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亚芳
《借驴》一剧,讲的是杜大娘得悉女儿生了孩子,经队长批准请假半天,并向老伴借驴探亲,但是由于大娘一时大意,错把女婿的报喜信当着借条给了老汉,因此,引起一场误会、冲突。全剧以借驴、追驴、让驴等情节,塑造了一对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老年夫妇。
杜大娘是一个50多岁的农村妇女。性格风趣、爽朗。导演又要求运用舞蹈化形式来体现这一轻喜剧,这对当年我这个平时不爱多话的18岁姑娘来说,从年龄到性格反差太大,摆在我面前的种种难处,我是如何去克服的呢?
我生长在农村,参加文艺团体后,又经常活跃在农村,我便从生活中回忆、观察、体验,终于找到模特儿。如:我首先从头脑这个“仓库”里回忆起我们村头的赵二娘(曾是村妇女会长)就是这样一个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爱说爱笑的一个老大娘,顿时人物在我心中活跃起来,人物的性格基调也就有了。为了进一步揣摩角色,我每天早晨到野外读台词。记得一天在泗洪县城附近读词,偶尔看见一位卖鸡蛋的老大娘,急急冲冲从我身边走过,由于她脚小心急,走起路来貌似小跑,但又很有节奏感,这一下子吸引了我。我就暗地里跟在她的后面,默默地模仿起来。后来,我就以此为依据,细细地着觉她的味儿走台步,脚跟着劲、上身稍有前倾、双臂弯曲地跑;但为了戏曲舞蹈化,腿与脚还要揉和,全身松弛,这样解决了排练场的基本步法问题。为了解决后面的跑驴问题,我曾特意借农场的小驴骑了好一段路程。通过体验,虽然有了自我感受,我又加以改造、美化,变为戏曲程式再上台运用。这点,我从传统戏《催租》里找到了可取的营养。
传统戏《催租》也是跑驴,我们这个戏也是跑驴,但我是新农村的杜大娘,与《催租》里双姐相比,她是古代贫苦青年妇女,有时代、年龄以及人物身份的差别。我学用了有关步法,但上半身必须是老年人神态;再说,双姐骑的驴,是地主狗腿子为了达到淫恶目的让驴给她骑的。故而,双姐赶驴跑是为了整治与逃避狗腿子对自己的淫恶行为,打驴跑是狠狠地抽打,用马鞭弧形“(”打下去;而杜大娘是热爱集体牲口的,赶驴跑是为了早去早回让队里用驴。因此,打驴时手下留情,我用的是短柄子长鞭,赶起驴来轻轻地挥动驴鞭,是用反“S”形,下鞭,这样既有感情,又有新意,很有美感。
我除了牢牢地把握人物基调外,每天苦练各种骑驴步法,如:双脚轮流向外踢跳的“鸡刨堂”;上身前倾,踏步弹跳表示驴跑;两脚紧紧交叉立起,脚腕左右晃动、上身后仰,眼神向上方看表示上坡。还有扬鞭大趋步表示奔驰……等。其中最基本的是骑驴正常行走的步法:需小腿至脚后跟硬劲,半步半步地向前挪动,双手一前一后地牵住疆绳,上身与头、劲都松弛,颠起来就象骑驴的样子。我每天对着玻璃门、窗练习,注意上半身是否象骑驴,是否象老年人的神态?向远望路是什么姿态?听到后面老头喊话又应该是什么感觉。即如何达到形似与神似,如何又能体现最快的跑驴速度……等。这样练下来,每次演出中,现众都有掌声喝彩。
随着剧情的发展,仅靠原来的传统步法是不够要求的。比如,当大娘骑驴在前面跑,老汉徒步紧追又追不上,这时,老汉急中生智,从路边拽几把青草“嘟嘟嘟”地唤起驴来,驴的自然习性回头奔向老汉。但这时大娘又想把驴头扭转向前,这样反复折腾。我就吸收了兄弟剧种泗州戏的一种步法,即双脚的脚尖与脚跟前后交替蹉步。我的双手紧拉疆绳,上身首倾后仰;与此同对,对面老汉双手捧草,口中唤驴,脚底走地飞毛,如此反复,加之双方的激烈情绪,充分显现了大娘与大爷之间的矛盾,大娘与小驴之间的矛盾,达到了戏剧高潮。每次演出到这里,掌声雷动,效果强烈。
为了塑造好大娘这一人物,我在唱腔上也有革新,比如,我用说中唱,唱中笑等花腔来表达大娘得了外孙的喜悦心情……等等。
该剧参加华东六省一市的戏曲汇演,能荣获各界人士的一致赞誉,是与导演的启发,诱导和老师的指点是分不开的,在此,我忠心地感谢杨云发导演和所有指点过我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