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强盛,邹英宁,刘乐承,饶贵珍,王贵元,张 义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园艺专业优秀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吴强盛,邹英宁,刘乐承,饶贵珍,王贵元,张 义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培养优秀创新的园艺专业人才是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及社会竞争力的需要。以长江大学园艺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为基础,分析了“1+3”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对课程体系重新构建、推行导师制、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善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人才培养;创新;园艺专业
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贯彻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办学要求,2006年长江大学在国内率先对2006级新生实行“1+3”人才培养模式,即一年级新生入学时打破专业限制,不分文理,先学习1年以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为主要特色的通识课,然后进入后3年的专业课学习[1]。“1+3”人才培养模式在探索中已取得了骄人成绩,如2007级学生一次性英语四级通过率为88.6%。“1+3”人才培养模式下原则上一年级不安排任何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人才培养带来诸多不便。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更应该要在新形势下重视人才培养。在“1+3”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迫切地摆在了面前。长江大学作为湖北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园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为目标,课程及各教学环节间整体协调,知识和实践技能传授与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有机结合,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等。黄丹枫[2]认为,园艺专业本科学生课程设置应该是课堂教学总学时2 500,教学实习和毕业生产实习共40周。应坚持基础性原则,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原则,在知识结构优化原则下注重发挥学生个性和特长[3]。
以长江大学2008级园艺本科培养计划为例,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必修)、学科基础课(必修)、专业课(分必修和选修)和实践教学(必修),培养方案要求修满191.5学分为合格,其中理论必修课127.5学分,实践教学30学分,选修课34学分,课外学分10学分。这与国内农业院校的园艺专业基本一致。
实行“1+3”人才培养模式后,课程体系、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调整面临极大的挑战。因此,园艺专业的课程应合理设置,尽量科学化,使之前后衔接得当,让学生学起来省力。在课程培养计划安排上,由于一年级没有安排任何专业或学科课程,在构建上需要全盘考虑。在2009级园艺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度表安排中,第三、四学期主要开设学科基础课如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为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开设实践性强、易懂的专业选修课如园艺植物组织培养(2008级培养计划安排在第七学期)、园艺植物生物技术(2009级新开设),使学生对园艺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发科研思维;去除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第五、六学期,根据园艺专业招收的3个方面进行“分方向”安排专业核心课(表1),摒弃2008级不分方向安排同一专业核心课的模式。第七学期以专业选修课为主,目的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根据老师的科研及学生的兴趣,较2008级课程体系,新增加园艺植物共生学、茶艺、细胞生物学、中药学。第八学期安排合作教育与毕业论文工作。
表1 园艺专业“分方向”的专业核心课Table 1 Key courses of divisional directien in horticultural speciality
在“1+3”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明显偏低。而园艺专业所学知识涉及学科门类众多,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较高。因此,只有在三、四年级的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才可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为学生锻炼和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机会和条件。导师制指由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可以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自己的学习和能力培养计划及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选聘导师的最基本条件应该具备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较高的学术水平[3]。导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这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导师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诚信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导师应向学生介绍专业特点、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指导学生精心选课;导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从自己的科研课题或生产实践中提炼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为毕业后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导师要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的心理发展;加强对学生就业形势和择业观的教育和指导,引导学生走出职业的误区,正确定位、及时就业。
学校和学院需要制定导师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导师自评、学生评价、督察组评价三级体系,掌握和了解导师的实际工作状况和工作效果。
新时期对园艺专业发展提出新要求,一方面要求拓展本学科知识结构,又要充分发掘理、工、农3类学科交叉的边际效应,在园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上进行适当地拓展与强化,体现综合、新颖、融会贯通、学科交叉与融合等特色[2]。如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2009级观赏园艺方向,拓展了园林设计、园林景观规划、观赏植物、花卉艺术等内容,增加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就业的机会。今后,还应拓展园艺专业园艺食品质量安全,园艺商品贮藏、加工、流通销售等方面的内容,强化“产后”的内容,强化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的教学,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等新型课程教学,这样可以大幅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园艺产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在短短的三年专业课程时间内,让学生迅速掌握各项园艺技能及相关知识的技能,必须要在“1+3”人才培养模式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1)分方向安排实践教学。过去的实践教学都是按照一个模式进行。如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2009级培养计划中,根据招收方向,分方向安排实践教学,与分方向安排专业核心课匹配。
(2)应该进一步落实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并强化“产前”和“产后”实践的内容。具体而言,是在课程实验实训、专业实习、社会生产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相互交叉的四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上抓落实、见效果。
(3)应该在原有的基础设施、硬件条件基础上,引入新的运行机制,加强软件建设,使校内教学基地在能够自养的前提下,承担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同时,为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基地划出专门的土地和设施,对学生实行“模拟承包制”。
(4)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组建校外实践教学生产实验室,实行阶段性全过程实践教学。
(5)施行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4]。引导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到相关的公司、企业、科研院所进行专业实践,同时合作教育单位给予学生一定的酬劳,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又可以为学生增加一些收入,解决部分学费。如2006级园艺专业学生,在2009年5月~9月,近35%的学生在湖北省农科院果树茶叶研究所、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北京市植物保护站等单位进行专业实习,有的还结合毕业论文进行,深得用人单位的好评,有的还留在实习单位。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产学研合作教育也出现一些问题,如合作单位要对口、毕业论文的配套管理机制、学生的保障机制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截至目前,长江大学园艺专业专任教师人数为16名,在学历方面,具有博士学位的7人,具有硕士学位的8人;在职称方面,主要以副教授为主;在知识结构上主要以果树专业为主。从专业师资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方面分析,园艺园林学院园艺专业的师资综合实力较强。但知识结构上的不合理,使园艺专业似乎转变为果树专业。在此基础上可适当引进蔬菜学专业和从事园艺植物采后技术的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为园艺课程建设提供保障。
在课程教学上,建立主副讲教师制度,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与改革,如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由3名教师(一名果树专业老师、一名蔬菜专业老师和一名观赏园艺专业老师)完成;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在教学上、科研上,提倡以老带新;鼓励并要求所有教师在学生培养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总之,实行“1+3”人才培养模式,为园艺专业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挑战。只要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探索,可以相信,长江大学能培养出“低重心、小批量、多类型、新岗位、高标准”农业现代化建设适用的创新园艺人才。
[1]长江大学一年级教学工作部.http://ygb.yangtzeu.edu.cn/content.aspx?id=571369131016, 2008.12.
[2]黄丹枫.园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1,(1):48~49.
[3]陈力耕,胡西琴.新世纪深化园艺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1,(2):59~60.
[4]孙 力,李 阳,孟 浩.“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5~127.
2010-03-08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2009206)
吴强盛(1978-),男,江西临川人,农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果树菌根研究.
10.3969/j.issn.1673-1409(S).2010.01.026
G642
A
1673-1409(2010)01-S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