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铸丰碑
——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重建报告

2010-11-20 06:41
今日海南 2010年10期
关键词:汶川灾区

□全国党刊记者联合采访团

奇迹铸丰碑
——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重建报告

□全国党刊记者联合采访团

一座座美丽村镇、一张张灿烂笑脸、一个个鲜活场景、一组组难忘数据,展现的是“汶川奇迹”,见证的是中国力量,升华的是时代精神。——题记

2010年初秋,全国党刊记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成都,开始了对四川灾区的联合采访活动。当我们一行站在举世闻名的都江堰上,看着滔滔岷江奔流而下,思绪也随之飘得很远很远……

从2000年前蜀人与洪荒的搏斗,到“5·12”之后废墟上的重生,一幕幕场景浮现,令人感慨万千!

四川,有着奇迹般的历史——“千年古堰,让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

四川,更有着奇迹般的现实——在那片曾是废墟的土地上,新的城镇拔地而起,新的土地果实丰硕,新的道路通向远方;那些曾经布满泪水的脸庞上开始绽放笑容,心灵创伤正在愈合,肢体疼痛正在消退,幸福祥和正在地震灾区滋长……

这奇迹创造了历史,只因我们欣逢这个伟大的时代;

这奇迹跨越了地域,只因它汇聚的是全体华夏儿女的力量;

这奇迹净化了心灵,只因它升华的是民族与时代的精神!

现在,我们就从都江堰出发,向着汶川、北川、青川……

10多万援建大军、3000万干部群众,在这个当今世界最大规模的建筑工地上,800多个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让灾区大地脱胎换骨,浴火重生,“两年跨越二十年”,铸就着汶川奇迹、四川奇迹、中国奇迹。

第一部走进灾区记录汶川奇迹

从都江堰出发,汽车行驶在都汶高速路上,平坦的黑色路面,洁白的交通标识线,翠绿的绿化隔离带,令人欣慰。透过车窗望去,在岷江两岸的崇山峻岭上,那些曾经被地震撕裂的大地,已经开始披绿。而仅仅两年前,这段行程的大半被崩塌的山体完全覆盖。为了打通通往震中映秀的生命线,中央牵挂,全国揪心。多少救灾官兵和施工队伍冒着生命危险,日夜奋战。现在,车行20分钟,在经过四个长隧道后,再过岷江,震中映秀映入眼帘。

映秀四面环山,是去九寨沟、黄龙的必经之地。在地震中,映秀镇中心区被夷为平地,全镇80%以上的人口遇难,95%以上的房屋倒塌。而现在,除了漩口中学几栋歪倒的房子在向人们诉说惨痛外,你已经很难想像当时地震的惨烈景象了。

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石墙灰顶的羌寨石阁,粉墙金瓦的藏式小楼,映秀人的新家,竟是如此温馨美丽。群山环抱,林木葳蕤,郁郁葱葱,茶马古道,隐约山间。岷江从远处而来,穿镇而过;在镇中心,渔子溪河加入合唱。今年5月,在恢复重建现场会上,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面对新生的映秀,激动地对在场的干部群众说,什么是奇迹,

一个个复活与新生的美丽村镇,如颗颗璀璨珍珠,镶嵌在绵延300公里的龙门山地震带上

这就是奇迹,映秀就是奇迹!

从映秀镇到水磨镇,只有30分钟车程。据镇长罗继华介绍,远在唐朝,这里就有羌寨。在苏轼和张大千的笔下,这里是“世外桃源”,当地人称之为“乡巴拉”,意为神仙居住的地方。为让震前饱受工业污染、震后一片废墟的名镇复活,建设者们确立了“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的目标;“用画画的方式建设城市形象,用倒推的逻辑确定产业出路,用实用的标准确定设施功能”;“工业外迁,腾笼换鸟”;科学规划,整体重建。现在,一座有着浓郁羌族风情、美如诗画的小镇展现在我们眼前。

青山绿水掩映间,黄色的羌族碉楼时隐时现,中国结、灯笼、牌坊点缀其中,这融合了羌、藏、汉民族风情的建筑,倾注着水磨人所有关于家园的追忆和梦想。凡是来过水磨的人,无不对这座藏于群山怀抱中的美丽小镇惊叹不已,全球人居论坛授予其“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荣誉称号。

行走在灾区,一个个崭新而美丽的城镇和村庄,山水田园风光争辉,民族地域特色突出。在绵延300公里的汶川地震带上,虹口、天马、龙门山、寿阳泉、汉旺、晓坝……那些曾经撕裂人心的名字,100多个涅槃重生的小镇,如颗颗璀璨的珍珠。

在新北川,出自著名雕塑大师叶毓山之手、一尊高21米的巨型纪念碑,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碑体从羌族传统建筑碉楼抽象而来,正面男子展示力量之美,前方羌族妇女深情凝望,旁边孩子稳健迈步……好一幅美丽的画卷,生动地诠释着地震灾区的复活与新生。

“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人民”

这是一组特别的数字,令人难忘——

震后一年内,四川灾区355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完成;震后一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完成;震后两年,25万户城镇住房重建基本完成……

截至2010年9月13日,学校已完工2655所,医疗卫生机构已完工1542个……数字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人、怎样的事?有着怎样生动的民生诠释?

初秋的青城山朦胧幽静,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不时见到一栋栋依山而建、精巧别致的乡间别墅,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成片的银杏树在晨晖的映照下格外炫目。

我们来到“联建第一房”——茶坪村民王全的新家。这是一幢上下两层披檐阁楼、青瓦白墙的乡村别墅。还未走进楼里,鲜红的对联映入眼帘。上联:大地震,毁家园,党的政策来解难;下联:小别墅,标准间,茶坪百姓好喜欢。横批:震后新生。走进室内,塑钢门窗、实木地板、现代家具、一应俱全的家电……

都江堰虹口乡,用资源换资金,把住房重建和发展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建起游客接待中心、熊猫驿站、光荣村安置房、高原村猕猴桃观光道、瓦子坪安置小区、山水丽苑农家乐、忆江南乡村酒店……藏在大山里的这一切是如此的新鲜、规范、美丽,让我们由衷地佩服建设者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同样是在都江堰,天马镇把重建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实现农民集中居住,变土地指标为土地资本,不仅解决了重建资金难题,整理后的耕地还为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腾出了巨大的空间。温家宝总理高兴地在这里写下“欣欣向荣”四个大字。

在灾区采访参观,那一栋栋农家新楼常常让我们流连忘返。从汶川、北川的羌式小楼,到都江堰、绵竹的川西民居,到彭州宝山村的别墅洋房,重建自救让民族风情、传统诗意全面回归。可以说,新民居将这本就山清水秀的川西,点缀成一幅幅意境深远的中国画。

除了住房的重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等民生诉求,同样是重建的重点。

走进北京对口援建的什邡职业中专学校,现代化的教学楼旁,一块黄绿相间的足球场格外“打眼”。橘红色的塑胶跑道上,学生们正在跑步锻炼。这所学校投资近两亿元,专业车间、阶梯教室、计算机教室,现代化的设施应有尽有。

来到平武平通新场镇,中心小学、卫生院、综合文化站等一批公共设施都已竣工并投入使用。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山区特色集镇已经在昔日的废墟上拔地而起。

“最好的房子在灾区,最好的设施在灾区。”通过灾后重建,学校、医院这些农村以往的“短板”得到修复。学校全新的塑胶跑道,卫生院现代化的医疗设施,这些过去在农村想都不敢想的东西,提前在灾区农村亮相并发挥功能。现在,走进灾区,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你会发现:“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上学国家包,看病能报销,养老靠农保”。灾区恢复重建,“最满意的是人民”,这一点也不夸张。

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产业发展领跑,四川化危为机,迈出了从重建到跨越的崭新步伐

坐上乳白色流线型的“和谐号”动车组,半个小时就从繁华的成都来到了世界双遗产——青城山脚下。这是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的第一个重大铁路项目,250公里的时速正契合着四川基础设施重建的速度。

地震后,全川480多个交通项目完全损毁,171座35千伏以上变电站受损,2700多条电网线路停运,164条高压线路完全损毁;灾区水系被破坏,上百个受灾乡镇群众饮水困难……大地震摧毁了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道路、桥梁、电站、水厂等基础设施,上万亿元的社会财富瞬间湮灭。

重建为四川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崭新的机遇。距离汶川特大地震仅仅800多天,一条条崭新的道路在灾区延伸,一座座电站修复发电,一个个饮水工程让受灾群众在自家的厨房里直接取用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截至目前,四川基础设施恢复重建项目已开工1366个,占重建任务的99.64%。11条高速公路全部开工建设,88条国省干道和重要干线已完工45条,恢复修建农村公路近3万多公里。23个铁路项目开工建设,四川铁路正与东部地区同步迈入高速时代。

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提速,为灾区的产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青川县经济和商务局局长徐富荣形象地说,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搞,后续的产业跟进也很重要,不然老百姓就会“住着别墅吃红薯”。

“住着别墅吃红薯”,一句话点到了灾后青川的要害,也点到了整个灾区的要害。灾区都把产业重建提到特别重要的位置。

在北川新县城内,北川—山东产业园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为什么将工业园区放在新县城里面?规划人员介绍,“新县城内,将要安置失地农民近3万人,必须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如果工业园区在城外,他们怎么去上班?”产业园预计今年年底竣工投产,这将为未来北川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在青川县一所空出的板房学校,房间内整整齐齐码放着的菇袋里,已经冒出了一株株白菇。在浙江衢州的援建下,这片原本需拆除的板房挂上了“江山白菇高效栽培示范园区”的牌子。

在汶川,依托气候、地理环境,已经发展起甜樱桃、猕猴桃、茶叶、蔬菜、花卉等特色基地5万余亩,扶持发展起一大批种植专业大户。

在绵竹,沿山一带建成了万亩玫瑰园,组建了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玫瑰种植、玫瑰香精加工、玫瑰园生态游等产业协调发展……

淘汰“小、劣、差”,引进“大、优、强”。四川灾区产业发展正在走出一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生之路,实现着从“起立”到“起跳”的跨越。

第二部走进灾区,见证中国力量

一个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坚强有力的党,依托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采用举国体制的中国模式,调动和集中13亿炎黄子孙的国力民智与奉献精神,汇聚成坚不可摧、能够创造出任何人间奇迹的中国力量!

有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有地方党委的有力组织和开拓创新,没有战胜不了的灾,没有攻克不了的难

被摧毁的老北川只是灾区的一个缩影。“5·12”汶川特大地震,受灾面积近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西班牙国土;受灾人口3000多万,超过北欧五国总和;地震破坏程度为建国以来之最,重建规模与难度世所罕见。

当时,世人不禁发问:这么严重的破坏,灾区什么时候才能恢复,10年?20年?

然而,刚过两年,一份答案竟是那么让世人震惊。这力量来自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有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有地方党委的有力组织和开拓创新,没有战胜不了的灾,没有攻克不了的难。

走进今日的平武县平通镇牛飞村,一座震后新修的大桥横跨在碧波粼粼的清漪江上。村子里,羌族汉子赵林家的门楣上挂起了“灶淋酒家”和“民俗旅游定点接待”的牌子,后院酿酒的大锅正欢快地沸腾着,醇厚的酒香沁人心脾。

2008年岁末,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了赵林刚刚建好的新家,从堂屋、厨房到酿酒作坊,边走边看边问,详细了解赵林一家生产生活的情况,还品尝了一口农家自酿的苞谷酒。

事隔两年,赵林说起总书记的来访还是激动不已。地震中,赵林的女儿不幸遇难,是总书记那句“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豪迈誓言,给了他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2008年6月5日,当灾区还是一片废墟时,胡锦涛总书记就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6月8日,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颁布。随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多次深入灾区慰问、考察、调研。“以人为本,科学重建”的总体指导思想被反复强调和牢固确立。对口援建、资金支持、政策倾斜、项目支撑……一系列重大决策措施相继出台。

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一场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灾后重建战役在川、陕、甘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响。

2008年的冬天,四川特别寒冷。灾后重建刚刚展开,全球性金融危机突如其来。四川“雪上加霜”,陷入了极端困难境地。以刘奇葆为班长的四川省委审时度势,作出了化危为机,崛起危难,在迎接灾后重建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双重考验中,实现“两个加快”的目标——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果断决策!

一系列重大举措相继推出,一系列重大成果相继取得——以住房建设为重点的八大民生工程凝聚起人心,以交通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增添着信心,资金难题逐步破解,产业建设稳步推进,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统筹城乡中促进科学发展……

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变危难为机遇,化灾难为进步。在四川省委的带领下,四川的灾后恢复重建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实现了中央“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四川经济社会也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去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1.4万亿元,增长14.5%;今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6.3%,呈现加速发展势头。

“举全国之力对口援建”,空前的援建规模和成效,彰显出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优势和国家力量

在新北川县城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林立着230多台塔吊。3万多名施工人员、1000多辆工程机械正日夜不停地奋战。地震后,承担了援建北川任务的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援建北川要钱有钱,要物有物,要人有人,举全省之力支援北川灾后恢复重建。一座现代化新城正拔地而起,向人们展露出她那亮丽的容颜。

这只仅是十八省(市)对口援建的一个场景。

震后37天,国务院制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统一部署对口支援任务,创新提出“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成就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汶川样本”。

在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援建者中,有建设北京奥运会场馆的“八大主力”,有建设上海世博会的“王牌军”,有曾参加唐山大地震灾后重建的特级建设企业……他们怀着对灾区人民的无限深情,背负着神圣的国家使命,不畏艰难,忘我工作,战斗在灾区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福建援建彭州,不断拓展长期合作空间;湖南援建理县,优先恢复公共服务设施;吉林援建黑水,致力改变国家扶贫开发县的落后面貌;江西援建小金,建设好“江西第100个县”;江苏援建绵竹,加速推进工业化;重庆援建崇州,合力打造精品工程;黑龙江援建剑阁,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上海援建都江堰,注重突出“民生、公益、基础、功能”的思路;广东援建汶川,体现民生优先、城乡统筹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浙江援建青川,强化产业引进资金;山东援建北川,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北京援建什邡,用“奥运效率”提速援建项目;湖北援建汉源,坚持留下信得过的“湖北品牌”;辽宁援建安县,紧紧依靠当地干部群众,被称为援建的“辽宁模式”……

绵阳市委书记吴靖平动情地说,“对口援建不仅带来了资金、项目、人才、技术,还带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严谨的工作作风、科学的管理方式,促进了东西部经济大合作、文化大交流、理念大融合、民族大团结。”

“牺牲享受,享受牺牲”;“别无选择,义不容辞”……援建者们用青春、热血,甚至以生命兑现这神圣的承诺。

北川的百姓忘不了崔学选。这位山东汉子因为劳累过度诱发绝症,永远地离开了他热恋的故土和时刻牵挂着的北川。

青川的百姓忘不了顾三明。来自浙江的他病倒在援建的战场上,而病愈后的第一句话是“灾区人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把这种感恩之情化作援建的动力,努力为青川的灾后重建作贡献。”

走一路,感动一路;走一路,感慨一路。在这里,矗立起的不仅仅是家园、学校和医院,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就如一位援建者所说:“在我眼里,每一幢新建筑,都是一面飘扬的国旗!”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谈到对口援建时深情地说:“党中央的深切关怀,全国人民的汗水心血,浓浓骨肉情,深深同胞爱,四川人民将永远铭记在心!”

灾区党员干部的牺牲与奋斗,擦亮了“共产党人”这个闪光的称号,激发出灾区人民巨大的奉献与创造精神

走进地处龙门山断裂带的彭州市宝山村,当年过七旬、双目几乎失明、却精神矍铄的老书记贾正方向我们走来时,每一个人都不由自主挺直了脊梁,因为他和他创造的奇迹感染着我们、鞭策着我们。

惨痛是宝山村的过往:遇难54人,倒塌房屋7078间,26家企业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7.8亿元,几乎所有的基业毁于一旦。

骄傲是宝山村的现在:2009年,宝山村收入15亿多元,在全国名村300强综合影响力排行榜中,由震前的第39位跃升到第34位。

“5·12”那天,贾正方正在城里开会。当灾难突然降临时,他不顾劝阻,冒着生命危险,逆着向山外逃难的人流,摸黑赶回村里。面对惊慌的群众,他镇定地说,“有我在,大家不要慌”。在贾正方的带领下,党员干部迅速集结,抢险救灾有序展开。2008年5月27日,夜色里的废墟上,宝山人庄严誓师:“面对宝山,面对困难,我宣誓,我将发扬艰苦奋斗的宝山精神,与宝山共生共患难,共同开拓美好未来。”这誓言至今还在人们耳边萦绕。

这就是贾正方,一名老共产党员在危难时刻的担当与奉献;这就是宝山村党委,一个基层党组织创造的奇迹之路。

在灾区,有成千上万个“贾正方”这样的带头人,有成千上万个宝山村党委这样震不垮的战斗堡垒。他们的奉献牺牲精神,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着灾区的人心,集中了群众的智慧,唤起了灾区人民群众建设美好新家园的巨大热情。

重建中的三江乡,当群众对灾后旅游发展前景不看好时,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带头建设“藏家乐”;而对群众抢着做的项目,党员干部却自觉回避,主动让利。在党员干部的“争”与“让”中,党组织的威望一天比一天高。干群同心,三江景区实现了从2A到4A的飞跃。

重建中的水磨镇,旧房拆迁工作一度阻力很大。老人村支部书记余平良的母亲死活不同意拆迁,他含泪强行背出了老人,带头拆了自家的房子。在余平良的带动下,群众很快理解并自发地加入到拆迁行动中。正是有了他们无私无畏的付出,才有了今天誉满天下的新水磨。

重建的力量,来自人民;重建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走在灾区的路上,干群一心共同面对困难的场景,总是令人动容。他们的信心、激情和干劲,正是灾区重整山河巨大力量的深厚源泉。

第三部走进灾区,感悟时代精神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光大与升华,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精神上的一次伟大重建与飞跃。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这是一次民族的觉醒,国家的进步,执政理念的升华

在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矗立着一座宽5.12米、高14.28米的大爱崛起碑,碑体像一个大写的“人”字,象征着震不垮的青川人、击不倒的四川人,寓意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贯穿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全程。

在抢险救灾中,“生命至上”,8万余生命从死神手中夺回;在安置群众中,“安民为要”,无微不至的关怀温暖着灾区人民的心;在恢复重建中,“民生优先”,千方百计让百姓安居乐业……

“以人为本”,体现在汶川地震灾区的全域。

在都江堰,注重对宜居生活环境的保护。上海援建者说:“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对子孙后代负责,我们责无旁贷。”为此,上海宁愿把钱花在‘看不见’的地方,在环境保护上着力。

在什邡,努力消除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均衡。现在,走进什邡任何一所学校,你都能看到塑胶运动场、计算机教室、图书室、实验室、多功能教室。

在安县,处处体现对孤寡老人的关爱。在辽宁援建的社会福利中心,整洁的宿舍、漂亮的餐厅、安静的阅览室和崭新的健身器材,映衬着老人们的笑脸,一派和谐、安宁。采访结束时,福利中心95岁的霍联科大爷坚持带着88岁的老伴送采访团到大门口,他对记者说得最多的是:谢谢党、谢谢辽宁、谢谢大家。

汶川地震灾区,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多年来一直就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地震后,更是次生灾害频发。重建伊始,中央就提出“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科学重建”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老北川,在地震中遭受灭顶之灾。重建中,北川的选址和规划,举世关注。为保证选址、规划、设计的科学,组成了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牵头,全国50余家具有甲级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参加的规划设计队伍,包括6位两院院士、6位全国建筑大师在内的数百名专家,本着对人民和历史负责的精神,在实地勘察、走访调研、反复比较、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异地重建、落户安县的崭新方案。从选址方案出炉到审批通过,历时近半年。

新北川的重建规划注重了先进性、科学性和人性化要求;坚持小城尺度,节约每一寸土地;在空间布局上,羌寨穿插,建筑轮廓线让位于山体轮廓,每条街都能见山;同步规划羌族特色商业街和工业园,群众可就近就业。

和北川一样,全省灾后重建,为了“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对子孙后代负责”,从选址到规划,从设计到施工,都贯穿着尊重自然、尊重科学,注重质量、不留隐患,注重长远、不留包袱,统筹兼顾、有利发展的原则。两年中,各级党委和政府为此付出了极大努力,实践着对灾区人民的郑重承诺!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

走进刚刚投入使用的都江堰尚慈翠英小学,圆拱形的屋顶,橘黄色的墙壁,食堂、宿舍、教学楼、体育馆、电脑房……每一栋房子都很漂亮。负责学校建筑的丁志斌也不禁羡慕地说:“新学校比上海的小学都要考究,设备都要先进。”

“5·12”以后,这所小学就和一个人的名字连在一起,这个人就是上海奶奶沈翠英。沈奶奶把自己的房子卖掉,筹集了450万元投入了学校的建设。为了表达孩子们的感激和感恩,新小学被命名为尚慈翠英小学。

和这位上海老人一样,全国同胞都想方设法为灾区群众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

“我来,因为我们是唐山人”,这是灾区最动人的话语。在汶川地震灾区的每一个地方,都会见到唐山人留下的印记,都会听到有关唐山人的故事。因为,汶川地震触动了唐山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我来,因为我们是同胞”,这是灾区最深情的话语。在这里,香港派往灾区的心灵重建义工已经达到几十批数百人;澳门旅游局专门拨付1000万澳元组织居民到川旅游;台资企业不断在灾后增加投资、扩大规模……

尾声

“我来,因为我们是志愿者”,这是灾区最有力的话语。“志愿者”——这个曾经并不多见的群体,自地震那一刻始,从救人到重建,在汶川、北川、青川,无时无刻不闪现着他们青春的身影。

程莉,这位美丽的上海女孩,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义无反顾地来到满目疮痍的汶川,参与到水磨镇艰难的灾后重建中。脚穿一双有些破损的雨靴,对水磨镇的情况了如指掌——她已经扎根基层,成为一名真正的汶川人:名片上,水磨镇镇长助理是她的新身份。

从这么多人的身上,我们最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万众一心、什么是民族团结。

“5·12”特大地震以汶川命名,汶川本就是羌、藏、回、汉各族人民的聚居地带,羌族占34%,藏族占18.6%,回族占1.3%,汉族占46%,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

在汶川县城,我们见到一座洋溢着浓郁民族风情的体育馆矗立于滔滔的岷江河畔。高低起伏的白色屋顶如同洁白的哈达随风舞动,条块相间的红色图案如同美丽的羌红传递着幸福与欢乐。这座既时尚现代又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正是地震灾区民族团结和进步的象征。

这种爱心独具的建筑,在灾区的许多地方都可以见到。在重建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和各地的援建者们,把保护民族文化、展现民族特色、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作为了自己的神圣职责。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中华民族古老的精神风貌,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中有了新的诠释,凝聚起极大的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四川崛起于危难,谱写了一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最强音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两年前,面对天灾,青川县枣树村的朴实庄稼汉自创的两条标语,“吼”出了精气神,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赞誉。

两年过去,“标语人家”李玉明当上了农家乐老板,步入“有车一族”。另一户“标语人家”的户主石光武,除了生意红火的副食店,还在养鸭、修鸡圈……

李玉明与石光武仅仅是灾区群众的普通一员。其实,灾区群众的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标语,标记着他们度过艰难时刻,迎来红火日子的坚强和奋进。

在德阳市高速公路旁,一大片长方形、白墙蓝顶的巨大厂房引人注目:厂房外车流滚滚,厂房内机声隆隆,各类机械运转不停。这就是东方汽轮机厂投资50亿元建设的占地2600多亩的新基地。

汶川地震让距离震中仅30公里的主生产基地损毁殆尽,几代东汽人40多年建设起来的花园式工厂顷刻间被摧毁,308名职工和家属遇难,1400多名职工受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7亿多元。

“党旗红,产业兴。”东汽人在公司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最快的速度抢救和修复各类生产设备,克服重重困难在受灾厂区恢复生产。震后一个月,东汽总体生产能力恢复到震前50%以上。震后半年,产能就恢复到震前的80%。一年零九个月就建成一个世界一流的花园厂区,并拥有世界一流数控机床。如今的东汽,产能已经远远超过了震前的水平。东汽干部职工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坚韧不拔、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东汽精神。

行走在灾区,时时处处可以看到张张充满自信的脸庞,可以感受股股坚定坚强的民意。

走进极重灾区绵竹市棚花村,不少村民正在年画传习所里绣着年画。棚花村有着悠久的绘制年画习俗,是誉满蜀中的“年画村”。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这座小村庄瞬间沦为废墟,年画这一传统文化产业也遭受重创。

棚花村党委书记朱明俊说:“震后,为了不让文化产业就此消亡,村民们曾三五成群地在帐篷里组织起了年画生产。”现在,绵竹年画已经走进了奥运和世博,规模和影响在不断扩大。

“年画村”的复兴,象征着灾区一座座“精神家园”的恢复与重建。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总会由进步来补偿。”

在采访团走进汶川灾区的前夕,一场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特大山洪泥石流在“5·12”地震重灾区集中爆发。震中映秀告急,都江堰龙池告急,绵竹清平告急……中央关心,国人揪心。人们在问:地震灾区的人民能够挺住吗?灾后重建的成果能够保住吗?

“誓死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死保卫灾后恢复重建重大成果!”这就是四川人民的回答。

在这里,我们共同见证了:应急预案的迅速启动,消防抢险、医疗救护、卫生防疫等的高效联动。映秀,8000余群众及时疏散;清平,5400名群众安全转移;龙池,692名群众“孤岛”生还。清除壅塞体、抢通生命线、供电送光明、灾后防大疫……再次面对突袭的灾害,是科学的监测预警使得避险有力有效,是科学的应急体系使得救灾有条不紊,是科学的恢复重建使得伟大的四川人民从容不迫。

在这里,我们共同感悟了:有执政为民的党和政府,有血脉相依的子弟兵,有挺身而出的党员干部,有感恩奋进的灾区人民,有守望相助的同胞兄弟,就没有战胜不了的灾,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

映秀挺住了。清平挺住了。龙池挺住了……

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保住了。

四川灾后重建的伟大成果保住了。

奇迹再次在这块土地上发生!

奇迹铸丰碑!!

大地震、大救援、大重建、大发展,令“汶川”深入人心。而汶川正是华夏民族记忆中第一位抗灾救灾的大英雄——大禹的出生地。

站在汶川绵虒古镇,仰望巍然耸立的大禹雕像,我们叹服着历史渊源的神奇。从大禹,到李冰,再到当代四川人,这片土地成就着一代又一代迎难而上的抗灾英雄,也成就和铸造着从大禹治水,到李冰筑堰,再到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这一个个人间奇迹和历史丰碑。

奇迹铸丰碑!!!◎

□责任编辑:何雁 □编辑信箱:heyanyu@sohu.com

(执笔:《四川党的建设》编辑部何志文薛萍邓灼)

猜你喜欢
汶川灾区
云上远眺新汶川
利用简单几何原理 制造可作为灾区紧急避难所的帐篷
“5·12”汶川大地震10年记(上篇)
원촨(汶川)대지진 10주년 기념일
古稀老人情系灾区孩子
中华儿慈会为玉树地震灾区提供100 万元紧急捐助
汶川樱桃熟了
灾区笑脸

今日海南2010年10期

今日海南的其它文章
三亚疍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