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北京中医(节选)

2010-11-04 04:48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0年13期
关键词:北平自学

自学成才教育对北平中医发展的影响

自学教育是教育的另一种形式,大凡有成就的大家,均有自学的经历,纵横家苏秦既有从师鬼谷的经历,“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回家后受到“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的冷遇后,“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血流至足”,说动六国散横以抑强秦。刻苦自学经历传为千古佳话,烛壁萤光亦为自学典范。著名的中医学者也是自学的能手,不胜枚举。自学者必须有一定的文史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必须有刻苦学习、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他们的医疗实践中发扬光大,并促使他们在医疗中取得更大的成就。本文仅就自学而成名的医者进行研究分析。

一、自学成才教育的途径

刻苦学习中医理论,并联系实际,重视临床实践,在临床治验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治疗技术水平,为广大人民解除疾苦,逐步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威信,扩大影响,这是历代名医成功的主要途径。

有些学中医者受文化基础的影响,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学习成医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医术的获得全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在临证实践中探索。实践显得更为重要,他们善于体察经济基础较差之劳苦大众的疾苦,容易和广大的贫苦大众打成一片,丁德恩是最值得推崇的学中医者之一。

丁德恩,回族,一名庆三。他出身于最底层的劳动者家庭,少年时生活困难,在德胜门外马甸牧羊。丁家家底虽不算殷实,但祖上为使丁德恩出人头地,在牧羊之余,供他读过两年书,丁德恩成年后,迫于生计曾于崇文门外一羊肉案掌案。丁德恩从小崇尚医道,素喜疡科,利用有限的学识研读《外科正宗》等医学著作,经刻苦努力,出口能诵。他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制白降丹等外科疮疡用药,义务为回民治病,因属外用药物治病,毒副作用相对为少,便于实践应用,且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也乐于接受,故丁德恩的举动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丁德恩后在北平北羊市口开设“善德医堂”诊所,开始以医学业,人称丁家小楼外科。

丁德恩虽名为外科,但实以治疗疡科为业,擅治搭背、串腰龙、疔毒、恶疮等病,他对贫苦患者不收医药费,甚或资助他们。丁德恩学习《外科正宗》等医书治疗疮疡的手术疗法,并在实践中进行探索,若有疮疡患者需手术治疗,而又无钱糊口者不但不收任何费用,还资助其饭费,让其饱腹后再行手术。“丁氏马褂”当时曾传为佳话。丁德恩有一马褂,如有人困难急需救济,自己却没钱相帮,他就命人将此衣送交关帝庙天兴当铺,将当来的钱助人。自己留下当票,日后赎出,如此之行,不计其数,当铺人均识此马褂。

光绪末年某日清晨,他在街上见到一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小男孩在烧饼炉旁以余热取暖,询问此孩为孤儿,已几天未得饱食,遂领至医室给其饮食。谈话间觉得此小儿颇有才气,便留在家中收为门人,尽心传授,此小孩即后来名医赵炳南。丁氏门人还有哈锐川、金光甲、仉伯贤及其子孙。

二、自学成才教育的形式

1.从儒转医

自古儒医相通,“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历史上柳宗元、刘禹锡、苏东坡、曹雪芹既是文学家,同时又是医学家。精读与博览是儒转医的主要学习方法,也是我国历代名医重要的治学方法,精读就是对重点医籍进行深入仔细的理解研究,以深得其意旨。博览指阅读除重点需要精读的医籍之外书籍。

从精于一科,再经过博集多学科的知识达到精,集各学科的精达到某一方面更高水平的精,这是儒转医的一条基本公式。中华民国时期北平地区从儒转医的人员最多,他们大都具备相关学科的深厚基础。代表人物为张文祥、张菊人、金书田、王石清、赵树屏、关月波。

张文祥,一名守义,河北满城人。他自幼寻文,读私塾10 年,后研读医学。1911 年张文祥到北平,在东便门外做生意,同时义务行医,以针灸治疗闻名。“七七事变”后,张文祥迁入城内下堂子胡同,乃以行医为业,日求诊者多达百人,下午出诊。凡有急症则先行治疗,不计较收费,对贫苦患者予以免费治疗。其精研《针灸大成》、《医宗金鉴》,推崇王清任治疗气血的方法。

一失语者,经多方医治无效,求诊于张文祥,为其刺哑门、风府、百会等处,立能发音;一臌胀患者,腹部胀大,青筋暴露,气胀疼痛,性情暴躁,身倦乏力,医均以为难治,张文祥采用针药并施而获痊愈。他对中风病的治疗亦颇有疗效。

传人有其三子张兴华、四子张兴瑞、孙凯之、孙凯明、孙凯富、曾连龙。弟子有季信、于书庄、张继严。

张汉卿,字菊人,江苏淮安县人。张菊人青年时放弃学业学习中医,后自行开业行医。他于1910 年到北平,曾在外城官医院任医官,担任过北平中医资格考试主考官;北平国医学院董事及教授;北平养浩庐中医院副院长。在中华国民政府欲废弃中医之际,他被北平中医界人士推为代表,并亲自去南京请愿。建国后,他在北平市第二门诊部任顾问。张菊人诊病时根据北平地区的特点,多因时、因地、因人而治疗疾病。

北平春季多风,伤风者风邪多郁肺经,常以辛凉之剂宣化;夏季多暑,因风暑袭肺者为多,常以辛凉参以芳香解暑之味治疗;初秋多风邪兼挟暑湿秽浊之气,多在芳香化浊基础上加利湿化湿之品,深秋多为风燥之气,治疗多以清泄七燥为主;冬季多风寒之气,治疗多采用散寒化风之法。张菊人认为:北平地处北方,冬季室外寒燥,室内炉火温暖,故冬季感冒多出现外感挟内热之证,并自创新加减银翘散,散外寒而兼清里热。

对伏热较重之人,偶感外邪,最易化热,故张菊人认为辛散之剂要慎重使用。对内伤眩晕中风之证,张菊人认为近代阴虚阳元者居多,根据初起、病甚及类中之时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1956 年张菊人受聘于北平中医医院,并在内科门诊应诊,曾任北平中医医院副院长、顾问,北平市政协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北平市中医学会耆宿顾问;著有《菊人医话》一书。

金书田,字耆康,北平市人,前清皇族爱新觉罗后裔。幼年时家道中落,于京师幼师学堂毕业后,移居后海广化寺中深研岐黄,施诊济世。1928 年他任北平国医馆医学股主任。1930 年任北平国医学院董事兼内科教员,讲授温病。

金书田曾与蒙医洛佛座谈医事,交流学术于雍和宫。他对文学经史亦研究有素,常对其门人背讲《左传》,法学家张友渔曾多次往访。

金书田平生对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颇有研究。他十分赞赏徐大椿所著《医学源流论》、《兰台轨范》及所批《临证指南医案》,以及王世雄《温热经纬》等古医籍。他还认为,治虚证《理虚元鉴》当参,而不可拘泥于小建中一法,治中风《金蒉翼》宜考,而不能偏执于小续命一方。在温病研究上,对于传染病的辨证论治颇有新意。

王石清,北平清河人。早年在清河师范学校任教。时值兵乱频仍,时疫流行,无论老少强弱多旋踵而亡,遂潜心岐黄,焚膏继晷,《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难经》和张仲景、王叔和的学术思想,无不披阅,尤注意疑难急切之症。因治好一“哑巴痧症”而名噪乡里,求医者踵至,遂不得不弃教从医而悬壶于清河。

中年至京,尝与当时医界耆宿萧龙友、汪逢春、瞿文楼、张菊人、赵树屏、安亁卿等于午门朝房设“医学讲习会”讲述医理。

王石清专长内科,每于临床思求医旨,探其病源,审其病因,四诊合参而辨证,投药则更审慎,方必有从,药必有据,遵古不泥古,经方时方并用。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瘟疫、伤寒、天花、霍乱流行甚烈,而肺炎、猩红热、白喉、肺结核等亦甚猖獗。当时敌寇严禁上述病人就医,一经发现,或焚化,或用白石灰掩埋。他不顾个人安危,每遇是症,驱车往救,经治者不敢留迹,但每投必中,并自备“时疫丹”,免费急用。王石清著有《中风总论》一书。

赵树屏,江苏武进人,寄居北平。赵树屏之父赵云卿为儒医,曾任京兆医会会长,兼掌医学讲坛。赵树屏自幼浸濡家学,嗜读医书。他在青年时期受“科学救国论”、“进化论”等新学影响,曾奋志攻读外语。1914 年他毕业于顺天高等师范英文系(即今师范大学前身)后,初从事教育工作,业余时间则协从乃父翻检群书,编写医学讲义。

当时,正值西医业臻昌盛,中医日趋衰落之际,赵树屏感到,中医药为我国祖先数千年来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结晶,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它的真正价值和实际作用是不可磨灭的。于是毅然放弃外语,专事中医学。

赵树屏自学医之日起,昼夜随父侍诊,夜晚则精研医理,学习所得则随时信笔著录。曾备有三种笔记:一为《读书札记》,专记学习《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之心得体会以及质疑等。二为《困学从丛录》,专记先贤的学说主张、治疗方法、师承传授,以及所见所闻的零星重要资料。1924 年正式考取中医,其后又师事萧龙友。

1925 年,为振兴中医,赵树屏拟有“改进医学刍议”一文,提出重订脏腑图说,取近世解剖图说,参以中医气化之理,并主张整理古代医籍,参酌中西,为求学说之昌明。

1931 年以后,赵树屏专心致力于讲课授徒,曾在北平国医学院、医学讲习会等处讲学,其临证特点为,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不拘一格,自成体系。

关月波,北平人,青年时期精通古文及儒学,曾创办私塾,自任教师并自学中医成才。关月波在北平行医40 余年,擅长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及针灸各科,尤以内科及妇科为长。临证强调气血辨证。关月波认为:人之所有者,无非气与血。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的生理及病理变化,无不与气血息息相关。其表现有气分、血分之不同。有的疾病属气分病;有的疾病属血分病,有的病发于气而受病于血,有的病发于血而受病于气,有的则是气血同病。故此,辨证治疗时,他多从气血两个方向加以考虑。气病求之于血,血病求之于气,治气时照顾到血,治血时照顾到气。这里,他所讲的气血辨证与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后者气分病,血分病只反映了温病发展的不同层次和证候类型。前者则是疾病归属的两大范畴。他曾说:“临床辨证,初求于六淫八纲,卫气管血、三焦脏腑,而深求于气血,不能浅学辄止。”可见,他所讲的气血辨证,是在继承前人辨证方法的基础上,又更深入了一层。

关月波将诊所称为“乐道堂”。除治疗一些常见病症外,他对肝硬变腹水有独到的疗效,并对天花、麻疹、猩红热等时疫急症颇有疗效,如其自制的“瘟疫灵丹”等药。为治疗时疫急症时加药引子服用的。关月波的传人有关幼波等。

2.2.1 护士安全意识差、巡视不到位、工作责任心不强。从7例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的事间看,多发生于工作忙、人员少的中午及夜班。主要因值班护士忙于治疗或对睡眠、病情平稳而下床活动病人主动巡视不够所致。对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时疏忽管道的固定:如护士为患者口腔护理、吸痰或翻身更换体位时,管道受牵拉、活动幅度大,不慎拉出。管道固定方法不到位,部分引流管没有用缝线将引流管缝于皮肤。

2.从仕转医

从仕转医而成名医者在历史上不乏其人,相传“医圣”张仲景作过长沙太守,有“张长沙”之说。张景岳欲“乘长风破万里浪”,壮年投笔从戎,奔波于我国东北各地,40 岁后卸职回京,以医为业,创“医易同源”,“中年修理,再振根基”的补肾学说,“新方八阵”,“补阵”,制定左、右归丸,惯用熟地,“张熟地”之名为医者所熟知。

由仕转医者还有宋代钱乙,他幼随姑父学医,治好神宗女儿疾病任命为翰林医官,再升为太医丞,后辞官专为平民看病。他除认真研究中医古典医籍外,对当时出现托名古代巫师所撰《颅卤经》反复精读深研,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摸索出了一套适应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法,编著了《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为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萧龙友是中华民国时期北平仕转医的主要代表。他自幼严受父教,熟读经史诸子,诗赋帖括,弱冠后赴成都尊经书院读词章科,考试每获第一,27 岁中丁西科拔贡,即在京充八旗官教习,八国联军进京后被扣留刷马。后来到山东,任淄川、枣阳知县等职,开始步入仕途。辛亥革命后,迁居济南任闲职。1914 年他奉令调回北平,历任财政、农商两部秘书及经济调查局参事、农商部有奖实业债券局总办等职。因母病“血崩”,久治不愈,本“为人子者知医”之义,遂发奋攻读医书,欲以医为业,为官时曾医病人无数,深受好评。1928 年中华民国政府南迁后弃官行医。

当时人评价:“先生三任临民,政平讼理,案无留牍,人怀去思。及乎晋参枢府帷幄,国计民生,复多献替,当道嘉奖,屡欲畀升予省长关督等显职,先生悉辞不就。甘愿混迹曹丞,力效襄赞,视富贵如浮云,竭精忠于实际,此其崇实黜名谦抑不满之行深合于老孔之旨者一也。当民国十七年,政府南迁,各部之职员之随同南下奉职者无不晋升有差,而萧龙友独弃官留京,绝心仕宦,以医济世,不恋荣利。”“不为良相为良医,活人活国无差池,况君宰邑布惠政,帷幄运筹多茂施,十载郞潜无清暇,旧学商量自得师,岂知浴日补天手,累至千金乃不龟。”

萧龙友研究医理重视道与术的关系,所谓道即医理,术即医疗实践。他临证主张四诊合参,其中最重问诊。对于方剂,如古方、验方、秘方、小方,甚至食疗方从不轻视;对于药物,重炬制,擅长应用鲜药,取其生发之气,并擅长治虚劳杂病。

萧龙友一贯致力于发展中医教育事业,积极主张中医办学校。1930 年,他与孔伯华共同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历十余年,毕业数百人。并对学校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建国后,在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萧龙友首次提案建立中医专科大学,后被人民政府采纳。萧龙友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名誉院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北平中医学会耆宿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顾问等职。建国后他曾被选为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3.自学或学徒成医

这部分成名医者主要靠自学,在有了一定的中医学基础后又怀着浓厚的志趣投名医求教。由于带着问题学习,比纯自学者或直接学医者均有明显优势。代表人物是吴济拯、赵锡武。

吴济拯,字博仁,满族,北平市人。吴济拯12 岁毕业于八旗子弟小学堂,1912 年以优异成绩被第二中学堂保送到北平大学预科,1915年,因家贫停学谋职,赴天津教学。

吴济拯早在中学时期就研究医书,后又师承御医于兴恒先生。1919 年他经北平警察厅考试合格,在外城官医院实习,翌年,在北岗子寓所挂牌行医。1941年在天安门西朝房参加中医讲习会,进修中西医理论,2 年后结业。

吴济拯深研《伤寒论》,擅治妇科、儿科及内科杂病,在南城一带颇有名望。吴济拯临证处方量轻而价廉,凡贫困患者从不收诊费,并免收药费。龙须沟一贩卖小金鱼的小贩张某,家无隔夜之粮,其妻产后病重奄奄一息,吴济拯亲自出诊,诊后不但未收诊费,还赠其药钱,病者痊愈后,感激之至。

赵锡武,原名赵仲禄,河南夏邑人。赵锡武出生在工人家庭,幼时随父奔走四方,7 岁入私塾读书,到15 岁时开始学中医。他先从中药学起,继之学习《脉诀》及中医经典著作,又从陶卿学医5 年,27 岁在北平行医。他曾在国医公会办的医学讲习所学习,还曾向施今墨、萧龙友等名中医求教。1943 年赵锡武在华北国医学院任教,讲授《伤寒论》等经典著作课程。参与发起组织了中医的学术团体——中国医药学社,并广泛开展学术活动。

赵锡武在中医理论上有很深的造诣,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研究有独到见解。在医疗实践中严格遵循中医医学理论体系辨证治病。在治疗上,赵锡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还强调整体观念,并积极主张中西医结合。他对冠心病、糖尿病、肾病、小儿中风等病的治疗有独特的疗效。如对治疗冠心病主张以补为主,以补为通,补通兼施,并提出六种治法。对于心肌梗死,他提出辛开温通及采用有活血化瘀的大黄廑虫丸的治疗方法。

三、主要经验

自学成名医在中华民国时期北平中医发展中虽占的比例不大,但认真分析后可知,每个成名中医,或凡有成就的医家无不有自学的经历,中华民国时期北平地区自学教育成才仅是全国的缩影,但透过这一滴水也能映出太阳的光辉。我们今天对前人自学经验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古为今用,这对改进新时代的中医药的学习教育也很有必要。中华民国时期中医自学经验归纳有如下两方面。

1.自学者有一定的文、史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医学是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要学好医学成为名医,必须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注意读阅经史、天文、历史、地理、数学等,博览群书,广泛涉及,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思维。俗言道:“仕入学‘大夫’,如快刀切豆腐。”可见,学习好相关知识的必要性。

古时儒与医相通,名儒多是大医,大医如孙思邈、傅山,他们同时也是大儒。有了其他学科的基础才能学习好医学知识,进而成为一代苍生大医。如现代医学与物理、化学紧密相连,物理、化学方法是检查、诊断疾病的主要手段,药物学则与化学知识更为密切。中医学虽也属于一门综合学科,但涉及物理、化学知识相对现代医学为少,主要是经验的积累与总结,中医书籍,特别是经典类书籍,不但医理深奥,而且文理艰涩难以理解,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融合了我国科技文化的许多内容,并包含着许多哲学思想,涉及一些天文、地理知识。要完整地、准确地、系统地掌握它,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史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金书田京师幼师毕业,赵树屏毕业于顺天高等师范英文系,关月波青年时曾任儒学教师,张文祥曾读十年私塾,王石清在北平清河师范学校任教,吴济拯曾读过北平大学预科,赵锡武读过私塾,他们均具有古代文史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故通过自己努力学习而成为一代名医。

2.自学者必须有刻苦学习、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的精神

认真学习中医学理论并联系实际,积极地在临床实践中探索,在临床治验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治疗技术,为广大人民解除疾苦,逐步地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威信,扩大影响。这是民国时期北平地区名医成功的主要途径,更是自学成才者的主要途径。

中华民国时期北平自学中医成名医者也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大家。丁德恩出身于劳动阶层,文化基础不算深厚,但他刻苦学习,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广大劳动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免费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把病人的疾苦当成自己的疾苦,开刀时脓液不能流尽时用口吸吮,使之排尽,患者每次都十分感激。部分病人他还给与资助,这使得他有方便实践锻炼的基本条件,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丁德恩不但自己成为一代中华民国时北平的外科大家,还带出了赵炳南、哈锐川、丁光甲、仉伯贤等弟子。上述的其他几位自学成才的代表人物也是刻苦学习、积极实践探索的典范。

3.自学者必须有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由疑而思,由思而新,释颖而信,是获得真理的途径,质疑、创新是中医自学成才的重要方法。“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历代名医大家都是对古人经验大胆质疑,然后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创造,提出中医学上创新的内容,从而成为一代宗师者。华佗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创新,终于以外科学的麻醉术与健身防老的五禽戏而闻名于世。金代刘河间在深研《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根据自已的临床实践,提出六气多从火化的观点,治病多用寒药,创寒凉学派。张子和则对古人多用补法提出质疑,结合自己的经验,创攻下派的新说。李东垣则在临证过程中,发现不能生搬伤寒方用治时病,在深研《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创补土学说。朱丹溪在学术上从不自满,取三家经验之长,扬医、《易经》、《黄帝内经》之旨,创滋阴学说。可见大胆质疑,努力创新,才使他们成为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清代王清任是敢于大胆质疑和创新的代表,他对人体脏腑经络三焦在古医籍的记载大胆质疑,于是亲自进行尸解和现场观察,终于对人体脏腑三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创活血化瘀学说,所著《医林改错》一书,字虽不多,但在医学史上却有着重要的价值。

中华民国时期北平地区的自学中医者也是对前人理论大胆质疑创新者。萧龙友治疗温热疾病,不拘泥于经典理论,录于在运用中质疑探索,石膏剂量达数斤之多,收效甚好,实为创举。杨浩如治疗精神疾病力倡中西并论,创立多种方法,为后世治疗此类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王景增则是治疗肝炎有独到经验的医家。他祖籍河北新安县安州乡,出身中医世家,自幼耳闻目睹,对祖国医学产生浓厚兴趣,刻苦自学经典著作不倦。王景增15 岁时从老家来京,客居二祖父北平名医王元甫家中,一面参加劳动料理家务,一面继续刻苦自学中医知识,攻读中医有关名著,又受二祖父亲切教诲五年余,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并熟练掌握中医的四诊八纲、理法方药等诊治技法。在1942 年北平市政府举行的中医考试中通过考试,取得中医师合格证书,获准开业行医。他诊治肝炎疾病结合中医理论,借助西医检查诊断,创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自学成才是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手段,是任何成名医家都要经历的过程,如现代的研究生教育主要靠自学,继续延续着这种教育方式。中华民国时期北平地区的自学中医教育形式给现代的中医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经验。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工具的改进,网络教育将成为重要的一种教育形式,自学教育在中医药教育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北平自学
北平的秋
遥想右北平(散文)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想北平
北平经济犯罪研究(1928—1937)