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会玲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史记·五帝本纪》)。国号是一个国家的称号,每朝的创建者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国号的由来大致有七种:
一、 源自先祖封地
相传商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秦的先祖伯翳曾助夏禹治水有功,被赐姓“嬴”。到周孝王时,秦后裔非子因牧马有功,周孝王把“秦”地赐给他。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就以“秦”为国名。
二、 源自发迹地名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称西周。后来平王东迁洛邑,称东周。赵匡胤曾为宋州节度使,陈桥兵变后称帝,因发迹在宋州,国号称“宋”,又因定都汴梁,史称北宋。赵构后在临安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拓拔思恭占据夏州,建国时定国号为“大夏”,因在西方,又称“西夏”。
三、 源自封号爵位
据传“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因称其政权为“夏”。
楚汉之争时,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定都长安,称西汉,后期定都洛阳,称东汉。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王”,曹丕代汉后便以“魏”为国号。因皇室姓曹,又称“曹魏”。
司马昭被魏帝封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称“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晋室南渡,司马睿称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杨坚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后袭用封爵,称帝时定国号为“随”。因“随”有走之意,为避不祥改为“隋”。李渊祖父李虎死后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称帝后定国号为“唐”。武氏一族源于三代之周的国姓姬,武则天父武士彟曾封爵周国公,因此武则天称帝后定国号为“周”,史称“武周”。
四、 源自统治区域
刘备据成都后,以恢复汉室为名,建国称“汉”,因成都一带属古蜀地,故称蜀汉,简称蜀。孙权所据之地为春秋时的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以“吴”为国名,因位置在东,也称“东吴”。
五、 来自属地特产
辽国原名契丹,居于辽河上游,出产镔铁,“辽”字的契丹语意思是镔铁。耶律阿保机立国后即用“辽”为国号,象征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金都城上京会宁位于安出虎水之侧,相传水中产金,女真语“安出虎”的意思是“金”。另据《金史·太祖纪》载,女真长期受制于契丹,完颜阿骨打立国时认为“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不坏”,于是定国号为“金”,以示压过“辽”。
六、 源自宗教文化
王莽自称是“托于皇初祖考黄帝之后”,依照五行相生之理,“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王莽还曾受封新都侯,篡位后定国号为“新”。
《易经》上有“大哉乾元”之句,本是对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浩大宇宙的贊叹。“元”有大、首等意思,忽必烈在位时改国号为“元”。
朱元璋曾参加白莲教起义军,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百姓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朱元璋早年加入光明教,深受教义影响,取得政权后定国号为“明”。
七、 源自政治需要
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汉人因受历史影响,对金人素怀恶感,皇太极为笼络汉人,缓和与中原汉人的矛盾,称帝后利用“金”和“清”的谐音,改国号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