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静电安全领域,一位专家为此奋斗了近半个世纪,成功地将静电安全技术转化到火工生产线的建设上,并在全国军工、医药、石化、火工、煤炭等高危行业推广应用。
人在行走,穿、脱衣服或蹲下、起立时,都会产生静电。虽然静电的电量通常不大,但是电压常常很高,可达几百伏、几千伏甚至几万伏。当带电体与不带电或静电电位很低的物体接近时,其电势差达到300V以上就会发生放电现象。而一旦静电这种放电能量达到或超过周围可燃物最小着火能量时就会引起燃烧或爆炸。
为有效预防静电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我国静电安全领域,一位专家为此奋斗了近半个世纪,他就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山西北方晋东化工有限公司(简称晋东公司)原主任设计师王万禄,现担任中国物理学会静电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仪器学会静电装备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93年,王万禄被评为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2001年两度参加中国工程院院士遴选。
“再难的课题也要攻克”
上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晋东公司生产的黑火药压药工序曾发生多次燃爆事故,造成较大生命、财产损失。面对一起起触目惊心的事故,管理部门一遍遍地分析原因,但结论都是:“违章操作”“责任事故”。但无论怎样“严格管理”,落实“安全责任制”以及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事故还是遏制不住。
那时,王万禄是工厂里的一名基层技术员。“事故发生后,我时时刻刻都在思索、探寻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事故。终于,一次在黑暗中脱衣服发出的淡蓝色火花,瞬间激发了我的灵感。静电!这一系列事故的元凶就是静电!” 王万禄说。
找到原因后,王万禄反复查阅有关资料,做验证试验寻求问题复现。
1980年,这一工序再次发生事故!如果工厂停产,将会影响国内配套的军品生产和外贸任务的完成。正在工厂上下一筹莫展的时候,王万禄主动向厂领导请缨,要在黑火药等火工生产作业中研究运用防范静电安全技术。很快,这个科研课题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立项批复。
当回忆起那些与静电较量的往事,王万禄仍感惊心动魄、记忆犹新。在导静电地面研究项目设计方案确定之后,王万禄和课题组的同志在无可借鉴技术的情况下,连续几个月夜以继日地摸索参数配方、做验证试验,积累数据。一次,在利用导电的油炉法炭黑放入开炼机内对绝缘材料进行高温改性试验时,全身的汗水把落在身上的改性剂粉尘溶解,造成眼睛、皮肤被刺激损伤,导致眼睛数天不能睁开,全身都起了大水泡。家人、朋友心疼的一再劝王万禄放弃,但王万禄一步也没有退缩。王万禄说:“新中国诞生时,我刚9岁,我是唱着《东方红》入学,望着五星红旗成长的,是党和人民培育的。为了祖国和集体的利益,再大的风险也要承担、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再难的课题也要攻克。”
突破需冒险,创新有风险。当时大家对静电危害认识不深,静电安全技术是个未知领域,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自我伤害。“这是深水区,你不趟谁趟?” 王万禄说,“咱不能看着一个又一个兵工弟兄在操作台上流血、牺牲。”有段时间,只要一听到有响炮声,王万禄就会忙不迭地从办公室跑出来,朝着“后沟”(黑火药生产线所在地)张望。“我不能听到炮声,生怕出事”,王万禄说,“有时候半夜听到炮声,都要心跳好一会”。
2年后,王万禄的科研项目就取得重大突破,并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到火工生产线的建设上,即在火、化工品生产和装配车间的地面、操作台铺设导电橡胶,用金属带和静电保护装置接通大地;危险岗位操作人员穿戴防静电工作服、导电鞋、防静电工作帽等劳防用品。静电安全技术的运用,极大地降低了火工作业的静电危害,提高了企业的本质安全度。此项科研成果于1984年获兵器工业部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并迅速在全国军工、医药、石化、火工、煤炭等高危行业推广应用。
作为企业静电安全技术负责人,王万禄深知职责重大。王万禄常常对自己的团队说,安全管理只能解决“人”的问题,抑制人的“不安全行为”,而物的“不安全状态”还得靠安全技术人员来解决。安全技术上稍有疏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错误叠加,就会给社会、企业和个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开启“意识”管理
2006年,王万禄退休。外单位年薪十几万、二十几万元的聘请他不去,却接受了晋东公司菲薄报酬的返聘。这是为什么?王万禄的回答很朴实:“我更想继续为一生挚爱的军工事业奉献我的余热。”
2008年10月,晋东公司在对一名转岗员工进行试用期满的现场实际操作考核时,发现一处“可怕”的违章动作,他把装好药剂的药管象圆珠笔那样在手指上把玩。对这名员工进行询问时,他说“我也不记得当时的情况,不知不觉就那样干了”。这个违章被现场纠正后似乎就结束了。可是细心的王万禄却对“不知不觉”一直耿耿于怀。一次在聊天时,有位司机师傅不解地说“驾车时眼睛看着前方,头脑中思考工作上的事情,不知不觉中到达目的地了,却想不起自己是怎么处理那些复杂路况的。” 王万禄如梦方醒,这是人脑“下意识”“潜意识”作用下的行为!安全管理,必须要控制人们在“下意识”“潜意识”作用下的不安全行为。
什么是“下意识”“潜意识”行为?王万禄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某公司在一次调试设备的过程中,一条液压管路因破损而泄漏,一名维修人员“下意识”地用手掌堵住液压管的破损处,由于系统压力急剧升高,压力油瞬间穿透他的手掌喷了出来,造成了伤害。王万禄说:“这就是典型的‘下意识作用导致的事故!由于我们对人的心理、生理方面的知识和规律认识不深,把握不准,通常把‘下意识‘潜意识产生的事故,一味归结于责任者安全意识不强、违章操作,安全管理归零工作因对深层次的原因或问题把握不准而流于形式。所以要想找出深层次原因,并对症下药,切实解决安全隐患,还需要关注人的心理、生理状态,研究人的‘下意识‘潜意识现象及作用,才能找出针对性的安全归零措施。”
2009年3月,在王万禄的组织策划下,晋东公司启动了“下意识”‘潜意识安全管理工作。开展了危险预知训练,即开工前班组、工序人员对操作过程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查找、预知,并针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制定措施,设计好排除或逃生动作、要领,并经反复训练,使之植根于脑海,形成应变预知情况的“下意识”及能力。开展了安全“潜意识”培训,即把事故现场、表象图案、文字以及血的教训吸收过来,来教育、警醒、告诫操作者,并像电脑一样储存下来,进入人们大脑的潜意识,一旦遇到同样的问题,它就会通过记忆系统,很快地将这种潜意识图像显现出来,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自觉地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晋东公司还建立了危险作业中相互提醒制度,使操作者及时从“下意识”这一“可怕”瞬间解脱出来。
2010年,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在全系统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检查验收时,对晋东公司的安全“下意识”“潜意识”管理给予高度评价。
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精神
在人才培养方面,王万禄常说:“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精神,授人以信念。”对于下属安全技术人员,他非常注重他们安全意识的培养。
20多年前发生的一件事,现任晋东公司旗下的包装分公司经理的梁礼孩至今都记忆犹新。那时,他刚毕业分配到晋东公司电测室,负责火工车间设备设施静电电压的监测和静电防护工作。一次,在季度的例行监测后,他请王万禄在监测报表签字时,王老问了他一些基础知识和监测数据的涵义时,他无言以对,后解释说专业不对口。王万禄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专业不对口不可怕,只要认真做事肯钻研,培养一种静下心来搞学问、攻不下难关誓不罢休的精神,就会有所作为。从此,梁礼孩在王万禄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下开始“认真”起来,数年后因工作业绩突出被提拔。
作为高级安全科技人员,王万禄深知,安全技术就是特殊的战场,容不得半点马虎、大概、差不多。王万禄经常带领年轻技术人员深入火工品生产一线,悉心听取员工意见建议,重点检查安全性、可靠性保障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并现场解决问题。
在近50年的科研工作中,王万禄先后承担了国家、军队、省部级以上35项科研课题,全部通过省部级以上技术鉴定,并应用于生产;先后获3项国防发明专利,1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03年,国家国防科工委授予王万禄“全国国防工业劳动模范”称号。
虽然年已古稀,王万禄还承担着国军标(为了保证军用元器件的质量,我国制订了一系列的元器件标准)的起草、修订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常年奔波在外,不知疲倦。当问起他成功的秘诀时,王万禄说:“我是一名兵工人,我感到很自豪;如果一定要秘诀的话,那就是对兵工的挚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编辑 吕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