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桐 徐成立
(1.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2.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论体育文化与新农村建设
王燕桐1徐成立2
(1.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2.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文章阐述了体育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并针对农村体育的现状,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新农村;农民;体育文化
2009年2月1日新华社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这是2004年以来第6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在随后不久召开的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又以较大篇幅阐述了“三农”工作。至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又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1]。然而,在当前的环境下,人们往往重视体育的工具价值轻视体育的文化价值,事实上体育的本质是文化,农民体育作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攻坚阶段,从文化的视角研究农民体育,无疑会对新农村建设提供健康的文化内容和积极的文化支撑。
2.1促进农民的现代化转型
在现实生活中,“现代化”对于我们再熟悉不过了,然而,让人们解释什么是“现代化”,却又说不清楚。根据经典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有两个内涵:(1)指发达国家16世纪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2)指发展中国家在不同领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过程。何传启先生认为: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而未来的现代化指完成第二次现代化以后,人类进行的新的现代化[2]。我国社会正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期,农民也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体育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不仅可以增强农民的体质,通过参加比赛还可以使人获得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平等的价值观念,体育运动也是一种交流方式,通过参加体育可以使农民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新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使农民形成开放的心理品质,从而使传统的农民向现代的农民转变。
2.2改善民生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即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3]。我党历来重视民生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将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9年的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强调民生问题。温家宝总理指出: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增长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4]。体育是公民生存权利的一部分,在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农民的身体素质、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更是我党“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
2.3促进乡村文化的重建
在文化学中,农村处于文化的边缘地带。相对于农村经济建设,农村文化建设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长期以来“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成为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活写照。显然,这种典型的封闭狭隘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需要对乡村的文化进行重建。开展农村体育正是重建农村文化的重要突破口。通过构建农村体育文化可以使农民改变封闭落后的生活方式,充实农民的闲暇生活,起到稳定农村社会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可以使暂时使无法进城或因无法长期在城市生活返乡的农民,不因乡村生活的贫乏而感觉乏味。在参与性的体育活动中找到自我,得到认可,找到生活乐趣,展现生命价值。使村庄重新成为能够实现农民基本生存价值和尊严的社会和文化共同体[5]。
3.1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为农民创造良好的健身环境
长期以来,由于受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我国的乡村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一系列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体育文化建设发展非常缓慢,农村体育历史欠账太多,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具体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三个方面。第一,一方面,提高政府对农村体育的财政专项资金额度,将体育彩票收入尽可能多的投入到农村地区,特别是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另一方面,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的体育文化建设,并且保证社会资金有所收益,促进农村体育与社会力量共同发展。第二,在拉动内需和改善民生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出台了“家电下乡”、“农机具下乡”、“摩托车、汽车下乡”等新的举措,笔者认为,可以增加“体育器材下乡”这一项。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鼓励农民购买体育器材。第三,培养农业劳动者阶层中比较富裕的农业劳动者和温饱型农业劳动者;农民工阶层中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农民知识分子阶层及农村管理者[6],调动大学生村官及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开展体育的热情,努力将其培养成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3.2民间体育组织与政府文化组织双管齐下,合力助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组织是指一个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有序的结构、有意识协调的活动并同外部环境保持密切联系的有机结合的统一体[7]。在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的阶段,政府在发展农村体育文化事业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一方面,应该加强农村政府体育组织建设,第一,农村体育机构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理念,选拔思路阔、信心足、办法多的体育文化干事,使农村体育文化机构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强劲引擎。第二,建立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长效运行机制,防止做表面工作,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改变农村体育工作中“运动式”、“风暴式”、“热潮式”的体育活动方式,逐步使农村体育活动常态化;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民间体育组织,目前,我国乡镇级的文体站工作人员较少,通常是几个工作人员负责全镇(乡)的文体工作,村里的体育工作往往是由村委会的其他人员兼职。显然,在国家空前重视农村文化的背景下,农村文体人力资源的缺乏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的体育文化建设,可以邀请寒、暑假回乡的大学生共同组织、参加农村的体育活动,发挥他们的带动和模范作用,促进乡村文化建设;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发展民间体育组织,成立农民体育协会或俱乐部。使民间力量成为乡村体育文化的重要力量,与政府体育组织合力助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3.3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不断丰富农村体育文化内容
在农村体育活动及项目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要针对农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制定层次化体育发展战略,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民开展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体育活动。一方面,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民族体育是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武术、风筝、舞龙舞狮、踢毽子、荡秋千、摔跤、抢花炮等等。要充分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根据本地区的特点进行推广[8];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现代体育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中老年气排球、篮球等现代体育项目。使传统与现代相映成趣,不断丰富农村体育文化内容。
3.4加强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转变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念
精神文化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是人类在社会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它反映人与自身的自我意识关系[9],价值观念作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据调查,相当比例的农民认为“锻炼不锻炼身体无所谓”、“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体育锻炼影响生产劳动”、“体育是有钱人的事”、“体育与自己无关”[10]。如果这种观念长期占据农民的思想,体育在农村的开展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可以聘请当地学校的体育教师为农民介绍体育知识,还可以抓住小城镇的“集日”、“乡村节庆”的有利时机发放宣传资料,通过当地的电视台、广播、网络等现代化媒体普及健康知识。循序渐进的培养农民的健身意识,逐步引导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1] 杨文轩,冯霞.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学刊,2006(1):4-7.
[2] 杨文轩,冯霞.体育与人的现代化[J].体育学刊,2003(1):1-5.
[3] 民生[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52920.htm.
[4] 政府工作报告[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9-03/14/content_11010350_2.htm.
[5] 谭同学.文化重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J].中国乡村发现,2007(2).
[6] 胡庆山,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6,26(10):21-26.
[7] 陈树文.新编MBA系列教材 组织管理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
[8] [10]袁广锋,张水顺.以小城镇社区体育为中心发展农民体育[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1).
[9] 吴克礼.文化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65-66.
AnalysisonthePhysicalEducationCultureandtheNewRuralConstruction
Wang Yantong1,Xu Chengli2
(1.Wanf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Technology,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2.School of P.E. Hua 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430079,Hubei,China)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on new rural construction.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physical education,the article proposes relevant measures from four aspects,which are material culture,institutional culture,behavioral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
new rural construction;peasant;physical education culture
2009-05-23;
2009-07-08
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62SS07119)。
王燕桐(1980-),男,黑龙江双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G80-05
A
1672-1365(2010)01-0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