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酒店业盗窃案件的发生特征及其管理体系研究

2010-11-27 02:12谢朝武
关键词:案犯作案防盗

○谢朝武

(华侨大学 旅游学院,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研究基地,福建 泉州362021)

一 研究背景

酒店盗窃案件是指违法分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酒店场所窃取顾客、员工或酒店本身财物的窃案类型。酒店盗窃案件是酒店企业常见的安全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酒店窃案的发生情形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智能化、高科技化,这给酒店的安全管理带来严重的隐患[1]38-44。同时,酒店窃案的发生不仅会给酒店顾客或酒店员工及本身带来财物损失,还会造成顾客对酒店的投诉,严重的事故还经常引发顾客与酒店之间的法律纠纷,影响酒店的社会形象和品牌声誉。因此,对酒店盗窃案件的发生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面向酒店盗窃案件的安全管理体系,对于减少酒店、顾客和员工的财物风险、提升酒店的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盗窃案件一直是较受关注的社会治安问题,国内学界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盗窃案的定性、盗窃罪的法律认定等进行理论分析[2] 71-74,[3]27-31。由于时代的发展,盗窃对象的认定也成为重要的研究话题[4]68-77,[5]31-35,王骏[6]9-14认为应该将盗窃对象由“财物”扩大为“利益”,黄爱军[7]43-49、潘成威[8]57-58等学者则对虚拟财产盗窃的入罪问题进行了理论阐述。盗窃案的防控与安全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如杜秉清[9]100对盗窃罪预防问题的探讨,尚海燕[10]26-30对入室盗窃的打防对策分析等。显然,识别盗窃案的发生特点是进行预控和安全管理的基础,许多学者对专门类型的盗窃案进行了特征分析,如刘小平[11]80-81对办公楼盗窃案件特点的总结,尚海燕[10]26-30对入民宅盗窃发生规律的详细探讨,刘向东[12]85-87对摩托窃案犯罪特征的识别等。此外,颜峻[13]174-176将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用于盗窃犯罪空间分布与地理因素的关联研究。

相比于国内对外部人员盗窃研究的重视,西方学者的研究则更多聚焦于由内部人员作案的职场行窃。西方学者普遍认为,雇员行窃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14]985-1003,[15]359-374,它已经成为商业零售损失的主要来源[16]235-241。研究发现,雇员行窃跟组织机构的规模大小和结构[17]、盗窃的机会成因[18]、雇员的个人压力[19]等有密切的关系,其中机会行窃是雇员行窃的最主要成因[18]。酒店领域的雇员行窃也受到了学者的关注[20]47-69,Thoms[21]561-579等人还对餐旅业员工的即将离职行为与员工行窃间的关系进行了专题研究,认为将要离职前两周的员工比两年后才离职的员工更有可能做出行窃的举动。

文献检索发现,针对酒店盗窃问题的综合性研究是较为少见的,目前只有欧阳常青[22]21-23对宾馆盗窃案的特点进行了定性总结。从研究方法来看,上述研究大部分是采用思辨的方式进行理论总结,或是基于特别个案进行定性判断。这些研究方式显然难以对特殊类型的盗窃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律性识别。为突破这种传统局限,本文在搜集大量酒店盗窃案件的基础上,通过对案例的统计分析来识别酒店业盗窃案件的发生规律,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面向酒店盗窃行为的安全管理体系。

二 研究数据与方法

数据采集一直是旅游安全研究的难点。由于难以搜集足够数量的旅游安全事故亲历者,因此问卷调查等传统研究方法很难对真实发生的旅游安全事故进行全面的信息模拟和反馈。基于案例统计的方法是一种可行的选择[23]5-13,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案例数据,传统研究还很少有基于规模性案例数据对旅游安全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先例。近年来,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和普及,媒体和民众的网络宣传意识越来越高,大部分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典型事件一般都会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反馈和传播,这种社会风尚的形成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这一特殊的平台来搜集各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旅游安全事故案例,并对此展开研究。

为广泛的搜集与酒店窃案有关的案例数据,本文研究者通过百度、谷歌等主流搜索引擎进行网络搜索和案例遴选。搜索时以“酒店/饭店+盗窃”、“酒店/饭店+窃案”等作为搜索关键词,案例遴选的基本标准包括:(1)案例发生的时间段为2000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2)案例信息应来自纸面媒体的网络版,或者要求案例至少在两家以上主流网站登载;(3)案例应具有基本齐全的信息要素,即涵括本研究在案例信息编码时所要求的80%成以上的编码信息内容。

根据以上标准,本研究共搜集到2000-2009年近10年酒店盗窃案件130起。研究对遴选后的盗窃案例进行了信息分解,并从窃案的发生时间、发生部位、失窃酒店星级、案犯来源、案犯数量、案犯行为特征、盗窃对象和窃案损失等多个维度进行信息编码,建立酒店窃案数据库,同时依据数据库中的编码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以识别和描述出我国近10年酒店盗窃案件的发生特征。研究过程采用EXCELL进行信息登录,并使用SPSS15.0进行频数和比率分析,并使用该软件对部分问题进行了快速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

三 基于网络案例的酒店盗窃案件的发生特征研究

1.酒店盗窃案件的时空分布特征

(1)酒店盗窃案件的宏观时间分布特征

案例数据显示,在全年的四个季度当中,一季度窃案的发生比率最高,达到31%,二季度发生窃案的比率居次,为25%;第三和第四季度的窃案发生比率相同,均为22%。如图1所示,窃案发生的月度分布比率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性。其中,1月、2月、5月、8月的发生率在10%以上,1月份发生率最高,达到13.85%;7月份、10月份和12月份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8.46%、8.46%和9.23%;其余月份的发生率则在3%至6.92%间徘徊。

图1 酒店窃案的月度分布比率

研究进一步对酒店窃案的月度数据进行快速聚类分析(K-means Cluster),并将聚类数设定为2,结果发现旅游和出行旺季所在的1月、2月、5月、7月、8月、10月与12月等月份被聚为一类,而旅游淡季所在的3月、4月、6月、9月、11月等月份被聚为一类,聚类分析的ANOVA检验结果显示F值为22.607,Sig.值小于0.05的置信值,具有统计意义。可以认为,旅游旺季的酒店窃案发生频率较高,旅游淡季的酒店窃案频率较低。

(2)酒店盗窃案件的微观时间分布特征

如图2所示的微观时间的分布来看,凌晨(1-6点)是酒店窃案发生的高峰,其比率达到42.3%。客人在这一时间段的防范能力最低,因此成为案犯下手的主要时间段;晚上(18-24点)的发生率也较高,达到26.9%;上午和下午的发生率较低,分别为17.7%和10.8%。案例数据中有3起案例的发生时间段未知。

图2 酒店窃案的时段分布比率

在130起窃案中共有51起窃案有明确的作案时间点。如图3所示,这些窃案有四个高峰期,分别是凌晨2-3点、上午9点左右、中午12点左右和晚上19点左右。从酒店的活动规律来看,这四个时间点分别是客人沉睡期、客人手续办理的高峰期、中午就餐高峰期、晚上手续办理及晚餐就餐高峰期,这都是客人防范能力较低或防范条件较低的主要时间点。

图3 酒店窃案的时刻分布比率

(3)酒店盗窃案件的空间场所分布特征

1)酒店窃案的星级层次分布

从酒店窃案所分布的星级层次来看,三星级的发生比率最高,达到48.46%;四星级的窃案发生率居次,达到21.54%;二星级(含经济型)酒店的窃案发生比率居第三,为18.46%;五星级窃案的发生比率较低,为11.54%。总体上,低星级酒店的窃案发生比率较高,因为这些酒店的客流较大、安防措施通常又不严密,容易引起案犯的兴趣。

2)酒店窃案的部门场所分布

酒店经营场所和后台部门众多,不同场所的窃案发生比率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如图4所示,客房是酒店窃案发生的主要场所,其比率达到56.15%,这主要是因为客房是酒店客人存放行李和财物的主要场所,而且客房场所隐蔽,容易实施盗窃。餐饮场所也是酒店窃案的多发地带,酒店在12点和19点左右的窃案高峰期与餐饮场所窃案是密切相关的。停车场失窃案是近年来多发的窃案类型,其比率达到10%,主要表现为汽车失窃或汽车内的财物失窃,容易造成高额度的财物损失。数据显示,前厅、康乐和财务部等场所的窃案发生率在3%以上,办公区、保安部、仓库、酒店外墙、施工现场和员工宿舍则属于窃案的低发区域。

图4 酒店窃案的场所分布比率

研究进一步对酒店窃案的场所数据进行快速聚类分析(K-means Cluster),并将聚类数分别设定为2、3、4,结果发现聚类数为3时结果较为合理:其中客房单独聚为一类,属于窃案高发场所;餐饮和停车场聚为一类,属于窃案多发场所;其余场所聚为一类,属于窃案低发场所。聚类分析的ANOVA检验结果显示F值为408.355,Sig.值小于0.05的置信值,可以认为酒店客房是窃案高发区,酒店餐饮和停车场是窃案多发区,酒店其他区域是窃案低发区。

2.酒店盗窃案件的案犯来源及其行为特征

(1)酒店窃案的案犯来源结构

在130起酒店窃案中,属于酒店外部人作案为80起,达到61.5%;属于酒店内部员工作案为28起,所占比例为21.5%;属于外部人和酒店员工结合作案为5起,所占比例为3.8%;属于已离职酒店员工作案为2起,所占比例为1.5%;尚有15起窃案不知作案人员的来源结构。详见表1。

表1 酒店窃案的案犯来源及其行为特征

(2)酒店窃案案犯的行为特征

研究对窃案案犯的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见表1。从是否惯犯来看,有57起窃案(43.8%)属于惯犯作案,27起窃案(20.8%)属于初次作案;从是否团伙来看,有31起窃案(23.9%)属于团伙作案,78起窃案(60%)属于个人作案;从作案动机来看,有124起窃案(95.4%)属于为财作案,有4起窃案(3.1%)属于对酒店不满而作案,有2起窃案(1.5%)属于案犯心理问题而作案。

从作案方式来看,酒店窃案主要包括顺手牵羊(8.5%)、蓄意偷窃(68.4%)、高智商行窃(8.5%)和暴力行窃(10%)等作案方式。各种作案方式的具体表现特征为:①顺手牵羊。主要表现为见财起意,以酒店内部员工利用职务便利行窃为主(6.15%);②蓄意偷窃。以酒店外部人员行窃为主(43.85%),但酒店内部员工作案的比率也不低(11.54%)。具体的作案方式包括溜门、插片、技术开锁、爬窗等,其中深夜行窃是出现频率较高的方式。近年来还出现了酒店管理者利用职务便利蓄意拎包、连续作案的现象;③高智商行窃。包括破解客户或员工银行卡密码行窃,以外国人身份找钱抽张,假冒相关人员行窃,自制开门工具行窃,锁槽塞物或胶水粘住门锁弹簧行窃,以客人身份行窃酒店电脑、仿冒并替换酒店名画等方式。其中,假冒相关人员行窃出现频率较高,假冒对象越来越多,包括假冒警察,假冒服务人员,假冒客人,假冒客人亲友等入房行窃,还有案犯假冒大客户行窃酒店管理者,甚至有男性窃贼假冒女性行窃女更衣柜;④暴力行窃。主要表现为以暴力方式撬窗,撬柜和切割墙壁入房等行窃,甚至有窃贼租住客房打洞至隔壁房间行窃。

需要指出的是,偷窃车辆和车内物品成为近年来愈发频繁的盗窃类型,作案方式包括暴力撬门偷窃,使用配置钥匙偷窃,内外配合偷车,伺机寻找没关门车辆行窃等方式。此外,有少数不法分子将酒店客房作为陷阱场所,欺骗第三方受害者来酒店并伺机制造窃案。

3.酒店盗窃案件的行为后果表现特征

酒店窃案中的面向主体包括酒店客人、酒店工作人员和酒店自身三类,其中酒店客人失窃案所占比例最大,达到80%;酒店自身失窃比例也比较高,达到16.2%;酒店员工或管理者等工作人员失窃案比例较小,为3.8%。见表2。

表2 酒店窃案的失窃主体及作案对象分析

图5 酒店窃案损失金额的分段比率

从盗窃的对象来看,现金是最主要的作案对象(占36.9%),贵重物品居次(占27.78%),有部分窃案同时造成现金和贵重物品的损失(23.1%),车辆越来越成为窃贼的目标对象(占10.0%),也存在少量的银行卡失窃案(占2.3%)。

从酒店窃案造成的损失结果来看,损失财物的额度跨越范围较大,最低的损失仅为200元,最高的损失则达到300万元。如图5所示,1-5万元损失的窃案所占比例最大(27.69%),主要表现为现金和笔记本电脑失窃;0.1-0.49万元损失的窃案所在比例居次(24.61%),主要表现为现金和手机失窃;0.5-0.99万元损失的窃案所占比例居第三(18.46%),主要表现为现金、贵重手机或笔记本电脑失窃;10-19万元损失的窃案居第四(6.15%),主要表现为中等价位车辆失窃;5-9万元的损失居第五(4.62%),主要表现为现金和普通车辆失窃;20-40万元损失的窃案占5.39%,主要表现为高价位车辆失窃;0.1万元以下的损失主要是现金失窃,其比例为3.08%。此外,还包括1例81万现金失窃案和1例300万元名画失窃案。

四 酒店业盗窃案件的发生特征总结及其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1.酒店业盗窃案件的总体发生特征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在宏观时间的分布上,1月、2月、5月、7月、8月、10月与12月等旅游旺季的酒店窃案发生频率较高,3月、4月、6月、9月、11月等旅游淡季的酒店窃案发生频率较低。

(2)从微观时间的分布来看,客人在凌晨2-3点的沉睡期,上午9点左右的手续办理高峰期,中午12点左右的就餐高峰期,晚上19点左右的手续办理和晚餐就餐高峰期是酒店窃案发生的高峰时间。

(3)二、三星等中低星级酒店的窃案发生率要高于四、五星等高星级酒店的窃案发生率。同时,客房是酒店窃案的高发区、餐饮和停车场所是酒店窃案的多发区、其余区域是酒店窃案的低发区域。

(4)从酒店窃案的案犯来源结构看,六成以上的案犯是酒店外部人员,两成左右的案犯是酒店内部员工,少量案件属于酒店内外部人员联合作案,有部分窃案属于离职员工作案。其中,四成以上的作案人员属于惯犯,三成左右的窃案属于团伙作案,九成以上的窃案属于为财作案,有部分窃案属于案犯对酒店不满或心理有问题。

(5)从作案方式来看,酒店窃案主要包括顺手牵羊(8.5%)、蓄意偷窃(68.4%)、高智商行窃(8.5%)和暴力行窃(10%)等作案方式。窃案的具体手法种类繁多,其中假冒各种身份人员伺机行窃和车辆失窃案例在增加。其中,八成以上的窃案是针对酒店客人,将近两成的窃案是针对酒店自身,有少量窃案是针对酒店的工作人员。

(6)从盗窃对象来看,将近四成的窃案造成现金损失,近三成的窃案造成贵重物品的损失,两成多的窃案同时造成现金和贵重物品的损失,车辆及车内物品越来容易成为盗窃对象。酒店窃案所导致的损失金额涉及范围较大,既有200元以下的小金额窃案,也有高达300万元的大金额窃案,其中0.1-5万元以内损失的窃案占到七成,它主要表现为现金、手机和手提电脑失窃。10-40万元的大额窃案主要表现为车辆失窃。

2.酒店业盗窃案件的管理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可以构建如图6所示的面向酒店业盗窃案件的防控管理体系。并采取下列措施进行防盗管理:

(1)优化保安系统的防盗管理。①通过人员和设施的有机结合构建智能化的防盗系统,积极引入智能化的防盗监控软件、加强监控网点布局,引入自动报警和顾客一键报警等高新技术;②合理配置有限的保安资源,合理利用有限的保安设施;③科学设计巡逻路线,合理安排保安人员的巡逻班次、巡逻密度;④通过多层次的培训学习、交流演练等方式来提升保安人员的专业防盗水平,提高窃案预控能力。

图6 面向酒店企业的盗窃防控体系

(2)实施全员防盗管理。为避免内部员工的盗窃行为,应开展针对全体员工的防盗管理:

①对所有新进员工进行职前履历调查,剔出有不良职业背景和犯案前科的人员;②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入警戒员工;③加强员工的防盗能力培训,研究、提出针对盗窃行为的防范与管理方法,进行防盗演练,提高员工的防盗技术、能力和经验;④加强离职员工管理,对将要离职的员工[21]进行行为审核,对已经离职员工的窜门行为进行严格监控。

(3)进行基于时间的防盗管理。根据窃案的时间发生规律,从宏观上加强旅游旺季的保安配置,从微观上加强窃案高峰时段的保安配置。

(4)强化基于场所的防盗管理。优化酒店保安资源的场所配置,提高窃案高发区、多发区的保安资源,优化低发区的保安资源安排,并通过全面加强各种区域的电子监控,提高窃案高发区和多发区的监控密度。

(5)优化服务系统的防盗机制。加强酒店的服务制度建设,建立透明的监控机制和服务信息公开机制,并通过服务流程优化来减少酒店内部员工作案的机会条件。

(6)建立面向顾客的防盗管理机制。引入全面的顾客防盗意识唤起服务,通过恰当的方式对顾客进行防盗警示、防盗教育和行为引导,向顾客提供贵重物品的保管服务,同时强化客房、餐饮和停车场等场所的安保设施与条件,并构建智能化的防盗监控、分析与报警系统,全面提升顾客的防盗意识和酒店的防盗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地域、不同城市的酒店窃案是存在特征差异的,酒店应该搜集和整理本酒店的盗窃案例,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以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面向本酒店的窃案防控体系及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谢朝武.论饭店全面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2] 黄祥青.认定多次盗窃的事实与法理依据[J].人民司法,2009,(9).

[3] 刘 刚.盗窃案件中检察院和法院定罪分歧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4] 童伟华.论盗窃罪的对象[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5] 陈 宁.不动产盗窃行为入罪问题之研究[J].政法学刊,2009,(3).

[6] 王 骏.抢劫、盗窃利益行为探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12).

[7] 黄爱军.盗窃虚拟财产研究——研究缘起、理论和现实意义及新路径[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

[8] 潘成威.浅析虚拟财产能否为盗窃罪之犯罪对象[J].法商论丛,2009,(6).

[9] 杜秉清.盗窃罪的预防[J].民营科技,2009,(11).

[10] 尚海燕.入民宅盗窃犯罪的规律特点与打防对策研究[J].公安研究,2008,(2).

[11] 刘小平.试论办公楼盗窃案件的特点及对策[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3,(2).

[12] 刘向东.论特大系列盗窃摩托车案件的犯罪特征及其侦破方法[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5).

[13] 颜 峻.盗窃犯罪空间分布与地理因素的关联[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14] Greenberg J. Who stole the money and when? Individual and situational determinants of employee theft[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2, Vol. 89(1).

[15] Weber J, Kurke L,Pentico D. Why do employees steal? [J].Business and Society, 2003, Vol. 42(3).

[16] Bamfield J,Shrinkage.Shoplifting and the Cost of retail Crimes in Europe: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of Major Retailers in 16 European Countr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and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Vol. 32(5).

[17] Murphy K. Honesty in the workplace[M].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1993.

[18] Joseph T Wells.Corporate Fraud Handbook: Prevention and Detection (2nd Edition)[M]. John Wiley & Sons, April 20, 2007.

[19] Hollinger R C, Clark J P. Theft by Employees[M].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 1983.

[20] Hawkins R. Employee theft in the restaurant trade: Forms of ripping off by waiters at work[J]. Deviant Behavior, 1984,(5).

[21] Thoms P, Wolper P, Scott K, Jones 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mediate turnover and employee theft in the restaurant industry[J].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2001, 15(4).

[22] 欧阳常青.宾馆盗窃案件的特点及现场勘查技巧[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23] 胡晓娟.人的安全心理特性研究方法的综述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7).

猜你喜欢
案犯作案防盗
窃贼是如何作案的
广州越秀区入室盗窃案件发展趋势及打防策略研究
完美“作案”
抓逃犯
古代陵墓中的防盗机关
浅论侦查易位思考的几个问题
防火防盗报警器设计
2017年凯迪拉克XT5电路图
隐匿的作案痕迹
剩女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