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萍 ,苏家福
(襄樊学院 教育学院,湖北 襄樊 441053)
学校体育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周红萍 ,苏家福
(襄樊学院 教育学院,湖北 襄樊 441053)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依据现代教学规律,结合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和学校体育工作经验总结,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该体系包括3个途径、16项实践活动、4篇对应板块内容、88字组织方针. 文章从体系各部分的目标、模式、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简要描述.
学校体育学;建构主义;实践教学;理论体系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和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1-7]. 该课程教材从1983年问世至今,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共7个版本的教材,它们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材编写过于突出“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二是缺乏系统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三是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四是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与课程章节目标不匹配;五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和标准[8]. 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于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感性认识. 由于学生实践经验与专业感性认识的匮乏,学生在学习时往往难以较好理解和掌握所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这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并影响到教学效果. 鉴于该课程知识体系自身的特殊性,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实践教育教学活动,教学双方共同互动努力,强化学生专业和课程感性认识,才能为学生很好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奠定必要基础,取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依据现代教学规律,结合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结构和学校体育改革成功经验,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并对体系中各部分的目标、模式、评价标准进行简要描述,旨在推动该课程教学改革,丰富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1.1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理论体系构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1.1 建构主义理论[9]
Constructivism被翻译为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代表人物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认为: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这就需要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在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中应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学校体育工作的环境中;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要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种的内容或技移至上行;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学校体育环境;教师列举学校体育现象,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1.1.2 教学规律[10-11]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教学有一定的规律体系:它有根本规律、基本规律、一般规律、具体规律和局部规律组成. 教学论中的根本规律和基本规律就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样,是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规律.
根本规律体现在“三个符合度”上,即教学目标要符合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学科本身和教师素质发展的需求.
基本规律体现在“四要素”调控上,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手段四个主要因素中,学生和教师是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是组织者、引导者、教育者、传播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提出问题,给予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大胆地放开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诱导学生去探索和研究,激发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热情和欲望,启迪学生的才智;内容是教学的原材料,学校体育学内容框架结构要依据学校体育工作现象和规律来构架,让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去认识和理解它;手段是教学的载体,各种教学手段间有其必然联系,学校体育学教学只有将讲解、提问、讨论、多媒体展示、社会实践、见习、实习、组织活动等多种手段结合运用,才能具体体现知识、能力、品格和方法的教学价值.
1.1.3 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体系
从事物发展规律来看,我们总是先认识事物的外延,然后在经验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思维,按照一定的逻辑,才能确定其内涵. 由此笔者根据学校体育工作实际,以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为指导思想,结合7个版本教材内容框架体系和6个省级《学校体育学》精品课程教学大纲,经过系统地分类、梳理和逻辑分析后,将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与达成的目标和要求对应概括为表1.
表1 学校体育学内容框架及学习目标和要求
1.2 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现代教学规律和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结构以及相应章节教学目标和任务,树立“三来” 教学理念. “三来”指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来的,个性是修来的;创设“三境”教学环境. “三境”是指学习场景、学习气氛和学习情绪;策划“三途径”实践思路. 即课堂中实践、课外校内实践、校外实践[12]. 依据以上整体设想,笔者将实践内容架构设置为3个途径、16项实践活动、4篇对应板块内容、88字组织实施方针(见表2).
2.1 实践教学的目标
学校体育学课程实践教学具体目标为:1)学生能说出学校体育工作包括哪些内容,现行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会设计一份科学、合理、规范的实践课教案和PPT理论课讲稿;3)会“说课”和评价一堂体育课;4)能上好一堂体育课;5)会制订各种课外体育计划,能组织实施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6)能说出学校体育工作检查评估内容体系和程序;7)能撰写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和毕业设计.
表2 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内容框架体系
2.2 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主要分三种模式:
2.2.1 课堂实践模式
以课堂为阵地,主要针对讲解的内容进行单项操作训练,强调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习题训练和案例分析. 习题训练通常按章节进行(作业),重在巩固各知识点;案例教学则是先由老师以一定的知识点为背景提出案例交由学生讨论. 该模式优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能学以致用,并且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2.2 课外校内实践模式
以所在学校为实践基地,主要在一个单元或该课程结束后进行. 主要形式有教学技能培训、组织学生观课、评课、顶岗上课;到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组织指导活动,在学校院(系)组建运动队并指导训练,编写竞赛规程,承担竞赛裁判工作. 这种实践模式既能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的学校体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又能为学生日后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搭建操作平台.
2.2.3 校外实践模式
主要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带领他们走出学校到社会上去. 主要实践形式有:社会调查、认知实习、顶岗实习、体育服务等. 这种实践模式让学生真正处于真实的职业气氛之中,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来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2.3 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
有了课程实践内容体系,为了避免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一定要有相应的实践效度标准.
2.3.1 课堂实践内容标准
1)阅读教材、查资料描述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写出2000字以上的小论文;2)根据某阶段学生年龄、性别选择学习内容、确立学习目标、创设学习环境,写出教师指导方式、负荷控制与学习评价方式;3)每位学生设计一份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课外体育训练阶段(周)计划、年度竞赛计划和竞赛规程,设计检查评价方案;4)指出该课程研究热点和盲区,引导学生毕业设计.
2.3.2 课外校内实践内容标准
1)每个学生设计一份实践课教案,然后安排在公体顶岗见习,原任课教师在教案上写出评价意见和建议(交);2)实习前,学生被分成若干组,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练口令、术语、队列、队形的组织、指挥、调动与变换以及动作要领的讲解和示范,指导教师给予书面评价;3)能“说课”,观看教师或同伴上课写一份评课报告;每人制作一份20分钟理论课课件(PPT),并能熟练操作和讲授;4)每人必须交一份校内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组织指导活动记录表和评价表;5)每人必须交一份院(系)代表队训练指导表;6)每人必须交一份承担学校体育竞赛工作记录表(上述所交表格须有各相关部门签字盖章).
2.3.3 校外实践内容标准
1)每人写一份3000字左右的关于师生对体育认识的调查报告;2)组织学生观摩附属中小学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运动训练或竞赛,并写2000字左右的观后感;3)独立教学,协助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搜集校方反馈信息;4)每人交一份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的调查报告或实习后感(3000字左右).
1) 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应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学校体育工作的环境中,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提高他们发现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才能真正体现该课程的本质功能和特点,才能丰富学生实践经验与专业感性认识,才能为学生很好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奠定必要基础,取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
3) 根据教材章节理论,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融合,才能有效地将课内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4) 实践教学内容必须选择可靠有效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才能有效控制各种实践活动,避免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1] 钱耀庭. 学校体育学[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3.
[2] 金钦昌. 学校体育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 李 祥. 学校体育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 周登嵩. 学校体育学[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5] 潘绍伟, 于可红. 学校体育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6] 毛振明. 学校体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7] 周登嵩. 学校体育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8] 王超英, 刘 胜, 贾 鹏. 对《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实践性的探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6): 132-134.
[9] 温彭年, 贾国英.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5): 18-22.
[10] 林宪生. 现代教学论教学规律体系建构[J]. 西北师大学报, 1999(5): 91-94.
[11] 马艳红.《学校体育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程序及策略探析[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7(1): 77-79.
[12] 潘素菊. 实践教学“三课堂”联动培养高素质人才[J]. 中国高教研究, 2008(5): 82-84.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Contents System for Schooling Physical Education
ZHOU Hong-ping,SU Jia-fu
(College of Education, Xiangfan University, Xiangfan 441053,China)
Practice teaching contents system for Schooling Physical Education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content frame and lessons learned before. The system concludes 3 ways, 16 practical activities, 4 plates of corresponding content, 88-word guiding principle. Finally it describes the target, mode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with simple words.
School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vism; Practice teaching; Theoretical framework
G807. 4
A
1009-2854(2010)05-0012-04
2010-03-15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2008B242).
周红萍(1965— ), 女, 湖北襄樊人, 襄樊学院教育学院教授.
徐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