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来发
(哈尔滨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方向的研究
郑来发
(哈尔滨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方向进行了研究,发现课程设置上存在内容不合理和方法缺乏灵活性等现象,因此提出在课程设置上,应以社会需求为首要目标、合理制定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以及评价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方向;研究
Abstract: The paper using literature and interview, research on the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offering reformation direction, it found that, the content was unreasonable, the methods were inflexible and so on. So provide some advice: course offering should make social needs to the top target, lay down reasonable teaching content, perfect teaching system and evaluate mechanism, enhance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et al.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offering; Reformation direction; Research
CLC number: G807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8-2808(2010)06-0056-03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在中国的成功举行,使国人对运动的热情和对健身的追求也在与日俱增。高等教育正在通过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及教育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建立适应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新制度,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与新技术等科技创新活动与大学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期更好为社会服务。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也必须实现理念、制度、内容和方法等诸方面的全面改革。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体育课程的改革首当其冲,在实现高等教育适应性变革目标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和任务[1]。
(1)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是50年代学习苏联的产物,学校体育教育是在前苏联学校体育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根据前苏联专家凯里舍夫《体育教育理论》提出的“特殊认识过程的体育教学理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一直沿袭20世纪50—60年代前苏联的教育体系。课程设置僵化、面窄,办学特色不突出,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在被动接受、机械模仿、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很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术科比例偏重现象还比较突出。2003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2003]7号文件,关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各专业课程分配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课程设置结构是否合理,并不完全在于量的增减,关键在于它的内部结构配置要合理。20世纪末,美国面向2l世纪的“2061”课程计划提出,为实现提高美国人的科学和文化素养的目标也要精选课程,而不是无休止的扩充课程。回顾20世纪中叶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出现的美苏两种模式:“美国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多变性,强调通才教育,本科课程偏重基础理论课程,许多学生要到硕士生阶段才进入专业学习。我国高等体育专业学习前苏联,在统招统分的管理模式下,强化专业,淡化基础,培养了许多专业技术高,缺少个性和能力的“专才”。显然,这种教育模式已经难于解决市场经济形式下高校有偿教育,学生自、主择业的新问题[2]。
(3)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安排较少,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锻炼和提高,仅靠毕业实习解决不了实际中的问题。
1.2 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人民的健康生活和体育文化市场的开拓,需要高水平的体育人才。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如何保持和增进健康已成为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关注的热点。经走访调查,一般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被确定为“培养适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创新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训练和竞赛组织等工作的多能一专的体育教育专合型人才。”[3],高校课程设置就应围绕此培养目标展开。
1.3 课程设置要满足学生的择业需求
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基本上是50年代形成的,学什么课程,毕业分配都由国家包办,这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在经济体制转轨,人才市场逐步形成、双向选择就业的新形势下,课程改革、并采用学分制的管理方法势在必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对人才市场来说,他是学校的产品,对在校学生来说,是一个接受教育的投资者。21世纪将逐渐转向个人投资接受高等教育而成才,投资者就是有权选择课程,有权决定自己以什么样的人才进入市场,学生可以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决择自己的专业主向和特长,学生的观念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增进学习积极性,掌握真才实学,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自己择业竞争力。
2.1 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高校体育专业在培养目标方面要适合社会经济时代的新要求。2003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2003]7号文件,及时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做了调整,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是: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即要求学生不仅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体育教师,还应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体育工作者。《课程方案》提出的培养目标着重体现了复合型人才,这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指明了方向。
2.2 课程设置要与社会需求接轨,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体育产业也得以飞速发展。人民群众体育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健身指导人员(尤其是私人教练、各热门健身项目的授课教练等)以及健身市场的开发与经营管理人员等都将带来极大的社会需求。健康指导,职业运动俱乐部管理与教学人员、体育新闻、体育经纪人等,这类职业在未来还将会不断发展。据调查显示,目前的从业人员中多数人员由于缺少必要的专业学习或专业教育,理论知识相对缺乏,特别是针对不同人群的实际需要开具健身运动处方并进行运动营养、保健等科学指导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应抓住机遇,加大力度,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使培养的人才及时适应现代生活和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3.1 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以我国和世界科学技术、体育运动当代发展成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为参照,以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围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创新人才为目的。深入研究,认真讨论,改革原有的教育模式体系,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宽教育的覆盖面,增强教育的完整性为目标。加强德育教育,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对人民、对事业有高度责任感是体育专业素质教育的首要环节。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法律基础等课程的设置就是以此为依据。配合政治课、增设文学欣赏、美术欣赏、音乐欣赏和书法等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人文教育课程。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和社会体育,正朝着娱乐、高雅、和谐、健康、休闲的方向发展,所以,人文教育进入体育专业课堂,对于提高学生未来就业素质十分重要。
3.2 拓宽、加强基础教育
过去,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十分讲究“对口”,虽然对学生近期工作有利,但由于知识基础不宽,视野狭窄,缺乏后劲。因此,在加强一般基础教育课程同时还应多开设自然学科 、社会学科人文学科方面的选修课程,扩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这对于培养跨世纪的国际通才颇有价值。拓宽专业理论课程,不但有利于培养体育师资,而且为贯彻国家“三个计划”,为社会培养体育指导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服务,有助于为培养体育的高精尖人才打好基础,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就业能力。
3.3 增加课程科学成份
高等体育专业不注重学术性,那么它将成为培养工匠的“作坊”。可以肯定,建国以来我国体育专业技术教学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果它配合传授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和探索体育未知领域的教学,那么学生的学术水平和技术水平将会有大幅度的提高。体育专业没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练、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运动员。尤其是面对充满创造和协作的21世纪,体育专业若不加强科学教育,将难以培养出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因此,加强科学与技术教育的结合,才能体现体育专业素质教育的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统一。
3.4 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体育专业技术教育课程有田径、体操和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等。现在,明确提出要在精减重复技术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体育方法教学,形成运动技术和体育方法二合一的金字塔式教学。传统的技术教学,以技术为中心,由于学生条件所限,不但高超的技术未能掌握,而且作为体育师资所必须的教学技能、训练和锻炼的指导能力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在运动技术教育基础上,增加体育教与学的方法、锻炼与保护的指导方法、训练与恢复等一系列体育方法教学。这对培养学生的教学、训练和社会体育锻炼的指导能力,培养高水平的体育师资尤为重要。但这一重要的教学内容,过去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恰恰是目前我国体育专业技术教育课程由过去以技术为中心向现代以能力为中心转变的关键所在。
3.5 提高择业的“实战”竞争力
就业教育课程是专门培训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未来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它是体育专业学校面向社会的“窗口”,是培养具有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的跨世纪体育人才重要的教育措施。校外教育实习、校内教育实习、校外优秀教师讲座、讲课或观摩课等贯穿大学学习全过程,从而形成多层次、多课程的就业素质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就业教育课程的时空,又可以提高学生在人群中组织、协调、开创新局面的公关协作能力。
课程改革能否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将是今后衡量一个专业社会地位和价值的重要标准。体育专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拓宽和加深专业领域,提高培养各类体育人才的质量,是拓建适应21世纪体育专业模式的需求,也是加速提高高校体育专业办学水平,以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1]窦秀敏.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2]吴建逊.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及发展趋势[J].四川体育科学, 2006, (1) : 128-131.
[3]黄 波,刘冬梅.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J].体育学刊, 2010, 17 (6) : 68-72.
[4]杨 霆,等.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高师体育专业课程设置[J].体育学刊, 1996, (1) : 70-71.
[5]朱玉姚,等.试论体育院校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优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l995, 18 (3) : 1-5.
Research o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O ff ering Reformation Direction
ZHENG Lai-fa
(Sports Science Institute,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Heilongjiang China)
G807
A
1008-2808(2010)06-0056-03
2010-09-15;
2010-10-27
郑来发(1963-),男,讲师,学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