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作为中国戏曲的第二大剧种,它是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音乐戏剧。笔者在多年的研究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真正从理论和实践中把握准评剧乐队的全部内涵,它的传统魅力,它的巨大功能,就要把评剧乐队在评剧音乐中独特的作用消化于衷,必须在反复的艺术实践中去认真研究,细致的揣摩才行。
评剧乐队从莲花落时期的一把弦(单弦崩),一付呱哒板伴奏起,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变化,现在的评剧乐队已形成初具规模的中小型民族的,戏曲的评剧乐队。目前大致是这样:[主奏乐器(板胡、评二),弦乐组,弹拔乐,民管组,打击乐,为加强乐队的厚度,近几年又加进了少量电声,电子琴、合成器等。]它已成为目前评剧乐队的基本标型。这也是多年艺术实践,逐渐模索总结出来的。目前来看,这个标型评剧乐队基本可以适应表现历史题材、当代题材,多种内容,多种类型和各种场合的演出。
文革后期在学习、移植“样板戏”时,许多评剧团组建了管弦乐队,有的作曲家顿时觉得,这回可以大有用武之地了。然而,不到几年,这个风靡一时的“西洋管弦乐队”在评剧乐队中就逐渐消失了。究其原因,众说纷纭。甚至有人认为:“中国戏曲就是落后,接受不了西洋的东西”。
在改革中国戏曲乐队中比较成功的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杜鹃山》……等剧目,它用典型的中国古老的戏曲“京剧”来表现战争年代的内容,同样用的是中西混合管弦乐队,配器简练朴实,即突出了“伴”字,又突出了剧种的歌唱特色,符合中国国情,如果说它是西洋的,那它更是民族的,科学的。管弦乐加入到戏曲乐队之后,经过细致的再创作劳动,把它溶于戏曲音乐之中,这就更加展现了发展之后的中国戏曲音乐的博大精深。
近年,在唐山召开的几届评剧节期间,沈阳评剧院,长春评剧院,唐山评剧团配器、指挥的同志,他们编配并指挥了几出比较大的评剧乐队,象《嘎哒吨》、《雪花飘飘》、《鹰格泪》、《宰相胡同》、《嫦娥奔月》等,尽管还没有达到非常完整的管弦乐队,但已经基本具备雏型,这几出戏,从整个的演出伴奏效果来看,可以说是精品之作。它不仅是扩大、发展了乐队,在加强乐队的抒情性和整体表现力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它没有失掉评剧音乐的根基和剧种特色。
事实证明:不是中国戏曲落后,不愿接受西洋东西,而是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以洋代中”另起炉灶,就背离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在评剧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不能忘掉评剧的根基,也不能死守传统不放。
目前评剧的基本标型乐队是比较稳定的,很多剧团都在沿用。随着时代发展,如何建设一只高水平的评剧乐队,这是各个剧团都在关注的问题。笔者正在学习之中,但也提出一些浅见:
1.借用现代京剧的乐队和伴奏技巧
现代京剧的乐队和伴奏,掌握了剧种音乐的个性和京剧常用的传统程式,再用西洋的作曲技法,西洋的管弦乐队来丰富和发展。用西洋的作曲理论、技法,准确的而又巧妙地来加强、烘托我们中国民族的,戏曲的旋律。《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杜鹃山》几出现代京剧的乐队及伴奏,可以说,是在改革中国戏曲乐队的发展道路上体现“洋为中用”的典范。
2.借鉴沈阳、长春、唐山等评剧团的经验
他们的配器、指挥等的同志,都是乐队伴奏员出身,多年的伴奏实践,充分掌握了本剧种音乐的特点、个性和传统的伴奏规律,加上他们平时刻苦钻研作曲技法及音乐理论,所以配器和指挥这样的乐队心里有底,创作时运用自如,更易取得成功。事实证明,不但作曲家要熟悉戏曲,乐队指挥乃至伴奏员都应熟悉剧种音乐,这样乐队就溶于戏曲之中,伴奏起来得心应手。如果没有戏曲、传统的知识和底蕴就很难驾驭戏曲管弦乐队。
3.剧团应该积极引进现代的、科学的音乐创作人才
院校毕业的作曲家,让他们先到戏曲乐队和演员中间工作和生活,学会唱、打,拉,“先当伴奏员,后拿指挥棒”。到剧团最基层,和演员、乐队在一起,虚心向传统学习,这样才能大有作为。对评剧还处于陌生的音乐工作者必须从剧种音乐的实践到剧种音乐理论,全方位、系统的掌握戏曲的传统和剧种音乐的个性,然后再把先进的作曲技法融汇到评剧当中去。
评剧的伴奏还是离不开乐队。评剧乐队原始的伴奏方法很简练。广大观众都爱听、爱看。
传统的评剧乐队伴奏有很强的个性和独特的功能,人员不算多,但是一专多能,横竖不挡,一曲多用,技艺高超,严紧、准确,突出演员,听得清、看得准,符合观众的欣赏习惯。评剧老一辈的琴师、鼓师,多年来总结了一整套很精辟的伴奏方法,如:伴奏中的“托、保、随、带、入”;被称为民间土配器的“乐句停入法”等等,至今还在延用。
器乐曲尽管能传情,但必竟是抽象的乐音,而唱腔则是通过喜、怒、悲、哀的唱词语言(或者叫评剧唱腔的音乐语言)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更明确、具体。
戏曲音乐中唱腔居于首位。这就明确的告诫戏曲乐队的伴奏与演唱相比是从属地位的。戏剧中的音乐,伴奏要为戏而用。独立存在,孤芳自赏,游离戏剧之外的作法是违背戏曲音乐创作规律的。
评剧乐队的伴奏应该强调:
一是“严”
1.乐队平时训练要严。2.组织参与配器的创作人员要严,不懂戏曲,不懂评戏,单凭个人主观判断,死抠音符,就去写总谱,岂不误事。3.指挥、鼓师、乐队三者与演员配合要严。他们之间的心气碰到一起要象刀切一样整齐才行。4.快、慢、强、弱、音量控制要严,必须突出“伴”字。5.演出中文武场的配合,与舞台其他各部门配合要严。6.对音响师的要求、控制更要严,一出戏,有时因为音响的控制不当(或者不懂音乐的同志在搞音响)使之造成人为的“音墙”破坏了整个伴奏效果,所以伴奏中,若有一处忘记了“严”字都可能造成重大的失误。
二是“准”
1.音要准 ,谱要准。2.更主要是感情、气氛上的准确,伴奏员的任务不仅只是完成音符,更主要是感情、气氛上的准确,伴奏员的感情要随着戏走,随着演员走,无论是过门、唱腔、还是幕间音乐,都要做到统一、准确、协调。3.评剧的传统乐队伴奏时还有很大的灵活性,演出传统戏时,外场经常发生临时性的变更,我们的评剧传统乐队就可以及时准确的弥补和挽救(这种情况在新编戏里很少出现)。
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新内容必须以新的艺术形式去适应。戏曲乐队的织体化,要中西混合,吸收、借鉴外国音乐,用来丰富、改革戏曲乐队中原有的不适合的伴奏方法和乐器。既要大胆革新,又要历史的、全面的遵循评剧音乐的发展规律。不断革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把评剧乐队办好。展望评剧乐队未来,一定更加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