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品牌是最近业界、学界谈的比较多的一个概念。文化品牌是文化的重要标志。一个地方的竞争力、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品牌的效应。河南省以打造文化强省品牌为目标,把传统的和现代的、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资源优势整合起来,精心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品牌,提高全省的文化实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梨园春》现象就是品牌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具有很好的文化品牌研究价值。
小时候,经常跟着大人们出入于大小戏院。所谓的大戏院,就是一般的戏园子;小戏院就是老百姓自己临时搭建的小戏台。但不管什么形式,大人们都乐在其中,我也跟着一同感受着河南本土的淳朴民风民俗。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接受本土文化的形式也在慢慢的发生变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戏曲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尴尬的局面——年轻的观众已不再被这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所吸引,而老一辈的观众群亦不断的萎缩。在这种情况下,《梨园春》以电视文艺媒体的方式出现了,它的出现给戏曲事业的发展打开了一扇门,提供了新的生机。
一九九四年,第一次出现在电视观众面前的《梨园春》是一档以河南地方戏为主的电视晚会栏目,节目内容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一些经典剧目的欣赏,每期时间也只有60分钟,并且播出周期不定。
1999年春季,全面改版后的《梨园春》以新的形式重新出现在广大电视观众面前,节目焕发出新的活力。改版后的节目新增加了戏迷打擂的节目版块,这个版块的产生,满足了许多戏迷爱好者的一个共同的愿望,让更多普普通通的人借此登上舞台一展风采。观众与节目的距离贴近了,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梨园春》自然更受到大家的认可,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一档几乎让全国电视观众所熟知的栏目。也正是由于充分调动起了戏迷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使得栏目收视率不断攀升,连续6年收视率在全国省级电视台中位居第一位,并获得多项国家级专业奖项。
从此,《梨园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中原及至全国观众中不断掀起收视狂潮,省内平均收视率为28.7%,特别是农村市场上平均收视率为41.2%;省外收视率不低于12%。栏目拥有稳定的老中青收视人群,20至50岁的观众占总收视人群的32.8%。在《梨园春》上出现的企业形象都能让观众很快接受。收视群的相对固定,使广告效果便于积累,带动了一大批优秀的河南本土企业迅速创建自我品牌,快速发展企业经济。
《梨园春》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品牌象征,其社会效益是应该放在首位的。《梨园春》也是一种文化产业。在博采众长,使之成为大梨园、大舞台、大文化的同时,也要具备两手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从我省《梨园春》品牌开发的整体情况来看,《梨园春》只不过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面对人们文化艺术需求的变化和艺术的多元化给传统戏曲带来的挑战,《梨园春》之所以会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有其深刻的原因和内在必然性。(一)坚持“两为”方向,不断满足群众的多样化的需求,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梨园春》唱响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成为许多地方干部对群众、家长对孩子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和国情、乡情教育的重要阵地。这是《梨园春》产生良好社会效果的前提和基础。(二)《梨园春》剧目的多样形式,把传统艺术与现代传媒相结合,这是其打开市场、赢得群众的关键。主要体现在把豫剧和现代电视传媒、把地方戏曲和群众很好地结合,使豫剧从舞台艺术走向了荧屏艺术,开辟了戏曲艺术全新的生存空间,引发了观众的浓厚兴趣,大大地缩小了戏曲与观众的距离。(三)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与观众良好互动,拓宽戏曲发展空间,这是《梨园春》打造品牌的成功切入点。也是《梨园春》社会影响逐步扩大,观众越来越多的重要途径。《梨园春》紧紧抓住当代人民自我表现欲望强这一普遍心理,改革传统的专业演员表演,广大群众观看的方式,积极探索由“你唱我听”的单一交流向“我唱你听、我唱你评、我唱你唱”并重的双向、多向交流方式转变的新路子。(四)引入市场机制,赢得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这是《梨园春》不断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
《梨园春》现象深刻启迪我们,文化产业要振兴,关键在创新。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文化艺术的发展同样要与时俱进,尤其是作为传统艺术更应不断开拓创新。加快文化品牌建设,促进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是目前发展道路上重要目标。
当然,在发展文化产业,创建文化品牌建设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坎坷。比如:在认识上,一些地区和部门的领导仍然把文化建设归属政府独家行为,难以接受文化产业的市场经济概念,多渠道发展我省文化产业的氛围尚未形成;在文化产业体制上,改革创新不到位,政策倾斜扶持力度还需加强,完善法制法规;在技术开发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上,层次较低,尚未形成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和集团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和运行机制;在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和研究工作上,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和创新机制尚未形成,特别是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出现断层;文化市场消费主体培育不健全,精神文化产品消费水平不高,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市场支撑;在社会的转型期中,大量有价值的文化事象面临消失,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受到威胁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明确建设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和市场发展的趋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品牌本身就是打造品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方式。《梨园春》现象就是品牌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它遵循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提高艺术品位,减少、淡化商业气息,具有很好的文化产业研究价值。
因此,尊重文化生产自身规律,正确处理文化品牌的商品性与非商品性、精神消费与价值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把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品牌优势,不断提高文化品牌的质量,加快先进文化的传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信还会有更多更好的“梨园春”,继续出现在河南这块资源丰厚的土壤上,让我们为之骄傲。
[1]刘永炬等,《品牌对话》节目,2006.
[2]王诚,《通信文化浪潮》[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刘永炬,《品牌苦旅》[M].京华出版社. 2006.
[4]http://www.liyuanchun.net/,梨园春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