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敏
从洋人的买办到发展民族工业,从堂堂大老板到沦为“小伙计”,从抵制日货发家到效忠“党国”而败落……他历尽风波,辗转奋斗50年,人称“煤炭大王”、“火柴大王”。然而最终,这个传奇一时的“火柴大王”还是栽在了蒋介石的手里。
刘鸿生,浙江定海人,1888年生于上海,1956年死于上海,他创造了中国近代火柴工业,奇迹的一生也在上海起步、完成和消散。
在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大亨们中,刘鸿生是一个特例。他没有雄厚的家庭和社会背景,也没有丰富的政治革命阅历,在政界、商界都无高枝可攀。他的父亲在病逝之前一直做着招商局的轮船买办,没给家里留下财产。许多年后,刘鸿生还记得当时家中的银箱并没有存着银洋,只有一叠当票。
尽管家境贫寒,刘鸿生的母亲为了不招致邻人的耻笑,还是绞尽脑汁、含辛茹苦地维持着儿子的学业,并最终送他读上了一般人很难考入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刘鸿生由于才智敏捷、成绩优异而给校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不仅被免去了全部学费,还有每月10元的生活补助。正是在这里,他学得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和与洋人打交道的经验。
刘鸿生本可以由此继续留学深造,获得一个良好的人生起点,但由于他拒绝了校长要求他成为基督教牧师的建议,不久便被学校除名。迫于生计,刘鸿生找了一份教外国巡捕学上海话的差事糊口,月薪40元。两年后他满20岁时,月薪涨到65元,生活已能自给。但对年轻的刘鸿生来说,这些钱只能为他提供一日三餐和一套得体的西服,并不能满足他出人头地的愿望。
1908年,刘鸿生经人介绍,进入英商所办的上海开平矿务局当推销员,当时叫“跑街”。除月薪100元以外,每推销出1吨煤,还有8钱4分银的佣金。
从此,刘鸿生搭上了人生的顺风船。
旧上海商贾云集,操着中国各地方言或者“洋泾滨”的生意人和梦想在此捞世界的各路冒险家,无不使出浑身解数,努力讓自己浮出海面,自由地呼吸,自由地支配钱财和人生。
刘鸿生靠着两个优势成了这样的“自由人”,一是并不伪劣的纯正英语,二是对这份职业的珍惜——他“跑街”跑得格外勤奋。开平煤在上海原本并没有多大市场,但刘鸿生硬是用自己的辛劳为它换来了良好的声誉。
半年之后,开平煤销遍上海。
1909年,刘鸿生被委以重任,在上海成立煤炭售品处,专门经销开平煤,享受售后一半的利润。他成了开平矿务局在上海的主要买办。
上海只是刘鸿生煤炭事业的起点,等着他的还有整个长江下游及京沪沿线的广阔市场。他清楚地意识到要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就必须摆脱对英商企业的依附。
于是,刘鸿生开始大展鸿图。他先是与人合伙建立各种煤号,由单纯的接货改为自租轮船赴秦皇岛运煤,又由经销单一的开平煤发展到销售开染煤、山西煤、日本崎藤煤、安南鸿基煤,销煤业务不仅遍及长江下游的主要工商业城市,而且扩展到偏僻的乡村。
三年之后,刘鸿生的财产达到100万两白银,他从一个贫寒的大学生摇身一变成为百万富翁。1918年,当他在上海法租界营建占地30亩的花园洋房时,他已是名震上海滩的“煤炭大王”。
然而,真正让刘鸿生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还是火柴。
中国人最早引进火柴是19世纪中期的事,直到20世纪20年代还主要使用世界火柴大户瑞典和日本的产品,国人自己的火柴厂虽然也有好几十家,但皆因规模太小而无法与洋货抗衡。
1920年,由“五四”肇始的抵制日货运动逐渐高涨,进口火柴数量急剧减少。这为中国火柴业的发展提供了良机。这一年是中国火柴业的幸运年,更是刘鸿生跨入火柴业成为“火柴大王”的机遇年。
在刘鸿生年轻时遭受的种种屈辱中,最令他铭心刻骨的莫过于他的岳父对他婚事的极力反对。他的夫人叶素贞是上海著名的燮昌火柴厂厂主叶世恭的千金,两人多年同学,日久生情,私定了终身。出于对这种有伤风化行为的愤慨和对一个煤炭“跑街”者的蔑视,叶世恭拒不接纳刘鸿生为他的“乘龙快婿”。刘鸿生也不甘示弱,在与叶素贞断然成婚的同时,发下重誓,总有一天要将燮昌火柴厂“挤进黄埔江”。
凭着这股怨气,凭着对国内火柴行情看好的精明眼光,1920年元旦,刘鸿生避开竞争激烈的上海,在苏州开办了鸿生火柴公司。
但是,鸿生火柴公司在1924年以前却一直未能盈利,所产火柴也一直处于滞销状态。当得知原因是技术不过关时,刘鸿生不惜重金聘请化学工程师林天骥,历时半年研制出了堪与洋货媲美的火柴。新产品一问世,刘鸿生绝处逢生,它的宝塔牌火柴畅销全国,成了妇孺皆知的名牌。与此同时,刘鸿生终于看到了燮昌火柴厂的倒闭。惨败的岳父虽没跳黄浦江,却只好忍痛低价将叶家经营了近50年的产业卖给了自己的女婿。
在这个残酷的商战回合中,刘鸿生不仅大出了一口怨气,而且净赚20万两银子。然而,在他的火柴事业生涯中,这次兼并只是牛刀小试。20世纪30年代,瑞典火柴卷土重来,国内的许多中小火柴厂纷纷“举手投降”。刘鸿生再次抓住机会,团结了全国52家火柴厂,成立全国火柴同业联合会,并出任常务委员会主席,以共同的力量一致对外。1930年7月,鸿生与当时的另外两大火柴公司——荧生、中华合股,成立大中华火柴公司,刘鸿生出任总经理。此后,大中华火柴公司又兼并了杭州、九江、汉口等地的火柴企业。这些举措,既使刘鸿生由一个火柴厂主变成中国火柴行业的领袖,又使民族火柴业从瑞典人手中夺回了国内市场。
刘鸿生的奇迹还没有结束。1930年,上海四川路上矗立起高达八层的鸿生企业大楼。在这座刘氏集团的大本营里已包括了开滦售品处、水泥公司、码头公司、华东煤矿公司、章华毛纺公司、大中华火柴公司、中国企业银行。大楼门口一排排金字招牌耀眼夺目,像是在弱肉强食的上海滩上陈列着的一个个战利品。
但是好景不长,春风得意的刘鸿生就遭到了八年抗战和官僚资本的双重打击。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量工商业资本迁往内地躲避战火,刘鸿生的人生舞台也在这次大撤退中从上海搬到重庆。一向回避政界的刘鸿生终于被蒋介石亲手拖进了四大家族的势力范围。
1940年12月,蒋介石亲电刘鸿生,邀请他赴渝主持建立后方工业基地,并许诺提供1000万元,以补偿他落入日军手中的企业损失。刘鸿生备感鼓舞,欣然受命,迅速地勾画出了振兴西部的蓝图,并艰难地将其付诸实施。他在西南地区,直接或间接投资的火柴厂和火柴原料厂达到八家,保证了国统区的火柴供应,为国民政府带来巨大财源;在西北,他集资筹建了西北毛纺织厂。刘鸿生不辱使命,为开发西部地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是,当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的时候,刘鸿生本人又得到了什么呢?十几年后,他回忆说:“所谓大后方的企业,事实上是由官僚资本控制的,我在重庆和兰州的企业,都有来自大官僚宋子文、孔祥熙的投资。我本是上海的大老板,在重庆却成了别人的小伙计。”
尽管刘鸿生为“党国”尽心竭力,但在四大家族的眼里他仍是个外人。蒋介石允诺的1000万元始终没有兑现,孔祥熙更是利用他资金和物质的匮乏,控制了刘氏企业五分之四的股份和各部门人员的安排。八年抗战对于整个中国是一场“惨痛的胜利”,对于刘鸿生本人则恰恰相反,堪称“体面的失败”。
在旁人看来,刘鸿生在战时能得到蒋介石的青睐,与官僚集团紧密结合,地位是日渐显赫。但像他这样不谙政坛套路的人,妄想从政客手中捞取好处,无异与虎谋皮,最后反被痛咬一口。这是刘鸿生的悲剧,也是游离于争权夺利的政界之外的所有商人的悲剧。
战后刘鸿生的产业继续遭到蚕食鲸吞。1948年,通货膨胀居高不下。蒋介石推行币制改革,强制发行金圆券以代替形同废纸的法币,并派蒋经国到上海用新币换取民间金银美钞。小蒋杀气腾腾的“打虎队”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刘鸿生。在军法制裁的威胁下,刘氏集团共交出黄金800条,美钞230万元,银元几千枚,兑换成了天天贬值的金圆券。
这场浩劫使刘鸿生的企业元气大伤,他本人的冠心病也骤然加剧。战争的磨难没能打倒他,经营了几十年的事业却毁在强权之下。
解放后,刘鸿生的企业实现了公私合营,刘氏工业帝国成为过去。68岁时,突发的心脏病给他忙碌而困惑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摘自《百家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