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国防高校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0-11-08 11:52韩霞
中国军转民 2010年1期
关键词:国防科技工业领域

文/韩霞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其发展不仅关乎国家安全,同时也决定着国家的整体实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国以来,经过60年的发展和建设,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电子以及核工业在内的较为完备的国防工业体系。国防高校作为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担负着培养造就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特别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加快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一、国防科技工业的快速发展需要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支撑和保障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作为高度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战略性产业,国防科技工业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以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供给为基础和保障的,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

(一)国防科技工业的跨越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创新人才的有力支持

当前,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技术创新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直接推动了产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也是以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和关键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为核心和驱动力的。正是由于创新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使得行业发展对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需求保持着不断增长的势头,而且这种需求会随着行业发展的深化而不断得以强化。

以航空工业为例,目前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加速发展阶段。《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大飞机确定为“未来15年力争取得突破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2008年5月,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真正开启了大飞机时代。2008年11月,中国航空工业领域两大集团公司经过重组整合成为新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并针对航空产业链进行专业化整合,以期重塑我国航空工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目前我国航空工业在诸如航空发动机制造、复合材料研制等核心技术领域还面临着严重的瓶颈,行业发展迫切需要既掌握丰富理论知识又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实现核心领域的技术创新与突破提供人才支持和人才储备。

(二)国防科技工业的战略性和特殊性对人才素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国防科技工业与一般产业相比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和特殊性。一方面,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必须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和国家利益,体现国家意志和战略意图;另一方面,国防科技工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行业竞争优势的获得直接取决于其核心创新能力,因此其高风险性较之其他高技术产业更为明显。在我国航天领域,从“两弹一星”的研制到载人航天计划的实施,无不是历经艰辛才取得了最后的成功。如果没有坚韧不拨、百折不回的毅力,没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没有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勇气和胆略,就不会实现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因此,国防科技工业的特性决定了行业本身需要兼具开拓性和创新性的人才,同时更强调了在人才品格、素质、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和塑造。

国防科技工业往往是多种技术、多种学科交叉的复杂系统,涉及到众多的学科专业领域,集成了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从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牵引作用和衍生效应。像航空工业的发展几乎涵盖了机械、电子、材料、冶金、仪器仪表、化工等所有工业门类,而航天发展也涉及到冶金、电子、燃料、机械、化工、纺织、建材等众多产业门类。在国防科技成果的研制、生产过程中,需要集中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强调高度集成创新。这不仅要求每一个参与人员本身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同时还要具备与他人协同合作、联合作战的能力和素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可见,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不仅对人才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要求较高,而且对人才的协作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人才的整体素质、创新意识、团队精神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等对于行业发展尤为重要。

二、加快国防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应该看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统一。面对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对于国防高校来说,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上,既要从自身发展实际出发,同时也要针对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的模式,拓展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这样才能为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充足的智力支撑,进而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加强高校与大型企业间的战略性合作,联合培养业界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针对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发展需要,培养行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需要高校与行业之间的通力合作。例如,随着我国大飞机项目的正式启动,首先要突破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中国商飞公司根据大型客机研制需求启动了飞机总体设计、系统集成、总装制造和适航取证四大领域近20项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对于大飞机研发、制造以及适航等方面高级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对此,高校应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真正了解和把握行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高校应通过与业内大型企业之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的合作。高校在一些重点学科领域,对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等要积极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企业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及调整;对一些工程实践类课程,要鼓励企业参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制定。另外,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积极推行“双导师”制度,吸纳企业具备条件的科研人员参与人才培养,使学生能够获得校内老师和校外科研人员的联合指导。这样,通过建立开放性的培养计划以及实行“双导师”制度,使得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能够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而且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有效合作,也能够有效避免书本与实际的脱节,培养出的人才也能够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来说,要尤为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无论是创造性思维还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创造性的活动。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吸收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的研究中,使学生学会在科研实践中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并在科学研究中检验知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将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过程中得到历练,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研究中,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掌握一些实践性的技能,而这些都是单纯课堂教学所不能提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凝练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和方向,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展一些深度的研究和实验。这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精神,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学生经过科研活动的历练,对于科研工作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掌握严谨的研究方法,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积累一定的研究经验,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这些对于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以及未来开展创造性活动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整合优势资源,拓展人才培养视野和空间

国防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积极利用各方资源,通过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拓展人才培养的视野和空间,建立人才培养的共享平台。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要想形成适应21世纪要求的学习,教育体制应不同于现在的模式。可能最重要的方面将是社会更多地参与学校和学校更多地参与社会。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学术论坛、专题讲座等方式邀请国防工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学,将各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带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与业界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沟通协调,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等形式,推进学生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国防企事业单位拥有大量经验丰富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以及精良的科研仪器设备。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能够得到系统的训练,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这些校外实践活动也是对学生校内学习的有效补充。因此,要积极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方式,建立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和长效机制,更好地整合和利用各方的优势资源,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加强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国防科技工业领域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