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英雄情结

2010-11-18 09:15袁添翼
文学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古诗词

内容摘要: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英雄情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挚爱家国,视死如归;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珍视自我,追求自由;报国无门,慷慨悲歌。英雄情结形成的原因有:诗人自身因素;时代背景;文化原因。研究这一问题的意义是:关爱家国、进取有为的精神追求;不惧困难、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苏教版初中语文 古诗词 英雄情结

中国古代文人因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能以天下为己任,关注时代家国,在作品中表现出了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情结,我们在语文教材中也会读到相关的古代诗词。在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一共收录了52首古诗,其中表现英雄情结的作品约有10首,下面,我们就以苏教版里的这些篇目为例,来具体分析这一问题。

一.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英雄情结的表现

在不同的诗词作品中,英雄情结表现出了不同的内容与情感倾向,如报国献身、建功立业,表现自我追求等方面,我们将从这些方面对不同的诗人(词在广义上可归入诗歌)的作品进行探究。

1.挚爱家国,视死如归

爱国主义是古诗词英雄情结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方面,也是不同时代永恒的进步思想主题,诗人们通过作品为我们描绘了挥洒着爱国热血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少年英雄夏完淳生活于明清之际,松江人。他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17岁时就在抗清事业中英勇就义,留下了动人的诗作五律《别云间》(八年级上册),后四句是:“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思乡怀亲之心,满腔爱国热情,溢于言表,还有笑对死亡、抗清到底的坚强决心,这来自生死之际的呐喊表现了夏完淳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同时震撼了我们的心灵,感染了无数的读者。

陆游生活于于南宋时期,目睹了民族的衰亡,山河的破碎,也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因为现实黑暗,他只好借助梦境和想象来抒发爱国情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八年级上册)写道:“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直到晚年卧病在床时,仍心系边疆战事,寥寥数语就将其鲜明的忧国之心传达了出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夏完淳还是陆游,在诗词作品中都关心祖国,有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仍然值得珍惜发扬。

2.建功立业,积极进取

除了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方面外,渴望建功立业、施展个人的宏图抱负,也是古人英雄情结的突出表现,辛弃疾的词中对此表达得更加简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1]

生活于汉末乱世中的曹操,在诗歌《龟虽寿》(九年级上册)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体现了他对于生命意义的感悟,“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老马,虽然行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2],其人生态度是:应当珍惜有限的生命,实现个体的价值,以个人永恒的成就超越生命的限度。唐代的李贺,有诗《雁门太守行》(八年级上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他希望遇到像燕昭王那样爱惜人才的明君,诗人愿提宝剑,肝脑涂地来报答知遇之恩。“在这个身材瘦弱、通眉长爪的诗人的这首诗歌里,这种昂扬和刚烈是不能掩抑的”,[3]诗歌彰显了其英雄的气质。此外,北宋的苏轼也是如此,《江城子·密州出猎》(九年级下册)使用了冯唐的典故,引人注意。汉文帝听取冯唐的话,派他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魏去做云中太守,[1]这表达了沙场杀敌报国的决心,结尾的“西北望,射天狼”更是他建功立业心声的表达。

3.珍视自我,追求自由

由于封建专制政治的黑暗,中国古代怀才不遇的文人很多。当仕途受阻时,文人们往往选择傲视权贵,高扬自我,流露出对尘世功名的厌弃,对独立自由的向往,这也可以说是英雄情结的另一种表现。

李白的性格狂放不羁,有别于上述诗人,其直面苦难挣扎求索的自由意志也升华成为一种英雄情结。如《行路难》(九年级下册)一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见李白不受约束的纯真个性风采,他的诗歌豪放飘逸。“儒侠道相济最终归于成就大业的理想之境,这理想的精神就是盛唐人充沛的生命元气的体现”。[4]在这里,李白给我们展现的主要是旷达的道家思想,以及放荡不羁的侠士精神,这种追求自由、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应该是其诗歌创作的源泉,是他面对困境寻求解脱的精神支柱。又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所写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人不愿被消沉的情绪所吞噬,他要寻求自由翱翔的天地,这表现了他洒脱达观的个性。

4.报国无门,慷慨悲歌

无论诗人身处什么朝代,都无法回避党派之争,有时会成为其斗争的牺牲品,惨遭排挤,不受重用,虽胸怀大志,却无法施展,于是,理想与现实交织成一曲曲悲歌。如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七年级下册),在抒发豪情后是“可怜白发生”的慨叹,年华易逝,无所作为。报国复国的希望越发渺茫,金人依然盘踞北方,一腔热情只能付诸酒醉与梦境,然而梦境的快意愈发突出诗人的不被朝廷重用、才能无处施展的凄苦,词作传达了对朝廷求和政策的不满。又如范仲淹的词《渔家傲》(八年级下册):“燕然未勒归无计”,诗人引用东汉大将军窦宪刻石记功的典故,表现自己渴望收复失地、报效朝廷的决心,然而现实失意,壮志未酬,归乡无期,英雄的慷慨悲歌令人十分同情,词作写出了为国与思家的矛盾。

二.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英雄情结的成因

不同的诗人词人,其英雄情结的表现会有不同,我们将从诗人个人因素、时代背景与文化根源三个角度,对古代诗词英雄情结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

1.诗人自身因素

作为诗歌创作的主体,对比时代社会的原因,诗人的性格决定着英雄情结的表达。无论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如何,最终决定诗人创作动机的依然是他个人的情感倾向、发自内心的感触及诗人本质的性情。endprint

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拥有救民众于水火的情怀,以及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苏轼踏入仕途前期,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凭借自己的才智使得仕途通达。此外, 家庭也影响着诗人的创作。李白的个性使其不会见容于官场,而只能高扬自我。苏轼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苏轼出身于寒素的文人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在父辈们经世济民思想的影响下,怀着“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走上仕途,因此,在词中会表达英雄情结。陆游的父亲陆宰也是位爱国的士大夫,对儿子影响很大。另外,他人的影响也很重要。夏完淳早慧,受到父亲夏允彝及老师陈子龙的影响,幼年时期就能“扺掌谈烽警及九边情形,娓娓可听”,他的诗文学习陈子龙直抒愤懑、豪放悲慨的诗风,歌颂抗清爱国将士,抒发救国抱负。

2.时代背景

中国古代国家的格局统一多于分裂,和平多于战乱,然而无论何时,诗人多在社会的夹缝中生存,能够感知时代的脉搏,体会国家的兴衰,自然会在诗词中书写国事,表达英雄怀抱。

首先,与社稷动乱、山河破碎的现实有关。历史上王朝交替或小人当道之时,时局往往最为混乱动荡,胸怀大志者则希望能够重整乾坤,建功立业。因此,陆游、辛弃疾等人在作品中倾吐英雄之情。在这动荡的年代里,思想也较为自由,曹操一吐豪情,展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并且他诗文的内容、风格与时代也有很大关系。

其次,与民族矛盾突出有关。在中国历史上,异族分裂统治占据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凭借武力,恣意妄为,结果自然是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引起汉族人民的强烈不满。明末清初满人入关,制造了“嘉定十日,扬州三屠”的惨案,强迫汉人改变服饰头型,实行思想专政,民族矛盾突出,仁人志士愤而反抗,留下了一曲曲动人的歌曲。

最后,与党派斗争不无关联。中唐以后,统治者不思进取,社会矛盾突出,诗人被排挤。宋代,各种矛盾加剧,苏轼等文人积极投身政治,遭受了“乌台诗案”,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因此,诗人们凭借诗词诉说心声,慷慨悲歌,留下了这些动人诗作。

3.文化原因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内涵要宽于文学,是文学发生的背景。这些在诗词中表现英雄情结的作者,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儒家与道家文学的影响。

A.儒家思想的渗透

儒家强调个人对社会应有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看重群体价值,《论语·卫灵公》写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文人受此熏陶,经邦济世、建功立业的思想根深蒂固。儒家还强调正直有为、仁德爱民的道德人格,君子之人要胸怀天下,忠君为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对诗人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夏完淳、陆游、李白、苏轼们的精神追求与此相关。

B.道家思想的熏染

顺境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逆境时用佛老思想求解脱,所谓的“儒道互补”,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生哲学。“宋代人士都有参政的热情,经科举考试入士是多数人的人生道路,然而在积极参政的同时仍能保持比较宁静的心态,即使是功业彪炳者也不例外”[5],然而统治阶层的软弱与妥协,使得一批爱国人士的希望抱负付诸东流,他们便粪土王候,蔑视权贵,逍遥山水,追求一种玄远、自我的精神境界,儒道气质在古代文人身上有较好的融合,由此影响了古诗词英雄情结的形成。

三.研究这一问题的现代意义

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精神家园却时见荒芜。古诗词中的英雄情结产生于特定的时代,然而其中的爱国主义、建功立业、追求人格独立的精神,却是我们今天仍然值得提倡的。

1.关爱家国、进取有为的精神追求

中学语文新课标对古诗文的教学建议是“‘知人论诗。为了深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作者要向学生介绍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以及所写诗歌的时代背景。”[6]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词主题思想的讲解已经成为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英雄情结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高尚品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作品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直到今天仍为我们所传颂,其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可贵精神,仍然激励着青年一代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中。

2.不惧困难、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

当下社会的信仰缺失还表现为少数人的拜金主义与功利主义,人生价值观的扭曲,他们变得追名逐利,迷失自我,道德缺失。有的甚至铤而走险,触犯了法律。我们应该努力做到“有欲而不执著于欲,有求而不拘泥于求”,学习古代诗人们得之淡然、失之坦然的心态。人生总会有波澜,得意时莫骄傲,失意时莫沮丧,学习苏轼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李白“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豪放,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精彩,这也是今天学习这些经典作品的现代意义。

总之,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从不同的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古人的英雄情结,表现了一个时代不朽的印记,为我们再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立志报效国家的满腔热忱,还有坚守民族大义、捍卫家国利益的可爱英姿,以及坚持人格独立,追求人生自由的豪放气魄。古代文学作品并不完美,并不都是精华,也有精神糟粕,但只要我们学会辨别,吸收其进步的一面,就会寻到我们中华文化之根,这对当代青年、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夏承焘等.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2]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3]李俊丽.<雁门太守行>赏析[J].文学界,2010(10).

[4]钱叶春.虚拟景象中的和谐性与直觉性——兼论李白<行路难>其一[J].名作欣赏,2010(11).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洪宗礼.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介绍:袁添翼,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学生。本文指导教师:王菊艳)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同携手,走进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当TVB台词遇上古诗词
玲珑阁·古诗词专页
玲珑阁·古诗词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