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期奶牛生产疾病研究进展

2010-12-04 06:15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王哲
北方牧业 2010年22期
关键词:丙酸丁酸围产期

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 王哲

奶牛的过渡期是指产前3周至产后3周这一时期,以往称为围产期。过渡期对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极为重要。此时,奶牛由妊娠、分娩到泌乳等过程,会造成奶牛生理应激;当低能饲料向高能饲料转换时奶牛会产生饲养应激;随着奶牛泌乳量的增加,干物质摄入减少而营养需求增加又会产生营养应激;上述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最终导致奶牛发生免疫抑制。正是由于过渡期奶牛处于这样一种生理剧烈变动阶段,使得生殖、消化等生理机能,能量、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代谢,免疫机能及神经内分泌的调节极易发生失常和紊乱。

奶牛生产疾病传统是指奶牛营养和代谢疾病如酮病、脂肪肝、低钙血症等;现将与围产期有关的疾病如皱胃变位、瘤胃酸中毒、胎衣停滞、瘤胃酸中毒、蹄叶炎等疾病也列为生产疾病。围产期是奶牛生产疾病的高发期。因此,生产疾病是围产期奶牛最重要的疾病。

1 酮病(ketosb)

1.1 病因及发病机理

1.1.1 围产期干物质减少是酮病的起始因素

凡是能引起干物质摄入减少的原因和疾病均可引发该类疾病。但对围产期奶牛干物质摄入下降如此之大,持续如此之长的原因及其调控因素还不清楚。

机械压迫。以往认为妊娠后期干物质摄入减少是由于胎儿增大和腹腔脂肪蓄积机械性压迫瘤胃,使瘤胃容积变小所致。但产后之初干物质摄入并未因胎儿的出生,瘤胃机械性压迫的自发解除而增加,表明瘤胃机械性压迫不是引起围产期干物质摄入减少的主要原因。

围产期奶牛干物质摄入减少比其他动物和人的持续时间长、减少的幅度大,可能与生殖激素有关。

生殖状态。孕激素增加食欲,雌激素抑制食欲,其机制还不清楚。孕激素产前几天增加,雌激素妊娠后期增加,分娩后迅速下降。去卵巢鼠引起3~4周暂时性摄食增加,而给予生理剂量的雌激素则消除了这种作用。孕激素对包括摄食在内的能量平衡的作用几乎与雌激素相反。

能量储备。干乳期奶牛过于肥胖,产后干物质摄入明显减少,可能与能量代谢的调控机制有关。在一定的生理条件下,干物质摄入与体储备呈负相关。瘦牛比肥胖牛利用脂类物质更迅速。分娩体重与产后脂肪动员呈正相关,体重增加超过40千克可明显抑制摄食。

代谢信号。近年来研究表明,代谢信号对摄食调节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代谢信号包括营养素、代谢产物、生殖激素、应激激素、瘦蛋白(Leptin)、胰岛素、肠肽、细胞因子和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等。血液Leptin浓度与奶牛干物质摄入没有关联,而与体脂储备的多少有关。血液NPY浓度与奶牛干物质摄入密切相关,NPY是围产期奶牛干物质摄入的主要调节因子。奶牛产后干物质减少和脂肪动员是相关激素相互作用与相互调节的结果。

牛血浆NEFA和VDMI呈负相关。在鼠 NEFA、甘油、酮体与干物质摄入呈负相关,作为于物质摄入减少的信号起重要作用。静脉注射内脂引起干物质摄入减少。

1.1.2 酮病主要发病环节

肝糖异生、脂肪动员和肝脂转运是酮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环节。酮病肝糖异生能力增强;干奶期低能饲喂可提高产后肝糖异生能力;高血糖素(GN)、NPY及生糖先质丙酸和丙酮酸等可通过上调肝糖异生关键酶的活性和基因表达增强肝糖异生能力。尽管酮病时肝糖异生能力有所增强,但仍满足不了能量代谢的需要,泌乳初期存在的能量负平衡就说明了这一点。肝糖异生代偿能力很强,补充生糖先质以进一步提高肝糖异生能力,对防治酮病确有必要。

酮病病牛脂肪动员受到抑制;干奶期低能饲喂可缓解产后脂肪动员;神经内分泌因子 INS、GN、瘦素、NPY及代谢产物非醇化脂肪酸 (NEFA)、β-羟丁酸(BHBA)等是脂肪动员的主要调控因子。

酮病肝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主要结构蛋白基因表达降低,肝脂转运能力下降,肝脂沉积增加;干乳期低能饲喂上调其表达,肝脂转运能力增强,肝脂沉积减少;INS、GN、GLU、Leptin、NEFA、BHBA可调节VLDL组装和分泌。

1.2 诊断

1.2.1 酮病诊断标准

金标准:β羟丁酸>1.2毫摩尔/升,葡萄糖<2.5毫摩尔/升。甘油三酯<0.12毫摩尔/升。

临床性酮病:羟丁酸>1.5毫摩尔/升(2.6~6.0毫摩尔/升或26.8~61.8毫摩尔/升),乙酰乙酸>500 微摩尔/升。

亚临床性酮病:BHB=1.2~1.4毫摩尔/升 (14.4 毫克/十分之一升),AcAc>360 微摩尔/升。

血液酮体的定量测定是诊断酮病可靠的指标,其中以BHBA最为可靠。尿液酮体浓度的变动较大,测定结果易出现假阳性。乳汁酮体浓度的变动较小,测定结果可靠,但敏感性较差。

1.2.2 酮病诊断试纸条

研制出检测乳汁BHBA的试纸条。其稳定性、特异性、重复性均符合国家标准,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但其成本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10。临床应用试验表明可满足亚临床酮病诊断需要。已于2007年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

1.3 治疗

在替代疗法的基础上,肌肉或静脉注射可的松l克,或肌肉注射ACTH 200~800单位。高血糖素10毫克/天,皮下注射,每8小时1次。牛生长激素,可以增加肝脏丙酸的糖异生作用,而减少丙酸的氧化,从而改善奶牛的能量代谢。

1.4 预防

1.4.1 皮下注射高血糖素

产犊后第2天皮下注射高血糖素,每天3次,使高血糖素浓度维持l~5天。证实高血糖素通过调控葡萄糖分解和糖异生作用,来改善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而维持血糖浓度,同时高血糖素能加速脂肪分解,促进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的利用,减少肝脂沉积。

1.4.2 服用莫能星

莫能星(瘤胃素)通过改变瘤胃微生物发酵产物,增加丙酸的比例,从而增加了糖异生先质;同时,莫能星能够降低血液中NEFA和酮体的浓度,缓解能量负平衡。国外已经开发出了莫能星缓释胶囊,这种缓释胶囊的药效优于传统粉剂,通常是产前 66、38、23、13、5 天分别投服一次胶囊,能够达到预防酮病的目的。

1.4.3 注射利胆丁酸。

利胆丁酸能明显提高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奶牛分娩后6~12小时,静脉注射10毫克/千克体重利胆丁酸。24、48小时后再重复注射,能够预防酮病的发生。

1.4.4 调控瘤胃微生物发酵

建立了通过调控瘤胃微生物发酵增加生糖先质丙酸生成防治酮病的新方法。分离出瘤胃丙酸生成优势菌株;构建了乙酸生成关键酶基因缺失工程菌,研制出酵母菌与瘤胃丙酸高产基因工程菌复合微生态制剂;初步临床治疗试验表明对围产期奶牛亚临床酮病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猜你喜欢
丙酸丁酸围产期
剖宫产围产期护理干预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观察
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复合丁酸梭菌发酵饲料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
抽气负压发酵法对丁酸梭菌生长及芽孢形成的影响
丙酸氟替卡松、孟鲁司特、地氯雷他定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
丙酸盐对厌氧氨氧化除氮性能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全程优质护理在自然分娩初产妇围产期的应用效果分析
饲料中丙酸、丙酸盐的测定方法改进研究*
丁酸甘油酯对猪健康的作用
围产期时间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