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华
(襄樊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湖北 襄樊 441053)
关于行为场所在建筑环境设计中作用的重新思考
蔡 华
(襄樊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湖北 襄樊 441053)
“行为场所”作为场所理论的一个研究领域,主要研究人类生活的行为方式及与周边物质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得行为科学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得以应用. 建筑环境设计应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行为流线是建筑环境分析与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记录着人们在不同环境规模上满足日常目的的行为活动. 没有复杂丰富、条理清晰的行为流线,行为场所将变得没有意义. 行为场所因人的需要而设立,我们可以利用表面材料的纹理、色彩、质地的差别来界定行为场所,也可以由抬高基面或下沉基面来界定行为场所.
场所理论;行为场所;建筑环境设计
“场所”的有关理论是目前西方建筑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 所谓“场所”是指包含了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生活环境,是建筑环境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代表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追求以人为中心的建筑主流. 正统的现代建筑运动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它为了适应人类工业革命的突变,以先进的技术、材料,快速有效地满足城市急剧增长的量的需求. 当这一目标完成以后,如何使得这种单一的建筑空间更加充满活力、更能体现人文关怀就成为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建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出符合人们社会、文化、心理需要的环境,建筑的过程和手段只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赋予的物质形象,也就是说,只有当物质的实体和空间表达了特定的文化、历史、人的活动并使之充满活力时才能称之为场所.
“行为场所”作为场所理论的一个研究领域,它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对环境的适应和创造,将人的行为模式与物质场所联系起来进行整体研究,使得行为科学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取得重要进展. 这些都为探求新的城市与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人们往往习惯于把建筑分成不同类型而给予特定的名称,比如“学校”、“办公楼”等,自然会使人联想起上课教学、行政办公等行为. 但实际上,联想的行为和实际发生的行为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建筑类型法,作为根深蒂固的概念,掩盖了建筑所要适应的丰富行为,这些丰富行为即为活动系统,种种活动系统与建筑环境一起构成了行为场所. 行为场所为重新思考建筑环境设计的过程提供了分析行为模式和相应建筑空间的基本思路,而不是把根据个人的经验和想象出来的活动强加给使用者. 现今的建筑环境设计有必要重新认识行为场所.
动机是产生行为的内部驱动力,而驱动力的产生则基于人的需要. 因此,满足人的需要就成了建筑环境设计理论的基础之一. 西方行为及心理学家A·马斯洛认为[1]:存在着一个由强到弱的需要等级,较强的需要往往压倒较弱的需要. 按照最强到最弱的需要,可以这样来划分:生理需要,例如饥、渴;安全需要,如避免身体受外来的伤害;归属的需要,如成为某组织的成员并且受到别人的关怀;尊重的需要,即保持自身具有较高价值的愿望;实现的需要,表达了满足自己能力的愿望;认知和审美的需要,如渴求知识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图1 马斯洛理论在雅典卫城的体现
马斯洛的需要等级为建筑环境设计提供了一个参考的框架. 建筑环境应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生理需要,如住宅;安全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安全感;归属和尊重的需要,如环境的象征性以及提供各种活动的场所;实现的需要,通过自由的选择环境来提供实现的外部条件;认知的需要,提供各种发展的机会;审美的需要,营造优美的环境.
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希腊人以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在希波战争中打败了实行专制制度的波斯的侵略,从而进入古典主义时期. 为了赞美雅典、纪念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和炫耀它的霸主地位,同时把卫城建设成为全希腊最重要的圣地、宗教和文化中心、吸引各地的人前来,以繁荣雅典,雅典人建造了举世瞩目的雅典卫城(图1). 卫城本身仅仅是战时市民的避难之处,是由坚固的防护墙壁拱卫着的山冈城市,但雅典人由于有纪念伟大战争胜利以及炫耀霸主地位等需求,于是重新兴建了雅典卫城,此时的雅典卫城不仅仅是避难之所,而且代表了当时技术与艺术的最高成就,更充分体现了雅典人在战争胜利之后的自豪与喜悦,折射出雅典的民主政治、经济和文化所达到的高峰.
建筑环境的物质形态是由一组不同的物质的界面构成,这组界面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的,而由这些界面围合而成的空间通常要满足一定的活动,也就是说建筑环境是包含了行为流线的活动系统.
首先,行为流线由于不同的活动而又互相区别. 这些不同的活动包括:不同社会阶层在特定场合中的差异;人们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差异;为残疾人的无障碍设计等等. 可以看出,同一行为场所、不同的活动系统产生不同的行为流线.
行为心理学家卡米诺(Kamino)对铁路车站进行了长期观察[2],发现人们喜欢站在柱子附近而又远离人们的行走路线(图 2);在餐厅和咖啡馆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类似的情况:人们总是尽可能地选择靠近墙壁或窗户的桌子而不愿占据中间的位置(图 3);在较大的公共空间中,人会本能地使自己处于视野开阔而本身不引人注目且不太影响他人的地方. 这样他能看到人群中的各种活动,并随时可参与进去,有参与感. 同时他也有安全感:他处于有一定私密性的被保护空间中,对这一暂时的局部领域大体可以控制. 可以说,人们普遍具有一种习惯,即对于空间的利用总是在保证自身安全感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接近周围环境以便更多地了解它. 他们总是尽可能在被占据的整个空间之中均匀地散布开来,但并不一定在最适宜自己行为的地方等待.
图2 火车站人们等候位置示意图
图3 餐厅空间领域划分示意图
对哥本哈根的某广场(图4)进行调查[3]后发现:步行者总是以对角线穿过广场,几乎每个人都沿最短路线穿过广场,尽管这样走要经过广场中心的下沉区域和两段不长的台阶.步行总是一件费力的事情,人们都不愿绕道太多,步行者自然会选择他们的线路. 如果可以看到目标,他们总是径直走向那里;如果看得见目的地而又不得不绕行,则会令人扫兴和不悦. 联系到实际的规划,就要求仔细地设计好行为流线,行为流线设计不要让步行者看到远处的目标,但又要保持大方向朝着目的地. 此外,在看得见目的地时,应该遵从短捷的原则,选择最直接的路线.
图4 哥本哈根某广场的步行路线示意图
其次,行为流线应该满足复杂而丰富的人的行为. 活动系统的众多,带来行为流线的复杂化,行为流线的条理化对于行为场所至关重要.
以超市为例(图5),在这样的场所中,有实体的边界(墙)、分布不同的实体部分(货架)和可移动的货物;人在行为系统中的活动包括买者观看、选择;展示着商品的货架则是为了满足上述购买者的行为. 在货架的内侧,售货员安排好商品并使得购买者能够接触到,这样的环境设施不仅应满足使用者分开的行为,且能使他们相互接触,因此货架的排列必须允许购买者和售货员的相互活动(看、谈话、挑选商品). 这些行为组成了固定的行为模式,行为的组合是较为复杂的.
从以上的种种案例可以看出,行为流线是建筑环境分析与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 场所中的行为流线暗示的是人类工程学,记录着人们在不同环境规模上满足日常目的的行为活动. 行为场所的意义在于给人们寻找自身存在的依据,无论有什么样经历的人,如果他们都能在场所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并且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空间体验,他们对于这个场所就会产生情感和精神的依赖. 可以说在行为场所中,如果没复杂丰富、条理清晰的行为流线,我们的场所将变得无聊而乏味,更不可能营造出一个使人向往的空间,无人向往的空间本身就失去了场所的情感与精神的意义.
图5 某超市平面的货架摆放示意图
与行为场所相比,自然空间有着几乎无限的广阔范围,但是这种自然空间不能满足人多方面的需要. 行为场所是因人的需要而设立的,是对自然空间的限定和改造,同时也构成了对人行为的规范和限定. 行为场所的边界就是行为停止的地方. 人的行动范围、路线、活动规律及观赏范围等会受行为场所内空间形态的局限.
首先,利用表面材料的纹理、色彩、质地的差别界定行为场所(图6). 材料的不同色彩、质感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从而限定一个空间. 但这种限定的空间是很弱的,在它的范围内有一个连续不断的空间穿流过,就像一个不懂礼貌的人可以从你的毯子上越过一样,但这种空间也是最容易亲近的,是最平易近人的.
其次,由抬高基面界定行为场所. 凸起的基面自然与周围的面分离形成有独立感的场所,如果从视觉上加强该范围与周围地面之间的分离性,将在大空间中创造一个空间领域,有如下三种情况(图7):
图6 由基面材质、色彩、图案等界定的行为场所
图7 由抬高基面界定的行为场所
a.抬高的高度在人的视觉以下:空间氛围得到良好的划分,视觉及空间连续性得到维持,身体容易接近,有亲切感;
b.抬高的高度在人的视觉附近:视觉连续性可以得到维持,空间连续性中断,与周围空间的联系要依靠楼梯或坡道,空间不容易随意接近;
c.抬高的高度在人的视觉以上:视觉和空间的连续性中断,所限定的空间与周围空间环境隔绝了. 这种空间,人很不容易接近,有高高在上之感.
在抬高的基面上,会使人产生一种崇高、神圣和尊严的感觉. 故宫太和殿建在三层汉白玉雕琢而成的台基上. 这样有意抬高一个建筑物,可以从视觉上突出它的形象,体现一种势不可挡的王室的气度和国家权力的伟大. 古希腊的雅典卫城和中国西藏的布达拉宫都是建在天然的高地上,在整个城市中占据制高点,从视觉和心理上完全成了城市的中心和标志.
最后,由下沉基面界定行为场所. 与抬高基面所形成的空间完全不同,它不是暗示的,而是有明显的可见边缘,有如下三种情况(图8):
a.下沉的范围在视线以下:这时下沉空间与地面分开,但与周围空间保持着整体性,空间仍旧是近人的;
b.下沉深度接近人的视线:下沉空间削弱了视觉与周围空间的联系,它比较明确地同周围空间区分开来,私密性大大增加;
c.下沉深度超过视线高度:这时限定的空间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没有天棚的房间,房间的连续性完全中断.
图8 由下沉基面界定的行为场所
中国西北的窑洞、地坑院就是巧妙利用下沉空间创造出来的居住形式. 地坑院把室外空间从恶劣的自然中分隔出来,达到防止地表风沙、强光照射和噪音侵扰,形成了一个安静的室外空间环境. 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广场,它处在高层建筑群体之中,周围车水马龙,非常繁华. 在这种环境中建造下沉式广场,可以“闹中取静”,开辟出一个独立的室外环境. 这样不仅使得广场与周围环境关系密切了,而且因为它地处高层区,视点位置相对较高,内外的人们能够保持良好的视线联系. 从视觉上讲,它不是一个深藏地下的小场地,而是一个吸引人的活动焦点.
由于不同的建筑类型、不同地区和不同的使用者对场所的界定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行为场所的界定应该比行为本身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要充分理解一组行为之间的内部相互作用和外部联系,从而采取恰当的手段来界定行为场所的边界.
在当今的行为场所的研究中,有许多关于环境知觉和心理认识的理论,这些理论还处于研究和探讨阶段,目前还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 行为建筑学的理论本身也不完善,往往对现有的理论假设提出疑问,进而得出更切实际情况的假设,这些都有待于在建筑环境设计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发展.
[1] 刘先觉. 现代建筑理论[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68-269.
[2] CANTER D. 建筑环境心理学入门[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78.
[3] 杨•盖尔. 交往与空间[M]. 4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141-142.
Importance of Behavior Setting in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Design
CAI Hua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Xiangfan University, Xiangfan 441053, China)
Behavior setting, as a investigation field of setting theory, main probe into relationship between behavior and surrounded substance environment, which make behavior science be used in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design. In the paper by studying behavior motion, behavior string and setting limitation in field theory, regular behavior setting is again analyzed to present a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design.
Setting theory; Behavior setting;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design
TU021
A
1009-2854(2010)05-0036-04
2010-04-01
蔡 华(1980— ),男,湖北荆门人,襄樊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助教.
刘应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