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芜湖发电厂 薛智强
社会分层状况下中国工会的作用
安徽芜湖发电厂 薛智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在诸多新事物新问题中,社会分层的凸显及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越加明显。在社会分层中,原有的利益共同体正在逐步分化,新的利益群体及社会集团也在逐步形成。这是客观事实,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社会分层局势明朗,各个阶层总会推出自己的代言人,参与分享政权,并在推进政权实现中,贯彻落实本阶层意志,争取自己的利益。工会,向来是工人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如何充分代表好工人群体意志和利益,应当是工会努力的方向。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物质、精神生产的极大发展,社会成员享受社会资源及受益情况出现了较大差距。关于社会阶层的分类主要看其经济收入,以及社会资源的分享份额,同时还要看社会影响力。需要指出的是,在改革开放前,处于中间阶层的工人,其地位相对下降,已处下层或中下层。作为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群众团体——工会必须正视中国广大职工所处的实际地位,并为争取职工的劳动权、生存权和发展权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纵观中国工会发展史,中国工会只有不断把握好历史任务,明确历史定位,才能取得自身发展和壮大,才能体现出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中国工会成立之始,是以斗争性形象出面的。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外国资本家、买办资本家斗,与一切欺压和盘剥工人阶级的邪恶势力斗,在中国革命舞台上,成为一支十分活跃的重要的政治力量。第二发展期是生产性形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物质财富极度匮乏,尽快改变落后面貌,改善人民生活,是广大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迫切愿望。为此,工会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团结、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发展生产建设国家上,成为团结职工投身生产建设的一支重要的组织力量。第三发展期则应当是维护性形象。工会维护职工利益是其基本职责,不同历史条件下实现形式也不同。前两个阶段的斗争性形象,生产性形象也包含了维护内容。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结构有了重大调整,职工的具体利益时常受到侵害。职工群体,尤其是一线职工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在社会结构中有下降趋势,这就需要工会进一步突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从中国工会发展史看,工会与共产党有着血肉联系。从建设之始,就在党的领导下,并成为党的重要组成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又成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从现实角度看,工会与党领导的国家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首先工会组织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其次就其生存来源,其办公、活动用地,主要由政府和行政承担拨给,工会经费由国家决定,各级行政拨付,且企业、事业单位拨缴的经费在税前列支。因此,工会必须要对国家和党负责。但是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群众组织,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这又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否则工会也没有存在的意义。从上述两点看,工会必然要维护国家、集体与职工的双重利益,时常处于两者的矛盾交织之中,有时又迫使其以“双面人”的面目出现。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但是由于环境,个人意愿以及逐级贯彻执行政策上的偏差,不可否认,在某些问题上,部分职工群体利益会受到损害。在当前形势下,必然会呈现多种矛盾。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民内部矛盾会明显增多,有时还会日益突出起来,这是新时期的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正确解决的重要政治课题”。这种人民内部矛盾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文化领域都有不同表现,其中也必然包含着职工群体与国家、集体之间的某些矛盾。其构成原因,既有历史原因、政策原因、利益原因,也有处理方法不当的原因;既有群众要求合理的一面,也有群众对党和国家政策不了解、不理解的一面;既有基层干部素质较差、管理方式落后,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的一面,也有群众要求过高,不顾大局的一面;既有传统文化积淀与现代文明冲突的一面,也有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思维定势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建设不相适应的一面。如何化解、缓和职工与国家、集体之间的某些矛盾,这应是工会必须面对,并认真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工会既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又要维护国家、集体的利益,为中华民族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工会作为职工利益集团的代表者,在政治、经济、社会活动中必须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政治学角度分析,其发挥作用应着力于以下几点:
首先,工会应代表职工参与决策、分享权力资源。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也为历史所证明。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党的阶级基础也要进一步扩大,因此,工人阶级利益也会与其他利益集团在分享利益时,存在着理论上的竞争性。从现实角度看,国家政府权力的体现,一方面表现为领导者的不断决策;一方面表现为各项公共政策的制订和贯彻执行。领导者的决策以及各项政策,尤其是具体政策的制订,虽要经广泛调查研究,但是其制订政策的出发点不同,政策受益者及其受益程度就有所不同。现实中,在局部范围内,对政府、领导者、决策者决策影响更大的是政府中的同僚、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者、私营企业主、社会名流等阶层。普通劳动者包括工人,尤其是一线工人,因各种原因,对决策的影响微弱。为此,工会必须要代表职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并积极主动地反映职工的意愿、要求、利益。这就要求工会一要争取多方支持,尤其是领导者的支持,不断扩大参与决策的渠道;二要真切了解、分析职工的意愿、要求、利益,以便在决策中切实代表维护职工利益。三要突出宣传工人以及工会自身,努力提升形象,扩大影响,以利于引起方方面面的关注和重视。
其次,工会应反映国家、集体利益,自觉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历史表明,现代化在发展中国家的启动和推进,常常成为社会动荡的滋生地;而动荡一起,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谋求政治稳定。而社会动荡,普通劳动者人身权利、财产等等,较之其他群体都将遭受更多的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会也要自觉地维护社会稳定。这就要求工会一要加强党和政府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职工对政策、法律、法规的理解程度,增强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二要做好矛盾的化解。对于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要理直气壮地维护,对于国家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工会要做好说服工作。做思想说服工作,要与解决职工的具体生活问题相结合。要经常开展访贫问苦活动,要让职工得到实惠。三要进行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政治状况有以下公式,即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不满;社会不满/流动社会=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在经济发展、流动机会、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等均存在一定局限时,就必须要降低社会动员目标。我国多年来在理论上赋予工人很高的地位,而在现实工作环境中,工人的主人翁身份很难实现的。据一项关于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状况的调查,企业经营者认为职工积极性高的占11.3%,一般的占63.84%,认为差的占23.16%;职工认为积极性高的占22.72%,认为较高的占36.14%,认为一般的和低的占41.14%。职工认为企业职工主人翁地位高的占15.92%,认为较高的占18.6%,认为一般的占47.32%,认为低的占18.24%。因此过于拔高工人地位与实际状况不符,自然会造成工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心理失衡,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笔者认为,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应强调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作为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在这方面进行强调,并实施思想、素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更有利于社会稳定,更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四要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工会要充分发挥党和国家及各级行政拨给工会的各类活动阵地的作用,这一方面可以营造和谐、向上的气氛,另一方面也为职工提供了另一条表现自我,展示才能的机会。
第三,工会应组织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进政治民主化建设。人类社会既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同时还应有制度文明。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后阶段看,制度文明对社会推动力是十分巨大的。制度文明一方面要体现法制建设,还应包括政治民主化。工会是群众团体,这就要求其在政治民主化中积极发挥作用。广大职工及群众不仅要在实质内容上享受民主权利,同时必须要有形式上的民主,并以形式上的民主为载体,达到实质内容上的民主。工会组织职工参与民主更多的要把精力放在基层。推行厂务公开,坚持职代会等都是好形式,应当坚持,并要不断开拓新的民主形式。强化民主政治 ,要突出平等、协商、共同决策的内容,这样方能使民主具有实质内容。在推进民主政治进程中,人们要认识到工会不是职工的救世主,也不是济难所,要始终重视对职工自主、自决能力的培养,以使他们在民主参与、民主监督过程中,切实履行好自己的民主权利。
栏目主持:纪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