识课程由各书院自行开设,并且都以非形式教学的方式进行。因此,大大促进了讨论式学习、自主式学习的良好风气。香港城市大学的图书馆,则提供了一种非常惬意、舒适、人性化的学习环境。在那里,既有适合于讨论学习的精致场所,又有适合于独自静心看书学习的幽静条件,既可以看到西洋式开放的学习环境,也可以看到东方式典雅的读书小屋。图书馆在布置上不拘一格,但求为老师、学生学习服务。在其他大学的图书馆中,也经常可以见到类似的情形。还有在学校、学院各委员会的设置上,在学生社团的管理上……充分体现了各阶层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参与要求。这种以育人为本、强调“全人教育”的管理及其设施,不仅是对学生本身的教育,同时也是对学校教师和管理者的教育。在大陆,尽管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但是,能这样丝丝入扣地在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贯彻人性化管理的学校还不多见。
以分类管理为导向的科学管理。在港澳各大学,学校管理分类十分明确。特别是各学院和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分工明确,互不纠缠。学院在校长领导之下,独立地处理包括人、财、物在内的各方面的具体事务,并直接对校长负责。学院领导班子拥有全面处理院内事务的权力,同时,下对全院教职工负责,上对校长负责。学院不受各个职能部门的掣肘,从而能够既肩负责任、又大刀阔斧地展开专业管理和教学工作。各个职能部门一是协助校领导把握学校的相关政策,二是做好相关领域内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工作。一句话,学校各个职能部门所强调的是服务,而不是管理,更不是事无巨细,悉由各个行政部门包揽。正是这种以分类管理为导向的科学管理,激发了学院的活力,也促进了各个职能部门的动力。在这方面,还值得一提的是港澳学生的自我管理,特别是在宿舍管理方面的舍监制度,在课程设置管理方面的自我选择制度等等,都很有特色。这种情形,和大陆目前高校的管理体制明显不同。在大陆各高校,学校把主要职能赋予了各个职能部门,学院的发展则或信马由缰、或无所保障。各个职能部门承担了太多的既管不了、又管不好的任务,而不少学院则受各方面的掣肘,因不能作为而无所作为。除非学校和管理部门给一些学院格外开恩、一路绿灯。
以全方位开放为导向的国际化管理。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港澳地区的高校纷纷采取国际化战略和全方位开放的国际化管理模式,不仅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放,而且向祖国大陆开放,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予以管理。从办学历史看,港澳地区这几所大学的历史都不算长,但从建校之初,其国际化程度就极高。在很大程度上,国际化办学成就了这些大学的迅速崛起。对比内地高校,这些大学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一是雄厚的资金投入,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政府投入加上各界捐助,生均年投入可以达到20万元。二是投入的资金大部分用于教师的薪酬,学校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招聘高水平的教师,确保师资队伍的高水平和国际化。三是招收的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这是在大学各专业实行全英文教学并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大陆各高校在上述三个基础中,只有第三个基础这些年来逐渐有所改善,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仍然具有很大的差异。即使师资方面没有任何问题,短期内也不具备全面开展全英文教学的条件。另外两个基础,内地高校相比差得太远,短期内也不可能有较大改善。但即使如此,内地高校也应尽快向港澳学习,努力推进以开放为导向的国际化管理。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