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纯清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这一战略实施10年来,西部大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祖国的西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0年来,陕西省抓紧机遇,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加快发展,西部大开发的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经济加快发展
陕西省生产总值从1592亿元增加到6851亿元,十年间,增长了3.3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246元,为1999年的4.1倍,从相当于全国水平的61.7%提高到80.4%,每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了5.4倍,达到1104亿元。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
以交通为重点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91亿元,年均增长23.5%,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466公里,较十年前增加了6.8倍,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1.,9万公里,乡镇的通畅率为90%,行政村的通达率为86%,均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铁路的营业里程达到3751公里,比1999年增加了1216公里。西安成阳国际机场的吞吐量从300万人次提升到2008年近1200万人次。
三是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强劲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西安高新区连续17年保持了年均30%的增长速度,能源化工产业迅速扩张,为“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原煤、原油的产量以及发电量分别达到了2.26亿吨、2463万吨、815亿千瓦小时,比十年前分别增长了8.3倍、2.8倍和2.2倍。装备制造业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进入中国制造业五百强的企业已有12户,规模已占到经济总量8.9%,苹果面积和产量分别居于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比1999年增长了28.3%和86.7%,做成了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四是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的工程完善。累计退耕还林还草3377万亩,面积居于全国之首,节能减排控制型指标预期实现。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的汉江出口水质一直保持在Ⅱ类水的标准,森林覆盖率由30.92%提高到37.26%,绿色正在成为三秦大地的主色调。去年十个市的市区良好天气全部突破300天。
五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任务,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从无到有,去年达到14家,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占到GDP比值已达到47.2%,比2000年提高了7.1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和实现进出口总额年均分别增长20.0%和17.1%,在陕投资和设立分支机构的外资企业达到4000多家。泰国、韩国相继在西安设立临时机构,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峰会欧亚经济论坛永久性会址落户西安,成为陕西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六是民生得到很大改善
以提高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为目的的民生八大工程全面实施,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提前一年在西北率先全面完成了“两基”达标历史任务,在城市形成了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以及相关的卫生防疫体系,提前三年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参合率达到9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858元和3136元,均比1999年翻了一番左右。
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10年开发开放,10年艰苦奋斗,陕西省跃上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
新《规划》迎来发展新机遇
十年西部大开发为陕西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国务院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又为陕西省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当前,西部大开发正在由“打基础”转入“求突破”的新阶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进一步做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强内生动力,以重点地区的率先发展提升西部地区的整体实力,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西部地区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的优势愈发凸显。国家启动实施《规划》,并赋予其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探索新路径、打造西部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加快培育新的增长极等重任,标志着该地区的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担负特殊功能的又一重点发展区域和板块。
“关中一天水经济区”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3个重点区域之一,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特别是关中,其特点更为明显。一是历史文化的厚重性。这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先后有13个王朝在西安建都,3万多处文物景点遍及全区,堪称我国的“人文历史博物馆”。二是科技教育的领先性。关中拥有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个国家和省级重点科研院所、100多万科技人才,有西安高新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4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一批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区,科教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三是产业构成的高端性。关中的产业涵盖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诸多领域,特别是聚集了全国近30%的航空工业研发生产能力,是我国的航天动力之乡。四是所处地域的战略性。关中地处祖国腹地,又是欧亚大陆桥中国段的中心,铁路、公路、航线和通讯、油气等各种管线密集交汇,千里秦岭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自古以来就是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枢纽。这些情况充分说明,关中-天水经济区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担负起在西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历史重任。
《规划》的获批,为加快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打造西部经济新的增长极提供了持久的动力支持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确立了经济区全新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规划》将经济区明确定位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这“一高地四基地”的定位,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区高起点谋划、高水平打造的战略思路。《规划》提出,到2020年经济区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的比重超过1/3,人均生产总值翻两番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的跨越,使经济区成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实现经济繁荣、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这些定位和目标是国家首次明确的,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经过努力是能够达到也是必须达到的,完全符合经济区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
提出了空间布局、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一体化推进的新举措。《规划》根据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功能分区,优化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产业布局和城镇布局,提出了构筑“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战略。特别是《规划》还明确提出发挥西安、成阳两市的产
业和区位优势,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为陕西推进西(安)成(阳)一体化提供了国家层面上的支持。《规划》对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资源加工、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以及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提出了明确思路,同时规划了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把发展目标落实到具体的产业、项目和投资上。
赋予了经济区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权。《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统筹军民科技互动发展,支持西安进行统筹科技资源示范改革。同时,《规划》先后7次提出“探索”一词,专章强调构建创新型区域,实际上就是赋予了我们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权,将陕西列入了国家重点领域改革试点范围,承担起全国统筹科技资源改革“试验田”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营造敢闯敢试、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努力在推动区域创新和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上取得明显突破。
强化了改革开放的制度保障。《规划》要求经济区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出在做强国有企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强要素市场建设以及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要深化改革,努力把经济区打造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先行区。在政策措施方面,《规划》提出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并在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环保、统筹城乡6个方面提出了具有很强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政策。贯彻落实《规划》要求,将为经济区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力争把关中建成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
以工业化、城镇化为先导,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设现代关中。一是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资源加工等产业集群,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是以西安都市圈为龙头,加速推进西(安)成(阳)一体化,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带动关中城镇群快速崛起。三是大力发展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相结合的综合交通网络,构建以西安为中心、覆盖全区的通江达海大通道。四是深入实施民生八大工程,缩小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差别,实现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位居西部各省市区前列的目标。
以国家级产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科技关中。加快西安高新区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步伐,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引领作用,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把关中建成全国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径。
以丰厚的历史文化为依托,运用市场化理念和项目化手段开发文化资源,建设人文关中。大力彰显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底蕴,构建文化、旅游、会展等一体化产业链,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精品力作,充分发挥展现与弘扬华夏文明基地的作用。
以一山(秦岭)一水(渭河)为重点,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关中。继续加强秦岭生态屏障建设,加快推进渭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依托交通干线、河流和城镇建设绿色长廊和绿色板块,搞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使关中成为国内人居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建设开放关中。狠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使关中成为海内外投资兴业的热土和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
求转变谱写2010新篇章
为保持全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要在2009年的基础上,做到发展目标不降低、保增长政策不退出、财政支持力度不减弱、各项工作不放松。各位副省长分别就主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2009年以来,陕西省经济发展尽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各市(区)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认真落实保增长的各项措施,经济发展情况普遍好于预期,为完成全省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经济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2010年,陕西省经济工作面临不少困难和一些不确定因素,但也有很多新的机遇,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形势,把握大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抓住国家加大支持西部大开发力度和实施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等重大机遇,充分运用国家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等有利条件,认真谋划明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着力解决影响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明年的经济工作要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抓重点、重民生、上水平的思路展开。转方式就是要努力推动五个转变:一是经济从主要依靠能源化工产业向依靠能源化工与新兴产业多元发展转变,二是城乡发展从差距拉大向一体化发展转变,三是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双拉动转变,四是产业发展从粗放型向内涵型、集约型和清洁型转变,五是投资从主要倚重生产性投资向生产性投资和社会性投资并重转变。调结构就是要积极推进区域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体制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抓重点就是选择承载能力强、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板块,从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倾斜促其优先发展。区域发展的重点是关中、陕南循环经济区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特别要以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以西成一体化着力点,首先从西成新区建设突破。城镇化的重点是107个重点镇和83个县城,通过加快发展这些地方带动全省小城镇建设全面提速。产业发展的重点是进一步加大资源转化力度,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提升传统产业。民生工程要在全面推进的同时,更加重视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上水平就是要使陕西省的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工业化和生态化水平有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