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号》的政治阐释

2010-11-16 05:21巩克金
电影评介 2010年5期
关键词:海角台湾人日本

一、《海角七号》

《海角七号》自2008年8月在台湾地区上映以来,票房一路高涨,创造台湾地区有史以来最高的电影票房纪录。《海角七号》是一部反映台湾中南部历史、颇带政治色彩的电影。影片通过一个爱情故事,反映了台湾地区的许多政治和历史问题。

六十多年前,台湾光复,日本人撤离。一名日籍男老师只身搭上了离开台湾的船只,也离开了他在台湾的恋人——友子。无法当面说出对友子的感情,他就把怀念与爱恋化成字句,写在一张张信纸上。这位日本老人去世之后,他的女儿整理遗物时看到了信,并将信寄到了地址为“海角七号”的地方。在线索的另一头,失意青年阿嘉原本是一个乐队的主唱,因不堪台北生活的艰辛,回到自己在南部的家乡,并通过继父在当地的关系,当了一名邮递员。阿嘉在送信过程中找不到“海角七号”这个地方,就将之拆开,了解了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后来,他通过一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认识了在台湾工作的日本女子友子,马拉桑,大大,劳马等人,由此演绎了一场励志、爱情、喜剧的故事。在感受台湾独特地域特色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电影中小人物的远大理想,台湾人特有的黑色幽默。电影表现了台湾人民勤劳、善良、乐观、热爱生活的特点。

《海角七号》这部电影的拍摄地点定位在台南恒春小镇。影片中语言和风土人情都是对小镇的真实描绘。因此看起来才会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难得的亲切感。日语、台语、闽南话夹杂反映出一个鲜活的小镇文化,演员的表演也全部以写实为主,所以大部分观众都是被这种真实所打动。日治时代给台湾留下的文化烙印与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交合,活灵活现的表现了台湾中下阶层的生活状态。难怪2008年底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台期间,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特意让陈云林观看这一部电影,用江丙坤的话说,此举能很好的弥补陈云林一行不能“到台湾中南部地区看一看”的遗憾。其实,仅仅通过对电影本身浅层次的解读,还不足以完全展示出海基会的良苦用心,更深层次上还是想以此让陈云林等人了解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在观念上的差异。不可否认的是,两岸间将近50多年的封闭,况且各自走的发展道路又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模式,还有台湾受日本殖民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情况下,难免会留下日本文化的印记。其中的观念、文化在一时之间是很难消除的。

二、台湾民众的“日本情结”

台湾民众的“日本情结”由来已久。而这种情结是源于巨大的心理落差。不可否认,日本在占据台湾的半个世纪里进行了有效地统治,采取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措施。1898年,后滕新平出任台湾民政长官,台湾进入一个史学上称谓的“后滕时代”。这一时期的殖民当局,政治上采行怀柔政策,顺应台人敬老尊贤的传统观念,召开飨老典、扬文会,并鼓励诗会活动,颁发绅章并启用地方乡绅;军事上,对抗日武装和占地为王的土匪、山寨改剿为抚,由辜显荣(已故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之父)组织保良局进行分化、招抚;经济上进行人口、土地林野调查,兴建港口铁路等基础工程,扶植农业和工业发展;启动教育、卫生等现代化进程的基础工作。台湾的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就连战后前往台湾负责接管教育的陈达夫也不得不承认:“台湾面积不过浙江省之三分之一,人口六百二十万,而日人统治下五十一年来,各级学校之发达,国内各省对之实有愧色。”[1]

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于全台各地广设卫生所,建成了以公共卫生与小型卫生所为主轴的医疗体系。同时,从日本引进医生来防治传染病的爆发,有效减少疟疾、鼠疫、结核病的发生率。鼠疫1896年由香港传入,其后22年肆虐各处,死者二万四千人,1917年被完全肃清,警察在灭鼠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天花因强迫种牛痘,1903年后锐减;对霍乱大体建立一套防治体制。脱离瘟疫的威胁,是台湾现代化进程中比经济成长更重要的一步。[2]另外,日方统治者更加注重改善社会风气,废除汉人蓄奴、纳婢等社会习惯。同时取消满族在社会上的特权,使治下华人各族间地位平等。清朝治理时期的各种酷刑也被取消。社会上缠足、吸食鸦片等丑陋现象也得以纠正。

相对于饱受战乱欺凌的中国,台湾人民却拥有更好的教育水准及生活环境。台湾人的日本情结,就此产生。六十年后的今日,日本仍是本土台湾人最有好感的国家,如今在台湾的社区、文教、卫生系统,仍然可以找到日据时代的影子。在饮食方面,台湾民众喜欢的许多食品,如生鱼片以及各种各样精致的便当等都是日本风味;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称呼用语,如将“幼稚园”用来指代“幼儿园”,“欧巴桑”用来称呼老人等,这些都是日治时代的用语。在青少年的流行文化中,更是可以轻易找到日本的影子:日本的卡通漫画、杂志、电视节目、KTV、还有四处可见的日本商店等。

尽管如此,大部分台湾人并不认同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还是想回到祖国的怀抱。1945年,日本投降后,台湾人欢呼回归,对能够打败日本的祖国,台湾人充满期待。岛内流传国军将于10月15日来台的消息后,《台湾新报》头条的部分内容反映了岛民盼望国军早日到来的殷切心情:“全省如大旱之望云霓的国军,已于近日将印其第一步于基隆。这是历史上所应当特书而大书的。自“八•一五”那天,我们是如何地怅茫!如何地期待!国军将要来到!国军将登陆于基隆埠头!谁听谁莫不欢喜,谁闻谁莫不雀跃。但我们怎样欢迎呢,我们须用诚心诚意而已。”[3]

然而最初的激动之后,台湾民众对国民党派来接收的军队的印象如何呢?其时,担任宪兵第四团团长的高维民的口述回忆是这样的:

“七十军的部队实在太糟,该军在基隆未下船前,虽有零星上岸,披着毯子,拖着草鞋,随便在船边大小便者,而因范围小,影响不大,正式下船时,虽然整队而行,其服装破烂,不堪入目,于夹道欢迎的人群中,顿使台省同胞失望。……七十军是先我一周来台的,这些兵于十月廿五日开始接收之日放出来以后,问题多了……当时台胞普遍都骑脚踏车(自行车),譬如到邮局办事,都把车停在邮局前面的车架里,那些兵一看没锁,也没人看,骑了就走。……那时候没铁门,也没有围墙,只是用几块石头,围成院子种些花草,也有少数士兵一看屋里没人,跑进去拿东西,这在过去从来没有的。还有,不守秩序,他们习惯的坐车不买票。搭火车不走正门,从栅栏上就跳进去;上车也不走车门,从车窗就跳进跳出。当时只有一家大陆口味的大菜馆蓬莱阁,该军一少校参谋吃饭时,对女招待动手动脚,惹起反感,乃开枪示威。”[4]

正是国民党接收人员的行为,强烈的比对,激发了台湾人的日本情结。他们对现实的失望,勾起了对日治时代的向往和留念。

三、“新台湾人意识”

台湾民众之所以如此认同以致追捧这部普通的爱情故事电影,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台湾人对于奋斗、努力精神的向往和赞赏,是对“新台湾人意识”的认可。甚至连马英九都把它吹捧成表现了“坚毅勇敢的台湾精神”,是“台湾最宝贵的资产”。

“新台湾人意识”是李登辉担任台湾领导人期间提出的政治思想。在1998年马英九竞选台北市长期间,李登辉当着国民党的支持者,举起马英九的双手,高呼“新台湾人”,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一些本土选民的疑虑,马英九得以击败陈水扁,顺利当选为台北市长。这标志着台湾人意识在台湾政治中开始产生效应。而在这次台湾地区的新领导人选举中,马英九所极力营销的新台湾人概念更是得到台湾选民的认同,获得大多数本省选票的支持,一举奠定了国民党重新执政的基础。所谓“新台湾人意识”是指“不论是几千年前来到台湾的原住民,还是几百年前,几十年前来到台湾的汉人,不分先来后到,不分语音,地域,再次相互依赖、共同生存,都认同并热爱这块土地,原以为这块土地风险,都是相互认同的台湾人。新台湾人不再关注敏感的族群差异,而是强调族群包容、共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统一的台湾公民群体。”[5]

“新台湾人意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在台湾本土获得了广泛的生存土壤。而在这部电影当中,台湾人的不放弃、奋斗精神得到了民众的响应和认同。台湾媒体这样评价:这部影片出来的时机很对,现在是台湾人民民族意识最高涨的时候,对于反映本土民俗的电影尤其欢迎。这才是《海角七号》狂破票房的真正原因。导演魏德胜在接受采访时称“拍摄这部电影的重点在于重新定位台湾本土电影,让它成为有普世价值的产品,可以让人家看到台湾的特性,贴近人们的思想,贴近历史情结。”从影片产生的影响来看,单就本土化电影的定位这一点他做的很好。

《海角七号》如此受欢迎,原因之一是影片中包含了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小人物的投射,进而反映出新台湾人意识对当今台湾人的影响:阿嘉是屡屡碰壁踌躇不得志的年轻人;清洁女工林晓培在社会底层工作,而且与上一代总有解不开的心结;火爆交警劳马映射的是那些外表很刚强但实际内心却很敏感纤弱的中年人;机车修理工对老板娘的暗恋抑或明恋,是每个底层青年在从事着貌似没有前途工作时都会有的性心理;被上帝都赶出来的搞怪键盘手大大只有10岁,充分表现出90后的早熟和搞怪;而每个做过业务的销售员一定对马拉桑非常认同,在他的身上你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片中茂伯执拗到可爱的程度也让人重新认识到老人们的魅力,这些都很容易引起大众观影人群的共鸣。就像媒体中报道的那样:每一个台湾人,都可以从这些小人物中找到他们自己的影子。一群性格不同、经历迥异的人,最终竟然可以组成乐团并且取得了演出的成功,这正是“族群包容、共生”的“新台湾人意识”的反映。

[1]陈鸣钟、陈兴唐,台湾光复和光复后五年省情.南京出版社,1989.8.

[2]庄少月,台湾民众的“日本情结”和中国根.现代台湾研究,2008.3.

[3]曾建民,1945:破晓时刻的台湾.台海出版社,2007.7.

[4]高维民、福蜀涛,台湾光复初时的军纪.中华杂志(廿五),1987.

[5]艾明江,新台湾人意识的政治流变及其走向.现代台湾研究,2008.3.

猜你喜欢
海角台湾人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黄金时代》日本版
好望角:美好希望的海角
桌山,海角之城
海角不是天涯
海角不是天涯
台湾人在上海的公益活动
台大教授一席话“骂醒”所有台湾人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