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宏兵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FTA:特征、障碍与建设原则
尤宏兵 南京理工大学
1.起步较晚,发展较快。WTO成立至2005年7月间,向WTO通报的区域贸易协定高达 206个,其中WTO成立前有124个,但其时无中国影子。中国入世标志着中国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双边FTA的步伐也因此而不断加快,且成效显著。中国最早参与的FTA为亚太贸易协定,该协定前身为“曼谷协定”,2006年7月1日改为现名。2000年4月在曼谷协定第 16次常设技术委员会上,中国被同意加入,从此拉开了中国发展双边FTA的序幕。截止2009年12月,中国在双边FTA谈判方面共涉及15个双边自由贸易区,有39个国家/地区参与了与中国建立 FTA的活动。目前,已签署的十个,它们分别为亚太贸易协定、中国-巴基斯坦FTA、中国-东盟FTA、中国大陆-香港CEPA、中国大陆-澳门CEPA、中国-智利FTA、中国-新西兰FTA、中国-新加坡FTA、中国-秘鲁FTA及中国大陆与台湾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六个仍处于谈判之中,正在进行官方可行性研究的两个,正在进行学术可行性研究的协定有四个。此外,还有区域与次区域论坛或合作若干个。
2.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目前,中国发展的双边FTA兼具南南型及南北型两类。在已建立的9个中外FTA中,有7个属于南南型,正在谈判及论证中的FTA亦多属此类。按照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者相似国家的专利,因此发展中国家是很难被作为主导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接纳并成为 FTA成员的。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理论已被墨西哥加入美加FTA攻破。不仅如此,中国亦在南北型FTA的建设方面发挥了表率作用,中国-新西兰及中国-新加坡之间签订的FTA亦可资其他南北型FTA的建设借鉴。尽管中外 FTA形式多样,合作内容各异,但均突破了传统局限或聚焦于货物贸易领域合作的状况,将合作内容延伸到服务贸易、投资、政府采购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充分说明新世纪FTA的建设者们均坚持一个理念:若要合作就要深层次合作。
3.分布广泛,成效显著。中国发展的双边FTA已基本符合了“依托周边,拓展亚洲,兼顾全球”的总体布局,且取得了预期效果。目前,已经与建立的十个中外FTA的合作伙伴分别位于亚洲(7个)、大洋州(1个)、拉丁美洲(2个);正在谈判中的7个FTA的合作伙伴则分别位于亚洲、大洋州、拉丁美洲、非洲及欧洲。若将学术界正在探讨的中美FTA考虑进来,则中国建立FTA的足迹已遍布五大洲,但亚洲是重点。
1.贸易创造效应。双边FTA基于贸易便利化的实践促进了相互间贸易规模的扩大。1995年WTO成立时,中国对现有的与中国签订FTA的成员的出口额及进口额分别占当年中国出口总额及进口总额的38.42%和23.18%,后来随着20世纪90年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到2001年中国入世时,分别下降到25.12及15.45%。但随着中国加快双边FTA的签订及已签FTA的逐步生效,上述两个比例分别提高到 30.55%及24.87%,贸易创造效应明显。金融风暴以来,表现更为明显。不仅中国对FTA伙伴国出口的表现明显好于同期中国对全球的出口,与中国签订FTA的伙伴国在自贸协定支撑下对华贸易下滑有限甚至逆势上扬。
2.资源供应效应。能源资源的互补是当前中国选择FTA伙伴时的重要考虑因素。中国工业化正处于能源资源消费高峰,资源瓶颈制约度高,与此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拥有的资本、技术、人力资本等要素规模也相对有限。而目前与中国建立FTA的国家/地区均具有占优势的各种要素资源,如东盟的林业资源,智利的铜矿,新西兰的技术、资本、畜牧和林业资源,澳大利亚的技术、资本、铁矿和农业资源,海合会的石油等,上述资源均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的。与这些国家/地区建立FTA,无疑可为中国的资源供给提供一个更低成本且更稳定的渠道,有助于缓解国内资源紧张的压力。实践证明,资源已成为部分中国FTA参与伙伴的对华的主要出口产品。
3.发展环境效应。中国建立的FTA促进了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在更广泛领域被承认。截止2007年2月已有77个国家/地区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2004年4月新西兰正式承认中国已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成为西方国家中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目前与中国建立FTA的东盟、智利、秘鲁、巴基斯坦等均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这无疑为中国企业出口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通过与有关国家缔结双边FTA,有助于增强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有效消除军事对抗根源,联合成员国共同防范地区性安全问题,还有助于各国在环保、反恐、疾病控制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开展合作。因此,对中国而言,确立并实施双边FTA战略,有利于拓展政治、外交与安全活动空间,增强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影响力,并最终为中国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虽然中国已经入世,但非市场经济地位仍成为引发中外贸易摩擦的主要障碍。根据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规定,中国在加入WTO后的15年内可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这一规定如同“紧箍咒”将继续套在中国头上,无疑阻碍着中国FTA进程,影响中国与他国/地区的FTA谈判。
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指出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体应在地理位置上相邻、经济发展水平上相同/相似。但从中国目前已建立的FTA来看,具有很多反传统实践性特征:制度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与水平不相近、地理位置相邻的固然不少,但地理位置相距甚远的同样不少。而这些反传统实践性特征恰恰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FTA建设或发展的障碍,主要包括:(1)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其结果是合作初期效果显现,但发展潜力空间有限。(2)价值观差异。目前中国的FTA主要合作伙伴虽同处亚洲,但文化差异非常大:语言不同,心理、立场不同,向心力和文化认同感较差,且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差距决定了人们的价值观存在差异。
目前中外FTA合作内容虽然较为广泛,但仍集中于货物贸易领域,在服务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合作层次仍很浅。在发达国家FTA的建设过程中,服务贸易既是谈判时的重要议题,亦是建成FTA后成员受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建立的或正在谈判的FTA中,服务贸易同样是重要内容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服务贸易竞争力显著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很明显。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他们往往要求将服务开放纳入双边FTA谈判中去,但服务业这根软肋往往成为谈判中双方分歧的焦点或障碍。
在发达国家FTA的建设过程中,对参与双边FTA等区域贸易协定的准备工作十分充分,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收集双边FTA相关数据,以对潜在合作伙伴进行研究和评估,为本国选择合作伙伴及参与双边FTA谈判及建成后政策实施提供参考。中国在此方面却有很大差距,目前为双边FTA决策服务的研究严重缺乏,且缺乏对双边FTA现状及各国基础信息的收集、处理及研究。实施过程中则缺乏宏观思想的指导,以致在建立双边FTA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作为服务于国家安全及整体贸易战略的工具,FTA各协定谈判间应保持相互间的密切联系,以保持系统性。在建设FTA的过程中,我们对此是有充分考虑的,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完整、系统的双边、区域及多边并重,协调发展的经济安全战略尚未形成。较低的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中国在FTA建设时,更多地关注国内经济发展,更多地考虑共同的利益、共赢的局面及能否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而作为国家安全和整体贸易战略的服务工具,中国还未能全面地展开FTA布局,缺乏整体的战略安排。
新时期FTA的特点之一是对以政治为主的非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视。因此,中国在FTA建设路上同样存在着政治上的牵制和制约,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发达国家与亚洲地区已经签署或正在谈判中的FTA的制约;其二是“中国威胁论”的制约。
双边FTA发展的最终结果在于形成一个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于一体的一篮子协议。实践证明,一国能否抓住并利用好FTA带来的各种机会,从根本上取决于该国是否具有完善的产业结构、强势的产业基础及企业或企业集团。因此,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完善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生产力,真正增强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应成为当务之急。具体而言,应坚持“三条腿”走路,即: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科学合理引进外资,走升级国内产业结构之路;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附加值,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走以质取胜之路;加大改革力度,促进中国跨国公司及知名品牌的建设,走实力制胜之路。
FTA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异质性决定了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成员往往须承担较大的“调整成本”,甚至国内经济与市场结构还会受到较大的冲击,因此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成员向相对较弱的成员提供必要的倾斜和照顾,有助于保证“互惠互利”的原则得到真正体现,实现双赢。目前,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的GDP总量最大,且综合实力仍在不断增强。因此,在中国与发展中经济体组建的FTA中或未来继续与其发展FTA时,中国可借鉴美国在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时积极务实的态度,充分考虑、尊重、照顾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实力相对弱小的特点,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同时在与发达国家建立FTA时,中国也可从我们仍是发展中国家这一客观事实出发,要求对方在市场开放方面给予必要的“过渡期”,以减缓不必要的冲击。
欧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实践证明:超国家的、高效的FTA组织机构对于保证FTA成员间制度化的紧密合作、保障各成员国经济合理有序的发展和竞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建立一个超国家的FTA管理机构非常必要。该机构应将双边FTA决策、规范成员间有序合作、事后评估及解决合作中可能出现纠纷等问题作为主要职能,减少并简化不同协定在谈判、执行过程中的重复环节,制定统一的监督标准,并合理控制全部协定的总交易成本。
近期,在建立FTA上,可以技术合作和贸易便利化为起点,着重于重点产业和领域的多边合作,逐步推进;在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并存条件下加强协作,大力发展水平分工;同时,在WTO的规则框架下,相互减让关税,削减非关税壁垒,扩大双边及多边贸易。从长远看,双边FTA涉及的领域,应拓宽至服务贸易及多种便利化和合作形式等方面;在合作伙伴选择上,将大的经济体(如美、欧盟等)作为合作对象。
要使中国企业能真正全面地享受到FTA的好处,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由政府、行业协会及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共同组成的服务体系。政府应在规划双边FTA战略、具体谈判、协议签署及最终协议执行等全过程中,不间断地对产业部门及企业发出政策预警,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抓住FTA的机遇,并规避风险。作为行业协会则应尽快进入角色,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向行业内企业介绍有关FTA协议的内容与建设进程;加强在FTA伙伴市场的行业规范与行业自律;与有关FTA伙伴国的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http://fta.mofcom.gov.cn/)”是由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司主管的一个关于中国自贸区的专业性网站,该网站的建设为中国社会各界提供FTA信息方面已经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后应继续发挥好起作用。
10.3969/j.issn.1003-5559.2010.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