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了的丝绸

2010-12-21 06:39
市场周刊 2010年11期
关键词:缂丝丝绸刺绣

允 翀

明代文人为夸赞苏工,特造一词,苏意。说那苏作竞能左右海内之风气,时尚而流行。缂丝、宋锦、苏绣,在苏意百工中,与丝最为密切。

缂丝,“通经断纬”的祖师,千百年来傲骨犹存,织工善画能织,实非匠人;宋锦,生在这温柔繁华地,自是谦逊、淡雅,从不喧宾夺主;苏绣,“精、细、雅、洁”,绣万国于一帛。

缂丝傲骨

当宁静的手艺时代已渐渐成为记忆,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手艺,还有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积存,我们留恋的也不仅仅是象缂丝技艺一样的手艺,而是做手艺时的那一片宁静而祥和的心境。

缂丝,又叫“刻丝”、“魁丝”。文人赞誉是”雕刻了的丝绸”。它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这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不贯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这就是所谓“通经断纬”的织法。从考古角度证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出土的公元7世纪舞俑腰带,用的就是缂丝;而更早的楼兰汉代遗址中曾经出土采用“缂”法织成的毛织物,可见此般工艺的历史悠久。缂丝技艺在吴文化的浸润下,已成为苏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之一。在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布的名录中,苏州缂丝制作技艺榜上有名。

缂丝古朴典雅,亦可耀眼堂皇,《玉篇》中记:“缂,织纬也。”平整的丝织之上,星点断痕若隐若现,犹如刀刻,古人形容,“承空观之,入雕镂之像”,是“刻出来的丝绸”。行家说,判断一样织物是否缂丝,只看正反,双面同织,举目在阳光下,可见镂空,既是缂丝。

缂丝有傲骨。没有花本,画稿白描于经线面上,余下一切的织造章法,“竖、横、勾、戗”,了然于胸。要说“通经断纬”,云锦的祖师爷,是缂丝。穿引彩线的竹叶形小梭,在经线中自由挖花,没有固定样本,不仅颜色可以随心所欲,制造的图案亦可做临时更改。自由如刺绣。只要艺人有创作的心,就连织缂丝的木机,也仿佛是有骨气的。缂丝仅一层平纹的织造基地,从不问津任何层峦叠嶂的变化,以至于一千多年来,缂机的基本结构,从未做过加法。和云锦的大花楼织机相比,缂机简直就是“文弱”,高不过一人,宽窄各两步,之需一人,竹梭过丝,十足的简单、清净——怎么不寂寞?

苏州缂丝白南宋以后,盛名全国,成为主要产地。当时苏州地区产生了一批缂丝名家。南宋时苏州人朱克柔创制了“朱缂法”,使用深浅多色阶纬线,长短参差互用,而逐渐产生空间晕色的装饰效果。缂丝,向来又是传统书画的传世载体,千年之前的缂丝书画,今日看来依旧栩栩如生。两宋时重书画,犹有宋女朱克柔,宋徽宗至高宗时,以织造缂丝著称于世,也擅长书画。她的缂丝清淡古雅,题材生动,是为绝技。传世之作《蛱蝶山茶花》,惟妙惟肖的三多山茶花、一对蛱蝶,色彩渐进立体,层次丰富生动,左下角有朱克柔缂织的“朱印”一帧,为古今藏家珍视。

到了明代,苏州缂丝艺人大都集中在城郊陆墓、蠡口、光福、东渚一带,世代相传。陆慕镇的张花村,户户有缂机,号称“缂丝村”。明王绮《寓园杂记》说“吴中自号繁化…-…上供锦衣,文具,花果,珍羞奇异之物,岁有所益。若刻丝累漆之属,自浙宋以来,其艺久废,今皆精妙,人性愈巧而物产愈多”。其时,苏州人文荟萃,吴门画派精品迭出,缂丝艺术风格深受江南文人绘画的影响,多摹缂当时名家的画稿。其佳作缂工精巧,配色鲜丽繁富,轻重得宜,可追原画之风韵。如缂丝艺人吴圻、朱良栋、王统等缂织沈周、唐寅、文征明等人的画稿,成为现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的馆藏精品。明代的缂丝产品,除画轴,书法、首卷、佛像外,还广泛应用于缂织各式袍服、裤子,朝靴铺垫,椅披、桌围,挂屏等用品。花纹图案除传统的花鸟题材外,在表现人物和故事情节方面也有了较多的作品。

清代缂丝新创“缂绣混色法”,即将缂丝、刺绣和彩绘三者结合,以加强织物的装饰效果,丰富和提高缂丝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原藏于紫禁城的《缂丝加绣九阳消寒图轴》就是以“缂绣混色法”织制的典型的艺术珍品。

缂丝这种集美术欣赏、织锦技术及绘画艺术于一身的皇家藏品,向世人展示着它高雅而清纯的艺术风格,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作品之成功,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百姓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术锦谦逊

钱小萍,我国著名的丝绸专家。

早在十多年前,钱晓萍的宋锦保护行动就在进程当中了。在她历经十年,四处筹集资金建造的苏州丝绸博物馆中,宋锦专用的小花楼织机得到了完整的恢复和保护。小花楼织机是云锦大花楼织机的前身,一样机型庞大,有蜘蛛帘似的花本,需要两人共同操作,一个提花,一个织锦。

1957年,18岁的钱小萍从苏州丝绸工业学校毕业后,她的一辈子都围绕着丝绸,研究、恢复、发展,保护。全国各种传统织锦,她都了若指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钱小萍发现在她周围,掌握传统工艺的老师傅越来越少,反映我国古代丝绸文化的高档品种,漳缎、天鹅绒、留香缎、风景古香缎等也凤毛麟角,包括她当年参与技术革新的宋锦。

顾名思义,苏州的宋锦自宋代发展起来。源于春秋,形成于宋代,苏州宋锦继承了秦汉经锦和唐代纬锦。图案细致,质地柔和。宋锦谦逊,不喧宾夺主。花纹细腻,色调淡雅,退于字画书笈周向,甘做装裱,不抢风头。

明清以后织出的宋锦,又称“仿古宋锦”或“宋式锦”,统称“宋锦”,与四川的蜀锦、南京的云锦并称中国三大名锦。当南京城为云锦而忙,苏州却是运生宋锦,为文人字画装裱,为宫廷廊柱挂饰。立轴、屏条、礼盒、锦匣……宋锦是配角,静默中有七分尊严,三分随遇而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赶超现代化,宋锦铁机代替木机;到了本世纪初,评选非物质遗产,木机又换回了铁机。宋锦“逆来顺受”,无宠无争。

宋锦“通经通纬”,不雕琢、不复杂,机械好代替。但只有一点,半现代化的铁机无法替代人工换色的自由,略逊一等。这一点,钱小萍是最为了解的。“四个现代化”时期,她作为国家培养的第一批丝绸专业毕业生,参与了宋锦机械化生产的研发。那时候看到传统的手工艺得以继承,生产率也提高了,他们都着实振奋了,半个世纪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起,要寻根宋锦,恢复传统。已是年近古稀的丝绸专家钱小萍自然又成了舵手。

1991年,用筹到的5万元,丝绸博物馆建成了。这是一座小而精致,功能齐全的博物馆。一直在政府少量拨款的情况下自行运作着,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年前,受政府之托,钱小萍几经研究恢复了宋锦的传统手工织法。以三枚斜纹为基础组织的多重纬色织提花织物,宋锦根据可分为重锦、细锦、匣锦和小锦四类。其中,数重锦最贵重,精炼染丝,捻金作纬线,手工彩抛换色织造,质地厚重,色彩绚烂,用于宫廷、殿堂的挂轴,淡雅的细锦最为常见,以各种变形几何纹为骨架,内填以花卉纹和吉祥如意纹,典型的

名目有八答晕锦、开下乐锦、四合、八合如意开华锦、龟背龙纹锦;匣锦则色彩对比强烈,质地比较疏松,图案大多为满地几何纹或自然型小花,以对称、横条形排列为主,色彩对比强力,风格别致,用作书画、锦匣、屏条等的装裱,小锦质地轻薄,成品需要用传统的石元宝进行砑光整理,适用于装裱精致的小型工艺品锦匣,如扇盒,彩蛋匣。

三年前,钱小萍在丝绸博物馆又成立了苏州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完全恢复了木机织造宋锦,除了接受各地宋锦文物的复制任务外,只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完成特制的订单,外加”表演”。没有商业的依赖,传统宋锦甚是清闲。恢复了完整的传统丝织智慧,留存了博物馆,保护,留档、以备后用,这就足够了。

苏绣女人心

苏州镇湖,世世代代每家每户的女子都要上绣机。早期刺绣技法的传承,也就是在闰阁中完成的,无论荷包、鞋花儿还是被服嫁妆,都是闺中女子亲自完成,直到出阁,嫁女亦是嫁绣活。就这样母传女,嫂传姑地承接,流传至今。一直以来,刺绣给人敏感,细致之感,可谓女人心。

已经有四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刺绣,也叫绣花、扎花。苏绣与湖南湘绣、四川蜀绣、广东粤绣并为四大名绣。在明朝,苏绣就有脍炙人口的”精,细、雅、洁”的总结。其时,刺绣欣赏品多采用文人画稿,出现了专为皇室御用的宫廷绣和商品绣,到了清代,刺绣是江南妇女普遍的技艺,苏州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绣市”,有绣庄150多家,绣工达10万余人。

如今的苏州镇湖镇,你依旧能找到当年吴女满绣的情形不过到底是女儿家,千篇一律多绣些小猫和金鱼,精美中少了些惊喜。“刺绣皇后”姚健萍,不爱这些小家子气。在她的刺绣博物馆里,除了秀丽的花鸟绣品,刺绣版《父亲》更让人动容短针密接的画面,承和老人的皱纹,在观者移动的瞬间,丝光也随之进移,老人仿佛动了起来。眉梢和鼻根的晶莹汗珠好像就要滚落下来。

姚健萍的肖像作品,在刺绣中有一个专业的名称——‘仿真绣”。清末明初的著名绣娘沈寿,是“仿真绣”的创始人她用当时的油画、摄影作品为修稿,为了表现透视和明暗效果,在传统的刺绣技法基础上,吸收日本刺绣的长处,在刺绣人的面部时按照肌肉的凹凸和纹理转折施针,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创新技法。这一时期,苏绣有了一个替代词,“竞秀”,因为名手云集,竞争激烈,民间刺绣也因此五彩斑斓,广泛应用于服饰、戏装、被面、香包等,所绣花纹往往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受沈寿影响,“仿真绣”的传统也在吴地流行了下来

猜你喜欢
缂丝丝绸刺绣
缂丝之美,从皇室走入民间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刺绣风尚
【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
焱鼎—KE演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
丝绸般的黑发,盘旋少女顶上
“织中之圣”藏巷陌
丝绸情调
可行性指南丝绸衬衫款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