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集萃

2010-11-09 08:35
产权导刊 2010年12期
关键词:制造业经济

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中国目前已经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大国和最具影响力的新兴工业经济体,但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有限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单纯依靠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和外延型扩张模式支撑发展不可持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11月1日在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讲话

中国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仍然没有根本转变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过去5年中国的工业化快速推进,工业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预计2010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3.5%以上。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没有消除,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不牢固,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国工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仍然没有根本转变。我国工业发展已进入了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11月6日在第四届中外跨国公司CEO圆桌会议上表示

中国经济转型将显著影响世界经济

结构转变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几乎是平行发生的。在过去几年中,中国已经学会了如何有效管理快速的经济结构转变。中国的经济转型如果成功,将会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在亚洲、拉丁美洲、非洲,其它一些地区的增长都是依赖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和转型,所以说大家的利益都是协调一致的,大家都愿意看到中国的成功。——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10月31日在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第五场平行分论坛“经济转型与永续城市”上演讲

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确实受到不公正待遇

目前没发现特定欧美国家在限制中国的投资,这也是中国对外投资所以能快速发展的一个条件。当然,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合作过程中也受到了来自一些地区、一些国家的不公正待遇。他们指责中国国有企业享受着补贴,但是这种指责是没有依据的。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企业已经被推向了市场,他们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经营者要完全承担自己的责任,政府是没有补贴的。——商务部副部长陈健11月1日在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点评:中石化、国家电网年年有补贴,地球人都知道。

中国要想成为强国需要有“三高”

我们没有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政府政策的产物,拉动内需物价就要上涨。物价涨几个点无需着急,物价上涨正是在拉动内需的一个反应。所以我认为每年3到5个百分点的物价上升,每年10左右的GDP上升,每年15左右的工资上升,每年1到2个百分点的汇率上升,我们中国要想成为强国,非得是“三高”:物价高、人价高、钱价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10月30日在2010亚洲经济合作论坛上演讲

点评:除了公务员,哪有“每年15左右的工资上升”?

装备制造业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金融危机加快了世界产业格局的重新调整,并提供了参与产业再分工再洗牌的机遇。中国大陆现在正处于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政府推动的产业调整和振兴综合性行动方案中,实施铁路交通设备自主化,实现高速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内燃机车、大型养护机械等装备的自主制造,必将带动装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当前亚洲制造业正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台湾工商建研会名誉理事长朱志洋10月30日在第四届亚洲制造业论坛年会上演讲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大向强转变

尽管我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化国家,但我国装备制造产业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较,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一些高端装备和精密仪器仪表等核心部件,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进口。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装备制造产业中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业,是发展高端制造业的核心和关键。当前,我们一定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抓住全球新一轮产业布局的良机,依托低碳技术和信息技术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推动工业化进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10月30日在第四届亚洲制造业论坛年会上讲话

新科技将改写传统制造业格局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主要国家都更寄希望于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产业优化升级,以抢在全球新一轮经济起飞前做好充分布局。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革命。振兴制造业,必须始终着眼于科技创新。广大制造业企业要高度关注全球金融危机给产业经济带来的深刻影响,低碳技术、信息技术将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传统制造业格局将被重新改写。——亚洲制造业协会主席陈经纬10月30日在第四届亚洲制造业论坛年会上讲话

2010年中国贸易顺差将降至1800亿美元

2008年我国贸易顺差接近300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2009年贸易顺差下降至1900亿美元。2010年我国贸易顺差还将继续下降,大概在1800亿美元左右。与此同时,对外贸易额相比去年大幅度增长,从2.2万亿美元上升至2.8万亿美元。我国外贸“调结构、转方式”,已经有了一个为期两个“10年”的详细路线图:第一个10年,从2011年开始算,我们叫巩固大国地位,推动强国进程;第二个10年,我们提出全力推进强国目标。中国外贸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商务部副部长钟山11月7日在“中国与世界——变革世界的中国策”峰会上演讲

美国量化宽松对全球经济有副作用

就创造美国就业和保持美国低通胀率目标而言,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是可以理解的。但从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角度来讲,该轮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来说并不是优化的选择,而是会带来副作用。中国目前仍然实行资本项目管制,因此短期逐利资本或难以进入,需要绕道而行。同时中国会通过总量调控对冲来应对热钱。但追逐利差、汇率升值的套利资金流动几乎“防不胜防”,不可能完全杜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11月5日在“2010财新峰会:中国与世界”上演讲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负责任

目前全球金融市场并不缺乏资金,缺乏的是这些资金对实体经济的信心。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的分析,在全球金融机构持有大量现金的情况下,这些资金的流向可能是股市,也可能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市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游资,将会造成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市场剧烈波动。美方作为世界主要货币发行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美方政策的宣布对全球金融市场是震动,希望美方的包括汇率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能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相反。——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11月8日在媒体吹风会上表示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损人难利己

美联储继续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十分愚蠢,并且面临道德破产窘境。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毒性十足的手段,不能当正餐吃。从中国加入WTO开始,本应是美国改变经济结构的10年,美国却浪费时间在维持资产泡沫上,泡沫崩溃后本应是刮骨疗毒之年,却被美联储浪费在充填泡沫上。量化宽松政策损人不利己,明知进入死胡同却为了政治压力不得不实行,试图将经济衰退成本转嫁给其他经济体,实在是让人失望。——知名财经评论家叶檀11月5日在《每日经济新闻》上撰文

中国货币政策应转向稳健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会对美国经济本身带来短期、直接、根本性的影响,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放出的这部分资金会很快流向其他的金融市场,导致其他国家货币升值。目前我国的货币存量已超过10万亿美元,居全球首位,货币存量与GDP的比重达到200%。货币供应量超速势必会带来潜在的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资产泡沫、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和资金流动风险必须高度关注。当经济增长速度稳定之后,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考虑转向,由宽松转向稳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11月4日在“2010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演讲

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长期低利率政策导致的美元泛滥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而美国之所以能长期推行低利率政策,是因为国际货币体系对美元发行缺乏约束。在目前美国继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各国在加强金融监管上的努力并不能弥补金融危机所暴露的全球经济缺陷。中国应努力构筑防范外部冲击的“防火墙”。此外,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下,人民币国际化应适当加快步伐。而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中国的货币政策必须更加趋于稳健、合理。——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11月4日在“2010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演讲

开放对外投资可缓解通胀压力

目前全世界都在改革监管体系,这就意味着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不再像以前那么大,从而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应该进一步改革我国的金融体系,加大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步伐,包括人民币走出去、居民储蓄存款投资渠道多元化,资本可以更大程度的自由流动,向国际化方向推进。如果逐步开放对外投资,对缓解我国资产泡沫压力和通胀压力也有很大裨益。庞大的居民储蓄就可以投资到更多的领域,而不是仅仅在房地产等几个领域兴风作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11月4日在2010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演讲

2010年物价指数预计将略超3%

年初国家制定的物价目标是3%,但现在看来,矛盾比我们想象的要严峻一些。原来预计四季度的形势可能会好一些,实现全年的目标没什么问题。但是这一段时间,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是自然灾害比较多,需求比较旺盛,一个是输入性的涨价因素,就是进口国际市场的价格,由于美元的贬值,流动性宽松造成的一些炒作,所以包括像石油、铁矿石,还包括农产品、粮食、棉花、油料,国际市场的价格都比较高。除此之外,国内流动性较为宽松以及投机炒作因素也是造成物价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之一。预计2010年物价指数将略超3%。——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11月9日在全国煤炭工作会议上讲话

点评:不知道是怎样统计的。老百姓的感觉是30%。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

交通基础设施是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和降低贫困的重要决定因素。同时,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还将降低交通成本,提高运输质量。由此可以使产品与服务更具竞争力,在促进贸易增长的同时,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对于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增长及减贫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预计未来10年中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为2.4万亿美元,其中90%来自于道路建设。——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宾度·罗哈尼11月8日在“中国—亚行知识共享平台”研讨会上演讲

猜你喜欢
制造业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拥抱新经济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