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冯小刚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女性形象

2010-11-16 06:35吕燕
电影评介 2010年12期
关键词:唐山大小河婆婆

随着冯小刚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热映,很多观众对电影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印象非常深刻。元妮、方登等女性的悲惨境遇让观影中的我们唏嘘不已,流泪不止。不过,换个角度来思考一下的话,《唐山大地震》中虽然让元妮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方登遭到亲人舍弃的不幸,但亲情似乎始终都温暖地在她们周围存在着。元妮虽然震后失去丈夫、女儿,但生活无忧、儿子又孝顺、能干。而方登呢,虽在地震中遭亲身母亲的舍弃,但震后被善良的军人夫妇收养,养父、养母对待她也几乎是视如己出,应该说是很幸运了。而且电影的最后,元妮、方登喜获重逢,并互相谅解,一家人幸福、和美地生活在一起。这种大团圆的美好结局可以说很好地体现了冯导作品中一贯地对小人物的人文关怀精神。但如果我们透过这温暖的亲情面纱,却能发现它背后藏匿着的世态人情。

我们先来看看李元妮。元妮是一名纺织女工,她秉持着一种中国北方女人最基本的传统道德操守,在地震中她痛失丈夫和女儿后,毅然执拗地不顾婆家的劝说,执意要留在唐山,只身将失去一条手臂的儿子抚养长大。儿子长大了,元妮依然孑然一身,拒绝电工师傅的爱情,拒绝离开地震后她和儿子赖以栖居的平房小院,拒绝儿子为她购买的新房。

李元妮在丧夫之后独自抚养儿子,能忍受32年的孤独,原因就是她的回答:“为你爸,他拿命换的我,要不是他拽我一下我就进去了,哪个男的能用命对我好啊,我这辈子就给他当媳妇,我一点都不亏……”元妮这种执拗正是出自传统女性对丈夫,对家庭从一而终的观念。这种观念规定了元妮在灾后只能坚守着的废墟和丈夫、女儿的亡灵度过大半辈子的光阴。按照儿子方达的话说,就是“唐山的房子倒了又重建了,但我妈心里的房子却一直没有重建起来”。

电影也许不过是借元妮这个极端的例子,来突现中国女性对亲情、对家庭坚韧不拔的守望和忠贞。但是,这里暴露出来的矛盾却是,如果一个像元妮这样女人把自己整整后半生都牺牲掉,总活在过去的阴影里,虽在向前走,但在时刻向后看,她自己活下来的意义又在哪里呢?仅仅就是为了把儿子抚养成人?通过自虐式的拒绝,把一切本可以享受到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愉悦都通通抛弃,包括本可以重获生命新生的爱情,而且在做这一切时似乎还带着隐约快感。元妮的“自杀式的徇情”有什么可以值得大加推崇的呢?特别是当人们为《唐山大地震》中元妮的守望和忠贞感动之余,对那些在大灾之后迅速从痛苦中摆脱出来,再次走向新途怎样来评价呢?难道那些从地震的阴影中挣扎站起,重新组成新的家庭的人们的生活选择就没有价值吗?从一定角度上来看,《唐山大地震》缺乏的正是这样向前走的力量。

由于云妮选择了弟弟,选择将儿子从死里拉了出来,导致方达对她的无条件妥协。为了拥有对孙辈的照看权,她甚至毫不犹豫地让后者与自己的幼子分离,丝毫不顾及后者的权利和感受。小河就因此生活在对婆婆言听计从的丈夫身边,而且还必须将自己襁褓中的儿子留给婆婆。婆婆似乎可以看见媳妇的眼泪,但却无动于衷。这不是自私又是什么。想当初,方达的奶奶还可以把方达留给元妮,那么,为什么同样做了婆婆的元妮就不能呢?

说到这里,我们就再来分析一下前面提到的元妮的婆婆。在放弃争夺方达这场戏里,方达的姑姑和奶奶最后申明大义,把方达留给了元妮,这里我们可能已经注意到,方达的奶奶一直强调自己的儿子没了,孙子没了一只胳膊,但没有去追问元妮为了方达而被舍弃的方登的下落,也没有拥有方达而失去方登感到内疚的任何表示。方达少了一只胳膊,但方登却没有了啊!而且我们再大胆地设想一下:假如元妮救了女儿而放弃了儿子,元妮的婆婆会是怎样的态度呢?很可能是不会轻饶她的。

俗话说:“手心手背全是肉。”在奶奶这里为什么就不一样了呢?其实还是因为方登是女孩的缘故啊,电影里不是有一处提到方家就方大强这一个儿子,在方方大强没了之后,他们方家也就是说就剩下方达这一条血脉,唯一的一个孙子。元妮的婆婆一直想把方达带回山东老家,很大程度是因为方达是方家的孙子,孙子才是血脉的观念吧。但即使如此,在元妮还活着的时候,方达的奶奶有什么权利可以剥夺元妮对方达的监护权呢!电影中元妮的婆婆却似乎觉得要回孙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最后她把孩子留下来,也不是因为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是可怜元妮,出于似乎非常善良的动机。像慈善家在施舍一样,她的放弃举动让元妮涕泪交加。

另外,电影中还有一个“好儿媳妇”代表——小河。方达应该是去南方打工的时候遇上小河的。也许方达那时混得还不错,但他毕竟只有一只胳膊啊!小河年轻貌美,找一个正常无残疾又爱她的男人不会有太大问题。那么,小河选择方达的理由又是什么呢?按她的说法,并不是为了钱,那就是为了爱情。也许她就是爱方达的乐观、豁达及与灾难相抗衡的勇气。但是这无尊重、体谅的爱情也太让人窝心了。在去方达家之前,方达就已经跟小河说明,如果我妈反对,我俩就得吹。到家以后,元妮说屋里太小了,多一个人就转不开身,小河很体谅地说了一句:“我瘦,不占地方。”——她是说她不会去挤占她们母子的情感空间,她也喜欢元妮这苦守二三十年不肯放弃的老宅子。多么通情达理!有了孩子以后,小河想从婆婆手里带走孩子,方达不依,小河生气地对方达说:“小心鸡飞蛋打。”方达接着说了一句很让人心碎的话:“鸡有的是,蛋也不缺。”也就是说在已经很有钱的方达看来,可以作老婆的女人多的是,孩子当然也不会缺。方达这番话不是彻底否定小河为其妻,为人母的价值吗?而小河居然最后也妥协让步,隐忍接受了方达的无理要求。作为儿媳妇,小河是很称职的,但是作为母亲,她的爱却是缺席、不完整的。作为妻子,她是懦弱、没有尊严的。

我们在元妮、方达、小河这边似乎是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中,感受到的其实不仅仅是母慈子孝,子孙同堂的天伦之乐。母亲对儿子顽固般的拒绝沟通与不尊重,儿子对母亲无限的迁就和忍耐,婆婆对媳妇的孩子抚养权的剥夺,以及丈夫对妻子独立人格缺乏尊重等,都使我们看到了温情脉脉的家庭面纱下的的诸多无奈牺牲的残酷真相。

电影中给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女性还有元妮的女儿——方登。地震时元妮对方登的舍弃让幼小的方登似乎顿时明白自己在母亲心中的位置,所以那看似无意义的西红柿之争也被赋予了特定的预示意味,让方登从此走向了一条拒绝回头的离家之路。从废墟中站起来的方登虽然知道自己的母亲和弟弟还活着,她还是一言不发地跟着养父、养母到了他们的家。从不提起自己的过去,方登似乎已经完全失忆。成年后,养父对方登的亲昵和关爱引发了养母的不快,家庭关系由此紧张。而方登本来就对母爱信心不足,再加上对养母的管束厌烦,执拗的她选择外地求学以远避纷争。这其实也是一种试图遗忘过去的努力。

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即使她的心理灰暗,如果能有一段完美的爱情,她也许很快就会获得救赎。方登和男友在校园里的爱情开始时是温暖浪漫的,但当方登怀孕后男友却建议她去做人流,经历了大地震,对生命、对牺牲有烙印般记忆和疼痛的方登毅然选择了做一个单身妈妈,然后从所有的视线里消失。但与过去彻底了结又是多么不现实,特别是对养父母还存在着养育之恩无以回报的愧疚的情形下,方登最后还是选择带着孩子回来。回来后的方登有一次对继父揭开心底的创伤,诉说当年母亲的那一个选择。继父劝她宽恕母亲当年的无奈,方登说:“我不是记不得,我是忘不了啊!”这是因为过去的问题一直没有彻底地解决,因此无法忘掉。心结真正打开是汶川大地震现场,当方登看到一个孩子被压在石板下面,而孩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保命,也更为了不让救援人员做出无谓的牺牲,毅然选择了给孩子锯腿。但当最后看见锯掉腿的孩子被抬出来时,那位母亲很内疚地嚎啕大哭:“我要我孩子的腿!”也许就在那一刻,方登理解了当年母亲的选择,对过去耿耿于怀的东西终于释怀。电影的最后,方登回到了她分别32年的家,彻底原谅了母亲。

方登和元妮彼此互相谅解当然是最好的一种结果了。误解也好,悔恨也罢,再大的鸿沟也难敌那句对不起的感染力。不过,我们在感动之余,也不禁要想,如果方登能早点谅解母亲,那么一切都会更积极得多。其实,在那样的天灾面前她没有可埋怨的,即使是死亡,但她也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换回弟弟的生存。又何苦32年埋怨自己的母亲呢!如果做女儿的方登能经常想想亲生父母曾经所给予的关爱,而不是偏执地责怪母亲的无奈的选择。如果方登能常回头看看,无论是现在的养父母的家,还是过去的亲生母亲的家,她就会知道感恩,知道珍惜。而拒绝回头的后果就是将自己的天地变得狭窄、灰暗。为躲得远远的,她选择做单身母亲,远嫁老外,方登的生活被自己弄得很是拧巴。

当然,造成方登后来生活拧巴的原因之一还有方登的养母——董桂兰。我们在电影里可以看到,董桂兰对方登有着过分的控制和猜忌。当她面对年幼的方登时,是出于强者对弱者的怜悯而收养她;但当方登长大后,却总是担心方登离开她。不让她考外面的学校,不愿意女儿回唐山,她将那些无谓的紧张感越演越烈。她不仅缺乏对女儿的理解和信任,对自己的丈夫也是一样,当看到她自己的丈夫和方登很亲密时,女人原始的嫉妒感又油然而生。强烈的猜忌不仅疏远和丈夫的关系,也造成养女的叛逆和远离。方登为什么会两个暑假不回去呢,也许除了恋爱的原因外,最直接的原因还是躲避董桂兰对她的控制和猜忌。我想,如果有可能,董桂兰也许最想抹去的就是方登的过去,如果方登彻底失去记忆该多好,那么方登就会死心塌地地把自己当成亲生母亲。当初选方登来领养的理由里也是有方登对过去似乎什么都不记得这点考虑的。但是,即使真如她所愿,方登不仅彻底失去记忆,而且也没有亲人找上门来,董桂兰也还是不会安心,特别是女儿长大出落得很漂亮的时候,她又会担心自己的丈夫会有想入非非的想法,谁让方登是养女呢?特别是方登的过去又不是她和方登想抹去就抹去的,那么,在作出领养这一选择的时候,董桂兰就要遭遇她以后无法摆脱的宿命了。

电影中方达说了一句很经典的台词:“小震不用跑,大震你也跑不了”,在给观众带来笑声的同时,我们难道不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吗? 这里面究竟有什么好笑呢?这难道就是经历过地震后的方达对怎样预防地震的经验性总结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地震来临时不是要我们坐以待毙吗?不过,这句话却概括了整个电影所要表达的东西,它其实是让我们在坚守过去,坚守传统价值观念和家庭观念的同时,要放弃现在的多元的生活选择的权利。就像有些评论所说的那样:“剥离开主人公所处的具体环境,这部影片更像是描述了一个理想主义的传统儒家社会所需要的价值取向:重义轻利、忠诚与坚忍、亲情至上。这些要素,构成了主人公从道德困境中解脱,也就是救赎灵魂的全部出口。”[1]“守着废墟过日子”,电影中的女性,不管是传统女性如元妮还是元妮的婆婆,还是新的一代——方登和小河,都是一样。

从某种角度上说,这部电影其实缺乏体恤那些重新回归到现实生活常态的灾后人们,有给受伤人的伤口上的撒盐的嫌疑。“冯小刚不断地强调《唐山大地震》的情感启蒙与道德教育的价值,以至于把它作为一个衡量当下人们道德意识水平高下的标尺。在这里,冯小刚可以自信地用他的道德来威胁任何批评者,仿佛一部被泪水浸泡的灾难片就是我们现代人化解生活焦虑与危机的圣典。”[2]据说,该片在唐山体育馆首映时,曾发给每一个到场的观众一块手帕,上面写着“感恩、博爱、开放、超越”。其实,在这8个字中,对于灾后余生人们来说,最难的,也许就是后四个字“开放”与“超越”。同样,对于这部电影中的女性,不管是元妮、元妮的婆婆、方登的养母,还是方登、小河,都存在着同样需要去超越的心理问题。

[1]《唐山大地震》:中国式救赎http://www.dayoo.com/roll/201007/19/10000307_10289439 3.htm 2010-07-19 19:54

[2]周志强:《唐山大地震》:情感童话与道德惊吓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2963263/ 2010-07-27 10:26:33

猜你喜欢
唐山大小河婆婆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ovie Titles Viewed from the Fluidity of the Five Elements of Drama
清澈的小河
Evaluation and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epatic Injury by Traditional Drugs
别把婆婆当成妈
40年前,唐山大地震
本土化改编与再创——从小说《余震》到电影《唐山大地震》
风婆婆来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