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良啸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四川 成都 610041)
刘备的祖辈、妻妾后妃和子孙述考
谭良啸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四川 成都 610041)
刘备的家事史书有所记载,但零散而不翔实,加以小说《三国演义》和戏曲的篡改、添枝加叶,因之显得混乱,造成诸多误解。现据史书文献对其祖辈、妻妾后妃和子孙一一阐述、考定,以期纠误归正,准确、全面认识刘备。
三国;《三国志》;刘备
关于刘备的祖辈,《三国志·先主传》有两段记载。其一曰:“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
远祖刘胜,是汉景帝刘启十四个儿子中的一位,庶出,系贾夫人所生。刘胜 (?—公元前 113年),为王四十三年,《汉书》卷五十三有传。他喜好酒色,妻妾成群,有儿子一百二十余个。①刘胜与妻子窦绾的墓葬在河北满城,规模宏大,于1968年发掘,随葬品豪华奢侈,出土各类文物上万件,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葬服,是闻名中外的首次重大发现。其中二十人封侯,刘贞为最早封侯的五人之一。
据《汉书·王子侯表》载:“陆城侯贞,中山靖王子,(元朔二年)六月甲午封,十五年,元鼎五年 (公元前 112年)坐酎金免。”由此,张作耀先生在《刘备传》书中认为,《三国志》的记载有两个错误。一是受封的时间不对,当是元朔二年(公元前 127年),而非元狩六年 (公元前 117年),晚了十年;二是受封爵位级别不符,是陆城(县级侯国)之侯而非陆城的一亭侯,把县级侯误为乡之下的亭一级的爵位封号,而且西汉没有乡、亭一级的封爵。[1]
受封时间的确有误,而对“封涿县陆城亭侯”,方北辰先生认为《三国志》未错。他考证说:“清代学者潘眉的《三国志考证》认为:西汉没有乡侯、亭侯的封爵,这里的‘陆城亭侯’应当是‘陆成侯’,陆成为西汉中山国的属县。现今学者不少赞同他的说法。但是,潘说是有问题的。首先,西汉也有乡侯、亭侯,这在《续汉百官志》五的《本注》中有明确记载。班固《汉书》卷十五《王子侯表》中,在表的最下格标出了封邑所属的郡和县。凡标县名者,封地即比县小,且在该县境内,就是乡侯或县侯。表中列出的县,有临原、荏平、鄗、寿光、涿县等。封地在涿县境内的乡、亭侯有六人,其中就包括陆城亭侯刘贞。其次,说‘陆城亭’就是‘陆成’,不仅在文献上没有根据,而且果真这样改动,那么由于陆成县属于中山国,刘备的籍贯也应当随之改为中山陆成人,这就和《三国志》中有关刘备籍贯属涿郡的种种记载相矛盾而无法解释。总之,此处的记载无误。”[2]方先生之说是对的。
刘贞为侯十五年,“坐酎金失侯”,因“酎金”被免去爵位,降为庶民百姓,子孙从此失去继承爵位的资格。于是,就地定居下来。
何谓“坐酎金免”,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元鼎年间的一次削藩措施。汉代制度,每年正月初一酿酒,八月酿成,称为“酎酒(醇酒)”。皇帝便用新酒在宗庙举行祭典,称“天子饮酎(醇酒)”;“饮酎”时,诸侯王和列侯要规定献金助祭,这献金称“酎金”。如“金少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3]《平淮书》“集解·如淳曰”汉武帝就是以此为借口,削弱了众多诸侯王侯的势力。史载:“(元鼎五年)九月,列侯坐献黄金酎祭宗庙不如法夺爵者百六人。”[4]《武帝纪》刘贞便是其中的一位。
《三国志·先主传》关于刘备祖辈的第二条记载是:“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从刘贞至刘备,其间近三百年,史书能记录下来的仅其祖父、父亲二人,且仅任州郡职位级别较低的小官,这说明他祖辈居官者罕见,家世不显。
刘备祖辈从刘贞沦为平民后到刘雄,其间谱系中断,所以《资治通鉴·汉纪》卷五十二胡三省曰:“《蜀书》云:备,中山靖王胜之陆城亭侯之后,然自祖父以上,世系不可考。”《三国志·先主传》注引裴松之的话也指出:“先主虽云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昭穆难明,既绍汉祚,不知以何帝为元祖以立宗庙。”刘备具体的世系传承是断裂不清楚的。
然而,《三国演义》却编制出一个刘备祖辈的谱牒,说他是景帝的十八代孙,其祖辈除刘雄、刘弘外,个个皆有名字,人人得以封侯;“帝排世谱,玄德乃帝之叔”,刘备竟比献帝高一辈。由此,刘备得以称为“刘皇叔”。[5]
其实,这份关于刘备的“宗族世谱”漏洞百出,经不起分析。刘贞被削去爵位后其子孙无爵可袭承,也不会再被封侯。刘贞至刘雄之间的子孙和代数于史无考,所谓刘备为景帝十八代孙纯属臆断。反之,如推算献帝刘协的辈分,则可得知他高于刘备。
考察两汉帝王世系传承,景帝刘启之后有八位皇帝即位,为七代人;光武帝刘秀传至献帝为十二帝,仅为七代人。因此,献帝是景帝的十四代玄孙,是光武帝刘秀的八代孙。若按《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家谱”,他反而比献帝低几辈。可见,《演义》所列世系和刘备的“皇叔”称谓,都是小说家为人物塑造的需要而杜撰。
考察两汉帝王世系传承,东汉光武帝是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是景帝的六世孙。因此,称刘备为东汉皇室的远支旁系是恰当的,只是皇室的血统对他打江山并没有多大帮助。刘秀即位后曾封 137位皇室亲属为王侯,这些皇亲经过近两百年到献帝时不知繁衍出多少后裔,一位前朝皇室旁系后裔且沦为市井之徒的刘备能沾当今皇室的多少光呢?《隆中对》中的“将军既帝室之胄”,是为了增强寄人篱下刘备的自信心,而“兴复汉室”则是争夺天下的口号。刘备是在无资财和社会背景可凭借的情况下,经历无数次拼搏厮杀,从社会底层一步一步、艰难地打出一片天地,登上皇帝宝座的。
关于刘备有多少妻妾、后妃,史载不详。在《三国志·蜀书》中有传的两位,即甘夫人、吴夫人,无传而有姓氏、事迹的也是两位,即麋夫人和孙夫人。此外,还有留迹于史书而无姓氏的妻妾。现依时序一一道来。
刘备二十四岁起兵参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未见其有妻室。不过,他是一个“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的市井风流青年,[6]《先主传》不会老大不小的无妻室,根据当时早婚的习俗,他应该已婚,只是原配夫人是谁,无从考知。史书第一次提及其妻在建安元年 (公元 196年),是年他三十六岁。刘备当时已为豫州刺史,驻下邳,稍后又领徐州牧,接着“曹操表先主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因此他受到袁术的攻打,“吕布乘虚袭下邳……虏先主妻子”。这“妻子”是“妻与子”还仅仅是“妻妾”,有几人,不得而知。据记载,当时被虏去的还有“部曲家属”。[6]《先主传》注引《英雄记》这是刘备妻室第一次被对手俘去,成了战利品刘备失去驻地,转军海西(江苏灌南),得到一位夫人,系富商麋竺的妹妹 (《三国演义》误为糜)。麋竺“祖世货殖,僮客万人,资产巨亿。……先主转军广陵海西,竺进妹于先主为夫人,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家资;于时困匮,赖此复振”。[6]《麋竺传》刘备在战败失地、妻子被掳的艰难时刻,富商麋竺进献妙龄娇妹,又送奴仆钱财,这种好事也只有刘备才能遇到。不过,刘备是个重情义的人,以后对舅老倌的回报十分丰厚。平定益州后,麋竺被拜为安汉将军,官位在诸葛亮之上;之后得到的“赏赐优宠,无与为比”,蜀汉满朝文武无人可出其右。
麋竺之妹因哥哥的巨资赞助,成为“夫人”,这应当是“正室”而非“侧室”。不久,“布还其妻子”,被掳去的妻子回来了。回来的妻室,即使是刘备的结发夫妻,也因为无任何背景而沦为“侧室”或妾的地位。此乃利益关系使然。
麋夫人自被哥哥献给刘备后不久,吕布又派高顺攻打刘备,“复虏先主妻子送布”。刘备妻室第二次被对手俘去,成了战利品。这一次被掳的“妻子”有几人,不得而知,不过应该包括有麋夫人。后来曹操出兵“生擒(吕)布。先主复得妻子”。麋夫人等回到丈夫的身边,她以后的情况如何,不见记载。从“先主数丧嫡室”的记载看,麋夫人可能死得比较早。大慨是富家千金不堪随军颠沛流离之苦,或者是对这位穷困潦倒的市井英雄难以产生情感,终日郁郁寡欢所致。《三国演义》描述她在当阳长坂坡为保阿斗性命投井而死,属于虚构。
刘备的下一位妻室姓甘,先为妾,死后追谥为“夫人”、“皇后”(《三国演义》在其生前称夫人,误)。《三国志·二主妃子传》曰:“先主甘皇后,沛人也。先主临豫州,住小沛,纳以为妾。先主数丧嫡室,常摄内事。随先主于荆州,产后主。值曹公军至,追及先主与当阳长坂,于时困逼,弃后及后主,赖赵云保护,得免于难。后卒,葬于南郡。章武二年,追谥皇思夫人,迁葬于蜀,未至而先主殂陨。”经诸葛亮上表奏请,后主同意,谥曰昭烈皇后,与刘备合葬于成都惠陵。
甘夫人是刘备在“临豫州,住小沛(江苏沛县)”时,“纳以为妾”的,这说明刘备已有正室,时间应该是在建安元年(公元 196年)麋竺进妹于刘备之后,刘备妻室第二次被吕布俘去不久的事。建安三年 (公元198年)曹操表刘备为豫州牧,刘备回小沛收集散兵游勇。
关于甘夫人,晋人王嘉所著《拾遗记》卷八《蜀》载曰:“先主甘后,沛人也,生于微贱。里中相者云:‘此女后贵,位极宫掖。’及后长而体貌特异,至十八,玉质柔肌,态媚容冶。先主召入绡帐中,于户外望者如月下集雪。”甘夫人肌肤洁白可想而知,是一个美丽绝伦的姑娘。不仅如此,她还贤淑端庄,识大体,有远见。据说有人献一三尺高的玉人给刘备,“后与玉人洁白齐润”,令刘备陶醉。他“乃取玉人置后侧,昼则讲说军谋,夕则拥后而玩玉人”。如此造成不良影响。甘夫人见状,告诫刘备说:“昔子罕不以玉为贵,《春秋》美之;今吴、魏未灭,安以妖玩经怀。凡淫惑生疑,勿复进焉!”于是刘备撤去玉人。“当斯之时,君子议以甘后为神智妇人焉。”[7]
正因为甘夫人美丽贤惠,虽生于微贱,又处于妾的地位,刘备令其“常摄内事”,成为贤内助。再加之于建安十二年为刘备生下唯一的继承人刘禅,因而恩宠有加,死后地位显赫。刘备称帝后,“笃义垂恩”,追谥她为“皇思夫人”,使之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分;并派遣使者去荆州奉其遗骨入蜀安葬。刘禅即位,又谥曰“昭烈皇后”,让她享受与刘备合葬的最高礼遇。
建安五年(公元 200年),刘备叛曹、攻曹,曹操将其击败。“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这是刘备妻室第三次成为对手的战利品。这一次被虏的“妻子”为何人,有几位,归还没有,何时归还的,均不见记载。《三国演义》称,所虏系麋、甘二夫人,由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护送她们回到刘备身边,不知有何据,当是小说家言。
相距年八后(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年),在当阳长坂之战中,“先主弃妻子”而逃。这一次的“妻子”中,刘备有多少家眷,不详,史籍披露的有甘夫人及年幼的刘禅和两个女儿。史载:“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坂,弃妻子南走,(赵)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6]《赵云传》另据《三国志·曹仁传》附《曹纯传》:曹纯“从征荆州,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这两个女儿当为另外妻妾所生。
刘备妻室家眷再次被曹军虏获,第四次成了对手的战利品。这一次,甘夫人和刘禅赖赵云奋力保护而脱险,其余的人则下落不明,可能永远沦为他人奴仆了。
赤壁之战的胜利,使刘备获得荆州江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势力大增;驻庐江 (安徽今县)的曹操部将雷绪也“率部曲数万口”归顺。不久,荆州刺史刘“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
是时建安十四年(公元 209年),刘备疼爱的甘夫人新死,其他妻子被虏不归,孑然一身。于是,孙权“进妹固好”,主动将妹妹嫁给刘备,以巩固双方的友好关系。《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招亲》的故事即由此虚构。
孙权的妹妹作为刘备之妻,史书称“孙夫人”,这应该是正室,然而史书没有为她立传,但是关于她的故事却很多,疑点也不少。
孙夫人的年龄,一般认为不会超过二十岁,甚至更小。《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一书经考证指出:“这个时期早婚现象确实大量地、普遍地存在,早婚的年龄大慨男十五、六,女十三、四,或者说总是一条围绕其上下波动的婚龄主轴线。”[8]《三国志集解》载:“弼按:建安十四年先主年四十九,孙权年二十九,其妹年约二十余,嫁此将近五十岁之老翁,史文‘进妹固好’四字大可玩也。”[9]《先主传》“弼按”
传统的认识是,孙夫人为孙权的胞妹,而有学者则说是孙权的“同父异母妹妹”,不知何据。[1]107[10]据《三国志·妃嫔传》:孙权之母吴夫人与孙坚结婚后,“生四男一女”。这“四男”是清楚的,即策、权、翊、匡,而“一女”是谁、是姐是妹,不明确。孙权有同父异母的兄弟姊妹,如史载孙坚有“少子朗,庶生也,一名仁”。[6]《孙破虏讨逆传》注引《志林》另据《三国志·诸葛瑾传》,诸葛瑾避乱江东时,“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于权”。孙权的姐夫曲阿人弘咨把诸葛瑾推荐给孙权。同书《潘濬传》注引《吴书》曰:潘濬死后,其次子潘秘,“权以姊陈氏女妻之”。这是见诸史籍的孙权的两个同父异母姊姊,都先后嫁人。那么吴夫人所生之“一女”当为孙权之妹、刘备之妻了。又有学者说:“孙权兄弟四人,加上一个姐姐,都是母亲‘吴国太’一人所生。”[11]以吴夫人所生之“一女”为孙权之姐,亦不知何据。
孙夫人容貌如何,史书不载,对其尚武、刚强勇猛、骄横则载之甚详。史称,孙权“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余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6]《法正传》面对这样一位有背景有来头而又刚猛的夫人,刘备心中的滋味非常人能知。他领兵入益州时,“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 (赵)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6]《赵云传》注引《云别传》
从古至今,不乏其例的是:夫妻间年龄差距没有成为爱情的障碍;两人性格迥异也能长期共存;政治婚姻也可因同床共枕培养出情感。而关于刘备与孙夫人的婚姻,自始至终都笼罩在集团利益博弈的阴影中,史书传递出的大量信息说明,二人没有任何恩爱。
一曰“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刘备为何“衷心常凛凛”,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说:“恐为所图也。”[12]《汉纪·献帝建安十四年》试想,妻子闺房的侍婢百余人均执刀在旁,丈夫每每去都心怀恐惧和不安,这哪还谈得上男欢女爱?
二曰“以(赵)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时间一长,孙夫人越来越骄横不法,难以管束。当刘备要离开荆州时,特选派一员严肃稳重的大将来掌管自家内务,这实属无赖之举,同时也说明夫妻关系之紧张。
三曰“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入蜀后,诸葛亮回忆刘备在荆州的日子说:“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彊,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6]《法正传》刘备和孙夫人相处,时时惧怕孙夫人在身边制造变故,这是人人都看在眼里而不能挑明的事。几年后,诸葛亮发出此感叹,可见当时事态的严重。
四曰“别筑此城居”。据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孙夫人城,在孱陵城东五里。汉昭烈夫人,权妹也,与昭烈相疑,别筑此城居之。”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引作:“孱陵故城,又名孙夫人城,在县,相传此乃刘备妻孙夫人所筑,夫人权之妹,疑备,故别作此城,不与备同住。”[13]《元和郡县图志》附《阙卷逸文》卷一《山南道·江陵府》文中“相疑,别筑此城居”的原因不详,可能是老奸巨滑的刘备故意对孙夫人疏远造成的;也可能是这位骄横的大小姐在有意冷落她的夫君。这已属典型的夫妻分居,是夫妻间离心离德,关系恶劣的公开化。
五曰“欲将后主还吴”。史载:“权闻(刘)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6]《赵云传》注引《云别传》孙夫人在丈夫和哥哥之间,断然抛弃刘备,听从了哥哥。她不仅不打招呼,而且企图偷偷将刘备唯一的儿子刘禅带回东吴,此事做得何等绝情寡义。至此,孙、刘姻亲和好关系的面纱被撕得粉碎。《三国演义》据此演义出《赵云截江夺阿斗》的精彩故事。
刘备和孙夫人的结合,有着十分明显的功利目的,这桩政治联姻的双方各自代表着自己集团的利益。而孙、刘集团的根本利益的冲突,注定了二人的婚姻的不和谐,最终会以闹剧、悲剧而结束。
孙夫人原本可以去爱、也应该爱有着“天下英雄”之称的刘备,但她受集团利益的影响和牵制,又放纵自己的骄横个性,有恃无恐,纵横不法,俨然孙吴集团在刘备阵营的代表,完全忘却了作为刘备妻子的身份,以及应遵循的礼法。①有学者认为:“刘备与孙权妹的婚姻大约维持了六七年”。见张作耀《刘备传》第五章《实现跨有荆益的既定目标》,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 108页。这是不可能的。
建安十四年(公元 209年)十二月“权以妹妻备”,建安十六年(公元 211年)十二月刘备领兵数万入益州,“孙权闻备西上,遣舟船迎妹”。这桩婚姻维持了仅两年。这桩政治婚姻害苦了年轻而有个性的孙夫人,她归吴后杳无音信,再也没有出现在史书文献中,不知她是寡居或改嫁,如何终了一生。孙夫人是无辜和值得同情的。《三国演义》和戏曲的《刘备招亲》、《龙凤呈祥》、《三祭江》等故事,正是人们同情这桩政治婚姻中的受害者而表达出的良好愿望和重新解读。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孙夫人回吴后,刘备一身轻松,便开始在成都娶妻纳妾。刘备所娶夫人姓吴,陈留人,本系刘焉之子刘瑁妻,刘瑁死后寡居在家。史载:“先主既定益州,而孙夫人还吴,群下劝先主聘后。……于是纳后为夫人。建安二十四年,立为汉中王后。章武元年……以后为皇后,……建兴元年五月,后主即位,尊后为皇太后,……延熙八年,后薨,合葬惠陵。”[6]《蜀书·二主妃子传》对于这桩婚事,刘备曾犹豫不决,并非顾忌对方是寡妇,②魏晋时期,妇女的贞洁观念还未确立,从一而终的意识十分淡薄,当时的风气不忌讳再嫁,而是忌讳不再嫁,鼓励寡妇再嫁。而是考虑他与刘瑁都是皇族本家,娶其寡妻于礼法有所不便。经法正引经据典劝说后才同意。是年刘备五十四岁。
吴氏先后为夫人、汉中王王后、皇后、皇太后,她与刘备共同生活了不到十年 (公元 214—223年),刘备死后二十二年(公元 245年)去世。《三国演义》称她为刘备生刘永、刘理二子,误。在刘备众多妻妾中,只有她与麋夫人得到封后、立传、与刘备合葬的礼遇。
关于吴夫人,只知她出身官宦之家,其“父素与刘焉有旧”,“善相者相后当大贵”,夫死寡居在家。此外,她相貌如何,有何才德,史书均不载。刘备娶一个寡妇,本传中却用了“群下劝先主聘后”的表述,分析“群下劝”、“聘”等词语,可以得知吴夫人高贵的身份、富态的容貌,以及凭贤淑端庄在上层社会获得的良好口碑。她享受封后、合葬的礼遇应当是实至名归。她哥哥吴壹“官至车骑将军,封县侯”,也因之官居一品,得封最高爵位县侯。
刘备一生的妻妾、后妃见于史书载录的仅此麋、甘、孙、吴四位,其他还有多少不得而知,从他有儿有女且不同母看,一定还有几位。③曹操妻妾成群,知其姓氏者十五人,孙权的夫人见诸史载的有七位,都比刘备多。《中国风俗通史》认为:“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实质上是一种以家族需要为核心的社会行为、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14]分析刘备和妻妾们的状况,麋、孙二夫人得于其兄进献,正是这一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的体现。若论情感世界,双方有感情的可能只有出身微溅的甘夫人,也许还有身为寡妇的吴夫人。再从妻妾的经历反观刘备的一生,她们在刘备战败逃命中曾四次被抛弃,折射出刘备创业之艰辛;有的妻妾得于进献,则反映出刘备的人望和影响;妻妾们随他打天下,倍受颠沛流离之苦,有的还成为对手的战利品(其中有的再也没有回来),其命运是悲苦不幸的。
关于刘备的儿女,见诸史籍的有养子刘封、太子刘禅、庶子刘永、刘理,另有二女在长坂坡被曹纯俘获,下落不明。
刘封“本罗侯冠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刘备在荆州未得刘禅时,因无嗣而收为养子。本传见于《三国志·蜀书》卷十。他“有武艺,气力过人”。与孟达守上庸、房陵等郡时,“不承 (关)羽命”出兵助攻樊城、襄阳,“会羽覆败,先主恨之”。又与孟达忿争不和,“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孟达曾写信与刘封,劝其离刘降曹,信中陈说利害透彻,极具煽动性和诱惑力。然而“封不从达言”。后来,刘封回到成都,“先主责封之侵陵(孟)达,又不救(关)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孟达字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有子名林,刘禅降时随同“内迁河东”。
刘封有过错,但对刘备忠诚不二,罪不当诛。刘备赐其死,也自知理亏情曲,不免心怀恻隐之情,为之流涕;诸葛亮进言除掉刘封,则暴露出他作为政治家的权术和机心。刘禅 (公元 207—271年)字公嗣,又名斗,故称阿斗,①方北辰考证认为:刘禅“最初名斗,字升之;后改名禅,字公嗣。”见《三国志注释》卷三十三《后主传》,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1621页。《三国志·蜀书》卷三有传。他生长于戎马之中,先为汉中王太子,后为皇太子。章武三年(公元 223年)四月,刘备病逝,十七岁时的刘禅即位。刘备临终曾下诏告诫他:“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因此,在诸葛亮及其推荐的蒋琬主政时期,刘禅虽为皇帝,只是拱手逍遥于后宫而已。不过,他对诸葛亮大权在握不猜忌,不干扰。因此,蜀国还能保持国力。延熙九年 (公元 246年),蒋琬死,刘禅四十岁,开始“自摄国事”。他昏庸无能,任用、信任陈祗、黄皓等奸佞之人,终至国破家亡。景耀六年 (公元 263年)魏军攻蜀,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刘禅听从谯周之计,举国投降。在位四十一年。次年,举家迁往洛阳,他被封为安乐县公,获得“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还有很多与此相当的物品。
陈寿评价刘禅说:“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刘禅无能,全在于辅佐之人,陈寿说得很对。不仅如此,刘禅自己还是一个沉湎于声色的皇帝,史籍留下他“常欲采择以充后宫”、滞留有美色的刘琰妻胡氏于宫中“经月乃出”逸事;尤其是在诸葛亮、蒋琬、董永等人死后,他“颇出游观,广增声乐”,恣意享受。因此,谯周忧心忡忡,上书历述王莽以来的成败典故,恳切劝谏说:“夫忧责在身者,不暇尽乐,先帝之志,堂构未成,诚非尽乐之时。愿省乐宫、后宫所增造,但奉修先帝所施,下为子孙节俭之教”[6]《谯周传》。刘禅置若罔闻,我行我素。他投降后,留下“乐不思蜀”的故事则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故事载于后主本传注引《汉晋春秋》。在洛阳的一天,司马昭宴请刘禅,席间故意“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嬉笑自若”。司马昭不由得感叹说:“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又一天,司马昭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宏大说:“此间乐,不思蜀。”同去的蜀国降臣卻正得知这寡廉鲜耻的回答,立即去见刘禅,给他出注意说:“若王(司马昭)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不久司马昭又问刘禅,他就按卻正的话回答了。司马昭深知刘禅说不出这样的话,便诈他:“何乃似卻正语邪!”刘禅惊异得目瞪口呆,立即承认:“诚如尊命。”惹得两旁的人都忍不住笑了。刘禅的苟且偷安,没有骨气,成为了我国历史上亡国之君的典型。
刘禅的后妃应该在十二个之内,这可从董永当时限制他扩充后宫,援引“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的制度得到证实。[6]《董允传》皇后先后两位,都是张飞的女儿。张飞的长女于章武元年纳为太子妃,建兴元年立为皇后,建兴十五年死。其妹即入宫为贵人,延熙元年策立为皇后,后主降,她随其迁于洛阳。其妃子仅二人留迹于史书。据《三国志·二主妃子传》一人是王贵人,为后主太子刘璿之母亲;一人为李昭仪(贵人、昭仪,是后宫嫔妃等级的称谓)。本传注引《汉晋春秋》云:蜀亡时,“魏以蜀宫人赐诸将之无妻者,李昭仪曰:‘我不能二三屈辱。’乃自杀。”
“后主庶弟”刘永,字公寿[6]《二主妃子传》,刘备即皇位时立为鲁王,后主建兴八年(公元 230年)改封甘陵王。因憎恨宦官黄皓,受其诋毁而被后主疏远。后主降,“永东迁洛阳,拜奉车都尉,封为乡侯”。有子名永。
刘理字奉孝,“亦后主庶弟也,与永异母”。刘备即皇位时立为梁王,后主建兴八年 (公元 230年)改封安平王。史载“(马)超女配安平王理”。[6]《马超传》延熙七年 (公元 244年)卒,其子刘胤承袭王位;刘胤死,其孙刘承嗣位;刘承嗣位一年卒,其子刘辑袭王位。后主降时,他也“东迁洛阳,拜奉车都尉,封为乡侯”。
后主的儿女多少不详,见诸史籍的儿子有七位。太子刘璿 (公元 224—264年),字文衡,母王贵人,延熙元年时年十五,立为太子,“(费)祎长女配太子璿为妃”。[6]《费祎传》“咸熙元年 (公元 264年)正月,钟会作乱于成都,璿为乱兵所害”。其弟刘瑶,延熙元年 (公元 238年)为安定王;刘琮,延熙十五年立为河西王,景耀五年(公元 262年)卒;刘瓒,延熙十九年(公元 256年)立为新平王;刘谌于景耀二年(公元 259年)立为北地王,刘恂和刘璩(虔)与刘谌同时分别为新兴王、上党王。七子中有四人在蜀亡时随后主迁往洛阳,其中的刘恂在刘禅死后嗣安乐公爵位。另外刘璿、刘琮、刘谌等三人或被杀、或病死、或自杀。而刘谌的死甚为壮烈,深为后人称道。
据《汉晋春秋》载:“后主将从谯周之策 (投降),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曲,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纳,遂送玺绶。是日,谌哭于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6]《后主传》注引《汉晋春秋》悲壮而感人的“杀家告庙”与其父“乐不思蜀”的故事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因此,在成都汉昭烈庙的刘备殿里,刘谌得以塑像配祀祖父,而刘禅则被取缔进庙配祀父亲享受香火的资格。[15]
后主女儿见诸史籍的有三位。一位嫁给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生子诸葛尚,瞻、尚均战死。[6]《诸葛亮传》一位嫁给了关兴之子关统,无后。[6]《关羽传》一位嫁给费祎之次子费恭,恭早卒。[6]《费祎传》
刘备的子孙在刘禅投降后均被徙往洛阳,有多少人呢,《后主传》称其“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其中封侯为官的男性就如此多,可见已繁衍成一大家子人。关于他们的下落,史籍曰:“蜀败,谌自杀,余皆内徙。值永嘉大乱,子孙绝灭。唯 (刘)永孙玄奔蜀,李雄伪署安乐公以嗣禅后。永和三年讨李势,(孙)盛参戎行,见玄于成都也。”[6]《二主妃子传》注引孙盛《蜀世谱》也就是说,刘备的一族唯其庶子刘永之孙刘玄一支繁衍了下来,其余“子孙绝灭”。据说,刘永的后裔至今尚在,族长是台湾省台北市的刘天注先生,笔者曾去台北造访过他们的祠堂。①台北市的刘天注先生自称是刘备的后裔,有一部厚厚的《刘氏宗族家谱》。他说,他的祖先刘寿是刘永的第 49代孙,明代时居住在福建泉州市芦田乡皇都村,由于是刘备的后代,村名系皇帝所赐。三百多年前迁居台湾,开荒种茶,一代一代辛勤耕耘,至今渐有产业,族人也繁衍到两千多。二十年前,他提议祭拜先祖,发扬祖宗懿德。于是,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八,族人纷纷前来祭祖,热闹非常。我曾于 1997年元月访台,他接我到家小住三天,参观了他建的“刘明公玄德祠堂”,了解到他们家族与刘备的血缘关系,可惜因时间关系没有对其家谱研究考证。详细内容见《三国文化古今谈·访台“三国文化”拾零·在台北刘备的后裔家中》,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 118页。
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中称赞刘备“有高祖之风,英雄者器”,常璩在《华阳国志·刘先主志》中赞其为“英才命世”,而他的子孙则平庸无为,基业难守,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从刘备子孙与诸葛亮、关羽、张飞、马超、费祎等大臣将军的子孙之间相互通婚这一现象看,其子孙也在发挥作用,即采用婚姻这种巩固和强化既得利益集团的政治手段,使血缘和亲情成为了维系刘备集团的新的纽带。不过,这也是中国古代的婚姻风俗和观念使之然。
[1] 张作耀.刘备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
[2] 方北辰.三国志注释:卷三十二[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1576.
[3]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 班 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明弘治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 陈 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 王 嘉.拾遗记: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1:191.
[8] 朱大渭.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46.
[9] 卢 弼.三国志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2:729.
[10] 张作耀.孙权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83.
[11] 黎东方.细说三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348.
[12]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3]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1053.
[14] 张承宗,魏向东.中国风俗通史·魏晋南北朝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247.
[15]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武侯祠大观[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75.
(责任编辑:陈道斌)
L iu Bei’s Ancestors,Ladies of the House Consorts and Their Children
TAN Liang-xiao
(Wuhou CiMuseum of Chengdu,Chengdu 610041,China)
Liubei’s family affairs can be found in history books,but scattered and not rich,further more the truth are changed byRom 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 sand traditional operas,resulting in more misunderstandings.The authormade an elaborate description and confir mation on Liubei’s ancestors,ladies of the house consorts and their children based on historic literatures to know ofLiubei accurately and completely.
The Three Kingdoms;Annals of the Three Kingdom s;Liubei
K236.2
A
1009-2854(2010)03-0005-08
2009-11-10
谭良啸(1944—),男,重庆人,四川省成都武侯祠原副馆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三国魏晋南北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