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淮北子
专业合作社为传统手工艺品传承牵红线
——陕西华县采访纪行
文/淮北子
深秋时节,记者来到关中古华州——陕西省华县。千里奔波而来,不为登秦岭,也不为游华山,专程来看这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今,华县是陕西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这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得快,合作社种类多、涵盖面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几天的访问中,当地两家传统民间手工艺术品专业合作社给记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们在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生产逐步走上产业化道路方面所做的探索,是开创性的实践。
惠众皮影专业合作社是由华县雨田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雷文东等五人发起,以“公司+农户”的方式,于2009年2月注册登记成立的,至今只有一年多时间。
这家合作社很年轻,而华县皮影却是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民间艺术,2006年5月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皮影艺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兽皮为原料,手工雕刻成人物、景物、飞禽走兽等形象的工艺美术品;二是以这些工艺品为道具,由艺人以特殊的灯光投影演出的“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傀儡戏艺术。
据多种典籍记载,世界各地的皮影戏皆源于中国,而中国的皮影戏源于陕西,华县则是陕西皮影戏最重要的一个发源地。这里的皮影戏源于汉、盛于唐,千多年来在民间普遍流行。华县古称华州,民间一直有雕刻皮影和演皮影戏的传统技艺,这便是名扬华夏的“华州皮影”。2005年1月,陕西省文化厅命名华县为 “陕西民间艺术·皮影之乡”。
华县柳枝镇等地是华州皮影的发源地,有一批民间艺人做皮影雕刻艺术品,也有演出队伍。早年皮影雕刻只为皮影戏演出制作道具,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独立的兽皮雕刻艺术。这里的老艺人刀法娴熟,工艺精细。他们用牛皮做原料,雕刻人物,从帝王将相、文臣武将到才子佳人、贩夫走卒,无不惟妙惟肖;雕刻的建筑物,从帝王宫殿、官衙街巷到寺庙民居,线条明畅,构画美观,古朴典雅;雕刻的花鸟鱼虫,奇石异景莫不逼真,令人叫绝。但是,这种民间传统工艺品,都是手工制作,极为耗时费力,艺术品质极高,但因产品数量少,难以形成产业,民间艺人经年劳苦,但经济效益低下。所以,多年来都是少数艺人在艰难困顿中苦苦挣扎,薪火相传。当地政府也为扶持这一民间工艺作出不小的努力,但也只能勉强维系它的生存。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皮影雕刻艺术迎来了商机,它可以作为艺术商品进入市场,为提高经济效益开辟了道路;但同时皮影雕刻这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又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挑战,单打独斗的民间艺人的作品与市场难以对接,真所谓进退维谷。
就在这个柳枝镇上,有一位农家子弟雷文东,1992年高中毕业后,回村务农。他看到家乡传统皮影艺术面临的困局,想为它的传承发展做点事情,但又苦于无力,只好投身商海。苦干了几年,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再回过头来参与皮影艺术的开发。2007年1月,他办起了华县雨田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组织当地民间艺人雕刻皮影工艺品,公司按合同收购,统一包装、销售。同时公司还组建了两个皮影演艺团在华县城乡演出,逐渐引起各方注目。演出团还赴西安、北京献艺,出国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把“华州皮影”和“华州皮影戏”带进了一个广阔天地,受到国家文化部及省地县各级政府的重视。
皮影工艺美术品
皮影雕刻艺术品深受群众喜爱,可成为公共场合的陈列品、家居的装饰品、艺术收藏品,也可作为赠送亲友的礼品,市场十分广阔。雨田公司建立后,工艺品雕刻及皮影演出两手抓。演出的经济收益不高,经济效益主要靠出售皮影艺术品来实现。但是,当时华县从事皮影雕刻的民间艺人都是散布在各乡镇村庄单打独斗,生产的产品规格杂乱,标准不一;艺人的技艺水平高低悬殊,生产出来的产品因人而异。这样的生产状况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也难以批量销售。还有些艺人因资金困难,一时买不了牛皮等原料,便无法开工生产。有时外面有了较大的订单,艺人们却拿不出产品来。所以,华县民间虽然有不少雕刻艺人,又有传统的技艺,市场也有一定的需求,但受这种生产方式的制约,无法形成一个有活力的产业,要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困难重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雷文东苦苦思索。恰在此时,国家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华县县委、政府大力倡导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雷文东从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看到了希望。
2008年春天,他参照合作社的办法先组织本地有一定技艺和经营基础的农户,与公司签订供销合同,统一技术标准进行生产,产品统一收购、包装、销售。这样一来,皮影雕刻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工艺水平提高了,产量质量都有了保障,有利于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经过一年的实践后,雷文东看到合作制的优势,决心用创办合作社的办法来发展华县的皮影产业。2009年2月,他与其他4人发起组织,经注册登记成立了华县惠众皮影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首先,经全体社员讨论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召开了社员大会,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合作社聘请专业人员,设立了物资采供部、技术指导服务部等组织管理机构,各部门分工、责任明确,共同为社员服务。
合作社实行对内服务,对外进行商业经营的运作方式。为社员增收是合作社追求的目标。每年结算,经营盈余按股金和交易额返还给社员,使合作社成为社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在管理上,合作社实行成员一人一票、财务公开的民主管理制度。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冯骥才到基地参观。
合作社实行“实体化发展、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方针,开展经营,其要点如下:
一、创办经营实体。合作社创办了华州国际皮影文化生态园、关中农耕文化风情园,向社会开放,建立了两个皮影戏演出团队对外演出,实行有偿服务,提高了合作社经济收益,又扩大了社会影响。
二、在皮影艺术品生产上,艺人各自独立作业,实行统一技术标准。为提高产品质量,合作社一是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入社成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合作社成立以后,现已对成员进行三期统一培训,培训达420多人次。同时根据产品的销售情况和市场信息分析,及时向成员反馈信息,改进作品内容和规格,按市场需要下达生产订单。
雨田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皮影戏演出二团在法国演出。
三、合作社对入社成员采取统一采购供应牛皮、染料、工具、胶质等生产原料,避免自行采购带来的规格不统一、质量无保证、价格偏高等问题,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还增加了社员收入。
四、下力气搞好销售服务。销售是合作社运营的关键环节,要使合作社健康发展,必须实行订单生产。合作社同社员签订生产合同,统一生产标准进行生产,其产品统一价格对外销售,实行统一结算。社员生产的产品,只要符合生产标准,一律实行保护价收购,由合作社进行统一包装后销售。销后盈利向生产者进行二次返还,2009年一年合作社就向成员返还利润18余万元。
五、合作社实行资金互助。合作社统一向金融部门借贷周转资金,作为合作社起步运营的启动资金;同时对个别社员在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困难,预付部分产品定金,帮助其发展生产。
这家合作社建立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却已展示出它旺盛的生命力,发挥出建一个合作社、兴一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的作用。合作社的成立,使皮影生产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产业由过去的单户生产变成了今天的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生产,由过去单一品种生产形成了今天的多品种、大规模生产,产量质量大幅提升。销售也由过去的各户独自销售转变成了今天的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提高了经济效益。单件皮影产品的价格提高了1/3,仅此一项每年就能为社员增加收入70余万元。目前这家合作社已有社员158户,参加合作社皮影雕刻的艺人有800多人,年销售额近千万元。合作社通过经营服务,还带动全县不少农民通过这项产业走上富裕之路。如今,华县从事皮影雕刻有关产业的已有2000多人,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皮影产业。
合作社在搞好生产、销售等经营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彰显合作社艺术产品的魅力。合作社还在准备成立期间,雷文东就带着“华州皮影”和“华中皮影戏”参加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还参加了中法国际文化节交流活动,出访欧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5月,合作社的皮影演出团参加了上海世博会文化交流。依靠合作社的力量,如今,“华州皮影”已成为华县一个充满蓬勃发展活力的新兴产业。
合作社理事长郭晓宇和她创作的粮食画《层林尽染》。
用粮食写字作画,记者没听说更没见过,这次在华县却大开眼界,看到了一个以粮食写字作画的专业合作社。
这家合作社的创办者、合作社理事长郭晓宇,出身农家,已属中年,待人热情而又落落大方,说着略带关中乡音的普通话,慢声细语,是位处事干练而又文静稳重的女性。在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这家专业合作社里,我第一次看见他们用五谷杂粮作笔墨“写出”大气磅礴的毛体书法《沁园春·雪》,一幅幅构图精美、意境深邃的大幅绘画作品,还有一幅幅构思别致、工艺精巧的绘画小品,林林总总,琳琅满目,令我惊喜不已,叹为观止!粮食竟还有这番妙用!
那天,关中地区秋雨绵绵。伴着淅淅沥沥的雨声,郭晓宇娓娓向我讲述粮食字画这门艺术及他们的粮食字画专业合作社的创业经历。
用粮食写字作画,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的中国农民,最亲近土地,最珍爱粮食。在农民心目中,粮食是皇天后土给人的恩赐,不仅养活人类,也能御灾祛祸,庇护苍生。所以关中有些农家喜欢挑出五颜六色的五谷杂粮在画板或器物上粘出各种图案,一来美化家居,二是祈求平安吉祥。由于众人喜爱,年积月累形成一种民间工艺。不过古来的粮食作画多是简单的图案,其中画喜气洋洋的胖娃娃者居多,所以民间又称这种工艺品为“粮食娃娃”。
郭晓宇出身农家,具有大专文化,爱学习,善钻研,自幼喜欢书法绘画艺术,但她幼年时也没见过粮食作画。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一次她在秦岭山中的商洛,见到了一位姓罗的老人,在他那里她第一次见到粮食画。据说,那张用粮食做成的图画是清代晚期的作品,一户农家藏于老屋的夹墙里,躲过天灾战火,一百多年后重见天日时,却是画面精美,色彩如新。这使她惊叹:“我们的先人们竟然能用粮食作画,这是多么神奇的一种民间艺术啊!”可惜,当今会作这种画的人很少了。罗老人说,再没人来学,老祖宗留下的这门手艺就要失传了。决不能让祖宗创造出来的艺术泯灭失传!当下郭晓宇就向那位罗姓老汉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决心学习继承这门工艺!老人是现存不多的掌握粮食书画技艺的民间艺人,一直期望着后继有人。一老一少,一拍即合,老人便向郭晓宇传授了粮食字画的基本技艺。
用黑色粮食制作的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雪》。
用粮食制作的彩色国画《红梅报春》。
用粮食作画写字,也是一门挺大的学问,一种挺复杂的工艺。粮食是一种易耗、易腐、易风化的东西。空气、环境变化,潮湿、高温、细菌滋生、虫子蛀食,还有自然风化,都能使粮食变成尘灰。如果要用它作画,就必须对粮食进行防腐防蛀防风化处理,要经过筛选、浸泡、熏蒸、烘烤、晾晒、风干、阴窖等等工序。这是粮食字画最基础的工艺。
经过严格处理后的粮食才可用于写字作画。但怎样把那一颗颗的粮食粒儿变成画面上的线条、书法中的笔划呢?这是粮食字画艺术的第二个工序。使用一种胶质把不同颜色、大小的谷物颗粒粘在作为衬底的木板等平面上,无数粮食颗粒的点连起来成一条条线,无数条线勾画出一个个画面,构成一幅幅图画。粮食颗粒就是艺人手上的笔墨颜料。粮食粒儿的大小、颜色要精选、细致搭配,才能入画。
郭晓宇从罗老汉那里学到以上这两种基本技艺。但是,只学会这两手还不够,书法、绘画是博大精深的艺术,粮食字画也一样,要有很深的艺术造诣,仅仅学会了在画纸上排列、粘粮食颗粒,“画”出一条条线来,就像初学书法绘画的人,刚刚学会握笔,在纸上涂抹几笔,写出个字形,距离真正的粮食字画艺术尚有十万八千里之遥。
郭晓宇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就教会我这么多,余下的要靠自己摸索钻研了。从此,郭晓宇潜下心来,一门心思学习、探索,经过几年苦学苦练,终于熟练掌握了粮食书画技艺,并不断提高书画艺术修养,使传统的粮食字画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地。她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粮食字画技艺,更有新的艺术创造。80余种不同颜色、大小的粮食颗粒,在她手上出神入化,幻化出各种美丽的图画。在郭晓宇手下,山水、人物、飞禽走兽、都可以用粮食成画,构思精巧的小品令人喜爱,大幅的山水风景更展示出粮食字画的无穷魅力。
郭晓宇的粮食字画问世,开拓出书画领域里的一个新品类,被称为书画苑里的“一朵奇葩”。2008年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专利产品,郭晓宇也被陕西有关部门授予粮食字画方面的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说到这里,谦和的郭晓宇说:“这些年来,我是作了些努力,做了些事情。可一个人能有多大能力?继承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责任重大。而且,我想的是不仅要把这种艺术继承下来,而且还想能够组织更多人参加进来,把它做成一项有一定规模、效益的文化产业。既继承这项民间艺术,发挥社会效益,也通过粮食书画作品进入市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让参与者从这项产业中受惠。这样,这种工艺才能真正存活下去, 继而发扬光大。”
但是,这不是件易事。郭晓宇说,虽然前些年也有人要跟她学这项技术,但单独个人要干这事困难很大。就说颜料吧,粮食要经过几道工序的防腐防蛀防风化处理才能使用。一个人即使只做出一件两件粮食字画作品,也要做这繁杂的工序,资金、工时投入很大,而可使用的粮食有80种以上,单个人难以备齐。粮食品种越齐,画出的画才美。再说生产,这工作耗时费力,单家独户各干各的,很难形成批量,而且规格标准不一,制作人技艺、水平高低不同,作品质量难有保障。上市出售更难,一件两件作品到哪里卖? 卖给谁?要以合理的价格销出去更难。若只管做而没有经济效益,有兴趣者做一两件可以,但若要长期干下去,谁也难以为继。所以,要把粮食字画工艺真正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得把愿意干的人组织起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2007年,华县县委县政府开始倡导兴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郭晓宇见势眼前一亮:何不就用建立专业合作社的办法来振兴粮食字画艺术?
经过一番酝酿,2008年7月28日,郭晓宇带头兴办的晓宇粮食字画专业合作社,经过注册登记,正式成立。现在加入合作社的城乡居民150余人,注册资金30万元。
合作社成立后,针对众多社员有热情但不会作画,或水平不高的情况,把培训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在社员集中的两个乡镇设立了培训中心,郭晓宇等人亲自授课,手把手地教,还请一些书画家传授书画技艺。经过两年培训,合作社社员中已有100人掌握了基本技艺,可以动手作画了。其中多数人目前还只能做些书画小品,但也有几位技艺精进,可以学着做较大型作品了。
合作社在向产业化方向迈进,生产上实行统一购置原料和进行防腐防蛀防风化处理,供社员计价使用。书画作品由合作社制定统一规格标准,社员按规定要求制作,合作社统一验收、包装,统一出售,出售所得归社员,合作社只按价收取少量管理费用。
合作社另一项重要工作是组织销售,在华县、渭南、西安及上海、江苏常州等处设立多处销售点,年销出书画作品3000件。2009年销售额约60万元。
合作社虽属初创,规模不大,效益也不高,但这一几乎失传的传统民间工艺,靠合作社的力量已经在华县获得新生。郭晓宇相信,合作社能够使它从无到有,也一定可以使它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个新兴的粮食字画工艺品产业正在华县大地上出现,其前景当不可限量。
记者手记
采访华县的这两家民间手工艺专业合作社,使记者兴奋不已。说句实在话,这两家合作社都是刚刚建立一两年的新社,严格地说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组织建设、经营运作都还在不断探索,其效益、作用也只是初步显示出来。是什么让记者这么兴奋呢?
这两家合作社经营的是传统民间工艺品。说起民间传统工艺,我们都会有一腔的感慨。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工艺,是我们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其意义、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些民间传统珍宝的传承,绝大多数都面临着困难,有的甚至陷入绝境,面临失传泯灭的危机。保护、抢救这些若失去就无法复得的文化遗产,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无数有责任感的热心人士多方奔走,各地政府也都给予关心、支持。但从总体上看,情况仍然难以乐观。许多民间传统工艺,包括一些重要的文化遗产仍然陷入困境之中,仅靠极少数人在困境中苦撑危局,找不到接班人,整个工艺命悬一线。
这些珍贵的遗产、民族的文化瑰宝为什么会陷入困局呢?原因很多,专家已有许多宏篇大论和专著行世。但简单地说,主要是这些瑰宝文化价值极高,但经济上无力自保,或因工艺复杂,生产过程太费工时,或因市场没有打开,容量过小,从事此项生产的人,身怀绝技,苦干终生,付出极大,却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回报。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这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工作辛苦,十分劳心费力,而报酬低微,怎能让从业者安心奉献?又怎能吸引年轻人“接班”呢?
那么,真的没有前途了吗?当然不是。我们看到许多有识之士在进行探索,提出若干卓有见识的解决办法。其实,市场经济对传统民间工艺品生产,既是挑战,也是发展机遇。民间传统工艺生产要生存、发展,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走向市场,逐步形成产业,在继续发挥社会、文化效益的同时,取得经济效益。第一步先求可以养活自己,继而再图发展,让从业者可以依靠这项产业走向小康、富裕,最终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这无疑是一条可行的路。但这些年来,论者高声呼喊,而行者了了,真正在实践中做出成效的还不多见。民间传统工艺的传承、生死存亡问题仍像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在国人心上。
这次来到华县采访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料到看了这两家合作社,使我眼前一亮!他们不正以自己的实践对这一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着勇敢的探索,并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了吗?两家专业合作社的追求和已经取得的成果令人兴奋!他们的实践经验也已显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们的经验概括起来说就是:依靠合作社的力量,组织从艺者走产业化之路!
这就是华县这两家专业合作社让我兴奋不已的原因。
我们赞扬这两家专业合作社,赞扬他们的探索及成效,并不是要其他地方的各类民间工艺品都来这样做。各地情况不同,各种不同的民间传统工艺所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不可能以一种办法解决所有各种问题。但华县这两家专业合作社从实践出发,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是有普遍意义的,其努力方向也是可资各地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