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梦工厂”我很想用它来形容所看过的以儿童为出发点制作的真人动画奇幻电影:色彩的鲜艳搭配、情节的跌宕、就像巧克力般醇厚,而电影整个呈现给你的就是一个奇幻梦境,走进电影里就走入了梦幻世界。
前不久上映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也是这样一部真人动画电影,与2005年上映的《查理与巧克力梦工厂》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样是“鬼才”导演蒂姆•伯顿与另类演员约翰尼•德普的合作,擅长表现怪诞人物与诡异气氛的蒂姆•伯顿与擅长表演怪诞人物的约翰尼•德普在《爱丽丝梦游仙境》里已是第七次合作。想法古怪、不按常理出牌的蒂姆•伯顿,总是能赋予奇幻电影原汁原味的感觉,约翰•尼德普也再次彰显了其在超级大片中优质的号召力,《爱丽丝漫游仙境》全球票房顺利跨过10亿美元门槛,成为第六部取得这一成绩的电影;两部电影同样都改编自著名童话,爱丽丝几乎家喻户晓,《查理与巧克力梦工厂》改编自1964年罗尔德•达尔的同名小说,这部作品曾经在1971年被拍摄成电影,老影片拍得更像一部成人影片,而不是儿童片,所以它的故事比原著黑暗了很多。蒂姆•伯顿重新拍摄的影片则基本忠实了原著的主题和风格,完全从儿童的视角去讲述这个奇妙的巧克力工厂之旅。或者说蒂姆•伯顿跟奇幻电影简直就是天生一对,他对视觉效果和电影配乐的把握很有一套,已经形成了非常鲜明的"蒂姆•伯顿风格"。这个顶级的造梦大师,他的梦总模糊于成人和孩童之间,在它的梦幻国度里,总有着那一丝丝的诡异与黑暗,但也总是透露着一些你隐约可见的希望。两部真人动画奇幻电影都把一个简单的孩童般的故事打造的华美而又荡气回肠。
早在1996年导演亨利•塞利克 (Henry Selick)制作的电影《飞天巨桃历险记》也是一部真人动画电影,在剧情上竟然也是讲了一个有着诸多苦难的小孩子,如何得到动物们的帮助,坚强地与各种困难作斗争,在经历了无数次化险为夷后,找到自己的生存位置或者说快乐。这个套路似乎听起来与爱丽丝也合得上,每部这类影片宣扬的主题,都会有坚强与自由、勇敢与执著,而幸运也会降临在这些有信仰的孩子身上,的确我们在美国电影剧情上会不断地看到这样的相似性。美国人在影片里不断出现的冒险精神,在现实中似乎只在电影特效的花样上彰显,但在编剧上却是一贯的严谨作风:坚持编剧法的重要;强烈的戏剧化;对行动的重视;结构上没有毛病,简练明快。美国典型动画片里编剧法早就已经成熟,2000年前的古希腊戏剧就基本上是这样编剧的,而100多年前在易卜生手上这一派的编剧法达到了美学上的高峰。
梦工厂大概意识到在剧情编剧上做突破可能比在技术上做突破的难度更大,所以我们看到了在相似剧情结构上,不断突飞猛进的视觉技术奇观,观众也被培养成钟爱看奇观大于看故事的习好,所以《2012》后是《阿凡达》 ,《阿凡达》之后是《爱丽丝》现在又有了3D动画片《训龙记》,在这接二连三的视觉大片的撞击下,美国电影对技术的极端狂热在电影的奇观效果上充分得以体现,每一部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让观众在视觉上过足了3D奇观的瘾,票房也是屡创奇迹。《爱丽丝》也是沾了3D热的光,观众喜欢上了过3D瘾或者说喜欢上了这种视觉刺激。不然这样一部情节老套的电影,若是再没有技术,在这样一个3D年里,引来的会是更多的侧目。
我们还应注意到美国动画电影的CG特效的仿真技术已经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以1977年《星球大战》为标志,工业光魔公司(ILM,全称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成为电影视觉特效行业的开启者,以其多项技术发明改写了电影史,并由布什总统授予美国“国家技术奖”。技术上来说 “逼真”应该作为电影特效技术的终极目标。但在电影美学的影响下电影特效技术仍有视觉效果的仿真与防假之分,《金刚》、《变形金刚》、《2012》是仿真,《汽车总动员》、《爱丽丝梦游仙境》、《圣诞夜惊魂》、《查理与巧克力梦工厂》却是在仿假,所有物象仍然立体但形象怪诞,如陷仙境。既然用已经可以制造超真实幻觉,可以以假乱真,为什么要以“真”来模仿“假”?意义何在?
真人与动画似乎是真与假的两极,而如今两者常常被习惯性地结合在一起,或者人们早已厌倦了看真也厌倦了看假。真人与虚拟形象共同“真实”地存在于电影影像之中,最早出现于1988年的迪斯尼卡通电影《谁陷害了兔子罗杰》(Who Framed Roger Rabbit),那是一部充满独创精神与发明的影片。作为一部商业片,它最出色的地方在于采用80年代电影科技的最新手段,将真人与卡通角色巧妙地纠葛融汇到一起,从而赋予卡通电影以新的风貌、新的魅力,是当年电影银幕的一大奇观,得到当年票房大热,并揽获了四项奥斯卡大奖。《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在编剧上融合了卡通片、喜剧片和黑色侦探片的元素;在视效上以瑰丽奇幻的色彩和异想天开的创意引人入胜,这也是动画美学自由精神的体现,这一原则在如今蒂姆•伯顿的三维真人动画电影中也得以坚持。《谁陷害了兔子罗杰》运用乔治卢卡斯“光魔”特效,背后有着上百名的动画制作人员,这在当时算是规模宏大了,由此衍生了全新的动画技术:用全新的光影技术创造更为逼真的动画以及三维效果;在此之后便有更多的真人卡通影片纷纷面世。在现如今的商业大片中真人与三维动画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更多的是在技术上努力模糊动画与真实的界限,以弥补现场拍摄不能达到的效果 。
美国电影的主流是就用高科技电影特效来仿真。动画片仿真会不会就不像动画片了?《最终幻想》给人的感觉就不太像动画片了,或许是受一直以来对动画片观念的影响。数字电影中,叙事处于一个什么地位呢?很多数字电影里面,往往我们看的就是那种惊人的幻觉,叙事似乎被虚弱了。
但空间感、立体感、真实感从来都不是美学的全部。动画美学的父系是漫画,漫画具有一种自由精神,它不被现实景象、形象所束缚,它可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真人电影的美学父系是摄影,摄影是纪实的(在PS以前尤其是),而摄影之前的主流美术,包括肖像画、风景画等等,实质上也是纪实的,这种纪实美学风格,影响了真人电影中追求仿真特效技术的极端。真人与三维动画的结合似乎就意味着奇观、奇幻。三维动画部分不应该只是作为真人电影的辅助仿真特效,大家对一部完全的仿真电影或者说是完全模拟现实的真实其实是一种厌恶态度,但是对一部彻头彻尾的仿假电影,却往往是欣赏的,例如《玩具总动员》;或者用仿真做奇观,数字电影在目前的情况尤其如此,主要就是做奇观,否则就没有必要做那么昂贵的CG特技。在电影中,相对于奇观,叙事就相对不重要了。像《变形金刚》、《公元前1万年》、《斯巴达三百勇士》等等成功的CG大片,情节那个部分相当的简单陈腐,谁在乎呢?而李安精心导演编剧的《绿巨人》相对来说是失败的,奇观的强度弱了,而是叙事的强度压过了奇观,反而造成了观者的不满足。在如今的大片制作中,顾此失彼,情节与视效不能同时抓人眼球的影片,定会被口味越来越重的观众质疑。而做了特效奇观却更重叙事的影片注定失败,等于是吊起了观众的胃口,却不让你吃饱,那估计会让人发怒。
技术、美学、价值取向——美国动画以及电影的视觉艺术发展都更加的值得作为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不要再对尝试拍大片的中国老牌导演们露出的稚嫩横加指责,如果没有尝试的经验如何在实践中发展,要知道美国的电影技术都是在拍摄过程中发明的。要让中国有更多更高技术、更新创意、更出色剧本结合的电影大片进入国际市场,而不是不断地让外国大片冲入国内,让民众如进了大观园般的,发出阵阵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