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生涯革命本色
——追记开国少将胡荣贵

2010-11-06 06:42:21郭静韩耀庭
支部建设 2010年17期
关键词:兵团部队

■郭静 韩耀庭

戎马生涯革命本色
——追记开国少将胡荣贵

■郭静 韩耀庭

从太原乘坐列车,经北同蒲铁路驶入忻河铁路,过了定襄县城,会经过一个叫做蒋村的村庄。牧马河由西向东,日复一日,静静地从这里流过。

蒋村,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的故里,从这里走出去的革命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过重大贡献。开国少将、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原昆明军区副政委胡荣贵就出生在这里。

胡荣贵早年投身革命,半个多世纪,在党的领导下,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任决死总队干事、工作队长、政治指导员,决1旅38团政治处组织股长、政治主任、政治委员,参加过百团大战、沁源围困战等;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11旅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兵团政治部副主任等职,率部参加了上党、同蒲、吕梁、晋南、强渡黄河、洛阳、陇海、宛西、淮海、渡江等战役,并参加了解放西南的系列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云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昆明军区政治部主任,昆明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昆明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为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胡荣贵以出色的工作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赖,195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先后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离休后,被授予红星功勋荣誉勋章。

2004年2月21日,胡荣贵在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逝世,享年92岁。

尽管岁月流逝,但胡荣贵的卓越功绩和优秀品德,至今仍然深深地铭刻在人民心中。

◇从投身抗战的进步青年到优秀指挥员◇

1913年2月6日,胡荣贵出生于定襄县蒋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他考入定襄县神山县立第二高级小学校。在进步教师的影响下,他积极参加宣传国民革命、反对吸食鸦片、提倡妇女解放等活动,经常走出校门,到农村演出宣传革命的短剧。1930年,他考入定襄县立中学3班,学习之余,他常与进步教师邢道三、郭问之和同学张立诚、王世烈(王晓)、陈能尚(陈少山)、智生元等一起阅读进步书刊,探讨救国救民真理,关心民族的前途命运。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义愤填膺地与进步师生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救亡,抵制日货,在定襄影响很大。1933年秋,他考入省立太原国民师范,通过经常阅读进步书刊,初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决心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事业。后来,经同乡介绍,他结识了时任中共山西工委书记王伯唐(定襄人)同志。经王伯唐介绍,胡荣贵于1933年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红色革命互济会,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他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3月,他积极声援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率领学生向山西省政府当局请愿,要求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被反动当局逮捕。在狱中,他经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几次被绑赴刑场“陪斩”,但他始终坚贞不屈,表现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本色。1936年,在狱中,经王若飞同志介绍,胡荣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6年10月下旬,薄一波同志受党中央委派,回到山西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牺盟会。根据中共北方局书记刘少奇的指示,先后营救了王若飞、胡荣贵等200余名同志出狱。1937年,胡荣贵转入太原军政训练班工作,不久,被派遣到山西省国民兵军官教导第九团工作。1937年8月1日,在太原国民师范礼堂成立了山西新军第一个团,当时称为“山西青年抗战决死总队”,胡荣贵作为我党派往新军的骨干力量,成为山西新军的移民工作员。在新军,他先后任政治指导员、教导员、三十八团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

胡荣贵领导的抗战决死第一纵队第一总队(后来改称为太岳军区第一军区第三十八团)在百团大战中参加了一系列大战、恶战,如高坪阻击战、羊儿岭攻坚阻击战、王景据点攻坚战等,曾经与兄弟部队协同攻克关家垴,歼灭日军一个大队。

经过战争的洗礼,胡荣贵由一名积极投身抗战的青年知识分子成长为一名既熟悉掌握军事知识和战场指挥的优秀指挥员,又擅长于作战时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政工干部,深得部队干部战士的爱戴。在他的领导下,三十八团成为一支作战勇敢、能攻善守、英勇顽强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当时,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的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百团大战战绩时,表扬了三十八团。他说:“这支年轻的部队,在作战、政治工作、平时训练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表现是好的,和其他老部队一样,能够让指挥部放手使用,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

◇从沁源围困战到浍河阻击战◇

1942年10月,日军对太岳军区发动了3个月的大规模“扫荡”。“扫荡”结束后,在沁源至沁县的大道上,留下了精锐部队,并且在县城西山坡上插上了“太岳剿共实验区”的木牌。日军驻华北指挥部妄图在沁源地区建立一块具有示范性的剿共实验区域。在1942年10月至1945年4月长达30个月的沁源围困战中,担任三十八团政委的胡荣贵,组织协同地方党组织和民兵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作战,制定了切实有效的作战方法,与中共沁源县委联合组织了作战指挥部,断敌交通,绝敌补给,昼夜骚扰日伪军,共歼灭日伪军4200余人,迫使敌军狼狈逃离。毛泽东在贺电中高度赞扬了沁源围困战的伟大胜利:“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为这一胜利发表了题为《向沁源人民致敬》的社论,称赞“沁源8万人民的对敌斗争,放出万丈光芒的异彩”。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疯狂抢夺胜利果实,密令阎锡山向我晋东南解放区大举进攻。刘邓首长根据中央“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指示,决心集中优势兵力,进行上党战役。决死纵队改称为十一旅,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太岳纵队。胡荣贵先后担任旅政治部主任、旅政治委员。上党战役从1945年9月10日开始,到10月12日结束,共消灭敌军13个师,歼敌35000人,缴获山炮24门、轻重机枪2000挺、长短枪16000枝。太岳纵队活捉了敌炮兵司令胡三余,十一旅经过三昼夜急行军,协同友邻部队将14000余名敌人聚歼于沁河东岸地区。上党战役的胜利,有力地配合了毛主席在重庆的谈判,迫使蒋介石在《双十协定》上签了字。

消灭“天下第一旅”是解放战争初期的一次不同寻常的战斗。1946年7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向我解放区发动大举进攻。胡宗南3个整编师先后进入晋南,妄图与阎锡山部队南北夹击我军。8月末,其先头部队、号称“天下第一旅”的黄正诚旅进至浮山县官雀村。敌人被我军包围后,自恃装备优良、训练有素,加以援兵已近,气焰十分嚣张。胡荣贵与旅长李成芳在得到中央军委不惜一切代价消灭“天下第一旅”的命令后,坚持到最前沿指挥作战,接连组织大规模进攻。经过一天两夜激战,终于消灭了敌人的“天下第一旅”,活捉了敌旅长黄正诚,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革命斗志。十一旅这支敢打硬仗的队伍,也得到中央军委和解放区军民的高度赞扬。

1948年11月,黄维兵团率领其十、十四、十八、八十五等4个军共11个师以及500辆汽车和由炮兵坦克组成的快速第八纵队共12万人,进抵蒙城东西一线,气焰十分嚣张,继续向徐州方向推进。黄维兵团是蒋介石的主力兵团,其十八军被称为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根据党中央的安排部署,刘丰任旅长、胡荣贵任政委的十一旅担任主要防御作战任务。十一旅以南坪集为中心,在浍河两岸构筑了防御工事。他们的任务是阻击敌人3天,等待友邻部队赶来全歼黄维兵团。

11月23日,经过一天的较量,十一旅歼灭了蒋介石第十八军的主力。十一旅在防御作战当中,考虑浍河两岸地形和受黄维兵团坦克、飞机和大炮威胁等因素,缩小防御作战单位,尽量减少敌人炮火袭击造成的伤亡,对敌人坦克攻击做了相应的战术准备。战斗中,根据敌情变化及时调整兵力部署,调整战术,避开敌人重武器的袭击,用近战、夜战扩大战果,有力地杀伤敌人,用山炮袭击了敌人的重炮阵地,削弱敌军的战斗力。在阻击战的关键时刻,胡荣贵要求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阻击任务,为全歼黄维兵团创造了有利条件。十一旅全体官兵发扬我军英勇顽强的风格,沉重打击了黄维兵团的嚣张气焰,但十一旅伤亡也很大。在步兵严重减员的情况下,十一旅出色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国民党俘虏士兵做到了立俘立补,使国民党被俘士兵迅速转变立场,成为我人民解放军队伍中的一员。十一旅不仅没有因为严重伤亡影响部队情绪,反而情绪高涨,满怀胜利的信心,参加了之后的全歼黄维兵团的战斗。胡荣贵创立的以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立俘立补,成为我军在战场上迅速补充部队伤亡的优秀典型,并在全军推广,十一旅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此闻名全军。胡荣贵在战斗中要求发挥党支部的核心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共产党员和干部身先士卒总是冲在最前面,战斗在阻击战的最前沿,有力地鼓舞了部队士气。此外,阵地上的宣传鼓动工作、火线入党和立功争先活动,都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胡荣贵一贯重视政治工作,把政治工作当作我军的生命线。他曾经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三方面的工作,即实事求是、入情入理、耐心细致。第一,发现干部、战士思想有问题,首先要了解他们的思想疙瘩是什么,是什么样的问题,这是实事。求是,就是根据干部、战士的思想实际,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第二,要入情,要与干部、战士建立真感情,你的话才能说到他们的心坎上,他们才能听你的话,愿意和你交流思想。有理无情,令人难以接受;有情无理,影响工作,也不能提高干部、战士的觉悟。所以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取得实效。第三,在很多事情上,干部、战士不可能一下子转变思想,他们的觉悟也不可能马上得到提高,所以还要做到耐心细致、持之以恒。

◇从粤桂边战役到镇压滇西北叛乱◇

1949年初,全军整编,十一旅改编为陆军四十师,胡荣贵调任第二野战军四兵团政治部副主任。他协助陈赓司令员率部横渡长江、转战浙赣、横扫两广,一直打到云南。

1949年7月17日,中央军委命令四兵团和四野十五兵团两个军和第二梯队十四军解放广东。四十师在8月14日晚解放清远后,连夜乘船沿北江南下,在北江两岸守敌未发觉的情况下,一夜行军120里,截断了第103师向西逃跑的路线,迫使敌师长曾三元率领残部4000余人停止抵抗,率部起义。在得到敌人可能逃往海南岛时,四兵团联合友邻部队,迅速将敌刘安琪兵团4个军40000余人全部歼灭在距离海岸线仅五六公里的地方。

1949年11月27日,四兵团以及十四兵团根据毛主席“尽可能不使敌白崇禧部退往越南”的指示,开展了追歼白崇禧部的粤桂边战役。要求部队除吃饭外,不准休息,必须用两条腿追上敌人的汽车轮子。我四十二师、四十师配合尾追敌人的四野部队,在广西境内全歼了白崇禧部最大的主力兵团,歼敌168000余人,实现了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在广西境内全歼敌人的战略意图。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大西南进军。11月15日,解放贵阳。30日,解放重庆。本来计划在西南建立“陆上基地”的蒋介石不得不于12月7日宣布逃往台湾。12月9日,云南卢汉将军率部起义,但是马上遭到了国民党驻云南正规部队的围攻。起义部队有6万人,向昆明进攻的敌军有6万人,而奉命入滇的我兵团还在千里之外。经过两广连续长途奔袭和作战的四兵团,异常疲劳,部队没有得到片刻修整,就立即赶赴昆明。经过元江战役、滇南战役之后,1950年2月20日,胡荣贵随部进驻云南,先后任云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昆明军区政治部主任,昆明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昆明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

根据中央“慎重稳进”的指示精神,胡荣贵从云南边疆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首先,争取少数民族的上层,团结广大少数民族的群众。云南有20多个民族,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差异很大,他采取多种方法,甄别情况,争取和团结少数民族上层,进而团结各族群众,为边疆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还拜会了很多少数民族头人,对那些误解解放军的头人,通过为边疆群众办实事,逐步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同时,他对表面应付我军、密谋叛乱的匪徒坚决消灭。其次,以部队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边疆各族群众的信赖。第三,注重国防建设,帮助边疆各族人民努力发展生产。使边疆各地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党的组织,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建立了军区、军分区和人民武装力量,肃清了土匪,并帮助各族群众恢复和发展生产。到1952年底,共消灭土匪11.68万人。1956年,镇压滇西北藏、彝族地区叛乱,消灭叛匪1.62万人。

1959年初,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武装叛乱,胡荣贵根据中央指示,派一二六团等部进藏平叛,消灭叛匪4200人。为了加快边疆建设,部队先后派出近万名干部战士到地方工作。

1969年10月,胡荣贵遭到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的迫害,多次遭受惨无人道的批斗,有时领章、帽徽被红卫兵扯掉,脸上、头发上被泼上黑乎乎的墨汁,身体受到无情的摧残。之后,胡荣贵被遣送到湖南省汉寿县的西湖农场,像普通农民一样,担大粪、参加田间劳动。即使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他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从不考虑个人得失,时刻考虑着党和民族的前途。

为加强边防建设,按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命令,胡荣贵组建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生产,增强民族团结,为促进边疆的稳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襟怀坦荡晚霞生辉◇

胡荣贵离休后,仍十分关心国家发展、军队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工作,关心老区人民群众的生活,积极为他们脱贫致富出主意、想办法,排忧解难,做到了晚霞生辉。他先后担任了云南炎黄文化协会顾问、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顾问、云南书法家协会名誉会长、云南老干部书画协会名誉理事长。他的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重要书法展览,入选《将帅墨迹选》、《丹青颂伟业》等大型书画集。

离休后他十分关心家乡的社会发展。当他得知山西引黄工程资金短缺后,带头捐款2000元。他不仅亲自撰写回忆录,还发动60多位老干部撰写回忆文章,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先后编辑出版了《云岭朝霞》、《在震撼世界的决战中》、《粤桂追穷寇》、《围困沁源》、《鏖战中原》等9部著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十分珍贵的军事资料。胡荣贵同志的晚年生活充实而有规律。每日5时起床,游泳1小时,早餐后或参加社会活动,或读书写字,午休后打太极拳,然后是2小时的写字、读报。1996年,被评为全国健康老人。临终前,他嘱咐家人,丧事从俭,不给组织添麻烦,表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崇高的思想境界。

在70年的革命生涯中,胡荣贵始终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他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在思想政治上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他品德高尚,襟怀坦荡,工作勤奋,作风深入扎实,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了大量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勤于学习,善于总结,具有丰富的部队工作经验和卓越的政治指挥才能。他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公道正派,严于律己,在部队具有很高的威望。他一生清廉,艰苦朴素,对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始终保持了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老红军的本色,深受广大指战员的尊重和爱戴。

胡荣贵生前一直以自己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同志是同乡为荣,他在《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光辉范例》一文中写到:“党和国家老一辈领导人之一薄一波同志,在他88岁高龄时撰写了《七十年奋斗与思考》。我和许多老同志知道后都感到十分高兴,如饥似渴地争相阅读,从中看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看到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形成和发展,看到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看到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在定襄县、甚至山西,家乡的父老乡亲都以胡荣贵同志为中国革命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感到骄傲和自豪。

猜你喜欢
兵团部队
兵团记忆
绿洲(2022年4期)2023-01-14 08:23:30
兵团记忆
绿洲(2022年6期)2023-01-09 10:46:38
兵团记忆
绿洲(2022年3期)2022-06-06 08:17:22
俄部队军演
环球时报(2022-02-18)2022-02-18 17:55:42
儿在部队又立功
老友(2021年12期)2021-01-10 17:08:12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拆弹部队 爆炸封印者
老部队
兵团在
用兵团精神凝聚兵团人的梦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