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王秋虹
有“智者”事竟成
——从政策和机制层面看海口市人才工作
□本刊记者王秋虹
人才资源充沛与否,是左右一个地区发展生命力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在海口这个全国最年轻的省会城市身上体现尤为明显。起步较晚、基础较差的海口市一直以来都将追求快速、稳定发展当作自己不变的主旋律,而对其而言,人才资源的重要性也就体现得更为突出。
正因为此,近年来,海口市对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下了很大的功夫,特别在政策和机制层面更具功力。2001年底,海口保税区与海南省人事劳动保障厅联手创建了海口国家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为打造高层次创业人才创立了优良的平台;2005年,启动“引进百名硕士学位以上紧缺人才计划”,明确了海口市“引才”工作的重点;2007年,出台了《海口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保证了人才的选拔;2008年,《海口市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若干规定》出台,建立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绿色通道”……
时至今年,《海口市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标志着海口市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上升为今后十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未来人才工作指明了道路。目前,海口市拥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92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海南省优秀专家和市级拔尖人才157人,3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而随着各项与人才相关的新制度、新规划出台,在未来,这些数字一定还将会有突飞猛进的变化。
曾经的海口在“引才聚才”的条件方面十分欠缺,一度成为人才资源的“盐碱地”。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海口地处偏远,软硬件等各方面条件较差等客观因素制约外,更重要的是对人才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等方面,过多依赖岛内本就稀缺的人才资源,致使发展步伐一直缓慢,无法跟上国内平均水平。
落后意味着贫困,落后意味着被动。在这种情况下,海口市委、市政府逐渐明确了思路,重新认识了人才的重要性。
思想认识的转变带来的是人才工作重心的转变,带来的是眼光更高远、思路更活络的飞跃,随着一项项专门针对“引才聚才”的优惠政策的出台,全国各地甚至国际上各行各业的行业精英将目光汇聚到海口,汇聚到这个潜力无限的海滨之都。
2006年9月,海口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将技师作为重点人才引进,争取2010年市属重点企业中高技能人才的比重达到一线职工的18%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高技能人才占到一线职工的20%以上,同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的梯次发展;
2008年,海口又组织成立了“海口市海外智囊团”,聘请了14个国家和地区的38名华人华侨精英担任市政府海外高级顾问,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可资借鉴的国际惯例和成功经验;
在医疗领域,仅海口市人民医院从2009年1至9月,就引进调入博士、硕士等高学历骨干人才36名,其中有4人还是具有高级职称的学科带头人,从而完善了人才队伍建设,弥补了专科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随着人才的大量引进,海口还全力做好了人才引进的配套工作,为前来海口工作的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如对高层次人才提供创业融资、社会保障,在人才落户、家属随迁、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海口市人民医院更对引进的硕士以上人才按学历、职称等级给予1至20万元不等的安家费,近三年共支出安家费224万元,同时安排配偶就业9人。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开展,海南全省对各行业高层尖端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加大。今年9月,在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卫留成更发表重要讲话,阐述了未来引进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严峻性。海口作为省会城市,更应为全省在“引才聚才”方面做出表率,将自身打造成人才的“洼地”,吸引更多的高尖端人才来到海口,建设海口。为此,《海口市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了今后10年海口市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分三个阶段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具体规划:到2020年,海口市域内人才总量达到32万,约占全市常住人口总量的13.9%,年均增长5.7%,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占全市初级工以上技能劳动者的比例30%以上,人才总体竞争力在全国省会城市中达到中上水平,实现建成区域性人才集聚高地的目标。
单纯依靠引进外来高尖端人才来填补人才市场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在人才工作中,应更加重视未来人才的培养和现有人员的培训工作,按需求补足本地人才资源,尤其是初、中级水平人才。省委书记卫留成在今年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培养人才要紧紧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
近几年来,海口市根据发展实际,多次组织选派优秀的中青年领导干部赴国内外著名高等学府进行培训学习,切实提高了青年干部的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
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海口市全面推行常委会“票决”制、对重要干部任用实行全委会“票决”制。2008年2月,海口市通过公开选拔方式选拔一批副处级年轻、妇女和非中共党员后备干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目前,海口市正在进行2010年竞争性选拔副处级领导干部工作,18个岗位吸引了200多人报名,这次选拔将全程实行差额。据统计,2004年以来,海口市已公开选拔39名处级领导干部,对1759名科级领导干部实行竞争上岗。
除了在干部的培训选拔任用方面,在农村基层人才工作上,海口也作出了一定的努力。
2007年,海口市修订了《海口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管理办法》,把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型人才纳入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选拔范围。
2008年9月,海口市政府针对农村医疗系统薄弱等问题,下发了《海口市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指出要切实加强海口市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鼓励和支持医学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和城市医务人员到农村卫生第一线工作,进一步充实和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实施意见》中还对农村医院、卫生所配备人员数量和等级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学校培养方面,海口市众多职业技术类学校摒弃了传统的“撒网”式培养方式,改为根据市场需求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培养,近年来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不但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紧缺的专业领域人才,更解决了每年令人头疼的学生就业问题。海口经济学院等院校培养的空乘与旅游、酒店管理、导游、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等专业的学生,每年都成为各大公司、企业的“抢手货”。用人单位、学校、学生三方满意的局面,也正预示着海口教育未来人才培养的新动向。
多方面的人才培养、多途径的人才培训,实打实地丰富和完善了海口人才队伍。如今在海口,我们能看到各领域都有精英、骨干,各行业都有带头人,各项工作都新老并济的人才繁荣景象。毫无疑问,在未来,他们都将成为建设海口的核心力量。
人尽其才,才能真正成为“人才”。经验告诉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为人才提供怎么样的工作环境、工作岗位、工作待遇等很多因素,都直接决定了人才能力发挥的程度。省委书记卫留成在今年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引进和培训了,最重要的是将人才要用好,用到合适的位置上,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否则,引进和培训再多也不行。也就是说,人才就如名贵的植物,要在适合的温度、阳光和土壤下才能生长。而海口在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同时,更要注意打造人才的扎根环境。
而在这方面,海口近几年也一直在努力实践着。
留美博士诸弘刚和他的团队正在为建立制药公司而进行紧张的筹备,其中最让他们头疼的是选厂址的问题。为此,诸弘刚去年曾来海口高新区考察过,但并没有下定决心。但是,作为海口急需的高端制药方面人才,高新区一直不放弃,始终与其保持联系。最终,诚心打动了诸弘刚和他的团队,今年6月,海南华益康制药有限公司在高新区正式成立,高新区不仅为其安排了两套住房,在经济方面,还象征性地以1元/平方米的租金提供厂房,并为其融资2000万元,极大的缓解了药厂创立之初资金不足等问题。
为了支持人才创业,2009年海口市本级财政安排科技创新专项支出2598万元。此外,还设立海口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创新创业投资服务平台,由市政府投资1亿元注册成立国有独资的海口市创新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目前,高层次人才聚集的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拉动海口工业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2009年全市24家高新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24亿元,同比增长11.6%;实现利润总额5.77亿元,同比增长16.5%;上缴税收2.65亿元,同比增长18.3%。
除了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外,及时肯定人才做出的工作成绩,并进行鼓励表彰也是一项激励人才在未来工作岗位上更进一步的重要手段。今年,海口市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展2010年“特贴”专家和“省优”专家选拔工作的通知》精神,对市内“特贴”和“省优”专家推荐工作严格按照个人申报、单位公示、主管单位推荐的程序进行,经评选,最终海口市有5人获得“省优”专家的殊荣;根据《中共海南省委组织部、海南省科学技术厅、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组织开展2009年度“海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申报工作的通知〉》精神,海口市“海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申报工作严格按照个人申报、主管单位推荐的程序进行,共接受申报21人,目前,2010年度海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申报工作在进行中。
回首看海口近几年来的人才工作,可谓是成绩斐然。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进一步深入,省会城市海口对人才的需求量将会日益增大,人才问题仍然是一个大问题,值得海口人去仔细思索。但我们相信,随着海口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工作的日益重视,其人才队伍将越来越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