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茶博士:馨兰
经典茶舍
本期茶博士:馨兰
CLASSIC TEAHOUSE
7.1级地震,部分建筑物和道路损坏,两人重伤,未见人员死亡的消息。这个奇迹,发生在新西兰。只有如此轻的伤亡,经验何在?分析人士认为,除了新西兰地广人稀的自然优势之外,主要得益于该国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抗震减灾体系:新西兰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已将特制的橡胶垫用于基础隔震;新西兰建筑研究协会是专门研究抗震建筑的机构,其设计的木框架大玻璃轻型建筑造价不高,且抗震性能优越;政府在房屋建筑方面加强立法,建筑物出现问题要追究建筑商、设计师、政府审查人员的责任,以促使相关人员确保安全。(《北京晚报》)
这样的消息,让我们很震动。以下的消息,却让我们很愤怒:
不久前,陕西电视台报道了一些钢筋加工厂把建筑用钢筋拉长拉细,造成质量严重不合格的事件,然而还是有楼盘不惧曝光地使用“瘦身钢筋”。《现代快报》报道,就在人们对合肥“竹签垫块”惊魂未定之时,更加惊悚的“空心垫块”已悄然取代了其在江湖上的位置。
对于我国的建筑质量,住建部“中国住房寿命25年至30年”的论断言犹在耳——后来有关部门澄清说这是不当大拆大建所致。好笑的是,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淮在解释其“20年拆一半”的说法时,提出的理由之一就是“1979年到1999年建的房子……不仅套型面积普遍很小,而且在功能、环境、质量等方面也有很大缺陷”。到底是大拆大建导致拆房,还是拆房为了大拆大建?各“有关部门”说出来的话莫衷一是。
一边是新西兰强震不死人的奇迹,一边是我们用“瘦身钢筋”、“空心垫块”盖房,还卖高价的奇迹。这一事实再次验证了地震研究界的一句谚语——“地震不杀人,建筑物杀人。”很受伤
炒房到底是不是罪?舆论分成两大阵营。一是“有罪派”。近日,南京市政协委员杨林川在提案中建议,对炒房集团头目和炒房大鳄,判处10年以上徒刑;对帮助炒房集团的国家工作人员和金融单位人员,按玩忽职守罪给予惩罚。(《重庆商报》)
二是“无罪派”,代表人物包括任志强、陈宝存等开发商和法律精英人士。任志强辩称商品房是商品,禁止炒房就是禁止商品买卖,是违背宪法的行为。(《钱江晚报》)
杨委员只是提出“炒房入罪”,建议修改《刑法》。没想到任大炮的火力更猛,直接抬出了《宪法》撑腰。《宪法》和《刑法》哪个更大?当然是《宪法》。刑法界泰斗赵长青也认为,将炒房者入罪是不可能的,这违背了法律精神。
法律精英的理性让房奴们,房奴尽管大声哭吧,哭吧哭吧不是罪。但有些事房奴们很不明白:例如,炒房秘笈第一招——暗箱操控。在上海天赐公寓,某买主买下的房子总价超过1亿元人民币,而“买家”的名字居然是“A”、“S”、“D”等英文字母,电话地址等都是填“1”。调查称这是因为开发商和中介“职业素养不够”。第二招——自炒自卖。两个人分别购买A、B楼房,再互相买,迅速炒高,有风险时就找来特殊人群比如民工或者外来无业者,通过种种方式让他们接手,把风险转嫁给银行,然后全身而退。
奥妙原来全在一个“炒”字。而“炒”的奥妙又全在于似罪非罪,法律上无罪。但疑似道德上有罪,公平上有罪。
老板担心自己花钱打水漂,“二奶”担心老板说话不算数,二人遂到河南新郑市公证处办理协议书公证,希望能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各自的权益。公证处对两人批评教育后,最终拒绝了两人的公证请求。(《西安晚报》)
三年前,德国《柏林日报》特别发表了一篇文章,报道了中国“包二奶”广为流行的社会现象。西方社会对婚外关系顶多持宽容、但从不持赞赏态度。德国记者这样评论道:“与西方不同,养情妇在中国是地位的象征。与其说询问一个中国男人是否有情妇是冒犯他,还不如说是恭维他。”
包二奶之风盛行,已成社会的一大毒瘤,严重危害到社会地和谐,挑战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败坏了社会风气,不容小觑。正如李银河所云:“包二奶是大错特错的,是中国传统一夫多妻(妾)的陋习,是欺负女人,是男女不平等,是违反婚约,是违反忠诚承诺的最最讨厌、最最恶心的行为。我诅咒这种现象,我对它厌恶至极,我呼吁中国人把这种行为视为过街老鼠,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把它彻底搞臭。如果可能的话,掀起全国抵制包二奶、搞情人的群众运动,把它搞得灰溜溜的、名誉扫地。”
在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眼中,高考录取通知书何等神圣。得知自己被某大学录取之后,日盼夜盼,就希望听到邮递员来敲门,送来通知书,好让悬着的心落地。斗转星移,如今大学不稀罕了,录取通知书也就江河日下了——据《广州日报》报道,顺德考生小梁居然收到34所高校寄来的录取通知书,成为笑谈。
茶博士建议小梁将它们好好收藏,像集邮一样,继续收集,说不定能成为高校录取通知书收藏第一人呢。
逛一下午街,哪怕递过来的每张传单你都接,也不过十份八份。接到传单,你不喜欢随手往垃圾桶一扔就是了,而面对写着自己家庭地址、名字的录取通知书,你不由愤怒:究竟是谁出卖了我?当通知书纷至沓来、扔都扔不完时,你更是恐惧:万一个人信息被犯罪分子利用,如电话诈骗、入户行窃、绑架勒索……可咋办?
看看网上个人信息买卖之红火,就知道咱们的个人信息管理漏洞有多大;从利用个人信息的犯罪案件逐年增加,就知道个人信息泄露之风险有多高。
说起来,个人信息泄露要追查并不难,可惜的是,此前的种种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案中,很少看到个人因倒卖他人信息,或者机构因保护不力被追究的情形。在信息时代,谁来给公民的个人信息“加密”,是一个迫切而又现实的议题。
在某些医院,做一名大夫似乎是很简单的事情:病人刚一入院就诊,立马被“发配”去做名目繁多的检查。数千的检查费花出去,检查单拿回来,大夫扫一眼就开药。快餐式问诊导致的就医乱象也令人感到啼笑皆非:
因脑出血在泰州某医院住院的75岁老汉杨秀明,短短4天时间内,共缴纳113项费用,总计7020元,其中竟包括“阴道分泌物检查,1次,5元”(《扬子晚报》);番禺出生不到一周的一名婴儿,79小时内被做了189项检查,包括艾滋病、梅毒、类风湿、糖尿病等项目,花费近6000元(《南方日报》);广州5岁女童误吞弯针,检查项目多达 217项,其中包括艾滋、梅毒、类风湿等,医疗费高达3366元(《新华网》)……
一代名医裘法祖的医疗理念是“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中医。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而湖北“小处方”医生王争艳开过二角七分钱的药方,仅靠一副听诊器,一双手,也治好了数以百计的病人。可见,高昂的检查套餐,并不代表着诊疗水平,反而成了一些医院借机捞钱的手段。
值得关注的是,上述就医乱象的新闻爆出之后,除了“婴儿查梅毒、女童查艾滋”等劲爆的字眼吸引读者关注之外,这些患者多交的费用是否得到了退还?乱收费的医院和医生是否得到应有的处理?……鲜有后续跟进。没有看到有关部门出来回应,没有看到不合理的收费被悉数退回,没有看到相关责任人被批评问责。乱收费乱作为“成本”如此之低,风险如此之小,也就难怪此类“雷人”医疗事件层出不穷了。
“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近期,一首名为《不结婚就是耍流氓》的原创歌曲在网上广为传唱,被称为“80后的婚姻之歌”。(《新浪网》)
歌词简单平实,诸如“如果不结婚,我们的爱情就是耍流氓;如果耍流氓,请你不要让我太受伤”、“工作太累我们一起扛,我只想听你说‘我们结婚吧’”等几句,深获80后网友共鸣。
不少网友在跟帖中留言表示:“我也不想耍流氓,但房价太高,不是我让你受伤,是生活让我们彷徨”、“如果有选择,大家都不愿意在婚姻上‘耍流氓’”,更有网友称这首歌“唱尽了草根80后的无奈心事,真实反映了当下普通80后在爱情和婚姻面前的尴尬现状,应称其为80后的‘婚姻之歌’”。
2010年,对于在争议中成长起来的80后来说,有着更为特殊的时代意义——80后整整一代人将集体“奔三”。作为一个不断成长并且饱受争议的群体,80后用自己的行动与传统的70后进行着抗争,面对正在崛起的90后,也展示着自己强有力的一面。
然而由某媒体联合智联招聘发起的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近六成30岁“80后”薪酬不高,恐惧家庭责任,生存状态并不理想,对此,有媒体大发感慨——中国80后,三十难立。
但不管怎样,80后必定会成为整个社会的接班人,并将引领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