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哈鱼在黑龙江生存的气象条件和资源现状分析

2010-12-25 09:38:22吴艳王晓群张福艳
黑龙江气象 2010年4期
关键词:乌苏里江产卵场仔鱼

吴艳,王晓群,张福艳

(1.抚远县气象局,黑龙江抚远 156500;2.佳木斯市气象局,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3.鸡西市气象局,黑龙江鸡西 158100)

大麻哈鱼在黑龙江生存的气象条件和资源现状分析

吴艳1,王晓群2,张福艳3

(1.抚远县气象局,黑龙江抚远 156500;2.佳木斯市气象局,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3.鸡西市气象局,黑龙江鸡西 158100)

通过对1989~2009年黑龙江省抚远县大麻哈鱼的观测资料,分析大麻哈鱼在黑龙江水系乌苏里江生存的气象条件和资源现状,提出保护途径。

大麻哈鱼;气象条件;资源现状

1 引言

大麻哈鱼0ncorhynchus keta Walbaum是北半球著名的经济鱼类,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和中国为鱼源国,在国际和国内渔业经济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幼鱼春季降河入海,成鱼秋季溯河生殖,属典型的溯河性洄游鱼类。年产量为60×104~70×104t,占世界水产品产量的1%,但产值却占15%,堪称“国际性名贵鱼类”。在我国,大麻哈鱼主要产地为黑龙江水系乌苏里江,其渔场主要集中在乌苏里江下游河区,即抚远县乌苏镇到抓吉镇69 km河段。我国黑龙江水系平均年产量为l9.65×104尾(0.6×104~129×104尾),计781×104kg (1974~2004年)。大麻哈鱼洄游期于每年8月25日前后进入黑龙江河口区,9月上旬(农历白露前后)溯游到乌苏里江,9月下旬鱼群数量增多(农历秋分前后)达到盛期,以后数量逐渐减少(农历寒露前后),至10月下旬渔期结束[2]。近年来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大及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大麻哈鱼的产量急剧下降,资源状况十分恶劣,如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和恢复,短期内这一名贵鱼类将濒临灭绝[3]。为使大麻哈鱼的生态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黑龙江省抚远县气象局1989~2009年对大麻哈鱼进行气象条件观测,分析大麻哈鱼在乌苏里江生存的气象条件和资源现状,提出保护途径。

2 资料来源

采用抚远县1989~2009年对大麻哈鱼的观测资料,包括各生育期的日期,生育期间的日平均气温、积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产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育期

通过分析抚远县1989~2009年对大麻哈鱼的观测资料,确定大麻哈鱼产卵期大都在10月上中旬,21 a平均日期为10月12日,最早10月7日,最晚10月20日。仔鱼回游大海的时间为次年4月中下旬,21 a平均日期为4月20日,最早4月7日,最晚4月29日。秋季性成熟从大海回游回黑龙江的时间一般为9月中下旬,21 a平均日期为9月21日,最早9月14日,最晚9月25日,之后在10月上中旬产卵。从性成熟回游期到产卵期的生育期间隔日数21 a平均为22 d,最长38 d,最短为15 d。从产卵期到仔鱼回游期的生育期间隔日数21 a平均为191 d,最长201 d,最短为179 d。从仔鱼回游期到性成熟回游期的生育期间隔日数21 a平均为154 d,最长161 d,最短为147 d。两次性回游期间隔1 a。

3.2 生育期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大麻哈鱼受精卵在孵化水温8~12℃时,经过3O d发眼,60 d孵化,仔鱼一般在2~3月份孵出,至5月份卵黄囊吸收完毕,体长达5 mm左右时顺流而下,在河口逗留一段时间后入海。抚远县1989~2009年观测大麻哈鱼各生育期间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见图1、2、3。

图1 1989~2009年观测大麻哈鱼各生育期间的平均气温

图2 1989~2009年观测大麻哈鱼各生育期间的最高气温

图3 1989~2009年观测大麻哈鱼各生育期间的最低气温

图4 1989~2009年观测大麻哈鱼各生育期间的积温

3.3 生育期积温

大麻哈鱼卵孵化温度为7~10℃,积温230~240℃时,出现眼点;当积温460~496℃时,胚胎开始脱膜;当积温760~805℃时,仔鱼开始上浮;当积温900~1 000℃时,开始投喂饲料。刚孵出的仔鱼卧于水底,依靠吸收自身卵黄囊提供生长发育的营养和能量,当卵黄吸收至60%时,仔鱼开始上浮,当卵黄吸收至80%~90%时,开始人工投饵,再经过35~75 d的培育,育成放流鱼种[4]。抚远县1989~2007年观测大麻哈鱼各生育期间的平均气温见图4。从图4中可以看出,大麻哈鱼性成熟回游-产卵期的积温在148.4~273.3℃之间,多年平均为222.3℃;仔鱼回游-性成熟回游期的积温在2 529.1~2 965.9℃之间,多年平均为2 720.7℃。

3.4 体长和体重

抚远县1989~2009年大麻哈鱼群体的长度和体重组成情况见图5和图6。

图5 1989~2009年观测大麻哈鱼各年群体长度

图6 1989~2009年观测大麻哈鱼各年群体体重

4 大麻哈鱼的资源状况和保护途径

4.1 大麻哈鱼的资源状况和储量分析

目前能够进行渔业生产的范围已大大减小,仅限于乌苏里江下游抚远江段和黑龙江中游同江至抚远江段;从事捕捞作业的船网为340~370只,网具为三层挂网,捕捞方式为流刺网作业。单网最高捕获量为6尾[3]。

抚远站1989-2009年每年的单船捕鱼尾数和单船捕鱼产量(见图7、8)。135尾,最高单船捕鱼量472.5 kg;2007年后,单船捕鱼尾数和单船捕鱼量都有所增加,基本接近1991年水平,这可能与增加放养量和实行禁捕期有关。董崇智等做过着方面的研究:以我国10 a平均捕获量进行分析,1947-1949年平均为30.6万尾,为总平均捕获量的1.55倍;1950-1959年平均为37.2万尾,为0.95倍;1960-1969年平均为37.2万尾,为1.89倍;1970~1979年平均为18.81万尾,为0.95倍;1980~1989年平均为21.49万尾,为1.09倍;1990~1996年平均为4.58万尾,为0.22倍,上述数值表明群体数量呈明显减少的趋势[5]。大麻哈鱼的捕获量的波动虽与其自身种群的世代丰欠、海况、产区各国的拦捕量及捕捞手段有关,不能全面反映资源和储量,但也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资源现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麻哈鱼的产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已处于历史最低水平。90年代初曾有专家对大麻哈鱼的储量进行过调查和估算:根据现有大麻哈鱼产卵场面积420万m2,参照60年代每平方米产卵场产大麻哈鱼2.24 kg的增殖水平,得出我国大麻哈鱼的潜在可能捕捞量为200~250万尾之间。但近10 a大麻哈鱼的产量变动于1.8~l3.7万尾之间,年平均只有4万尾左右,与估算结果大相径庭,这只能说明大麻哈鱼资源目前已处于明显的衰退状诚,种群数量锐减,洄游范围也逐渐减小[2]。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一是捕捞强度过大(包括公海、界河及内河),大多数产卵亲鱼在进入产卵场之前就被捕获,捕获量超出了大麻哈鱼种群的自然增殖能力;二是由于大麻哈鱼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被破坏所致,如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造成水质污染;河流沿岸植被破坏造成河床底泥淤积、地下水位降低,以及人类生产和生产活动产生的噪音等,使产卵场生态环境恶化,不能满足大麻哈鱼产卵的条件;三是太平洋水域过度开发,大麻哈鱼的营养条件每况愈下。1992年中俄专家对黑龙江界河调查,进入产卵场的大麻哈鱼亲鱼约占回归群体总数的30%左右。俄方专家的通报(2001):目前上溯的大麻哈鱼群体中只有5%能够到达界江的产卵场。霍尔河历史上曾有几十万尾大麻哈鱼进入产卵场,为大麻哈鱼在乌苏里江的主要产卵河,目前只有几百尾。黑龙江的比拉河、比詹河也只有100多尾大麻哈鱼进入。此外,5O年代大麻哈鱼在黑龙江中的产量较乌苏里江虽少但相差不多,60年代以后黑龙江的产量明显减少,而今绝大多数的大麻哈鱼产自乌苏里江,黑龙江只占总产的10%左右。此外,据俄罗斯专家通报,1999~2000年黑龙江河口附近雄性大麻哈鱼的比例为43%-47%,河口向上1 200 km(至比拉河)雄性的比例为25%,而河口向上1 500 km雄性的比例仅为l3%,这是种群衰退的明显标志。中方在本次调查中虽未发现雄性比例明显下降的现象,但俄方专家通报的这一信息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并应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进行调查证实[2]。

图7 历年单船捕鱼尾数

图8 历年单船捕鱼产量

4.2 大麻哈鱼资源保护途径

4.2.1 改善生态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

近些年来,由于人为地改变其生态环境,滥砍滥伐树木,使迳流减少,流速变慢,水位下降,尤其近些年来气候因大气环流的影响,降水量大幅度减少,连续多年出现干旱现象,致使栖息水域面积大大缩小或干涸,其栖息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地破坏,加上当地群众采用有害的渔具渔法酷捕滥获,致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其资源已濒临灭绝的状态[7]。建议在治理老污染的同时,严禁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液污物,防止新污染的发生;保护好沿岸植被,严禁乱砍滥伐林木,控制并治理水土流失;产卵场上不得随意采掘卵石粗砂和堆放木材,割取水草,并保持稳定的水位,防止干涸。有条件的地方应强度捕捞凶猛鱼类,或围拦无害鱼区的环境为大麻哈鱼正常繁殖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为补救该物种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有效的补救措施起到缓沛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还可起到抑制其资源衰退和枯竭的作用,因而此举较为必要。

4.2.2 确定洄游保护期

根据我国境内大麻哈鱼生物学特性、繁殖持续时间、受精卵发育孵化、仔幼鱼在产卵场的活动及降河等具体情况,可初步确定10月10日至翌年5月30日为洄游保护期[6]。各地在上棚通道上应停止一切有碍洄游的渔事活动,严禁放流术材,并及时打捞沉木,确保亲鱼顺利上溯。产卵场水域应划定禁渔区和禁渔期。

4.2.3 合理捕捞

针对捕捞强度过大,大多数产卵亲鱼在进入产卵场之前就被捕获,捕获量超出了大麻哈鱼种群的自然增殖能力的现象,各地应限定捕捞量。对每年捕捞群体的规格、年龄组成、数量及其变动趋势等进行严格分析,依此制定下一年度合理的捕捞量。

4.2.4 放流增殖

2007~2009年的事实证明,人工繁殖放流和减少人工捕涝是保护和发展我国大麻哈鱼资源的一个积极而有效的途径,也是长期的战略措施。因此,建议有关部门考虑在重要捕捞水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各增设放流站,同时扩建目前抚远站的规模,增加苗种生产能力和放流量。

5 结论

通过分析1989~2009年黑龙江省抚远县对大麻哈鱼的观测资料,我们确定大麻哈鱼产卵期大都在10月上中旬,仔鱼回游大海的时间为次年4月中下旬,秋季性成熟从大海回游回黑龙江的时间一般为9月中下旬。从性成熟回游期到产卵期的生育期间隔日数一般为22 d,平均气温为3.4℃;最高气温多年平均为18.6℃;最低气温多年平均为-31.6℃,积温为222.3℃。从产卵期到仔鱼回游期的生育期间隔日数为191 d,平均气温为-8.9℃;最高气温多年平均为33.2℃;最低气温多年平均为-0.5℃。从仔鱼回游期到性成熟回游期的生育期间隔日数为154 d,平均气温为17.7℃;最高气温多年平均为22.1℃;最低气温多年平均为0.5℃,积温为2 720.7℃。大麻哈鱼群体多年平均体长65.5 cm,体重3.5 kg。建议在目前大麻哈鱼的资源状况和储量全面衰退,局部日趋枯竭的情况下,有关部门采取具体的保护途径,恢复大麻哈鱼群体储量。

[1]韩英,范兆廷,王云山,等.黑龙江中游与乌苏里江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生殖群体的比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2:25-29.

[2]赵春刚,潘伟志,陈军,等.2004年乌苏里江大麻哈鱼生殖群体结构研究[J].水产学杂志,2005,11:59-64.

[3]韩英,王云山,范兆廷,等.黑龙江流域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Walbaum)资源现状研究[J].水产学杂志,2002,5:24-31.

[4]王金,王洪波,朱翥,等.大麻哈鱼人工采卵及孵化试验[J].黑龙江水产,总105期:12-14.

[5]董崇智,赵春刚.乌苏里江大麻哈鱼的溯河生殖群体结构[J].中国水产科学,1999,9:5-8.

[6]杨富亿.我国大麻哈鱼资源及其保护途径[J].动物资源,1995,11:5-8.

[7]董崇智,赵春剐.绥芬河马苏大麻哈鱼陆封型种群生态学特征及资源保护[J].水产学杂志,1997,5:38-42.

1002-252X(2010)04-0020-03

2010-8-6

吴艳(1976),女,黑龙江省抚远县人,南京气象学院,大专生,助理工程师.

猜你喜欢
乌苏里江产卵场仔鱼
基于RS与水动力模型的鄱阳湖草洲产卵型鱼类潜在产卵场识别
青海湖裸鲤自然产卵场的生境特征及无人机遥测判别
——以泉吉河为例
生态学报(2022年22期)2022-12-16 04:50:20
饥饿对似鱼句早期仔鱼发育、摄食及生长的影响
渔业研究(2022年5期)2022-10-28 01:56:14
长江科学院发现长江源关键鱼类产卵场
乌鳢繁殖需要的产卵场和环境条件
农家之友(2020年9期)2020-04-21 02:19:04
抗战时期乌苏里江边的中苏情报站
文史春秋(2017年9期)2017-12-19 12:32:14
斑鳜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饥饿对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仔鱼早期发育的主要影响
Alice台风对东海鲐鱼鱼卵仔鱼的输运和存活率的影响
开发中俄界江游船旅游项目之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