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华秋色

2010-11-29 05:56
市场周刊 2010年10期
关键词:制笔赵孟頫用笔

允 翀

北上仕元

离开浮涯洲,33岁的赵孟瓶登船北上。眼前的吴兴(湖州的旧称),一片烟水浩淼。

本来隐居在这浮涯洲,每天写诗作画。但是他是赵匡胤的后代,忽必烈逼着他做官,他只能北上。

西苕溪穿城而来,流过甘棠桥。赵孟頫出生在甘棠桥的孙衙河口。西苕溪弯弯的,人们叫它月河。甘棠桥是建在水中洲上的,从江渚汇到月河的这段水域,原是一片大湿地。湿地上有大大小小的洲,被称为白频洲,各小洲又有自己的名,甘棠桥近处的叫浮涯洲。

不久前,他画了一幅《幼舆丘壑图卷》。他欣赏东晋这个怀抱丘壑的名士谢鲲(字幼舆)。“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宋亡后,他本也打算如此过这一生。

四年前,他拒绝了承元世祖之命抵江南访贤的程钜夫之邀,他已经习惯了做一个隐逸之士。他对程钜夫说,尧舜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有隐逸之士了,我现在也想如此。四年后,程钜夫再次来到江南,他念念不忘赵孟頫的英迈才气。这次,赵孟頫被说动了。“士少而学之于家,盖亦欲出而用之于国。”当时中国文人是有士气的,仕途是唯一的出路。赵孟頫二十三岁时,母亲丘夫人曾对他说过:圣朝必收江南才能之士而用之。汝非多读书,何以异于常人?

元朝政府却并不重视文人,当时淮河以南的文人是地位最为卑微的。自1125年金军把宋人逐出黄河流域,造成中国南北两方在地理和文化上的隔阂。蒙古人在治理整个中国时,利用了这个分裂的形势。南人(居于淮河以南的人)在元代社会所分四等人中,列于蒙古人、色目人、北方人之后,地位最为卑贱。后来,忽必烈为了缓和和文人们的矛盾,决定起用南方文士。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江南的文人们采取了全面的不合作态度,隐而不仕。然而,赵孟頫却选择了北上。人们责骂他不忠也不孝,背弃了宋室传统,背弃了祖宗,因他是宋太祖第四子秦康惠王德芳之后裔,是宋太祖第十一世孙。赵孟瓶甘愿以最高的天资,去服从最严密的法度,天下就是法度的存在。它不是狭隘的政治,而是文化价值的认同。

思归之心

途径维扬时,遇上儒士吴澄,两人同行北上。

到大都(今北京)不满数月,吴澄决心南返,以母老辞归。吴澄的南归,使赵孟瓶的内心陷入了无法言说的纠结中。他写了一篇序为吴澄赠行:……既至京师,吴君翻然有归志,曰:吾之学无用也,迂而不可行。赋渊明之诗一章,朱子之诗二章而归。吴君之心,余之心也。以余之不才,去吴君何啻百倍,吴君且往,则余当何如也?

在大都留念,赵孟頫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对元朝政府是失望的。元世祖对他的特殊礼遇,也只不过是政治上的需要。“空有丹心依魏阙,又携十口过齐州。闲身却羡沙头鹭,飞去飞来百自由。”他既为受到元廷的猜忌而苦恼,又为自己不守气节有负祖先而感到内疚,而此时的进退已身不由己。

他痛恨北方的寒冷,“江南冬暖花乱发,朔方苦寒气又偏。”这痛恨尤让他怀念南方故乡的温暖。

从入仁的第二年算起,赵孟頫反复画过《渊明归田图》、《渊明像并书归去来辞卷》、白描《陶渊明像》、《陶靖节像》。十年之后,思归之心,未尝稍减。1299年在自画小像中,又透露了出来。那个徘徊在竹林下的赵孟頫,是如此思归思隐。

这十年,日子里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灰色。这种灰色,弥漫了他的一生。

鹊华秋色

1295年,夏秋之交。赵孟頫终于得以借病乞归。宦游十年,携妻带口,罢官归来。故园风景依旧在,三顷田,五亩宅,归去来。无官一身轻的赵孟頫,清风两袖,心底灰色处,掠过一片愉悦。

在这闲居的四年中,他常去杭州的周密家。周密是南宋文学家,俩人以兄弟相称。

一天,赵孟頫、周密和几位好友喝酒做诗,谈笑风生。赵孟頫为官几年,虽不畅快,却遍览山水,谈及济南的鹊山和华不注山,一个浑圆敦厚,一个尖耸入云,两座山峰形态迥异,穷尽山之俊美巍峨,在场的人无不为之神往。

只有周密一人默默不语,赵孟糖很是纳闷。原来,周密原籍是山东,出生在济南,南宋末年曾任义乌令等职,宋朝灭亡后不再做官,便举家逃难来到吴兴,深居不出。年届五十,却从未到过山东。

赵孟頫便由此作了《鹊华秋色》,把鹊山和华不注山四周地域直接画出来,画面中馒头状的山叫鹊山,三角形的山叫华不注山,是济南的地标。画中的秋景,疏远,忧郁,带着一丝怀乡的愁绪。

他从南宋的画风中解放出来,又使唐代及北宋成为他心中一股新的动力,完成了不一样的《鹊华秋色》。平板的屋舍、稚拙的柳树、简单勾描的人物。水波、细竹的笔法,自然随意。画境荒疏、淡远、苍漠。他认为南宋绘画,过于简率,过于浮薄,缺乏古意。又回到魏晋隋唐的画风中,以求古意。这种自然随意的笔法,和淡远的意境,成为元朝文入画追求的最高境界。

用笔为上

赵孟頫以书画称雄一世,落笔自如如风雨。他手中的一支笔日书万字而不败。

宋元在江淮之间进行了四十多年的拉锯争夺,宣城为之凋敝,笔工走避江南,吴兴是一聚集地。赵孟叛的身边围着当时制笔技艺最好的笔工,笔工们知道自己制的笔若能得到赵孟煽的垂青,则必会声名鹊起而沽得善价。

赵孟頫对笔的要求是很高的。稍不如意,就折裂重制,直到满意为止。叔父赵兴曾痴迷于制笔。赵兴是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加端明殿学士,老而“复行乡饮,射礼于学宫”。他训练出来的制笔大家冯应科,在吴兴是和赵孟颊齐名的。当时赵孟頫的字,钱舜举的画、冯应科的笔是吴兴民间三绝。赵孟頫和叔父赵兴一样,喜欢和笔工切磋笔艺。他又把叔父的那一套制笔方法教给了陆文宝。陆文宝由此成为又一制笔大家,后称陆颖。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赵孟頫用笔非常细致讲究,藏得很深,须要细看他点画宛转处的细节,才能体会他书法中蕴蓄的精神所在。

他喜欢王羲之的字,娴熟于王羲之书法。1310年,他乘舟北上,随身携带了《兰亭序》石印字帖,在32天的旅程中,写了很多篇跋。“用笔千古不易,”书法的字形是逃不出法度的,《兰亭序》就是法度,永字八法已将用笔的变化穷极了。

和一般文人一样,赵孟頫也常画石头、枯榭、竹子,他也认为画竹子,枯木和写字完全一样,必须先把书法的基础练好,画画才能有笔墨的趣味。“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飞白是汉字的一种书体,籀是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八法就是永字八法。

晚年的赵孟頫,仕途的顺逆与荣辱已不再像先前那样容易引起他的情绪波动,他更喜欢优游于山水,写意丹青。“古墨轻磨满几香,研池新浴照人光。北窗时有凉风至,闲写黄庭一两章”。只要一拿起从家乡带来的湖笔,一切烦恼和苦恼皆远离了。

猜你喜欢
制笔赵孟頫用笔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上篇 笔走龙蛇 冠绝古今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制笔巨头百乐集团专利布局分析
包饺子
论笔
论笔
智力大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