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鹰
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留下一串洒满艰辛汗水的脚印。李晓冬虽谈不上有多成功,但是每一个岗位部力求做得最好。“5年4个岗,岗岗叫得响。”成绩的背后,是他辛勤的汗水和真心的付出。
超级军人粉丝的梦想之路
李晓冬出生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的一个普通农家,父亲弟兄三人中,两个伯伯都是军人出身。父亲当年积极报名参军,却因为身体的原因而未能如愿。可能是受父辈的影响。李晓冬小时候最想穿的衣服就是军装,最想戴的帽子就是大檐帽,最爱的玩具就是玩具枪。对于李晓冬来说,没有什么衣服比军装更好看,没有什么职业比军人更令他崇拜,没有什么比军营更让他向往。做一名军人,一直是李晓冬的梦想。
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李晓冬要成为一名军人的梦想却从未改变。高三快毕业的时候,由于他成绩比较优秀,高考体检又一路绿灯,因此在了解李晓冬的同学和老师们的眼中,他简直就是一名准军人了。填报志愿的时候,李晓冬对军校了解不多,看到“摩托化步兵指挥”,还以为是骑摩托的部队呢!后来,他认为“电子技术”一定是一门高深而“厉害”的学问,就选择了解放军合肥电子技术大学。高考成绩下来了——579分,超过重点线30分。老师们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李晓冬上军校应该不成问题,就说:“晓冬,这回你成为军人的愿望肯定实现了,回去准备物品吧,记着把头发理理啊!”
分数够线,学校通知李晓冬到沈阳炮兵学院面试体检。面试之前,母亲对李晓冬说:“儿子,人家军人腰杆都直,你检查的时候要把腰挺直啊!”李晓冬清楚地记得,他是昂首阔步走进面试场的。一位负责人很直接地告诉他:“很高兴你能报考我们学校,但你的分数还不够。”这句话犹如一瓢凉水顺着李晓冬脖颈子倒进去,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走出来的,失望之情真是溢于言表。
面对着失望,他并没有失意,因为李晓冬知道机会往往青睐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进入东北大学后,他刻苦学习,锻炼身体,在宽松的大学生活中始终严格地要求自己。终于在2000年5月,李晓冬如愿地成为了东北大学首批国防生中的一员。
投身国防的夙愿终于圆了,而李晓冬追求的脚步没有停,奋斗的热情没有减。在大学里李晓冬是个十足的“活跃分子”,在每年的年度奖学金领奖台上,在学生会干部的行列里,在每天下午的体育场上,在双休日学校的图书馆里,都能看到他的身影。2000年7月,经过学校考察,李晓冬又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
在石家庄陆军学院集训时,李晓冬更是经受住了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考验。他利用强化训练、长途拉练、毕业演习等时机刻意地磨练自己。令人稀奇的是,体重180斤重的李晓冬在强化训练三个月后竟然减掉了30斤。他的同学们赞叹说:这3个月,就没怎么见着他那被汗水浸透的衣服什么时候干过。就是摔伤住院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躺在病床上的他还手捧着书本学习,出院时顺利地通过了两科。
在毕业演习的拉练中,身任模拟连长的李晓冬在带领大伙走了350公里后,又要开始17公里的奔袭。院首长怕他们吃不消,就说:“地方大学生能够完成演习就不错了,坐车算了!”身为模拟连长的李晓冬代表大家请愿说:“谢谢首长关心,但我们决不需要这样的照顾,军校学员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经过17公里长途奔袭,李晓冬带领他的国防生队第二个到达终点。
2002年,李晓冬从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毕业走入部队后,5年之中换了4个岗位,排长、参谋、连长,直至现在的指导员岗位,但无论哪个岗位,他都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当排长时,他被要塞区评为优秀大学生干部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当参谋不到半年,被评为优秀机关干部,由于成绩突出被破格提升;当指导员时,他被团里评为优秀指导员,荣立三等功;当连长时,他被省军区评为优秀连长标兵。荣立二等功。
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留下一串洒满艰辛汗水的脚印。李晓冬虽谈不上有多成功,但是每一个岗位都力求做得最好。“5年4个岗,岗岗叫得响。”成绩的背后,是他辛勤的汗水和真心的付出。
敢于喊出向我看齐
“只有敢喊‘跟我来,战士才会‘冲向前、才会相信你、服从你”,这是李晓冬常说的一句话。在连队的各项工作中,他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处处率先垂范,做战士们学习的榜样。
2006年3月,连队接到上级通知参加团军事考核。这项任务时间紧迫、训练任务非常繁重,难度和强度都很大,连队部分战士由此产生畏难情绪。面对这一情况,李晓冬深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为提高身体素质,每天连队日常体能训练结束后他还要给自己“加餐”:绑上沙袋,背上14千克重的沙背心,在松软的沙滩上练长跑,天天如此。李晓冬的行动像一个无声的号令,很快全连官兵都自觉地加入到了积极训练的行列中。终于在当年7月,在全团举行的专业比武中,他们连取得了全团训练比武总评第一的好成绩。
2006年10月,海防一连担负上级重要演习任务。眼看演习一天天临近,可就在这节骨眼上,李晓冬却偏偏患上了重感冒,病倒了。营党委担心繁重的演习任务会让他的身体吃不消,打算向团里申请让他退出演习。李晓冬却斩钉截铁地说:“演习就是战场,敌人不会因为你生病而停止战争。作为军人,决不能为了个人而退出战场,即使倒也要倒在战场上!”于是,他发着低烧,带领全连义无反顾走向演习场。
演习一开始就不轻松,“蓝军”凭借装备技术优势不断袭扰,海防一连作为团“尖刀连”,一会儿反敌机降,一会儿穿插敌后。当演习进入第3天,突然接到上级通报,无线电联络遭“敌”干扰,有线通信被破坏,连队必须在18分钟内架设1条4.9千米的双线通信线路。为了有效隐蔽通信线路,更好地完成上级交给的战备任务,李晓冬挑选了地形最复杂、植被最茂密的一段线路架设,当架到离终点不到100米时,李晓冬忽然感觉天旋地转,眼前一黑摔倒了。当电话单机终于与上级顺利连通后之,李晓冬才忽然感到左手食指钻心疼痛,醒过来他才发现自己的左手中指不知什么时候被硬石蹭掉了一大块皮,早已鲜血淋漓了。
在李晓冬的指挥下,海防一连出色地完成了多个演习课目。演习胜利结束之后,连队因为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演习任务,被上级通报表彰。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连长李晓冬的协调得当、指挥有方,但更重要的是连长身体力行、处处做表率的“无声行动”感染了全连。
军事训练打头阵,苦活累活冲在前。在团里,海防一连的战斗力是出了名的,李晓冬的表率作用也是大家公认的。2006年9月,300吨越冬煤运到了驻岛军用码头。上级又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们,并规定一天之内必须卸载完毕。
带头行动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李晓冬只作了几句简单的部署,就挽起袖子第一个跳进了煤仓。一时,只见铲锹飞扬,李晓冬
带领全连官兵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卸煤可不是件轻松活,300吨煤要先从船舱装进吊斗,然后再卸进运煤车里,全靠“手工作业”整个装卸过程中李晓冬始终带着几名干部、班长干在最前面,累的不行了也就是直直腰,一刻也不曾放下锹休息休息。终于,下午五点的时候,300吨越冬煤全部卸载完毕,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了。
哪里任务艰巨,哪里就有李晓冬的身影。李晓冬带过的战士,忘不了李晓冬与他们一起冒雨种草皮的身影,忘不了住坑道时他将铺盖铺在了最潮湿处的身影,忘不了演习中他扛着迫击炮座板冲在最前面的身影。
刻苦鉆研军事技术
信息化战争的残酷性对官兵的心理素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今年初,李晓冬担任海防一连指导员后,上级把分队心理战先行试点的任务交给了他们连,受领任务后,团领导专门找到李晓冬,让他负责这项工作,并且指示半年内要出成果。
为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李晓冬系统学习了《科索沃战争研究》、《军事心理学》和《心理战研究》等书籍,研究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海防步兵特点的心理训练方法,并认真研究了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交战双方实施心理战的成功战例,结合海防步兵分队担负的作战训练任务,对官兵在战场上可能出现的失衡、厌战、恐惧、疲劳等心理反应,制订了海防步兵分队心理战教育训练方案。为了有效提高官兵的心理承受能力,李晓冬设置了意志瘫痪、坟地寻物、汽车碾轧、爆炸震动等20个基础训练课目,进行了实案化演练,较好地提高了官兵的心理承受能力。
李晓冬针对官兵在共同课目训练中产生的厌训情绪,采取分级适应训练方法,使官兵在逐渐攀升训练程度中提高兴趣,稳定情绪;针对官兵在器械、障碍和“三实”训练中产生的恐惧情绪,采取反复示范教学、情境模拟训练等手段,消除了官兵的恐惧心理;针对官兵在各项竞赛、考核前产生的激动情绪,进行以心理暗示、呼吸调整等心理手段为主的情绪稳定训练;针对战场上声、光、电、烟等对人的感觉和知觉的影响,在训练时设置了穿越炮火封锁、直面血腥场面、抗眩晕等情况,使官兵“身临其境”,适应未来复杂残酷的战争环境。
去年底,团里对全团官兵进行心理测试,海防一连官兵的测查结果均好于其他连队。今年3月份,连队心理战教育训练成果被要塞区进行了推广。
为了提高连队的实战能力,李晓冬结合作战任务,重新修订了连队战备方案,坚持把连队拉到生疏地形,一个战术动作一个战术动作地练,一个战斗时节一个战斗时节地推,使连队的实战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2006年,上级在团里组织实兵实弹检验性演习,李晓冬指挥连队灵活穿插,快速攻防,高标准完成作战任务,受到导调组的高度评价。他组织莲队演练《海岛步兵班防御战斗单项作业组训法》被摄成专题片,获军区第七届优秀电教片一等奖。
勇于做出自我牺牲
军人的牺牲奉献不仅仅在战场、训练场上,更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每每想到母亲及妻子,李晓冬心里总是有愧疚和遗憾。
2003年交流到海岛的时候,母亲就暗地里流了很多泪。在回家休假的时候,母亲就说:“等哪天地里没什么活了,我过去看看你,看看海岛。”其实李晓冬明白,母亲不放心,想看到儿子工作环境到底什么样,这样她这颗心才能落地。可她患有严重的低血压,而且晕车、晕船,所以李晓冬一直不同意母亲上岛。
2006年6月7日早晨,正当李晓冬准备第二天到某岛参加上级组织的战术教学法集训时,母亲突然来电话说她已经到了一海之隔的皮口港了。既然大老远来了,就让她老人家上岛看看吧!李晓冬心想。谁知,母亲一下船就蹲在地上呕吐不止,在床上躺了一下午才有所好转。李晓冬本想让母亲在岛上多住几天,可母亲听说李晓冬要去集训一个星期,也执意要回去。第二天凌晨四点半,上级派艇来接团里的集训人员,母亲在码头撒泪送别了儿子。六点半钟,经李晓冬的委托,连队干部把母亲送上了返程的船。
李晓冬和妻子鲁艳红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同学。2002年鲁艳红从辽东学院毕业后,分回老家——葫芦岛市盛世高中任计算机教师。鲁艳红在家是老幺儿,不愿离开父母太远,就一直动员李晓冬转业或调到她身边工作。当时鲁艳红家有一个亲戚在军分区工作,可以帮李晓冬办调动。可李晓冬已经深深爱上了海岛生活,所以俩人的持久战一打就是四年。最后,在李晓冬的一再坚持下,去年,妻子终于放弃了工作,随军上了岛。
今年6月18日是他们孩子的预产期。李晓冬请了20天的假回家,谁知前脚到家,后脚团里的催归电话就到了,让他18号归队,参加要塞区组织的科学发展观典型事迹报告团,到各岛巡讲。人生生孩子是大事,可上级插空安排一项活动也不易,不能让全要塞区数千官兵等着自己啊!李晓冬一时着急,找到医生问能不能让孩子早点儿出生,医生一听就笑了,说:“那瓜还没熟,你说能摘吗?”一句话问的李晓冬哑口无言。
6月14日,儿子终于出生了。看着初生的儿子和术后卧床的妻子,李晓冬内心十分愧疚,能做的就是在这几天里照顾好妻子和儿子。当时产房温度很高,鲁艳红刚做完手术不能开窗,为了降低温度,李晓冬每隔10分钟就将地拖一遍,当时,同病房的人还都赞许地说:“还是当兵的勤快啊!”17日,李晓冬来到妻子床前,告诉她自己必须得走了。鲁艳红点点头,当即,泪水从鲁艳红的脸旁滑落。为了不让李晓冬难过,鲁艳红眼含着泪硬是没有哭出声来。面对妻子的泪水,面对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李晓冬还是忍痛告别了身体虚弱的妻子和出生才3天的儿子。
责任编辑/王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