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存在的“地震现象”

2010-11-06 03:38田翠勤
科学中国人 2010年4期
关键词:震级余震宇宙

田 野 田翠勤

(宾夕法尼亚大学, 费城 美国 19104 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 包头 014010)

地球存在的“地震现象”

田 野 田翠勤

(宾夕法尼亚大学, 费城 美国 19104 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把从地球角度观察地球存在的“地震现象”变换为从宇宙角度来观察,得到的观察结果反映;“地震现象”与地球存在的板块运动没有任何联系,而是与地球(宇宙状态下)生成(质量与能量)过程相联系,与地球(宇宙状态下)存在的吸积能量过程具有因果关系。

地球 吸积能量 释放能量 地震 震源深度

引言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地球存在于宇宙空间中。人类所处的地球位置决定:人类(截止到目前)只能是站在地球上,从地球角度观察地球,观察地球存在的“地震现象”。对地球的观察结果反映:只能观察到人类脚下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地球。观察不到或无法观察到处于宇宙状态下,具有宇宙状态的地球。只能观察到发生,存在并表现在地球上的现象。观察不到或无法观察到表现在宇宙状态下,反映地球宇宙状态的现象。如,在地球(宇宙状态下)生成(质量与能量)过程中,反映地球(宇宙状态下)生成(质量与能量)过程的现象,相对人类,并没有表现在地球上,而是表现在地球的宇宙状态,人类从地球角度是观察不到的。而反映地球(宇宙状态下)生成(质量与能量)结果的现象,相对人类,则表现在地球上,人类从地球角度是能够观察到的。对“地震现象”的观察结果反映:只能观察到导致地震的能量是从地球内部释放出来的,并地震能够导致相关现象。观察不到或无法观察到地震是如何形成的。如果,根据从地球角度得到的观察结果来解释地球,解释地球存在的“地震现象”,其结果只能是知其然而不可能知其所以然。

观察角度决定观察结果,并相应决定对观察结果的解释。我们变换观察角度,从宇宙角度观察地球,观察地球存在的“地震现象”,并根据观察结果来解释地球存在的“地震现象”。

1、从宇宙角度观察地球

观察结果是:地球存在于宇宙空间中,由存在空间的基本性质决定;地球具有存在空间的基本属性,具有反映存在空间属性的存在状态,具有反映存在空间属性的生成(质量与能量)演化过程,并具有与之相联系的吸积(质量与能量)功能。地球(宇宙状态下)所具有的吸积(质量与能量)现象,是地球(宇宙状态下)生成演化的基本条件,地球(宇宙状态下)通过吸积过程所吸积质量与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地球存在空间的状况,并相应决定地球生成的速度及地球生成的大小。

1.1 地球(宇宙状态下)存在吸积能量过程与地球相应存在的释放(吸积)能量过程

宇宙状态下的地球具有吸积(质量与能量)功能,其中:能量吸积现象由吸积能量过程(相对人类,表现在地球的宇宙状态,人类从地球角度是观察不到的)与释放(吸积)能量过程(相对人类,表现在地球上,人类从地球角度是能够观察到的)构成。宇宙状态下的地球当具备能量吸积条件,吸积能量过程存在(不论吸积能量的大小)相应决定地球存在释放(吸积)能量过程,并释放等量的能量。地球通过释放(吸积)能量过程所释放能量的大小及释放能量时的状态取决于地球(宇宙状态下)通过吸积能量过程所吸积能量的大小及吸积能量时的状态。并地球通过释放(吸积)能量过程所释放的能量是地球(宇宙状态下)通过吸积能量过程所吸积能量的转换形式。其大小,反映了地球(宇宙状态下)通过吸积能量过程所获得能量的大小或反映了地球(宇宙状态下)生成(质量与能量)的结果。同时,地球(宇宙状态下)吸积能量时的强度决定所吸积能量在地球内的转换深度(需要释放的能量在地球内的存在深度)。地球(宇宙状态下)通过吸积能量过程所吸积的能量经过转换然后通过释放(吸积)能量过程从地球内部释放出来,反映了地球(宇宙状态下)获得能量的方式,并体现了地球(宇宙状态下)具有的基本功能。

1.2 地球释放(吸积)能量过程中存在基本量能关系

我们在汶川5·12地震余震后期能量释放状况分析[1]中,应用能够反映地球释放(吸积)能量过程中量能关系的基本公式,在满足地震形成条件下,分析了5·12地震能量释放的基本状况,并结合与相近(主震级,震源深度)案例能量释放状况的比较,对5·12地震余震后期(09/5/12以后)能量释放状况作出预测。

基本公式:为:地震形成于地球内部,与地球存在的板块运动相联系,并与之具有因果关系(其实,从地球角度并没有观察到或无法观察到:地震是如何形成的,地球是否存在会运动的板块及导致板块运动的力来自何处)。据此:人类便把探求地震奥秘的目光盯于地下,直到现在始终不曾离开。同时,由于地球具有不可入性,使得“地震现象”具有了极浓重的神秘色彩。

2.1 地球(宇宙状态下)存在吸积能量过程与地球存在的“地震现象”

式(1)反映:在地球释放(吸积)能量过程中存在基本量能关系,并反映了地球释放(吸积)能量的基本方式,同时反映;地球可以在除r=0,r=R以外的任何深度形成能量(吸积能量的转换)并释放(吸积)能量。

2、从宇宙角度观察地球存在的“地震现象”

根据从地球角度得到的观察结果认

从宇宙角度得到的观察结果是:地球存在的“地震现象”与地球(宇宙状态下)生成(质量与能量)过程相联系,地震是地球在(宇宙状态下)生成(质量与能量)过程中所导致的现象。是地球(宇宙状态下)通过较强的吸积能量过程,吸积了足够大能量,并相应在释放(吸积)能量过程中集中释放了足够大能量时在其中形成或引发的特殊现象。地震的大小反映了地球(宇宙状态下)通过吸积能量过程所吸积能量的大小或反映了地球(宇宙状态下)通过吸积能量过程所获得能量的大小,通过地震过程所释放的能量是地球(宇宙状态下)通过吸积能量过程所吸积能量的转换形式。

从宇宙角度得到的观察结果与从地球角度得到的观察结果不同,地球存在“地震现象”的原因并不在地球内部,而是表现在地球的宇宙状态,与地球存在的板块运动没有任何联系,不存在因果关系。而是与地球(宇宙状态下)生成(质量与能量)过程相联系,与地球(宇宙状态下)存在的吸积能量过程(吸积了足够大能量)具有因果关系。并所释放的能量不存在积累过程,不需要诱发条件。人类从地球角度所观察到的“地震现象”只是地球(宇宙状态下)通过吸积能量过程所吸积能量的结果反映或是地球(宇宙状态下)生成(质量与能量)结果的反映。

2.2 地球存在的释放(吸积)能量过程与地球存在的“地震现象”

因为,地球释放(吸积)能量过程是否存在取决于地球(宇宙状态下)是否存在吸积能量过程;所以,地球(宇宙状态下)存在吸积能量过程(不论吸积能量的大小)是地球释放(吸积)能量过程(释放等量的能量)存在的原因。而地球存在的释放(吸积)能量过程则是地球(宇宙状态下)存在吸积能量过程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因此,地球(宇宙状态下)存在吸积能量过程与地球相应存在的释放(吸积)能量过程具有因果关系。又因为,地球(宇宙状态下)存在并通过吸积能量过程,吸积了足够大能量相应决定:在释放(吸积)能量过程中会形成或引发”地震现象”;所以,地球(宇宙状态下)存在并通过吸积能量过程,吸积了足够大能量是在释放(吸积)能量过程中形成或引发”地震现象”的原因,而地球存在的“地震现象”则是地球(宇宙状态下)存在并通过吸积能量过程,吸积了足够大能量相应在地球释放(吸积)能量过程中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因此,地球(宇宙状态下)存在的吸积能量过程(吸积了足够大能量)与地球存在的“地震现象”具有因果关系。

由于,地球(宇宙状态下)存在吸积能量过程(不论吸积能量的大小)相应决定地球存在释放(吸积)能量过程(释放等量的能量)。又由于,地球(宇宙状态下)存在并通过吸积能量过程,吸积了足够大的能量相应决定在释放(吸积)能量过程中会形成或引发“地震现象”。所以,地球存在的释放(吸积)能量过程与地球存在的地震过程是同一个(释放吸积能量)过程,不同的只是释放(吸积)能量的大小及由释放(吸积)能量的大小决定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从地球角度观察“地震现象”只观察到了地震发生以后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没有观察到或无法观察到:地震形成的原因,形成的过程,地震过程及与地震过程相关或由地震过程导致现象的完整过程。所以,根据从地球角度得到的观察结果不可能把地球存在的“地震现象”与地球(宇宙状态下)存在的吸积能量过程联系起来,也不可能把地震过程与地球存在的释放(吸积)能量过程视为同一个(释放吸积能量)过程。

2.3 “地震现象”在地球释放(吸积)能量过程中形成的条件

公式(1)反映:在地球释放(吸积)能量过程中是否会形成或能够形成什么震级的地震取决于△E1的大小,当△E1足够大时就会在地球释放(吸积)能量过程中形成并显现出目前定义的“地震现象”,并随△E1不断增大地震的震级会随之增高。而当△E1足够小时则不会在释放(吸积)能量过程中形成“地震现象”。所以,在释放(吸积)能量过程中集中释放了足够大(△E1足够大)能量是“地震现象”在其中形成的条件。与从地球角度得到的观察结果(地震是积累的能量当具备诱发条件时突然释放的必然结果)不同,“地震现象”并不是地球释放(吸积)能量的必然结果。地球释放(吸积)能量过程是否存在取决于地球(宇宙状态下)是否存在吸积能量过程,而不取决于在地球释放(吸积)能量过程中是否存在“地震现象”。

2.4 地震过程中存在的基本量能关系

当具备地震形成条件,“地震现象”在地球释放(吸积)能量过程中形成并存在时,释放(吸积)能量过程相应转换为目前定义的地震过程,需要释放的能量在地球内的存在深度相应转换为目前定义的震源深度,同时,在释放(吸积)能量过程中会表现出与地震相联系的现象,反映地球释放(吸积)能量过程的基本公式(1)则转换为反映地震过程的基本公式。

地震公式(1)能够解释“地震现象”在释放(吸积)能量过程中形成的条件,能够解释与地震过程相关或由地震过程导致的现象。由于,地震是地球(宇宙状态下)通过较强吸积能量过程,吸积了足够大能量相应在释放(吸积)能量过程中表现出来或引发的特殊现象。又由于,吸积能量时的强度决定震源深度的大小,所以,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表现在地球的浅源区域或表现在r→0的地球区域。

我们在汶川5·12地震实测结果(主震级为8.0级,r=14公里)真实性分析[2]中,对地震公式(1)进行了推导并得到需要通过余震继续释放的能量公式

式(2)反映:在E一定条件下,△E2的大小取决于r的大小,并与r的大小成正比。

同时,由式(1)(2)得到能够反映地震过程中能量释放基本状况与基本状态的推导结果

式(3)反映:地震过程中,通过主震释放的能量(△E1)与通过余震释放的能量(△E2)之间存在简单的倍数关系,B的大小决定其倍数的大小。并由于,△E1的大小对应着主震级的大小,△E2的大小对应着最大余震震级的大小(最大余震的震级是指;△E2一次性全部释放所能达到的震级),所以,式(3)同时反映;在主震级与最大余震震级之间存在简单的倍数关系,并B的大小同样决定其倍数的大小。

3 在不同已知条件下,地震公式的应用

3.1 在已知E及r条件下(适用于地震能够预知条件下的地震过程分析)

如果能够预知:地球(宇宙状态下)存在吸积能量过程,并相应预知:通过吸积能量过程所吸积能量的大小及吸积能量时的强度,则可预知E及r,使我们在地震发生前就知道;在地球的某时,某地,某深度即将发生某种震级的地震。并通过公式(1)(2)预知;地震过程中能量释放的基本状况及与地震过程相关或由地震过程导致的现象。从而使我们非常从容的应对所发生的地震。但在目前还不能预知地震条件下,E与r还是未知的,相应△E1与△E2还不能通过公式(1) (2)直接得到。所以,公式(1)(2)还只能限于对地震过程及与地震过程相关现象的理论分析。

3.2 在E未知而△E1(主震级)与r已知(监测数据)条件下(适用于正在发生的地震过程或案例分析)

目前的地震监测技术能够在地震发生通过监测得到关于主震级与r的监测数据,由于,主震级的大小反映通过主震释放能量的大小,△E1的大小反映通过主震释放能量的大小或反映主震级的大小。所以,只要通过适当的换算关系使实测主震级与△E1能够互换,便可应用式(3)分析正在发生的地震过程,来了解地震过程中能量释放的基本状况与基本状态,了解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灾情,为抗震救灾提供科学依据。

如,地震发生并在已知主震级与r(监测数据)条件下,通过式(4)可预知;△E2的大小,相应可知;与△E2相对应的最大余震震级的大小,并可知;本次地震共需要释放多少能量,其中;通过主震已经释放了多少能量。在已知△E2条件下,根据△E2的实际释放状况,可知;在余震持续过程中的某一具体时段,已经释放了多少能量,还有多少能量未能释放,还能够导致多大震级的余震及余震所能持续的时间。由于,△E2是在已知主震级与r条件下,通过式(4)得到的。所以,△E2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实测结果(主震级,r)的准确程度。

3.3 在已知余震实际释放能量条件下(适用于案例分析)

地震过程结束后,把通过余震实际释放的能量与在已知主震级与r(监测数据)条件下,通过式(4)得到的余震应释放能量进行比较,其相符程度可验证地震实测结果(主震级,r)是否真实及误差的大小。由于,地震是由主震与余震构成的统一连续过程,并r决定:E在△E1(通过主震释放的能量)与△E2(通过余震释放的能量)之间的分配关系;所以,如果地震的实测结果(主震级,r)准确,则地震过程中能量释放的状况必然表现为:需要释放的能量(通过主震与通过余震)等于实际释放的能量(通过主震与通过余震),相应在已知主震级与r条件下,通过式(4)得到的余震应释放能量等于通过余震实际释放的能量。

4 结论:

4.1 从宇宙角度得到的观察结果反映:

不同的观察角度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并相应得到对不同观察结果的不同解释。同时反映:从地球角度观察地球,观察地球存在的“地震现象”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4.2 从宇宙角度得到的观察结果反映:

地球存在的“地震现象”与地球(宇宙状态下)生成(质量与能量)过程相联系,“地震现象”形成于地球(宇宙状态下)存在的吸积能量过程,表现在地球相应存在的释放(吸积)能量过程中。地震的大小反映了地球(宇宙状态下)通过吸积能量过程所获得能量的大小或反映了地球(宇宙状态下)生成(质量与能量)的结果。地震过程中存在满足公式(1)的量能关系,并释放能量的基本状况与基本状态满足公式(1)的推导结果△E1=B△E2。

[1]田野,田翠勤.汶川5·12地震余震后期能量释放状况分析.中国科学论坛[J].2009(10):14-16.

[2]田野,田翠勤.汶川5·12地震实测结果(主震级为8.0级,r=14公里)真实性分析.科学中国人[J].2010(02):126-129.

猜你喜欢
震级余震宇宙
多种震级及其巧妙之处*
“超长待机”的余震
基于累积绝对位移值的震级估算方法
地震后各国发布的震级可能不一样?
宇宙第一群
新震级标度ML和MS(BB)在西藏测震台网的试用
这宇宙
三次8级以上大地震的余震活动特征分析*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