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改革实践

2010-12-15 11:42:20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食品质量工学课程体系

王 华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改革实践

王 华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专业课程改革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资格认定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将职业学习与工作领域相统一作为改革的总体思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经过努力,专业课程改革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至2008年已建成《食品微生物学及微生物检验》一门院级精品课。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工学结合;职业能力;课改

高职教育应该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中心,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才能满足企业对专门技术人才的需求[1~4]。从我校进行高职教学评估以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全体教师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及《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高标准、严要求,争一流、创重点的发展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将近几年来课程改革工作总结如下:

1 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由于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行业特点,如食品企业生产季节性强,企业接纳学生进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要受生产季节性的约束。高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和一般高职院校具有共性外,还有自己要适应食品企业的特性,我校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试点,进行了高职食品类专业“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打

组织全体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学习有关“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文件精神,走出去考察用人单位和相关企业,使得他们认识到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由职业教育的特性所决定的,进而在工作中支持和配合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通过入学教育、就业指导、专题讲座、企业宣讲会、宣传栏、考证动员会等方式向学生宣传“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学生参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积极性。

1.2 制定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计划,为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制度保障

1.2.1 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

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可保证学生参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目前,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计划都规定了必须取得到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实习的25学分(1学分/周)以上方可毕业;对参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学生给予鼓励,让他们在因完成“工学结合”实习获得学分的同时,也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并且还得到企业开具的实践工作证明,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还可以优先到合作企业就业。

1.2.2 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接轨

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接轨为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打下了良好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改革教学课程,整合教学内容,把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接轨。如在《食品营养学》、《食品微生物》、《食品分析》、《食品工艺》、《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工艺实训》、《检验工考证实训》等课程中溶入了相关的职业标准要求,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即可通过职业技能考核获得“公共营养师”、“食品检测工”、“ISO 9000内审员”、“ISO 22000内审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进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1.2.3 合理安排教学进程

为保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实施,在教学安排过程中,以“二内三外”制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即二个学期在校内实训室“工学结合”,二个暑假加第6学期三次在校外企业“半工半读”。

2 近几年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2.1 深入生产一线,围绕专业建设积极开展课程改革的调研工作

2.1.1 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

专业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课程的设置能否满足专业职业岗位的需要,这些不是学校单方面能决定的事情,必须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生产一线目前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岗位要求。针对这种情况,课程改革小组于2006—2009年连续4年派专业教师分布在秦皇岛及周边各地进行人才需求、岗位需求实地调研。调研收效非常大,进一步科学地确定了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和职业能力要求,提出新的人才培养标准,即培养满足生产一线需要的用得上、留得住的,能够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检验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2.1.2 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教学内容调整

以“必需、实用、够用”为度,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人才调研,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与目前专业岗位需求有偏差的课程内容需及时进行调整:如对《食品微生物》中关于代谢合成章节内容的规范,《食品卫生学》课程中,加强人畜共患传染病的讲解力度。经过系统整理调整,课程体系内容更加科学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内涵调整,注重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开发和校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丰富的实践在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将每门课程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进行分类整理,重点突出课程技能教学,提炼出每门课程的基础技能、综合技能、重要技能和核心技能。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对核心技能和重要技能进行全面训练、重点考核,核心技能要求全部过关。

2.2 从内涵建设出发,完善课程体系

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职业素质形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必要的相关技能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内容三要素的重心所在。所以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内容中,不仅技能占有较大比例,而且知识和态度的选择与安排也常为技能的要求所左右。高职的理论知识方面,应依据应职岗位需要合理确定基础理论、专业技术与专业知识三者比例,在态度方面,应注重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开拓精神的培养。经过近年的不断完善,现己完成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计划方案,具体如下:

2.2.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素质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强调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和技术的“高级应用性”,因而其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职业素质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注重培养综合应用能力(见图1)。

图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素质能力分解

经过3年的专业学习和实习实训,通过大量的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践课程来培养学生的“食品分析检测技能”和“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逐步在工作中发展成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食品加工生产、技术管理、食品质量管理以及食品分析检测等方面的综合技能,能在食品加工企业从事食品加工生产、工艺设计及工艺技术管理、质量控制、食品质量分析检测与评价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2.2.2 优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2.2.2.1 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建立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针对“培养既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知识,又懂品质监控和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立了“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与“岗位技能课”四大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见图2)。

图2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2.2.2.2 建立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慎密设计,精心组织,把各项实践教学活动落到实处,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并善于吸收行业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强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3)。

图3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基本技能:训练学生进行基本化学实验的技能,熟练掌握食品常规检验中的检验技能,具备一定的专业资料采集能力和处理能力。专业技能:训练学生不同类食品的常规检验中的检验技能,同时还包括具备一定的食品品质监控技能等。职业技能:训练学生各种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组织管理能力。

2.3 工学结合核心课程改革实践

2007年成立了课程建设小组和专业精品课建设小组,并首批确定了以《食品微生物及微生物检验》为主的精品课建设目标,加强了建设。至2008年10月,《食品微生物及微生物检验》课程荣获学院级精品课。

2.3.1 课程内容改革

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总体要求理论以必需、实用、够用为度,理论知识要紧密结合实际进行。按照多元整合型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课程内容的多元整合——“知识、技能、态度”三要素中各个成分的多重、多种综合,选择有价值的重要内容,理论与实践并举,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明确与能力培养相对应的课程地位性质任务,注重课程内容衔接,架构综合化、阶段化、柔性化、个性化相结合的课程结构,采用项目课程开发方法实施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另外如《食品营养学》课程,缩减一些高深的理论,营养部分重点讲授营养物质的种类、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等;再比如《食品毒理学》是一门技术操作性较强的课程,经过调研后发现,应当加大操作训练力度,为此,在课程标准及课程安排中,加大动物的一般检查与各系统检查、各种注射技术、各种灌药技术及特殊治疗技术等,设置真实的教学场景;在传授技术的同时,侧重内容综合方面,比如对于《食品微生物检验》,加强综合实验及方法的规范讲解与实地操作,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应生产变化而变化,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针对性强,教改效果十分显著。

2.3.2 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实施的工作方法,常规的教学方法是以讲授为主,又称为“填鸭式”教学法,往往是“教师一只粉笔讲到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进行集中授课,但也暴露出其严重的缺点,仅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有效得到检验。为此,我们积极推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效果显著。如(1)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2)采用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在讲《食品微生物学》时多采用案例法、模拟教学法进行,比如今年世界流行的猪流感病,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食品安全分析,然后由教师组织全体学生进行研讨。(3)采用现场教学法。现场教学是将课堂搬到实习实训场所等地方,充分利用真实的教学场景、实物给学生进行讲解,直观可信,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大为提高。(4)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如多媒体课件、电化教学、挂图讲解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基本克服了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感觉比较枯燥的问题,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

2.3.3 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

通过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育与就业、创业的竞争适岗能力脱节的通病,办出了高职教育的特点,体现了高职教育培养高等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是能够帮助职业院校的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并及时地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使他们在毕业时能够顺利地被用人单位录用。近三年,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在80%以上。其次是促进了教学改革,促进了专业的发展。根据工作过程、职业岗位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学生能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专业的发展,《食品微生物学及微生物检验》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办学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再次就是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的多赢。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拓展办学空间,提高了办学质量;食品企业既可以解决季节性用工问题,又可以减少企业培训员工的成本。

3 结语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将会越来越受到食品企业的欢迎,学校与产业部门和企业合作,可以共同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惠互利、多方共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5~7]。

[1]朱世强,闫金奎.密切校企合作做好工学结合[J].教育与职业,2008,(26).

[2]易际培.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业道德教育新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8,(16).

[3]周建松.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0.

[4]夏昌样.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陈平,刘晓青.食品专业校企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2):151—152.

[6]王强,武振华.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03).

[7]杨延.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05).

Reform Practice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Major

Wang Hua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China,Qinhuangdao Hebei066004)

Major curriculum reform takes professional practice activity as orientation,takes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the confirmation as target,takes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takes the unification of professional studies and work field as overall reform plan.With some efforts,food quality and safety major’s curriculum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The food microbiology and microbiological inspection was named elaborate lesson in 2008 by EMCC.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major;work&Study combination training;vocational capacity;curriculum reform

G420

A

1008-813(2010)01-0084-04

10.3969/j.issn.1008-813X.2010.01.023

2009-03-24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院级课题(2008-9)

王华(1978—),男,山西长治人,毕业于山西大学,硕士,讲师,现从事食品微生物教学和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食品质量工学课程体系
盐工学人
解艾兰:食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
基层中医药(2021年3期)2021-11-22 08:08:06
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
标准化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重要性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工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8:55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